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岩
龙池岩(Long Chiyan),又名文圃禅林,位于福建省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的文圃山中,是闽南现存最早的寺庙,也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殿建筑总面积2450平方米。
龙池岩始建于南北朝永初(420-422年)年间,初供奉观音菩萨。相传会昌四年(844年),李炎与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全国,曾到此处,喜此山幽林密,泉清荷香,则解衣沐浴于泉水间,百姓称之“真龙入池”,故而得名龙池岩。
龙池岩景致优美,文物古迹丰富悠久。虽经历1000多年沧桑变迁,但仍保留有宋代朱熹及明郑成功等历代数十位名人名将、诗人墨客留下的碑文、碑记、书文题刻,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1982年6月海澄县人民政府公布龙池岩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0月,龙池岩登记为宗教场所。
历史沿革
传说李炎会昌四年(844年),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全国,曾到龙池岩。喜此间山幽林密,石棱泉冽,因而解衣畅浴,暑气全消,因赋诗云“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进莲花世界中”。因“真龙”入池,故曰“龙池岩”。后又在泉上建一座石拱桥,刻“跃龙”二字。
寺里华圃讲堂碑记记载,唐时进士谢氏兄弟,曾在此苦读诗书;五代十国时主簿洪文用等都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先贤事迹,建立“三贤堂”以祀之。
宋代理学家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授同安区主簿时,慕“三贤堂”之名,曾登临游览,后在龙池岩建立玉屏讲堂(后改名华圃书院),四方学子纷纷来岩求教。朱熹在治学中,因观书有感,题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玉屏讲堂影响所及,附近不少乡村,也相率以公有书田收益,在此岩营造书舍,供其子弟就学。传说书舍共有九十九间,傍山而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朱子为其题下“溪山第一”匾额,并易名“华圃书院”,成为古代闽南闻名学府。
还有一座“拍门祠”,为朱子居住遗址。相传朱熹曾教育学生:对师长应讲礼貌,凡有所求教,必先拍门,得到许可,方能进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门”二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华也曾在此设馆授徒。翠林郑深道、埔尾林魁,俱从此修学成名。
经历1000余年,华圃书院大都塌了,但尚存不少遗迹:寺前有“跃龙桥”、寺后有“彩虹桥”(或“凌汉桥”),是玲珑精巧的拱桥。有平坦的“涉趣石”,可坐十数人。此石也有动人的传说: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闽浙总督陈锦,带兵数万驻扎同安区与防守江东一带的郑成功部对峙,郑成功则在龙池岩伏兵应战。有一次兵力部署之后,略有余暇,与部将陈泽在此石上下棋,局未终而战发,接战后,郑军大胜。事后白礁城人为了纪念郑成功战绩和情趣,潘正昌在石上镌“涉趣”二字。此外,在寺庙周围的垒垒巨石上,还保留有宋代朱熹题刻的“寒竹风松”、王楷题刻的“丹灶石”、清代黄文川题刻的“松径风清”、“伏龙岩”、“月魄涵江”,黄对杨题刻的“清河濯缨”等摩崖石刻和碑记共20余处,仍不失为一个景观幽美的游览胜地。
主要景观
保生大帝吴夲
