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自楚
谢自楚,1937年1月30日出生于衡南县,冰川学家、中国雪崩学初创者,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地理系,是中国第一个“极地冰川”专业的留学生。
1960年01月-1962年01月,兰州大学,助教
1962年01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84年01月-1991年01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
1986年01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 博导
1992年01月-1993年01月,日本国立极地所,访问教授
1999年为中国科学院候补院士。
社会兼职
兼任1984年-1991年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副理事长,1987年-1991年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中国山地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滑波泥石流协会长,登山协会理事长,湖南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极地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1987年-1991年国际社会兼职有国际雪冰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水文协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水文计划的中国代表,日本国立极地所客座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乌布苏国际生物圈试验中心学术委员。
学术或专业团体任职:
198701-199101,国际雪冰委员会,副主席
198701-199101,国际冰川学会,理事
198401-199101,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副理事长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冰雪委员会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第一个到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谈到自己之所以选择极地冰川这个专业时,谢自楚教授告诉记者,是受了竺可桢的影响。
1957年秋,谢自楚从敖德萨大学转校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地理系学习,他想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极地冰川专业,但又担心回国后无用武之地,正在犹豫时,适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教授来访。竺可桢勉励他:“中国应该有人学极地专业。中国是个大国,应该有研究全球极地的气魄。现在可以先学冰川,将来中国总会到两极去考察的。”当他在志愿表上写下“极地冰川”四个字时,便注定了自己和荒凉、寒冷、冰雪相伴的人生。
1958年和1959年的夏天,谢自楚两次奉派赴北极实习。这使他有幸领略了北极的风光,并成为中国北极科考第一人。
1960年回国后,谢自楚分配到了兰州大学地理系任助教。1962年,他调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冰川冻土研究室工作。25岁的谢自楚担任了天山冰川考察队队长。1966年,谢自楚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此后,他又两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三次登上珠峰的科学家。
中国南极科考的倡导者
去南极考察,是谢自楚痴心等候了25年的梦想。他一有机会就搜集国外科学家考察南极洲的资料,再也没有比有关南极的消息更令他兴奋的了。
为了把南极考察推上中央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谢自楚穷尽了办法。
谢自楚清楚地记得,那是1977年冬,他赴京参加中科院地学部组织的一次工作会议。地学部一位负责同志问他:“我们搞西藏综合考察,影响很大,你下一步抓什么大课题?”他不假思索就回答:“抓南极。”话音未落,这位负责人笑着说:“抓南极,谈何容易,苏联当年考察南极是海军护送的。”诚如其言。当时文革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南极洲考察还提不上日程。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谢自楚借科学春风,不失时机向大会提出了“考察南极刻不容缓”的书面建议。从此,国家科学规划中首次出现了南极这个字眼。此后,他每次到北京出差,都要到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科院地学部和国家科委呼吁,希望国家及早着手准备南极考察。
1979年,谢自楚又利用出国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机会向澳大利亚同行提出与澳方进行冰川合作研究的意向。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音:1980年初,中科院地学部打电话到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询问谢自楚是否可以立即参加澳大利亚的南极考察。正在珠峰承担科学教育电影《中国的冰川》一片的科学顾问的谢自楚,急匆匆赶到北京。但为时已晚,有关部门已选定张青松和董兆前作为中国第一批赴南极考察人员。此次意外落选让他抱撼至今。
他的南极之行为建长城站提供了蓝本
1981年11月,谢自楚终于以冰川学家的身份参加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他在日记中写到:“如果我在南极遇到不幸,请求不要把我的尸体运回国内,我愿意让南极的冰把我封冻起来,让祖国未来的考察者能有一天突然发现我,让他们为我的献身而骄傲。
1982年1月24日,谢自楚的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了南极大陆上。为了这一刻,他准备了整整25年!
