蔡尚伟
蔡尚伟,1970年出生,是四川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被评为中原地区“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和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之一。
此外,他还是中国新闻奖评委和长江韬奋奖评委。蔡尚伟现任职于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文化产业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委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专家。他在34岁时开始指导博士生,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博导”。由于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突出表现,他被媒体冠以“蓝海水手”和“麻辣博导”等一系列标识性头衔。2010年,他创作了38首歌词并在成都市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销售,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12年至2014年,他带领团队在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权威发布了美丽中国研究报告,包括《“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2012、2013、2014),这些报告被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引起了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蔡尚伟还荣获2002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主编教材《新闻采写教程》(上、下)四川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人物简历
蔡尚伟,1970年出生,1988年考入四川大学新闻系,1992年分配到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工作,制作了百余部(集)电视专题片,创作了大量的广告作品、报刊文学以及电视新闻作品,并参加了重大科研项目《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等的编撰工作。
·1997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2000年12月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01年7月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2002年任硕士生导师,2003年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
·2004年获博士学位,并获准特批为教授,指导博士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博导”;同年任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赴美考察美国政治传播制度。
·2007年,入选第三届“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率先开展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系统研究,先后发表有关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的论文多达30篇,向中央部委、有关政府部门陆续递交多份研究报告,并提出“文化十条”、“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多条政策建议,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最终,在全国政、学、业界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获国务院正式通过。
·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机关报《中国文化报》授予中国“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成为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理论界人士。
·2010年5月,所创作的十九首歌词在成都市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销售,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与转载,并称其为“麻辣博导”。2010年6月下旬,再创歌词十九首,引发媒体的持续关注和网民的热烈评论。8月,趁势推出四首已谱曲目,并在网络上引起不小轰动。
2012年,率先带领团队研究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问题。2012年12月,在人民网权威发布中国第一份《“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2012)和《“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研究报告》(2012),被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引起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2年底,推动成立全国唯一的“美丽中国”学术机构——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
2014年2月蔡尚伟带领团队参加中组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等国家八部委组织的《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2014年,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成立了中原地区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并深入开展与农业部的合作共建。
人物标识
2009年末,《中国文化报》出炉了中国“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在这份榜单中,“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博导”蔡尚伟,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新浪总裁曹国伟等业界重量级人物同享殊荣,并成为了当年文化产业理论界的唯一获奖人选。他的背后没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产品或者实力雄厚的公司,而是坚持以“最彻底的理论性,最彻底的实践性”为原则,充分发挥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别理论分析的优势,提出构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学术主张,并完成了《文化产业导论》、《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等学术著作及百余篇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为中国文化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乃至世界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此后,他以“蓝海水手”的姿态继续遨游在文化产业这片浩瀚海域,通过不断探索理论前沿,不断开辟理论研究新“蓝海”,丰富着自己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并开始深入探寻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对接路径,通过打造“文化产业蓝海实战攻略”,全面渗入文化产业实战领域,堪称文化产业理论界的实战先锋。2010年5月下旬,他创作的十九首歌词,成为了成都市文化产权交易所第一批挂牌交易的项目之一。第一次将自创歌词推向市场,就一次性推出了十九首,显示出他对文化产业市场极大的信心。他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产业,尤其是歌词创作,更易推动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创意、全民共享”的良性发展格局。