白礁龙池岩东边的“丹灶石”遗迹,是南宋宝庆元年(1226年),同安邑宰王楷为纪念吴真人生前炼丹圣迹的题刻,是吴真人炼丹救世的功德的历史见证,潘人对这里的历次捐修更是有石刻为证。公元995年,吴夲十七岁奋志学医,游遍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后回归盘石屿故里,认真潜研岐黄,热心行医济世,龙池岩松竹茂密,到处盛产紫苏、鬼针草、茅根、金不换、防风、穿龙薯蓣、一条根、千金红、香菇等各种草药,吴真人选择这里采药的有利条件,就在华圃禅寺的东边大榕树下结庐筑炼丹,白天采草药,夜间经常与龙池岩高僧一道参悟,研究脉理医药。采集各种草药,炼制医治各种疾病的丹药,为行医济世奠定基础,因此龙池岩是保生大帝炼丹制药时间最早最长的炼丹处。赵祯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吴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龙池岩采药时,失足落崖而死,享年五十八岁。此后他经常灵验救助乡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传说他后来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众百姓缅怀他的功德,筹集资金建立了一座“龙湫庵”来祀奉吴夲。“龙湫庵”即白礁慈济宫的前身。
1998年,台北哈密街台胞陈添福先生参观了吴真人的炼丹遗址“丹灶石”,他非常关心重视保护好这一文物,并捐献人民币35000元,在“丹灶石”西侧建筑一座“炼丹亭”,人们一到龙池岩就可以看到炼丹亭,使“丹灶石”遗迹更加显眼,让人们更清楚地牢记吴真人炼丹遗址,缅怀宋代名医吴真人炼丹制药、济世救人,为人类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圣地。
台南市安南区新宅济福寺景德祠获学甲慈济宫开基二大帝的神助牵引,从大陆文圃山龙池岩寺主祀观音佛祖的千年古香炉分灵香火来台,成为该寺在台第一间分灵寺庙,而保生大帝则分灵于台南市学甲慈济宫,因此该新建寺庙后殿济福寺奉祀『观音佛祖』、『保生大帝』,将自古以来的『观音佛祖』、『保生大帝』二尊神明特别的信仰渊源在台延续传承。
该庙管理人陈建钦因为大陆文圃山龙池岩寺为济福寺分灵祖庙,又根据传述:相传在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月,闽浙总督陈锦,带兵数万驻扎同安区与防守江东一带的郑成功对峙,郑成功则在龙池岩伏兵应战。有一次兵力布署之后,略有暇馀,与部将陈泽在石上下棋,局未终而战发,接战后,郑军大胜。事后白礁城人,为了纪念郑成功战绩和情趣,在下棋的石头镌上「涉趣」二字等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渊源。所以,特别选定入火安座大典前一日将在鹿耳门溪口郑成功登陆之地,举办向祖庙遥祭科仪,他说,此举对于宗教文化的传承相当有意义!
由于『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中,有很多渊源来自文圃山龙池岩寺的『观音佛祖』的连结,因此陈建钦管理人特别提及古籍的传述中保生大帝姓名「吴本(音滔)」的由来;保生大帝的父亲吴通当时为他取名时,因为『保生大帝』的母亲黄月华,经常在文圃山龙池岩寺后座大悲殿双手合十祈拜,父亲吴通因此将保生大帝单名取自大悲殿的「大」字及母亲双手合十的「十」字,合并成为本(音滔)字。
陈建钦管理人引用文史工作者陈丁林著述:保生大帝17岁奋志学医,背著「炼丹炉」(见图,目前保存于盘石屿慈济祖宫)游遍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后回归白礁故里,认真潜研歧黄,热心行医济世,并时常至白礁村北的文圃山龙池岩采药炼丹。因龙池岩松竹茂密,盛产各种草药,保生大帝就在观音寺东边的大榕树下筑庐炼丹,现今留有巨石「丹灶石」遗迹(见图),石上的题字为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6年),同安邑县宰-王楷,为纪念保生大帝生前炼丹圣迹所题刻的历史见证。文圃山为保生大帝得道成仙之地,而龙池岩则是保生大帝炼丹制药时间最早、最长的地方,也是与观世音菩萨结下深厚法缘之处!
