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凤林古城遗址

凤林古城遗址

凤林古城遗址属铁器时代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双鸭山市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300米处。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谊农场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魏时期古城、古居址181处,其中古城62处,古居住址119处。

规模

凤林古城遗址 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南,它总体呈不规则形,外垣周长6000余米,大部分为三垣二

壕。城址总面积约1136250平方米,该城由内城垣围隔成9个城区,城城都有护城墙、护城河。其中第九城四个城角楼和中间突出的马面型尤为明显。第七城区较为特殊,它近似方形,单垣单壕且附有马面等。

发掘历程

1994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四年间,黑龙江省文博处、考古研究所分别对七城区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约3500平方米,揭露出房址遗迹40座,出土了各类器物1700余件。特别是2000年揭露出的666平方米的巨型房址,是三江平原汉魏遗址中所少见的。

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的凤林乡古城。与宝清县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称为“对面城”。

发现意义

凤林古城遗址的发现,彻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这一说法,对研究满族历史、黑龙江省地区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变化,都有著重要的价值。又由于此城巨大而结构复杂,对研究黑龙江古城的类型提供了新的例证。

布局结构

从凤林村往西300米,穿过一片耕地,是一片茂密的树林,透过这,依稀可以看见重重叠叠的土墙,蜿蜒 曲折,着就是凤林古城。古城的面积约为120多万平方米,长6130米,有高矮两座墙,和深浅两到,在城内又有城墙分成9个区,第七个是正方形的,位于中心区域,周长是490米,其中保护完好的只有第6城区。

凤林古城总体呈不规则形,外围周长6,000余米,总面积约1,136,250平方米,全城以中部方城县为中心,共分为9个城区,似“九曲连环城”。

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东墙长116米,南墙长112米,西墙长124米,北墙长119米。墙残高2-4米。城四角有角楼址,4个马面设在每面墙中部。角楼、马面向墙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护城河深3-4米,宽16-18米。

城墙为夯土板筑,很坚固。六号城较各城面积大,城墙高,可能为部落首领住所。各城的内外都有许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长5-10米,宽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双耳铜?、小铜、铁箭头,还有玉器、玛瑙等饰物。从各城的布局看,当时的居民约有数万,已结束了游牧,进入定居,农业、养畜业、制陶业和纺织业都达到一定水平,在组织上也初具国家的雏形。经考证,居民为满族的祖先挹娄人。

其中七城区位于全城中部,近正方形,边长112—124米,面积2.8万平方米,四面单垣单壕。城垣顶宽近3米,基宽15米,高近4米。护城壕上宽15米,下宽3米,深约4米,城垣四角各有一角楼,四面各有一马面。

生态环境

凤林古城遗址座浇在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约300米处的岗地上,南濒七星河,其地理坐标在东经东经 131°50′45",北纬46°36′13",海拔83.9米,七星河两源自完达山脉那丹哈达岭东麓,东源于完达山脉岚樟山南麓。

凤林古城遗址文化旅游观光区处于三江平原南缘与完达山北麓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南山地(海拔847.3米)向燕北逐渐过渡到平原(海拔50米左右),其间形成多种地形地貌。南部涂山坡陵合河,林木葱郁,城山区坡平缓,溪涧长流,是生长人参和放鹿、养蜂的良好场地;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适应农作物的种植。

本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最低气温一月份,月平均气温—20℃;最高气温八月份,月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130天。

森林覆盖地带主要有柞、杨、柳、松、榆等;草野自然植被主要为属于兰科禾木科、萄科的小叶樟,芦苇、草等。土壤分别为黑钙土、棕壤土、草甸土、沼泽土。凤林城址东地带温地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及鱼类、鸟类种类繁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星河温地自然保护区。

凤林古城遗址自被汉魏末叶自挹娄人废弃并遭湮没后,因人迹罕至,1500年来,古城周围广大地域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基本得到保护。

