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亚明
包亚明,男,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学士(1986)、硕士学位(1989)、博士学位(2001)。1989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人物简介
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学科带头人、《上海文化》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研究特长主要为西方文艺理论、都市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承担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艺理论新问题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现代性、全球化与都市文化理论研究”、上海市委宣传部专项课题“书店的文化消费空间与上海图书流通市场研究”等。
主要学术成果
有专著《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专著《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合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论文集《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文集《在语言与现实之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主编有《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都市与文化译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四卷《后现代景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眺望者丛书》(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世纪风——生于六十年代学人批评文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当代思想家访谈录》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包亚明2000年3月至4月为英国学术院的访问学者,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4年秋季学期应邀在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为研究生开设了“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研究”课程。其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2001年4月参加了由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市都市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怀旧的政治:上海酒吧、精英叙事与知识分子话语”的报告;2002年7月在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研究生暑期班上,作了“‘新天地’与上海都市空间”的报告;2002年7月参加了由香港大学、哈佛大学和纽约大学联合主办的“在中国现代历史中重新定位上海与香港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有关上海“新天地”研究的发言;2002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第17届年会上,作了“城市发展与全球文明对话”的报告;2003年应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的邀请,作了“怀旧与当代上海市都市文化”的报告;2003年4月参加了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举办的“当代中国的娱乐、文化工业和美学”研讨会,作了“当代上海娱乐消费类媒体的发展”的报告;2004年6月参加了岭南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都市想象与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作了“上海与《上海一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报告;2004年10月应澳门大学传媒系的邀请,作了“上海都市想象”的报告,应香港特别行政区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邀请,作了“都市文化与上海、香港双城记”的报告;2005年8月在第四届国际亚洲学者大会上主持“城市形象塑造与上海市都市文化研究”专题小组。
有利大楼
作者:包亚明
外滩三号因为近日阿玛尼旗舰店的开张和时尚大师乔治·阿玛尼的现身,成为了上海小资媒体争相报道的时尚胜地。我非常讨厌“外滩三号”(“Three on the Bund”)这个直白霸道的名字,如果外滩建筑物的命名全都采用这种思维方式的话,那简直是上海的灾难。照此推理,正在打造的另外一个外滩时尚领地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也有可能被称为外滩十八号。外滩三号这个名称本身也体现了对历史感的嘲弄,这座以有利大楼名留上海市史书的建筑物,如果以编号方式命名的话,也许称为外滩四号更合适,它所在的外滩4号(中山东一路4号)地块,是英商天祥洋行于1860年购入的,天祥洋行当时修建的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窗樘用石条作过梁,东首有木结构的阳台,楼房靠近广东路一侧为洋行本部,靠近外滩一侧为洋行所属的天祥保险公司,1914年天祥洋行宣告破产清理,同年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和其他几家机构联合租赁了天祥洋行这座办公大楼,大楼改称为“联合大楼”。
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的代价,就是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复杂的心态目睹这座城市的“自我”更新,我们的历史感也经常需要一些本不相干的人加以“调理”。我们也许还要感谢外滩三号的设计师Michael Graves,他至少没有对有利大楼的外立面大动干戈,我们总算还不至于在家门口迷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