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
上海战役,又称淞沪战役,发生于1949年5月12日至1949年5月27日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为解放上海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城市攻坚战。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军纷纷向浙赣线及杭州市、上海市逃窜。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在蒋介石的部署下率其所部,连同海军、空军部队共8个军25个师,计20万余人据守上海,为将上海的黄金、白银及重要物资运往台湾争取时间,掩护撤退。由于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中共方面注重对其完整接收。加之上海市内又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与众多高楼,不利于大兵团机动和近迫作战。时任第三野战军总指挥的陈毅、粟裕于是决定采用钳形攻势,兵分两路切断中国国民党的海上退路,而后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国民党在上海的守军。
5月12日,人民解放军兵分两路对上海市外围的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上海战役打响。从5月12日至5月19日,解放军第10兵团在月浦、杨行等地展开攻坚战,占领了刘行国际电台,肃清了其外围各据点的守军。解放军第9兵团则歼灭了川沙县、白龙港以及周浦镇地区的守军,分别将国民党军主力压缩于高桥和浦东新区市区,与第10兵团形成了夹击吴淞口之势。至23日,解放军第9、第10兵团已从东、南、西三面将汤恩伯集团包围,随即各部从东、南、西三面向市区发起总攻。战斗至25日,解放军先后攻占浦东以及吴淞江以南的主要市区。26日,国民党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起义,解放军又进占苏州河以北市区。期间,吴淞镇、宝山、高桥等地也已攻克。27日,市区杨树浦地区的最后一部国民党军投降,上海市全区完全解放。
在上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约40万人的兵力,伤亡3.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军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所部15.3万余人,解放了上海。上海的解放粉碎了蒋介石想要借踞上海抢运物资,挑起国际争端的企图,加速了全国解放进程。同时,人民解放军在此战中对上海的保全也为解放后的顺利接管与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役背景
战前态势
1949年4月,随着南京总统府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突破了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国民党军纷纷向浙赣线及杭州市、上海逃窜。人民解放军迅速追击,在安徽郎溪、广德市地区围歼了从芜湖市、南京市、镇江市溃逃的6万国民革命军。时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率其所部连同海军、空军部队共8个军25个师,计20万余人据守上海,企图凭借永久性设防工事固守上海,为国民党将上海的黄金、白银及重要物资运往台湾争取时间,掩护撤退,并阴谋拖美国方面下水,实行武装干涉。同年5月,随着杭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控制了从浙江义乌至江西东乡400多公里的浙赣线,汤恩伯与华中白崇禧集团之间的战略联系被切断,国民党军想要依托浙赣山区组织纵深防御的企图随之粉碎。而当时上海北面的南通市地区以及西面的镇江、无锡、常州、苏州市等地均已解放,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又先后攻占孝感市、黄陂区等地,牵制着白崇禧集团,退缩上海的汤恩伯集团更加孤立。
地理背景
上海位于东南海滨,濒临长江出海处,人口密集,工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是当时的中国经济中心,也是国民党的重要统治基地。此外,上海郊区地势平坦、村庄密集,河流沟渠纵横,国民党自抗战时期以来,就在上海构筑了大量以水泥地堡为核心的集团工事。加之上海中心城区内又多为高大坚固的建筑,因此不利于大兵团机动和近迫作业。南京解放后,蒋介石曾亲自前往上海部署汤恩伯集团凭借上海的防御体系优势以固守。中共方面基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性,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工业基础、金融贸易与其他基础设施,认为不宜以炮火强攻,而应在攻取过程中注重对其的完整接收。陈毅、粟裕于是决定兵分两路,采取钳形攻势,从浦东新区、浦西两翼迂回至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吴淞口,封锁这条进出上海的交通要道以切断国民党的海上退路,而后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国民党在上海的守军。