自然资源

从1998年9月开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双鸭山市文管站和友谊县文管所的配合下,按照七星河流 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对凤林古城开始了第一次科学发掘。这一年发掘面积达500平方米,清理了房址8座、灰坑23个,出土器物件近300件。

1999年,发掘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清理了房址9座,出土大量器物,其中陶猪、陶马等陶器证明当时畜牧业已十分发达。而从清理出的房址中,明显可以看出有曲尺形火坑。这恐怕是已有资料中东北地区最早有火炕的佐证。

这些火炕用黄褐土堆垒捶实筑成,炕的中间有单股烟道,烟道上方铺有小石板。炕的一端有灶门、灶膛、灶台组成的灶,另一端则有出烟口,灶与火炕相连,使得取暖和炊事合二为一。居住面上的器物多放置在灶及出烟口的四周。其中有三座房址的火炕设在房址的东部和北部,呈“匚”形;一座房址的火炕设在房址的西部和北部。火炕烟道近出烟口处分别出土了玛瑙串珠、铜铃、纺轮和网坠。靠近城中心有座房址,为公用住房,面积25平方米。灶在中央,灶面与居住面平齐。

在西壁中央设一门道,壁直,踏面平整而坚硬。居住面上的器物多放置于灶四周及房址的西北部。器物以陶器占多数,还有石、骨、铜、铁及玛瑙等器物。陶器主要为生活容器,以夹砂黑褐、灰褐陶为主;纹饰较少,有弦纹、戳印、乳钉、乳突及条带彩绘。

器类有罐、钵、豆、碗、瓶、盆、杯、盅等;器形特征明显。这类遗存有别于三江平原以往发现的考古学文化,是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属魏晋时期。晚期遗存的先民是目前为止这一区域内最早的居民了据黑龙江省考古所副研究员、本次发掘的领队张伟介绍,通过两年对第7城的发掘,弄清了第7城区的堆积时序、文化内涵和废弃原因,初步探明了房址的分布规律,识别出了两种不同的新的考古学文化,为确认三江平原汉魏遗址群的文化性质、分布与编年树立了标尺。

科学价值

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的定位研究,凤林古城遗址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科学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凤林古城,是目前所知汉魏时期东北三江平原,乃至东北亚极边地区发现的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宫城与宫殿出现最早,且保护得很好的都邑。凤林古城和七星祭坛应为汉魏时期三江平原当地民族的京都遗存。

第二,凤林古城的中心城区,是汉魏时期三江平原地区众多不规则城址、聚落址中唯一既规范又最大的城址。从历史地理学上考察,凤林古城一带应为汉魏时挹娄人的活动中心,凤林古城和炮台山祭坛址应是挹娄王城或夫余管理挹娄的相当于王城之城,所以凤林古城暨炮台山七星祭坛遗址所在地区,当时都是汉朝版图范围内的领土,是汉代在东北腹地的一个幅员广袤的古族古国。

第三,200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凤林古城7城区中央部位发现一座面积达666平方米的大房址。该房址南北长,东西短,开门向东,真子午线正南正北,长方形。房内地面平坦,表面坚硬,为2厘米厚的黄砂土烧烤而成,下为近10厘米的黄砂黄土混合层,再下为生土。地面上有排列整齐的大型柱洞,横5纵4。此外还有散在柱洞23个,主要集中在西北角隅与南墙西端之内。这么大的房址,实在令人惊讶!这可能是建造宫殿的初始阶段所显现出的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必然现象。

第四,与凤林古城隔河相望的,是2000年已先期发现的宝清县炮台山七星祭坛,是三江平原东北亚极边地区最考究的祭坛遗址,更是我国天文考古的重大发现。这一祭坛遗址正是与平安京址、宫殿址的有机的、互补的、配套的国家机器布局格式的完成。