原因有三点:一是歌词本身篇幅短小,易于浓缩精华,厚积薄发;二是作为当代鲜活的文学形态之一,歌词有其特有的呈现与表达方式,其短小精悍的格式、兼容并包的内容、情感鲜明的格调、平仄相宜的节奏,易于与音律曲调有机融合,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三是歌词巨大的辐射强度。歌词载体虽小,但却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调动民众对于歌词创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全民素养,丰富文化内涵,形成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从而催生“全民创作、全民鉴赏”的新型文学时代来临。试想一下,全民创作潜力一旦被激发,激活的将是整个音乐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拉动性发展也就可想而知。因此,“蓝海水手”率先发力,主动进入音乐产业链制作的最前端即歌词创作,并亲身参与到后来的策划创意、渠道营销等产业链各环节,向人们展示了学者跨行做音乐的全过程,也拉出了一条全新的音乐产业制作链条。他通过亲身实践,向世人证实了文化产业的包容性与广泛性,展示了人人都可参与到文化产业实际运作中的可操作性,他以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充分挖掘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对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人物理念
“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这一理念脱胎于四川大学“望江学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文化境界,是蔡尚伟依据四川大学的学校定位、文化背景以及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以及未来需要拟定的基本原则与大体方向而提出的进行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基本理念。所谓“大文化”,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能入能出、能进能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大气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气度,这也是四川大学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大文化”首先强调的是博学,四川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博学乃是其光荣传统。“大文化”理念就源于四川大学以人文科学概论与社会科学为根基的学科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五大基础学科形成。“大文化”强调通过经济学、法学来理性认识社会、认清现实、认知世界,继而改造世界;通过历史、哲学来对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思辨;通过文学艺术来创造并升华主观世界。蔡尚伟认为,历史本身就是理性的思辨,是对社会的把握,但同时又极具人文情怀,对历史的解读一般是从人文出发,经过社会分析,又回到人文。哲学是一种境界,一种站在高处俯瞰宇宙,与宇宙同生同在的气概,通过哲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理性思辨,有助于人们宏观把握现实世界,做到“不迷惑、不盲从”。而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生命的体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像力,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怀,是创造主观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助推器。
“大传播”,是衍生于“大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也是所有物种的存在方式。蔡尚伟的“大传播”之道首先讲究传播的广泛性,认为传播贯穿于所有物质运动领域之内,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所有的沟通行为之中。例如,我们可以在动物领域观照蚂蚁、飞鸟的传播活动与传播路径,在人类活动领域观照人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效度,以验证传播是否能作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和个人日常生活的纽带。其次,“大传播”之道讲究以传播为目的、媒体为工具的基本理念。在媒介化生存时代,人人都是媒体,都要靠传播来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与价值。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以适应媒介化生存时代的需要,这是大传播提出的根本问题所在。另外,在实际应用领域,提倡将传播运用于公共关系、形象塑造、营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大传播的实际效用,是蔡尚伟“大传播”理念的最终指向,也是他所提倡的“大传播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针对“大产业”,蔡尚伟认为,在大产业视野下现实存在的每一个产业,都不是孤芳自赏、自话自说的产业,而是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大格局下,在竞争性、关联性的产业集群中间去寻求定位的产业。具体到文化产业、传媒产业,要将它看做是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产业,要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联系起来,而不是就产业谈产业,孤立地研究产业。
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三者概念看似各异,其实又都相互联系,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传播与产业,传播是文化,产业也是文化;从传播的视角观照文化与产业,要有文化效应必靠传播,要有产业品牌也必靠传播;从产业的角度看,文化提供产品、版权,传播提供品牌,版权加品牌再加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相互贯通,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领域,最终形成蔡尚伟秉持的基本理念,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在文化创造中研究文化,在传播实战中研究传播,在产业实践中研究产业”。
大文化
浸唐风宋韵爱吟诗作文
蔡尚伟的散文《东坡月》,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其中写道:“东坡相信:‘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
力不足也’。中原地区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志以殁……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在细腻的笔调下,蔡尚伟借古讽今、借今论古,试图通过解读前人心灵,去探究历史与现代的相通之处,意境深远又耐人寻味。他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相互贯通、相互融合,通过历史、哲学对当今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辨,并通过文学这一艺术形式加以呈现,传达给世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其能入能出,能进能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大气的人生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文化”的基本内涵。
借古典文化做学术创新