战前准备
国民党军
汤恩伯根据蒋介石要暂守上海市,争取时间抢运重要物资的防守意图,制定了相应的守备方针为:以海、陆、空军协同作战,实行固守防御;利用堡群工事,坚守市郊,屏障市区;巩固吴淞,确保海上退路;机动使用江湾、龙华机场,维护空中通道。其具体部署为:以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军共6个军20个师置于浦西,2个军第12、第37军共5个师置于浦东新区,并以浦西为防守重点。在外围阵地,浦西方面由第123军(附暂8师)防守嘉定南翔古镇、华漕、七宝、华泾一线;浦东方面由第37军防守川沙城至北蔡镇一线;同时派出警戒控制太仓、昆山、浏河镇、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嘉善县、平湖市、乍浦镇、金山卫、南汇区等地。在主阵地,浦西方面以第52军防守吴淞以西的狮子林向南、月浦、杨行、刘行地段;第54军防守大场、真如、北新泾地段;第75军防守虹桥、梅家弄、龙华地段。其中,月浦至虹侨段纵深约3至6公里为重点防御地带。浦东新区方面以杨思、塘桥、洋泾地段,第12军防守高行、高桥地段,又以第21军、51军及99师、交警总队和直属部队利用市区高大建筑物作为坚固据点,在重要路口构筑防御工事以巩固核心阵地。
为了进一步巩固上海市的防御工程体系,汤恩伯以国民党工兵指挥部、淞沪警备司令部会同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了“上海工事构筑委员会”,在1月至5月间在上海大量构筑完善工事。汤恩伯令其守备部队将其阵地周团1000米以内的所有建筑物、坟包、农作物等一律拆除、夷平。至5月初期竣工之时,市区内外已遍布4000多座钢筋水泥碉堡,1万多个野战卫星工事,2万多颗地雷和蜘蛛网式的战壕。与此同时,汤恩伯还在上海颁布了“十杀”令,大肆捕杀革命志士与爱国师生,加紧了对部队的控制以及对人民的镇压。
人民解放军
由于上海市是全国经济中心,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在上海战役中的指导方针是: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市区,免遭炮火破坏,以利日后建设。在军事部署上,中央军委和总前敌委员会决定先占领吴淞、嘉兴市、封锁吴淞口和乍浦海口,切断中国国民党的海上退路,防止大批物资被从海上运走,以第三野战军所属地9、第10兵团8个军及特种兵纵队近30万人的兵力攻取上海,同时以第二野战军主力集结于浙赣铁路金华至金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待英、美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在攻取上海市的策略上,陈毅、粟裕决定兵分两路,采取钳形攻势,从浦东新区、浦西两翼迂回吴淞口,切断国民党的海上退路,再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国民党在上海的守军,其部署为:第10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由常熟、苏州向昆山、太仓、嘉定攻击前进,直插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截断上海守军的海上退路,而后由西北向市区进攻;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以2个军由南浔、吴淞江等地迂回浦东,向奉贤区、南汇区、川沙县攻击前进,进逼高桥,协同第10兵团封锁吴淞口;另2个军集结于松江区以南和嘉兴市及其以东,伺机攻占吴淞口、青浦区。而后该兵团由东、南、西三面与第10兵团会攻上海市区。
除了军事部署之外,为了加紧战后接管上海市,中共方面在政治工作上也做了充分部署。在上海战役前,中共中央华东局与总前敌委员会从地方和军队中抽调了5000多名干部,提前筹建了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各部接管委员会,并于1949年5月初在丹阳市对这批干部进行了行政纪律、业务知识、接管经验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解放军第9、第10兵团也在战前分别召开兵团党委会,对参战全体部队进行了深入的入城政策纪律教育。同时,上海中共地下党还积极建立了“上海人民保安队”“人民宣传队”,组织发动群众保护工厂、机关、学校以反对中国国民党的破坏,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与接管城市,维护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生产。此外,为使上海市解放后的社会秩序稳定,华东支前委员会准备了供应上海市民的粮食1.44亿斤,食油700万斤,并大力抢修津浦、京沪铁路以保证上海500多万人民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粮食与燃料供应。