第五,从以上四点综合考察,说明汉魏时期三江平原的人群,已经改变了“无君长,其邑落有大人”的局面,经历着或者完成了从“邑落”联结为城邦或邦国,证明了无论是从史前社会向国家阶段过渡,还是城市萌芽和出现,都经历一个从不规则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的初级的发展、转化过程。说明了三江平原东北亚极边地区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了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包容周围村社的雏形国家,即城邦国家及其文化历史的表征。

历史之谜

和它一样,谜一样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有在三江平原上已经被发现的那750多座古城。据考古的初步考 证,这批数目庞大的古城大都属于同一时期,也和凤林古城一样,什么人所建?什么原因废弃?到现在还没有谁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说法。

但毫无疑问,750多座城中,凤林古城的中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据王学良介绍,凤林古城的正南,隔七星河,与之形成拱卫之势的是炮台山古城,面积达60万平方米,有3重圆墙,并有两个耳城,4个城门都有翁门,可见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凤林城的西面,是兴隆山遗址群,现可见9城6址。古城东北是跃进古城,西南的保安古城发现了一个30厘米周长的铁犁片,这个龙江第一犁和凤林古城中发现的农作物碳化物至少证明一点:这一历史时期的农耕已经与中原地区一样达到成熟期。

古城传说

对以凤林古城为首的这一批汉魏时期统万城遗址的研究还是一片处女地。我们东北原著民族赫哲族中有这样 一个传说:

在西勒欣思河(赫哲语,今松花江支流七星河)附近有一个“巴如古苏霍通”,城主叫木竹林,木竹林的母亲那丹格格在库页岛乌拉遇上了青年猎人木耳阿勒汗,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生下了儿子木竹林。木竹林神勇无比,少年时候就骑着大鱼沿西勒欣思河进了松花江,再回来时,领着4个“德窦”(赫哲语,夫人),4位夫人个个本事了得,可以变化无常。在夫人帮助下,木竹林一路西征,攻打下大片江山,平定天下后,返回了巴如古苏霸道,成为民族的女神。

赫哲语里,“巴如古苏”是“对面”的意思,“霍通”既是“城堡”。凤林古城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就叫对面城。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目前,我们无法得知的是,在某一年,凤林古城的原著居民似乎在某种特殊原因之下,从容地离开了城市。走的时候,妇女们还把珍贵的珠宝藏在了炕洞里。人们离去,还盘算着回来的那一天,然而,回家的路是如此的漫长,至少1700多年过去了,那群原著居民还不曾归来。倘若,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古城的居民归去来兮也难再重回居所——就在他们撤出城堡不久,一场大火毁掉了他们所有的房屋。木制的屋子,塌了,尚在房中的陶器、石器、铁器尽数掩在了灼热的灰炭之中。灿烂辉煌的凤林古城,从历史的长卷上被无情地抹去了。那曾经建立了数以千计城堡的未名王国,和它的都城一样,消散在风中,留给后人的是诡秘和神奇。

相关资料

到1980年前在宝清县、友谊两县的七星河流域,又陆续的发现了几座古城遗址。1984年,考古学家认定这类古城不是辽金时期而是比辽金早的至今已有2200年到1700年的遗址,应是中原地区的汉魏时期。就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黑龙江省地区的古代城市中,凤林古城的规模排在渤海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市境内)和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区境内)之后,名列第三。然而,从时间上看,它比后两者分别早了至少800年和1200年。

从发掘的情况和通过对种种现象判断,大约在距今1700年前,当时的古城最后一批居民主动、从容地搬迁出去,人们期望能重返家园,但是撤离之后,古城里曾发生了一场大火,导致古城的最终废弃,火灾原因,尚难确定。

至少在几个世纪里,凤林古城作为这一地区的中心,逐渐地走向完美,然而,最终,它还是毁掉了。而且,毁掉之后,它就一直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宛如一颗暗珠,伏于历史长河之底,没有再浮出来,历经了1700多年的沉寂,直到今天,才露出真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