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UBK
苏-27UBK是苏-27UB出口型号,是在苏-27S战斗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款战斗/训练双重任型、串列双座型,由苏联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重型战斗教练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绰号“侧卫”C。该机加高了垂尾,全机高度增加到6.36米,最大武器载荷8000千克,仍具备苏-27战斗机全部的作战能力。
苏-27UB与单座飞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加长的前机身,在单个座舱盖下有阶梯式串联驾驶舱,尾翼的高度和面积都增加了。由于正常起飞重量增加了740千克以及新座舱盖导致的阻力增加,最大速度在低空降低了约70公里/小时(38海里/小时),在高空降低了160公里/小时(86海里/小时),而低空范围降低了100公里(54海里/小时),高空范围降低了680公里(367海里/小时)。但转弯半径、爬升率和起飞/着陆距离受影响较小。
该机1985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开始批量生产。中国于1992从俄罗斯引4架苏-27UBK;1995年引进6架苏-27UBK;1999年又向俄方购买了28架苏-27UBK。以应对当时国产高教机无法完全满足同期引进和生产的苏-27K/歼-11训练需要的问题。后来,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在国产歼-11B的基础上参考2002年到货的最后一批俄制苏-27UBK,以及后期进口的苏-30系列的部分机体结构,结合中国最新相关技术最终研制成一款全新的双座重型多用途战斗轰炸机歼-11BS,它主要替代苏-27UBK双座歼击/教练机。
上世纪末,中国国产的高级教练机基本只有歼教-7教练机,无法应付较先进的F-22战斗机训练工作,虽然国产JL-9“教练-9”高级教练机已经加入海空军服役,但该机属于单发轻型机,而且性能并不能完全满足第四代战斗机重型机的训练需要。所以,中国进口苏-27UBK高教机的意义就在于此。
研制背景
早在1962年,美国提出了FX计划。直到1969年底,美国军方选择麦道公司方案F-15战斗机作为进一步研制、建造和飞行试验对象后,用来替换F-4幽灵II战斗机“鬼怪”,主要用来夺取空中优势,因为当时美国已经卷进了越南战争,F-4的表现难称优秀。尽管美国公司研究了很多布局方案,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正常的F-15布局。
正如苏霍依设计局内部分析的那样,在歼击机领域的落后现象是非常危险的。1969年,首先在苏霍依设计局总体方案室(外形组)发起研制的苏-27歼击机第一张草图出自方案室阿纳托利·安东诺夫之手,这个室当时的室主任是萨莫依洛维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准备了第一个苏-27飞机(代号T-10)布局方案,它的设计者是萨莫依洛维奇、安东诺夫、尼古拉延科(组长)。1971年初,苏联部长议会下属军事技术问题委员会做出决定,随后由航空工业部发出命令:开始执行远景前线歼击机研制计划。
1971年,苏联空军形成了远景前线歼击机战术技术要求,它与美国空军对F-15战斗机提出的使用要求类似,但提高了一系列参数性能。苏霍依设计局研究了两个方案的远景前线歼击机:融合体布局和常规(不融合)布局。在此基础上选择了融合体布局。竞争结果是决定研制重型(苏-27战斗机)和轻型(米格战斗机29)远景前线歼击机,而且必须在两个设计局展开。根据后来的发展看,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美国在确定自己的战斗机装备架次时,也是要求必须研制两种型号的战斗机:重型(F-15)和轻型(F-16)。
研制历程
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的命令,1972年下半年,苏霍依设计局开始深入研究初步方案,并进行苏-27(T-10)飞机草图设计。1973年初,苏-27飞机设计交给邦达连科领导的设计团队。苏-27飞机的“父亲们”依次是切尔尼亚科夫、西蒙诺夫、科尔钦、科内舍夫,科内舍夫后来仍然领导这架飞机的现代化及其改型研究工作。1976年,苏共中央和部长议会发布命令:制造苏-27战斗机飞机。并将T-10-1原型机首飞定在1977年5月22日,试飞员伊留申。
1976年,刚刚开始建造T-10-1飞机时,出现了某些状况,这些都导致飞行性能下降。飞机巡航飞行状态发动机单位油耗的提高,主要是无线电雷达设备和武器明显超出重量限制(超重500多千克)。飞机航程和飞行速度特性下降,低于新西伯利亚州航空研究院按照风洞试验结果所得到的计算值。
1977年秋天,在新西伯利亚召开了研究所和设计局工作人员会议,组织与会者参观了新西伯利亚航空研究院,研究院专家卡沙福特尼科夫讲述了风洞试验得到的F-15最差的飞行特性。所展示的F-15风洞试验模型是根据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图纸加工的,是最原始的构型。
