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雷志栋

雷志栋

雷志栋(1938年1月4日 -2015年1月26日),男,汉族湖南省县人,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196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1994-1999年曾任水利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土壤水、“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和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于节水灌溉和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主编《土壤水动力学》专著、曾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个人经历

雷志栋,1938年生,澧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水利系水资源工程教研组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担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雷志栋教授多年来在土壤水和农田灌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推动中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专著等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他30年来长期与新疆叶尔羌汗国青铜峡市和山东位山等特大型灌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咨询研究,1999~2001年在叶尔羌、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作为技术咨询负责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干旱半干旱区灌区的特点,他提出的水资源平衡、盐分平衡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在华北地区,90年代以后在西北,对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雷志栋教授自1991年以来,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渭干河、喀什噶尔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对当地的水利规划与管理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大型灌区水盐监测的范例。在叶尔羌汗国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他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洞庭湖西缘的澧县是雷志栋的家乡。1955年,雷志栋从“水乡”走入清华大学,开始了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其具有前瞻性的治学眼光更贯穿了他的治水生涯。1979年,雷志栋和水文水资源所的老师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土壤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雷志栋和项目组的教师承接了国家重大基金和重点基金项目,作为负责人,雷志栋与大家一起对国外提出的“非充分灌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非充分灌溉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雷志栋和同事提出了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概念。首次论证了地下水深埋下入渗补给的存在及其补给系数,提出了新的潜水蒸发公式,从理论和试验上对给水度概念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研究土壤水的运行规律,大家专门运来土在新水利馆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为了能够出一本让学生受益的好教材,他和大家十年成一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土壤水动力学方面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获得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的荣誉称号,从1989年到2006年,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就被引用636次。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雷志栋一直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进行工程实践。

从1992年开始,雷志栋带着项目小组走进新疆.6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组不仅建立了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系统,而且研究了当地水资源消耗的过程和机理、绿洲灌区盐分的三个去向,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原提出要扩大灌溉面积,后来应用“四水转化”研究成果,项目组对扩大灌溉面积后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减少开荒140万亩,既节省了约2.8亿元的垦荒投入,又很好地维护了自然生态现状。雷志栋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考察

叶尔羌河地区研究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雷志栋又开始对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

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雷志栋率领项目组对塔里木河干流的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955年到1995年源流和干流年水量的趋势变化,提出了干流河道水均衡、水资源转化消耗模型和干流水资源配置方案,成为国务院批准投资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项前期性工作。

2002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和《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雷志栋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研究著述

《地下水系统保护研究》

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出现的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地下水系统保护的概念和标准。主要介绍地下水系统及其脆弱性、中国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全国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分区的确定、中国北方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脆弱性评价、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维持良性循环的最小需水量估算、超采区地下水系统良性循环的最小需水量的估算、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系统、大连市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系统保护、太原市地下水系统保护 西北内陆干旱区平原绿洲地下水系统保护、典型区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敏感指数的研究》、《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植被-水文-沙漠的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选300余篇论文,以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讨论了干旱区植被-水文-沙漠的相互作用机理、水循环系统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中国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评价、干旱区水文及生态环境变化、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数字流域建设和现代节水技术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内容。这不仅对于西北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水资源的研究乃至世界类似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供水利、地理、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冬小麦水肥生产函数试验研究》《土壤水动力学》

(获得水利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社会职务

成就荣誉

主要从事土壤水、“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和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于节水灌溉和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主编《土壤水动力学》专著、曾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长期工作在一线,参加或主持了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耗水分析及青铜峡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等项目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评价

雷志栋对提高中国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出了显著贡献,并对西北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注重实地调研并撰写详尽报告,为取得多项关键成就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工程院评)

在雷志栋担任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第八届常委会主任期间,他在增选工作、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为学部的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乐于教诲,拥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中国科技界的模范和学习的典范。他一生致力于农田水利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水利学科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雷志栋院士逝世(唁电)中评)

雷志栋长期从事土壤水分与农田灌溉领域的先锋性研究,对中国土壤水分研究及农田水利学科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清华大学评)

人物纪念

雷志栋奖学基金

2018年1月4日,清华大学“雷志栋奖学金”捐赠仪式在新水利馆进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前主任雷志栋的儿子雷力和雷威,基金捐赠者、雷志栋的学生、水利系教授倪广恒,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张建民,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丹等人参加了仪式。仪式由学生部部长丛振涛负责主持。“雷志栋奖学金”是由雷志栋的学生提议设立,以此来表达他们对恩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水利系学生的培养工作,并奖励表现优异的水利系学生。

参考资料

雷志栋.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08-28

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理事会成员名单.中国工程院.2024-08-28

雷志栋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2024-08-21

中国工程院新选院士校友简介.清华校友总会.2024-08-28

雷志栋.中国工程院.2021-10-05

雷志栋院士逝世(唁电).中国工程院.2024-08-21

悼念雷志栋院士.清华大学.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