与《东坡月》不同,《“超女奇观”与“传媒帝国”》、《传媒低俗论》等学术论文更多的是在表现手法上对“大文化”理念进行了彰显。如2005年发表在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上的论文《“超女奇观”与“传媒帝国”》,他通篇采用古典韵文的体式,对传媒低俗化现状进行了论述与剖析,趣味十足又不失深刻,蕴含丰富哲理。“或曰:二零零五,‘超女’之年。自春历夏秋,每逢超级女声播出之日,‘万人空巷’之语,难状其盛况。四亿观众,超欧盟之人数,过亿之金,入湖南卫视囊中。尘埃未定,而‘PK’被抢注,光碟早横飞。街谈巷议,无非‘超级’,车中室内,尽是‘女声’。流言与新闻共生,彩旗与靓影齐飞。‘超女’标志,遍于天下。热烈之辈,趋之若鹜,清高之士,避无可避。吾家五月之儿,闻‘超女’而止啼,六旬之妪,观‘超女’而废寝。朋友问候,必有‘玉米’、‘凉粉’之诘,媒体相访,反复‘雅俗’、‘是非’之询。天下美女英雄,闻‘超女’之风而影从,各宗其爱,俱矫首望湖湘之地,若斯情形,俨然一‘传媒帝国’:观众与‘粉丝’为民,‘超女’公主,湖南卫视为王庭。何其盛也……诗以纪之:‘一唱能回万古春,汉姬唐娃皆含韵。惊天妙曲有女声,动地电光张靓影’”。这种半文半白的写作手法在学术论文中很少呈现,蔡尚伟主动结合时代热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学术创新,彰显出他力图打破现有学术建制、探索性灵学术创作的创新意识,而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创意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文化”的兼容并包。
作创意歌词透文化底蕴
2010年5月开始,蔡尚伟以“歌词十九首”为一个单位,先后推出两套歌词作品面世,总共三十八首,几乎每首都蕴含了丰富的创意元素。纵观这些歌词,有以古典文化为切口的《爱情考古·金沙》:“谁也猜不出/那层层叠叠的土/埋藏了我们的情路/是谁不小心一挖/爱情已出土/没有你们熟悉的文和图/是谁找到青铜挂/北纬三十度/相拥一处等待爱情考古”;也有现代气息浓厚的《这个年代的爱》:“女人不爱财就有点呆/男人不坏才有人觉得怪/只要是真的就没有好和坏/要来的让它们通通来/说爱就象喝一碗凉白开/真情谁也说不清楚存在不存在……”;有古韵十足且内藏玄机的《诗·三百零六》:“夏之日/冬之夜,夜未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鼓琴吹笙,载飞载扬/维以不永伤”;也有反应社会热点的《兽兽不是野兽》:“宁可居无竹 不可食无肉/黑白好坏美与丑 通通都是那马灯走/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何曾休/昨日之日不可留 今天还是有奔头……”从谈古到论今,从感性到思辨,从唐风宋韵,到时尚小词,从古典文学,再到大众文化,蔡尚伟创作的这些歌词,风格迥异,领域跨度巨大,透出“大文化”的基本内涵,也契合了“大文化”理念在实践环节上的根本指向。
大传播
“大传播”理念 贯穿于整个实战经历
早在大学时代,蔡尚伟就对电视片的策划与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亲身实践,拍摄了四川大学新闻系系庆专题片《咱们的新闻系》。在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工作期间,其参与制作的电视系列片《毛泽东在四川》获中国电视奖、四川电视奖;大型电视系列片《巴蜀四帅》获四川电视奖一等奖、四川省广播电视厅“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调入川大后,蔡尚伟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仍然活跃在实战的前沿。他发起、策划了大型电视系列片《邓小平与四川》,多次参与大型媒体活动,积极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出谋献策,主持了包括《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在内的国家级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多次向中宣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提交内部调研报告,并提出“文化十条”、“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多条政策建议,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正式出台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除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课题外,蔡尚伟还与各地政府部门以及文化单位、学术机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战略合作,通过承接各级政府与业界委托的横向课题,为合作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并为部分地区及机构有关形象宣传或经营战略做了咨询顾问工作。除此之外,蔡尚伟还积极投身歌词创作、剧本写作的队伍,拉动了一条学者经济链,同时也将“大传播”理念贯穿始终,为传播理论提供了实践范本,也为其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传播是社会存在与维系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与人沟通机制形成的基本保障。蔡尚伟巧妙地将传播运用于自身实战经历的各个层面,摒弃就传播谈传播的狭隘专业主义,将大传播观与学术研究、产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理性与实践性的互联互通,对现有的传播理论启发甚大。
“大传播”理念 贯穿于整个授业过程
蔡尚伟主张“免疫教学”的理念,努力将知识传授、职业指导与人生激励结合起来,揭示传媒行业乃至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中国国情,如何遵守法律、纪律的约束以及如何面对行业内的复杂情况,就如给婴儿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使之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一样,使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各种复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从容不迫、正确应对。蔡尚伟还坚持以“传播为目标,媒体为工具,通过传播提升人生”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顺应“大传播”趋势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体会传播的乐趣。很多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的年轻学生喜欢将实践与生活相剥离,以进不了电视台等媒体实习作为缺乏实践的托辞。对此,蔡尚伟强调“生活中处处有实践”。新闻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态,与其他传播形态的本质基本一致。媒体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传播基础上的传播,它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一种平台。自我传播能力较强的人,也一定具有很强的人际传播能力。可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体。生活本身就是对媒体传播的实践,只是在日常化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去接近更专业化的要求,用专业眼光、专业标准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实践,那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大传播”的涵义。
大产业
大产业,突出的是一种宏大的产业观念。在大产业的视野下做产业研究,要求要把产业放在产业集群中去考察,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产业格局与产业空间中去考虑,从而探索出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未来产业规划与发展铺平道路、指明方向。具体到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就是要将它看做是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产业,要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联系起来,而不是就产业谈产业,孤立地研究产业。所有与大文化、大传播相关的产业都要在“大产业”理念的观照范围之内,要善于去找寻各个产业之间的逻辑连接点与理论结合点,如果仅仅局限于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将不利于产业思维的开阔与长远战略眼光的培养。