1977年,后来担任苏霍伊航空集团总设计师的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向技术情报人员下令:进行苏-27飞机与F-14战斗机、F-15飞机战术技术特性比较“内部作战研究”。代号为“27-14-15”的工作记录本上盖着“绝密”字戳,能够接近这个资料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这项工作的目的:公正、客观地内部比较这三种飞机的战术技术特性,还包括设备、武器装备及其特性。其中苏-27战斗机与F-15战斗机的比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苏-27飞机外形研制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缺少某些苏联国产机载设备和武器的数据,当时这些设备还处于研制初期阶段。好在F-14战斗机和F-15的数据足够多。原因是这样的,在苏-27飞机研制时期,设计局提出来需要的美国飞机数据,情报人员“传递”过来得非常密集。参数对比工作的结果令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感到十分沮丧,尽管他已经有预感,内心也已经有所准备,即所研制的飞机达不到F-15的性能。
苏-27飞机初始气动布局以及F-15战斗机特性数据最终是在国家航空系统科学研究中心(院)明确的,他们对这些飞机空战进行了数学和物理仿真,证明苏-27飞机缺少战胜美国对手的优势。整个方案推倒重来已不可避免。当时专家们确定了完善T-10飞机结构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给定的性能。
1978年,在苏霍依设计局实验工厂制造了第二架苏-27战斗机(T-10-2)试验样机。在7月7日,设计局试飞员索罗维耶夫驾驶这架飞机升空,进行电传操纵系统最佳传递关系选参试验。当飞行员“拉杆”操纵时飞机的响应是没有预见到的:过载明显超出预期值,并且超过了飞机破坏过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到了1979年,所有人对苏-27状况的“第一反应”已经完全明了。西蒙诺夫坚持必须对方案进行根本性更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部长卡扎科夫是重新设计飞机的重要反对者。他与军方代表们认为,现有方案的飞机结构尽可能不做明显改动,而是逐渐完善现在的歼击机,可以增加载油量。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也支持这个观点。
1979年底,进行飞行试验的已经有3架试制飞机(T-10-1、T-10-3、T-10-4),很快又加进来第一批调整批飞机。当时已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飞机研制,以及共青城厂的批生产准备。推倒重来意味着正在开始的批生产将停止,并且转到其他型号,还意味着除了新的花销外,向部队交付飞机的时间也要进一步延迟。
1979年,在共青城生产厂,开始组装原始布局的苏-27飞机,而在1981年,开始批量生产T10C布局飞机。1981年12月,损失了T10-7飞机,试飞员伊留申顺利弹射离机。这一年12月,T10-12飞机发生机毁人亡事故。试飞员卡马罗夫牺牲了。这次机毁人亡事故的结果,成了1982年苏霍伊航空集团审计局总设计师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离职退休的借口。1983年,西蒙诺夫被任命为苏霍伊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全面领导下,继续进行苏-27飞机完善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改型。1985年,在共青城飞机生产厂生产出调整批教练战斗型飞机苏-27УБ(UB),1986年开始批生产,出口型编号苏-27UBK,由伊尔库茨克厂制造。该机加高了垂尾,全机高度增加到6.36米,最大武器载荷8000千克,具备全部的作战能力。
引进过程
中国空军是俄制苏-27战斗机SK和苏-27UBK歼击机的首个国外用户。
中俄两国于1990年开始就向华提供这种先进战机展开谈判。俄空军飞行员于1991年3月向中国军方演示了苏-27和米格战斗机29战机的出色性能。在经过各方的评估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苏-27并采购了20架单座型和4架双座型的战机。
1992年,中方订购的战机开始交货,并于当年分两批全部交付完毕。
1995年,中国方面又表达了购买第二批苏-27的意愿。根据这份总价值为7.1亿美元的合同,解放军空军于1996年又获得了22架苏-27战斗机:16架苏-27SK和6架苏-27UBK。同一年,俄中两国还签署了有关授权中方在国内根据许可生产苏-27战机的协议。一年后,苏霍伊航空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综合体、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体和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签署了有关许可中方生产200架苏-27SK歼击机的合同,总价值为25亿美元。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组装苏-27所用的飞机部件全部由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体提供。
上述协议仅允许中方生产单座型的苏-27。这迫使中方不得不于1999年又向俄方购买了28架双座型的苏-27战斗机,这些战机于2002年全部交付完毕。也就是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共获得了三批共76架苏-27歼击机。其中,单座型的苏-27SK由位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飞机制造厂生产,双座型的苏-27UBK则由位于伊尔库茨克的飞机制造厂生产。