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钳击吴淞口,封锁黄浦江
北线作战
5月12日,解放军第10兵团第29军向来空法师挺进,主力于当日占领浏河。第28军于12日、13日占领太仓市、嘉定区。第26军于12日占昆山市、14日占南翔,然后至安亭镇地区待命,准备攻击市区。13日起,解放军第29军87师并85师1个团开始从三面包围月浦镇,14日至15日,解放军87师又以3个团从西、北、东北地区三个方向向守军发起猛攻,占领了月浦街区。与此同时,第28军83师并82师1个团、军山炮营和工兵连也分别向刘行镇和刘行国际电台进攻,至15日攻占了刘行镇。刘行国际电台告急。汤恩伯急调市区国民党第21军及第99师至月浦,企图夺回刘行、月浦以确保海上通道,并令守军每日在飞机、舰炮等火力支援下向解放军反扑。解放军第10兵团由于在进攻主阵地时伤亡较大,在第三野战司令部的指示下调整部署,实施火力、爆破、突击紧密结合的攻坚战术,逐个夺取碉堡,加速了战斗进程。战斗至19日,第10兵团在争夺月浦、杨行阵地的同时,攻占了行国际电台,并肃清了其外围各据点的中国国民党守军。
南线作战
5月12日至14日,解放军第9兵团第20军先后占领平湖市、金山区、奉贤南桥镇,第27军进占嘉兴市、嘉善县、松江区、青浦区等县城,待命攻击市区。而第30军则沿杭州湾北侧公路向浦东高桥前进,于14日占领南汇区,进逼川沙县。汤恩伯为增援重点防区高桥,调国民党第51军至川沙、白龙港地区增援。15日,解放军第30军88师越过川沙,截断了第51军和国民党原驻军的联系,后以3个团的兵力攻占川沙城,并将国民党第51军、暂8师全部、37军一部围歼于川沙东北地区的白龙港地区。同时,解放军第31军与30军分两路由南向高桥进兵,于16日全歼了周浦守军。至此,第9兵团分别将国民党第12军与第37军压缩于高桥和浦东新区市区,与第10兵团形成了夹击吴淞口之势。汤恩伯为保障吴淞口出海通道,于18日从浦西市区急调第95师增防高桥。解放军第30军与第31军与中国国民党守军战至21日,先后占领新陆车站、金家桥、庆宁寺等地。浦东告急,汤恩伯又从市区抽调第75军增援,并依托有利地形在海军与空军的配合下组织反击,多次突破第30军和31军的部分阵地。双方战斗激烈,直至23日解放军特种兵纵队的重炮兵部队赶到,击退国民党舰艇部队,封锁了高桥以东海面。至此,解放军打垮了汤恩伯在淞沪外围的防御,将国民党守军主力压缩于吴淞口两侧地区。
第二阶段:总攻市区
上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后,除了吴淞口尚未完全封闭,解放军第9、第10兵团已从东、南、西三面将汤恩伯集团包围。汤部在解放军钳击吴淞的攻势下,被迫从市区调军增援吴淞和高桥,导致市区空虚。第三野战军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制定了总攻计划:拟先歼浦东守军,控制黄浦江右岸,组织炮火封锁国民党守军的出海通道;再夺取吴淞、宝山及其外围阵地,攻占苏州河以南市区,完成对苏州河以北国民党军的包围;最后聚歼可能退宿到以江湾为中心地区的国民党军残部,达成攻占淞沪全区的目的。5月23日,随着国民党第54军从真如撤逃,吴淞江以南市区仅剩5个交警总队的守军。解放军判定汤恩伯集团将撤离上海,决定立即发起总攻。
攻入市区
23日夜,解放军第20、第27、第23、第26军分别从东、南、西三面攻击市区。第25、第28、第29、第33军继续强攻杨行、月浦地区,第30、第31军继续攻歼高桥地区的中国国民党守军。24日,第20军攻占浦东新区市区,国民党守军西窜;第27军先后攻占虹桥镇、龙华镇与龙华机场,挺近苏州河以南市区边缘;第23军亦进至龙华地区;第26军沿绿杨桥、塘桥攻击前进,自南翔向市区逼近;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攻占屏障吴淞、宝山、上海江湾机场的月浦镇南郊制高点。汤恩伯及其总部见大势已去,一面将第75军第6师从高桥调回月浦地区增强防御以保障吴淞的安全;一面指挥苏州河以北主力向吴淞收缩,准备从海上撤逃。第三野战军指挥部命各部队迅速发起追击,大胆深入中国国民党守军纵深,截击歼灭溃逃的国民党军。
截击溃逃守军
24日夜,解放军第23、第27军分别从徐家汇、龙华进入市区。25日晨,第20军主力从高昌庙西渡黄浦江,进入吴淞江以南市区。各部队快速突进,采用穿插迂回的战术与市区守军进行巷战,至25日,第27军基本上控制了苏州河以南的主要市区。但在部队进至南岸开阔地段时,国民党守军凭借市区内的高大建筑与强大火力网,严密封锁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本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建筑的原则,解放军没有对中国国民党使用重炮强攻。第27军军长聂凤智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对时任国民党留守上海市区的最高指挥官、淞沪警备副司令的刘昌义进行了劝降的思想工作。在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之下,26日凌晨,刘昌义率4万余人撤至江湾、大场地区缴械投降。第27军、第23军和第20军一部渡过苏州河,迅速占领苏州河以北的市区。在此期间,第26军攻占真如车站、大场镇、江湾,第25、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攻占来空法师、宝山,第28、第33军攻占杨行等地,第30、第31军攻克高桥。27日上午,第27军攻至上海市区东北角杨树浦地区,劝降了驻守在该地发电厂与自来水厂的最后8000国民党军。至此,上海市区全部解放。