因此,在具有理论独创性的“大产业”理念观照下,蔡尚伟将其落脚在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下的版权产业,与成都市市版权局合作开展版权课题,以版权为切入点与核心点,将版权产业定位于城市发展下的版权产业,通过发展版权产业,探索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路径,为成都未来城市发展出谋划策。课题从2009年7月开始至2010年结项,成果集结为一本具有开创性与启发性的版权学科书目《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书从成都的发展历程起步,结合成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状况、部类研究及个案分析,借鉴国外版权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开展“版权兴市”课题研究,探索版权兴市的可能。这不仅是对版权产业理论的大胆创新,也与城市发展理论主旨相契合,不仅符合蔡尚伟在五位一体产业格局下,在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空间下去观照版权产业的“大产业”理念,也为城市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该书并不局限于就版权谈版权,就版权产业谈版权产业,而是重点突出“大文化、大版权、大产业”,合理引入“大版权”概念,与大文化、大产业理念深度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历史格局下去解析版权,观照产业。它既包括“产业”的支撑,但又远非“产业”那么简单。“大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支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大系统之文化。“大产业”是对具体产业概念的超越,是定位在城市发展中的产业集群。而“大版权”则强调的是版权因素在知识经济举足轻重的时代,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服务与渗透,对社会各部门创新精神与创造活力的制度性激发,是对“大产业”理念的具象化与微观化,是以版权为切入要素,从而倒推其他产业,形成各个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版权创新概念,它起承“大文化”理念,转合“大产业”,为版权产业及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城市未来的定位与走向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调。
除此之外,蔡尚伟强调的大产业观,也是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运作理念。通过学、研界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同时也奠定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融会贯通、同谋发展的基础。蔡尚伟长期以来与业界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亲身参与产业实践环节,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这也是对“大产业”理念的充分彰显。
人物的学术观及其学术影响
何为学术?什么才能称之为学术?学术的功能又是什么?对这个词的概念界定与意义阐释,蔡尚伟有着自己独有的一套观念体系。他认为,学术是认识世界从而谋求改造世界的重要环节,是一种主观活动,它既包括运思的程序与主观分析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客观活动,存在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各个行业及领域。做学术必须坚守以下几大标准与原则,这也是蔡尚伟多年在学术领域凝聚的精华。
一是学术态度与学术意识。做学术要具备能面向世界的大胸襟与大气魄,要树立跨学科意识,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并与自身的学科相联系,达到为我所用的悠然境界。
二是学术眼光。做学术不能有狭隘的文理学科界限,要有广阔的学术眼光。如果以学科的名义宰割人类经验与知识体系,易形成门户之见和狭隘的专业主义,造成自我单面化、碎片化,这对于学术领域的启发式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蔡尚伟提出要在文理打通的前提下,将文和理相互融合,再将其吸收的精华运用到自身的专业领域,实现专业领域的精密化、精细化耕作。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学科的分工、专业的划分,是为了使人类的文明更加细腻,但实际上却束缚了不少人的思想,造成鼠目寸光。真学术是用真心去靠近某个问题,而不是去明确界定这个问题是不是属于我这个学科范畴,如果是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只会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寸步难行。
三是“以问题为中心”这一学术原则。在进入一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应当摒除就研究去研究的表面化意识,积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核心,带着问题去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关注问题背后更宏观层面的本质。所有研究都是问题研究。我们的问题研究、反思研究、起疑研究,不是为否定而否定,而是始终围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进行善意的思考,尽量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有研究只要秉持这样一个运思程序,研究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四是“版本比较法”这一学术方法。版本比较法,是蔡尚伟根据多年学术研究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学术研究方法论,也是其独创的基本学术研究方法。所谓做学术,最终形成的学术成果往往是以文本的形式给以呈现,而版本比较,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本比较研究。在推进成果最终形成的过程中,每一个版本的凝结都具有其差异性,“版本比较法”要求在宏观上对思路和框架的变化予以概括总结,在微观上对递进过程中具体的细节,包括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变化予以呈现,从而形成从原始版到终极版的完整修改链,同时也拉出一条贯穿工作始末清晰的思维程序。这样的一个总结方法,有助于我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全方位做学术的能力。
正因为有了对学术这个概念的深刻认识,蔡尚伟将学术定位于“大学术”,将自己的学科领域置立于宏观的学科视野下,置立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产业腾飞时代背景下,强调学术研究的广域性与时代性。他致力于文化产业、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研究等多个领域,从电视层面、新闻学层面乃至整个文化领域层面进行学术研究,出版著作《文化产业导论》、《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电视文化战略》、《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百年“双城记”——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传媒》、《广播电视新闻学》、《媒体竞争论》、《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电视专题》等,在新闻学科领域开辟了多个可以进行学术探究的视角,提出多个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广泛。
