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山东一路

中山东一路

中山东一路地处外滩,位于上海老城厢以北,属旧城厢以外,故有外黄浦滩之称,简称外滩,亦称黄浦滩。

其实临江一面均称“外”,诸如吴淞江上的桥临江一面的称外白渡桥,洋泾浜上临江一面的桥也加上“外”叫外洋泾桥。

上海开埠前,黄浦滩一带人烟稀少,浜河纵横,是芦苇丛生的荒滩。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殖民者对“利于贸易运输,有发展余地”的黄浦滩十分垂涎。如今的外滩,已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一个形象窗口,沪上重大文化活动汇集地,上海市旅游揽胜最佳境,都市景观新亮点。

简介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英方即擅自规定吴淞江(吴淞江)口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的1168米黄浦江面为洋船停泊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领事巴富尔经同上海道台宫慕久商定《上海土地章程》公布,议定黄浦江以西,洋泾浜以北,李家场(厂、店)今北京东路以南地区为英人居留地,“租给英商建屋居住”。次年议定以界路(今河南中路)为西界,占地830亩,租界开始形成,此后租界不断扩张。

发展

居留地划定

外国商人接踵而来,建房开设洋行。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到咸丰七年(1844~1857)年间,有以经营国际贸易为主要业务的怡和洋行、旗昌、宝顺、仁记、义记等44家广州十三行,清同治三年(1864年)外滩一带有洋行61家,清光绪元年(1875年)增加至157家。商业开始兴旺,沪、江、浙、皖等地富商富绅携资而来,大批劳力涌入租界,各行各业商号增多,近代商业开始兴起。酒楼、旅馆、菜馆等各类服务业、娱乐业应运而生。19世纪60年代,在外滩附近支路和里弄内开设的“申庄”和“办庄”多达1000多家。

贸易环境

应洋人要求,清政府把海关搬进外滩称“江海北关”或“洋关”。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建筑黄浦滩路,咸丰六年(1856年)在外滩洋泾浜处(今延安东路口)建造外洋泾桥,在外滩北端吴淞江建威尔斯桥。同治四年(1865年)外滩装上煤气路灯,广州十三行也用煤气灯照明。同治七年(1868年)工部局在外滩摆渡桥南建造黄浦公园(今黄浦公园),并在门口竖立牌示(园规),禁止华人入内。同治十年(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南京东路设国内最早的电报公司。光绪八年(1882年)英商上海电气(光)公司开始发电,外滩首先用弧光灯替代煤气灯。次年在外滩正丰街(广东路)至十六铺架设上海市第一条公用电话线,两端设电话亭,用简易传声器通话。

水塔建设

英商中国水务江西路香港路处建成一座水塔,并开始向租界供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首辟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1914年辟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924年辟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20世纪初开始,外滩一带商行、银行陆续翻造新大楼,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华胜大楼、招商局大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汇中饭店。20年代建成有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等。至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建成,形成了今日外滩建筑群格局。

开埠后

首先在外滩出现的是外商洋行,从事国际贸易。商贸发展需要融通资金,货物运输,由此银行、保险公司、轮船公司等,相继在外滩开设。短短一公里左右的黄浦滩就集中数十家洋行和外资银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租界商业又获新的发展契机,投资剧增,地价上涨,商业开始向公司型、高档化、国际化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从外滩多伦路一带商业中心地位。至20世纪20年代,外滩银行林立,被称为“东方华尔街”。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滩逐渐成为上海市及全国金融业、进出口贸易业最集中之地。至1937年6月,外滩一带有中外资银行和钱庄达167家(不包括分支机构)。1949年5月,上海战役时,外滩地区有金融机构476家,其中银行146家,信托公司13家,钱庄80家,外资保险公司63家,华资保险公司174家。

上海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计划经济集中管理体制下,企业、单位数量大大减少,外滩大部分金融楼宇改作他用。

前景

1989年4月至1991年8月分三期施行外滩建筑灯光工程,采用泛光照明工艺,美化外滩夜景。同时实施外滩综合改造工程,采用岸线外移、建造管桩支承空厢长廊防汛墙的设计方案,使泄洪、交通、绿化、商业网点、景点布设等难题得到较好解决。从1988年12月至1993年12月,完成了黄浦公园防汛墙和外滩防汛墙外移(一、二期)等工程。1994年5月27日,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成,矗立在两江交汇处,与改造后的外滩成为一道风景线。外滩观光平台全长1820米,总面积为0.074平方公里,可观赏江景,饱览两岸风光。从观光平台眺望浦东陆家嘴街道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一幅美丽画卷,尽收眼底。中山东一路原6车道拓宽为10车道,并在北京东路南京东路福州路与中山东一路交叉口各建造长45米的人行地道。新防汛墙按千年一遇的标准建造,台风、潮汛、大暴雨“三碰头”也万无一失。1994年11月起通过大楼置换方式,部分外资银行、外资保险业和国内金融机构重返外滩营业。1994年初,市政府决定外滩沿线灯光每晚定时开放。为改变手工控制的落后状况,由黄浦区集资200万元,于1996年建成外滩灯光自动监控中心,对2.5平方公里内40多幢大楼灯光遥控。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之夜外滩上演灯光“空中芭蕾舞”,在浦江县上空演绎一场激情澎湃的“祖国颂”。1997年的上海市市迎香港回归大型庆祝活动,1999年的上海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均在这黄浦江举行。

参考资料

浦江西岸、紧依外滩,中山东一路的这些建筑记载城市变迁.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