中方根据许可生产的苏-27SK被命名为歼-11。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生产的首批歼-11与俄方交付的苏-27SK没有任何差别。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利用俄方提供部件组装的首架歼-11于1998年12月下线,但正常的批量生产工作直到两年后才正式开始。到2002年前,中方已生产出48架歼-11,而在2002-2003年期间,又有相同数量的歼-11下线。中国人早在2000年便已决定不会组装全部的200架战机,而仅是达到其一半的数量。因此,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体的供货不久后便陷入停顿状态。
专家们认为,首先,授权协议并未涉及航空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生产技术的转让。这些系统仍完全由俄方生产。其次,俄制火控系统无法与中国制造的导弹进行匹配。其结果是,中国空军又被迫进口了相当数量的俄制R-27导弹和R-73导弹,用以保障国产歼-11的作战能力。最后,苏-27SK缺乏对地攻击的火力控制系统,只能发射火箭弹和普通炸弹等非制导武器对地面目标实施“简单”攻击,不能对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这一点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空军的要求。
2002年,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曾提出要生产改进型的歼-11歼击机并展示了新机的全尺寸模型,当时,新机的机翼下还挂载了“空对空”导弹和“空对面”制导武器。这也就是说,改进后的歼-11已成为一种多用途战机,而且其所用部件的国产化比率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除此之外,该公司还计划今后为歼-11B安装上国产的WS-10A型航空发动机,从而摆脱长期以来对俄罗斯AL-31F系列发动机的依赖。据悉,歼-11B可使用的武器包括中国国产的PL-8和PL-12型“空对空”导弹,LT-2和LS-6型制导炸弹,以及YJ-91(俄制X-31P)和KD-88“空对面”导弹等。之后,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又开始着手研制双座型的歼-11B,即歼-11BS。歼-11BS类似于俄制的苏-27UBK,但其装备的发动机、航电系统和武器均是中国自己生产的。
机型概况
苏-27战斗机UB是苏-27型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的串列双座教练型,绰号“侧卫”C。1985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开始批生产,出口型编号苏-27UBK,由伊尔库斯克厂制造。该机加高了垂尾,全机高度增加到6.36米,最大武器载荷8000千克,具备全部的作战能力。
中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订购了约40架苏-27UBK。
2013年3月31日13时35分,空军一架苏-27战机在飞行训练中失事于荣成市虎山镇长会口大桥东头北200米一处滩涂,2名飞行员不幸牺牲,没有造成地面附带损伤。
战机失事后,空军迅即组织力量进行现场搜救和善后处理。空军官兵对2名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的战友深表哀悼,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坚持从难从严训练,忠实履行使命,不负祖国和人民期望。
苏-27战斗机是苏联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侧卫"(Flanker).该机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量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服役。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悬臂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气动性能,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传统三梁式机翼。
性能数据
参考资料
高清组图:中国空军苏-27UBK型战斗教练机.中国日报.2024-09-13
U.S. Air Force National Museum Acquires Former Ukrainian Su-27UB Flanker.theaviationist.2024-09-25
苏-27飞机研制历程(上) .看航空搜狐号.2024-09-13
Sukhoi Su-27UB 'Flanker-C'.sirviper.2024-09-13
俄媒称歼11性能单一是中国停止组装主要原因.新浪军事.2024-09-13
老而弥坚!东部战区苏 -27UBK从白昼战至拂晓.腾讯网.2024-09-13
歼-11BS战斗机.苏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2024-09-13
中国L-15高教机堪比国外战轰 弥补我空军硬伤.环球网.2024-09-14
苏-27飞机研制历程(下).搜狐网.2024-09-13
中国空军苏-27UBK型战斗教练机.共产党员网.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