2002年,蔡尚伟着手开展“接着西方人说”而不是“跟着西方人说”的研究,打造自认为更有价值的“建设学派”。当然,这个“建设学派”的基础仍然是批判,是基于对“批判学派”的批判与超越,但又不止于批判,其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引向建设。“建设学派”坚持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善意的建设性的方法论的探讨,以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学术的真正深化。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术思路的引导下,蔡尚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学科开创性的学术观点。在传播学领域,蔡尚伟率先提出“区域传播学”的学术主张,将区域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之中,以具体传播区域内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规律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性研究、特殊性的研究;在文化产业领域,蔡尚伟率先提出构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学术主张,并于2009年12月推出全国首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开始了对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的全面整理与系统研究,详细比较了国际、区域、部类等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较多的新看法、新观点,进一步推动了“比较文化产业学”的理论建构,对文化产业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书中从最初的100多对案例中精选24对最为鲜活、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的案例加以比较,其中不乏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争议的案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相似的创意,不同的结局——成都、深圳世界主题公园成败对比》《“人造景观”是一宗罪?——“中华祖龙”与“无锡灵山大佛”之比较》等,让人直面问题,在争议中深思。另外,首倡“文化产业特区”论、“文化迁都”论、“动网文化产业”论、“中国—南亚—东盟文化贸易体系”论等,引起学界广泛讨论。
08年,他敏锐地发觉到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提出“将一切变化当作机遇”的观点,发表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等论文近30篇,相继得到文化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的充分肯定。随后,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受邀向文化部递交的研究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向中宣部递交的研究报告《积极进取,化危为机,推进建设“现代文明强国”——对文化领域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的初步建议》、《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机遇》、《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之必要性、可行性与初步建议》,向光明日报社提供的调查报告《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2009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整版刊发)等等,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的高度关注和肯定,部分建议得到了采纳。最终,在有关领导及全国学界与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2009年下半年,蔡尚伟又率先开展了“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研究,连续发表《关于“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初步思考》等文章,向中宣部提交调研报告《站在时代高起点上,高规格高水平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有必要出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相对接,巩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政策效果,以建立应对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对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向中宣部提交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等相关研究报告,《光明日报》再次整版刊登蔡尚伟的相关文章《文化产业:破冰扬帆正逢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出台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主要学术成果
重要课题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批准号09AZD032),任负责人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批准号03CXW004),任负责人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分课题《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批准号06\u0026ZD011),任负责人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提升舆论引导力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等西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切入点》子课题《西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环境的典型性研究》(批准号:08\u0026ZD060),任负责人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07AXW003),任负责人
6、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对成都、重庆城市文化与传媒关系的百年考察》(2003年度),任负责人
7、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课题(批准号:2000ZDXM860001)《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承担《四川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与《成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的调研与撰写工作
8、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5.12”地震后四川的形象修复与文化产业发展》(批准号:SC08A04),负责人
9、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研究》,任负责人
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2012年度)《文化产业通俗读本》,任负责人
11、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四川省“十三五“建设美丽四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研究》,任负责人
12、2013年8月,《“中国梦”的实现与“美丽中国”建设瓶颈的突破》获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立项。
主要获奖专著及论文
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对策:“文化十条”》2009年1月,在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新闻爱好者》杂志承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新闻事业发展”征文评选中,被评为特等奖
2《媒体竞争论》(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新闻传播类)2003年3月《媒体竞争论》(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评选一等奖)2003年10月
3、《纪录片的“真实”之梦》200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论文)二等奖
4、《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看广播电视集团化》(2001年8月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二等奖)
5、《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现实路径》,《声屏世界》12/2000[2001年6月获中国记协网举办的首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优秀栏目大赛银奖]