战役结果
在上海战役中,除汤恩伯率残部5万余人从海上撤逃外,解放军以伤亡3.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第37军、51军和第21军之145师、146师、230师,第123军之182师、308师、334师,暂8师及交警7个总队全部;第12军、75军大部;第52军及第99师一部,共15.3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370门、各种枪8万余支,坦克、装甲车119辆,汽车1161辆,舰艇11艘,以及大量装备物资。
影响及后续
上海市的解放粉碎了蒋介石想要借踞上海抢运物资,挑起国际争端的企图。同时,人民解放军在此战中在歼灭国民党军的同时,又保全了上海,为日后恢复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上海的解放也从人力及物力上支援了人民解放军向福建省和中国西南地区进军,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进程。上海解放之后,国民革命军第一绥靖区率暂1军尚且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盘踞。5月30日至6月1日间,解放军第25军奉命以75师为第一梯队、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为第二梯队,先后登陆崇明岛,歼灭当地的3700余人的国民党守军,于6月2日解放了崇明岛。
意义与评价
上海解放,是继南京解放之后又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件。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在政治上也取得了胜利。上海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国民党,结束了国民党20余年的统治。同时,上海作为过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基地,上海的解放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榨。
新华社在《祝上海解放》的社论中评价上海战役是“渡江战役中打得最激烈的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粟裕评价上海战役的胜利既是人民解放后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在政治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战斗序列
国民党军
人民解放军
后世纪念
上海解放纪念馆
上海解放纪念馆位于今上海市宝山区宝杨路599号宝山区烈士陵园内东侧。该纪念馆于2006年5月26日正式开放。纪念馆总占地约1500平方米,由序厅、主展厅和大型多媒体主题情景剧场组成。纪念馆含有近200幅图片、100余件实物,佐以现代多媒体影像场景,主要围绕“钳击吴淞镇、解放上海”的战役决策主线,展示解放军在上海战役中将中国国民党守主力吸引到郊区聚歼,从而保全上海中心城区的主要史迹。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500号黄浦公园内。该纪念塔始建于1988年,落成于1994年上海解放45周年之际,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为追思为上海人民革命斗争而献出生命的人民英雄所兴建。该纪念塔由半岛平台,下沉式圆岛广场,塔体、题字碑、雕塑等部分组成。半岛平台中部刻有江泽民手书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塔名。下沉式圆岛广场中央是三根高达60米的花岗石塔体。广场四周为一道长120米,高3.8米的花岗岩雕像,展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上海市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纪念塔入口处涌泉池上的影壁正背两面凿刻“浩然正气”“水垂青史”八个鎏金大字。
参考资料
上海解放纪念馆.上海党史网.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