在冰盖上考察的400多天,他时刻都要面临极地环境的严酷考验。有一天,谢自楚独自一人正钻在观测车内进行冰川温度的观测,暴风雪光临了,当观测结束后他想回到相距不过20米的生活车时,被卷进了茫茫的暴风雪中,从高约两米的硬雪丘上摔下,全身麻木。当他睁开双眼重新看到光亮时,才知道是几个队友将他抬进了生活车。所幸伤势不重。他在日记上写道:“冰川胜利了!瘟神战败了!我永远属于冰川。医生今天宣布我可以参加户外考察活动了。刚才我用这只倒霉的脚跳了50下,以示庆祝……”
“在南极洲设站过冬,是一个国家在南极考察的标志。”谢自楚很注意了解凯西站的建筑、设备、运行机制、后勤保障和各种规章制度,向澳大利亚队友了解将来中国建站的可能地点,“凯西站架空的建筑结构类似我们在天山设计的防治风吹雪的下导风板,后来中国长城站正是采取这种结构形式。”
谢自楚还在距凯西站约20公里的南里奥交汇点建立了一个观测场,被澳大利亚队员誉为“中国观测场”。谢自楚心想,总有一天,中原地区也会到南极建立自己的考察站。
拉开了中国独立考察南极的序幕
1984年7月,谢自楚赴京参加竺可桢野外科学奖的颁奖大会。他利用这个绝好的机会,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上书,呼吁早日进行中国自己独立的南极考察。由他亲自起草的这份倡议书,得到刘东生、孙鸿烈等32位科学家的联名签名。书中痛陈中国考察南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到南极条约即将满期,如现今中国再不考察南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失进军南极的好机会,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谢自楚说:“会后,方毅同志派他的秘书找到了我,详细询问了倡议书中的细节。中央很重视这份倡议书,许多领导作了批示。8月12日,中央正式批示同意中国建站考察,拉开了中国独立考察南极洲的序幕。”
不久,新华社正式发表了中国进行南极考察的消息。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考察船在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舰的支援下,横渡太平洋。于12月30日在西南极的乔治王岛登陆,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谢自楚因刚刚任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不久,没能参加中国科学史上这次壮举,但他心里无限喜悦,中国独立考察南极的理想终于实现。
培养了著名的南极探险家兼科学家秦大河
1990年,秦大河横穿南极大陆成功。但人们或许并不了解,发现这匹极地“千里马”的伯乐,正是谢自楚。1974年,秦大河慕名找到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谢自楚教授毛遂自荐。求才若渴的谢自楚骑辆自行车四处奔忙,共花了4年才把秦大河从偏僻的和政县一中调进冰川所。第一次赴南极考察期间,谢自楚又极力推荐秦大河作为中、澳南极冰川合作研究项目的后继人选。对秦大河横穿南极洲,谢自楚向南委会作了推荐,所里也对秦大河出发前的准备给予了全力的支持。
中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消息,让正在加拿大探亲的谢自楚兴奋不已,他在给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的贺电中称:这一壮举在中国南极冰川科考史上,是继首次南极冰川科考和秦大河横穿南极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当国人将钦敬的目光投向这些“登顶”的英雄们时,却很少有人知道谢自楚这位幕后英雄为中国南极科考做出的巨大贡献;感悟他执著一生的冰川人生和南极洲情缘。
研究成就
1981 0101-1989 0101,南极冰川学研究,主持
1964 0101-1974 0101,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参与
1975 0101-1979 0101,祁连山冰川变化及水资源研究,主持
1985 0101-1991 0101,中苏,中日青藏高原冰川学联合考察,主持
获奖
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奖、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优秀理论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1次,二等奖3次,省(自治区)科学进步奖3次。
1966010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研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一等
19900101,中国冰川概论,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19940101,中国冰川水资源及其变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
19740101,珠穆朗玛峰冰川基本特征,中国科学(1974-6),
19640101,中国现代冰川基本特征,地理学报(Vol.30,No.3),
19850101,南极洛多姆冰帽成冰作用和冰结构,Annals of 冰川学,No.6,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成果
(站内)
1、南极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
主要贡献
先后主持国家、中科院、省(自治区)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中国冰川的分布特征及变化》、《冰川稳定性系数的初步研究》等重要的论文,对中国冰川特征、成冰作用和冰川物质平衡、冰物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性的理论原理,成为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之作,为开创中原地区的冰川科研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先后到20余个国家作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访问约30余次。
最新论著
小冰期以来羌塘高原中西部冰川变化图谱分析,《冰川冻土》2009年 第1期
近期东西天山冰川变化的对比研究,《冰川冻土》2008年 第6期
周期性升温下冰川系统的变化预测研究——以长江流域冰川系统为例,《冰川冻土》2008年 第4期
冰川系统模理及其应用——以金沙江流域为例,《干旱区地理》2008年 第4期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暖季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分析,《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年 第1期
变化世界中的地理学,《经济地理》2006年 第S1期
长江流域冰川系统面积结构特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 第3期
高原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分布及其特点分析——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年 第6期
西昆仑山冰芯记录指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对流层中上部近百年大气尘埃变化趋势,《冰川冻土》2006年 第6期
恒河-雅鲁藏布江流域雪线场的建立及其环境意义,《冰川冻土》2006年 第6期
塔里木河源区冰川系统变化趋势预测,《山地学报》2006年 第6期
中国冰川径流的评估及其未来50 a变化趋势预测,《冰川冻土》2006年 第4期
基于GIS的西藏自治区南部雪线场的建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 第3期
中国冰川系统变化趋势预测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 第5期
长江源区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川冻土》2005年 第4期
《Glaciological Study of Collins Ice Cap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一书评介,《冰川冻土》2004年 第1期
杰出的俄罗斯冰川及地理学家科特梁可夫院士,《冰川冻土》2004年 第5期
冰川系统高度结构计算研究——以塔里木盆地水系冰川为例,《冰川冻土》2004年 第5期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系统平衡线的计算及其分布特征,《冰川冻土》2003年 第4期
雪崩危险度评价的类型、特征和方法,《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 第2期
迈入新世纪的中国冰冻圈科学——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侧记,《冰川冻土》2003年 第1期
冰种系统变化的模型研究—以西藏自治区南部外流水系为例,《冰川冻土》2002年 第1期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物质平衡,水交换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冰川冻土》2001年 第1期
青藏高原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马兰山冰川的初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 第1期
《世界冰雪资源地图集》评介,《冰川冻土》2000年 第3期
高亚洲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研究,《冰川冻土》2000年 第2期
人物评价
中国雪崩学初创者,是中国最早到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也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倡导者。他在冰川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被誉为“冰川之子”。他二次登上地球北极,二次登上南极大陆,三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一次登上希夏邦马峰,五上青藏高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