6、《深度报道的革命》(2001年11月获第七届中国广电学术论文奖三等奖)
7、《对东西部传播不平衡现象的几点思考》[2001年9月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省级政府奖)](2001年11月获第七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
8、《对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几点思考》[2001年9月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省级政府奖)]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原载《光明日报》,2009年1月15日整版刊发,并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部分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2、《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临“危”不惧求“机”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原载《中国电影报》,2009年2月6日
3、《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原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3期转载《自上而下: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必要路径》,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2001
内部研究报告
1、《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中宣部,2010年1月
2、《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宣部,2010年4月
3、《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中宣部,2009年11月
4、《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科学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中宣部,2009年6月
5、《应对复杂经济形势,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宣部,2009年4月
6、《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之必要性、可行性与初步建议》,中宣部,2009年4月
7、《国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文化部,2009年3月
8、《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机遇》,中宣部,2009年2月
9、《积极进取,化危为机,推进建设现代文明强国——文化领域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建议》,中宣部,2008年12月
10、《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部,2008年11月
专著与教材
1、《百年“双城记”——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传媒》,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电视专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文化产业比较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电视文化战略》,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
6、《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8、《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9、《媒体竞争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
权威核心期刊文章
1、《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2000
2、《媒体合作:媒体竞争的明智策略》,《新闻与传播研究》4/1999
3、《深度报道的革命》,《新闻与传播研究》1/1999
重要报纸与学术期刊文章
1、《突破美丽中国建设的瓶颈》 ,《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年01月16日 07 版
2、《美丽中国,梦想还有多远?——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光明日报》整版刊发,2013年04月02日
3、《文化产业:破冰扬帆正逢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光明日报》整版刊发,2010年1月7日
4、《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 ,《光明日报》整版刊发,2009年1月15日
5、《城市文化建设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2006年8月12日
6、 《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5月
7、 《城市特质与(文化)创意产业路线选择》,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论新中国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9、《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思想战线》,2009年第2期
10、 《1929-2009:金融危机与传媒业发展》,《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11、 《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计分析》, 《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12、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3期
13、 《金融危机对国际出版的影响和中国出版业的潜在机遇》, 《中国出版》,2009年第2期
人物成就
蔡尚伟,中国“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之一,中国新闻奖评委,长江韬奋奖评委;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后导师,现任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文化产业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专家。34岁开始指导博士生,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博导”,后因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突出表现,被媒体冠以“蓝海水手”“麻辣博导”等一系列标识性头衔。2010年,创作歌词38首并在成都市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销售,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与转载。2012-2014年,带领团队在人民网权威发布美丽中国研究报告:《“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 (2012、2013、2014),被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引起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人物评价
《中国文化报》以此评价蔡尚伟:“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研究的‘蓝海’,堪称一名表现突出的‘水手’。”
参考资料
蔡尚伟.蔡尚伟.2024-03-31
蔡尚伟|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四川赛区专家评委作品展.四川文化网.2024-09-17
蔡尚伟 的全部作品 (10).豆瓣.2024-09-17
四川大学蔡尚伟:坚守文化自信的新闻传播者.新华网.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