朱熹
龙池岩在白礁村北,世传池中有神物变化,故名龙池岩。龙池岩始建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闽南最早创立的佛教丛林之一。岩寺周围石上保存有历代摩崖石刻20多处,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龙池岩寺之东,是唐进士谢脩、后唐主簿洪文用、北宋处士石贲隐居读书处。南宋进士、理学宗师、著名学者朱熹,于绍兴市、绍熙间(约1148、1190年)任同安区主簿、漳州市知事时,慕三贤之名,数度登岩游览、观瞻,并留下“溪山第一”、“寒竹风松”多处题刻。嘉定间(1207~1225年)里人、进士杨志在谢、洪、石隐居读书处,建三贤堂以礼之。后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乡坤、进士黄涛,倡议在三贤堂旧址建“凄贤楼”,祀谢、洪、石和朱子,并创办华圃书院,教化乡里子弟。摩崖石刻除朱熹的题刻、王楷“丹灶石”书刻外,还有清黄涛题刻的“跃龙桥”,黄文川(即黄涛)“名疆脱解事从容,卜筑贤山踵旧从。海日天云清老眼,徘徊不尽画图中”的诗刻,清嘉庆丙子黄书杨书刻“清可濯缨”,叶挺口题刻的“月魄涵江,”未具名或名字不清的“涉趣”、“拍门”、“凌汉桥”、“彩虹”桥及“购复放生池旧迹”、《重修华圃书院碑记》等清代题刻。
龙池岩有泉清、石奇、洞虚、林荫、亭雅、桥巧诸胜、风景优美。《同安县志》载龙池岩“有印月池、磊石、穿云峡、拜笏轩、拍门石、温玉居、憩亭、名山锋、石屏、跃龙桥、三叠嶂、观海12胜景,文圃之胜,遂甲邑中。”后来又有“龙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之誉。龙池岩有难得千年古刹,珍贵摩崖石刻,丰富文物古迹,优美自然景致,不是真人炼丹之所,朱子过化之乡,先贤育人之地,是人们礼佛、怀古、探胜、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一道一儒一贾
一道指保生大帝,北宋同安白礁人(即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吴夲年少学医,遍历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后回归白礁故里,认真潜研岐黄,热心行医济世,龙池岩是吴真人炼丹制药时间最早最长的炼丹处,据说,“丹灶石”乃南宋人为纪念吴夲炼丹遗址而立。赵祯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吴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龙池岩采药时,失足落崖而逝,享年五十八岁,羽化成仙。众百姓缅怀其功德,筹集资金建立一座“龙湫庵”来祀奉吴夲,“龙湫庵”即白礁慈济祖宫的前身。永乐十七年(1419年),朱棣封保生大帝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民间俗称大道公,备受尊崇,成为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省、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由著名演员郑少秋主演的古装电视剧《神医大道公》演绎民间传奇,带有戏说的味道。
一儒指朱熹,南宋理学家、一代文宗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授同安区主簿时,慕“三贤堂”之名,曾登临游览,后在龙池岩建立玉屏讲堂。
一贾指潘振承,潘振承(1714-1788)字启号文岩,番人称之为潘启官,生于潘厝,当过船工,壮年入粤,3次随船邦到吕宋(今菲律宾),贩卖丝茶,后在粤开设同文行,渐为十三行之首,诚信经营,积财甚多,富可敌国,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其一生经历恰在清朝鼎盛时期之乾隆朝,因缘际会,成为十三行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潘振承发迹之后,每年都回乡省亲,建设家乡潘厝。潘振承家庭处于全盛时,曾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购地约20公顷,修宅第、建祠堂,将建筑群落一带亦命名为“龙溪乡”(现广州龙溪首约、二约、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新约)。当时,广州市还有同安街、同文街、栖栅街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潘振承于1788年辞世,后归葬于原籍,魂归故里。其墓道在文革时被毁,近年重新修复。而今,潘厝、盘石屿依然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华圃书院
朱熹一生中总是为官一任,兴学一方,大办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才。宋绍兴二十三年朱熹出任同安区主簿时,就在漳州龙池岩创建了玉屏讲堂(后改名华圃书院),亲自开课讲学,四方学士云集。当时共有书舍99间,傍山而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后来,朱熹又把“玉屏讲堂”更名为“华圃书院”,成为古代闽南著名学府。至今山腰路口还存有“华圃书院”的古碑。
龙池十八景
龙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登山凝眸东望,汪洋无际,渔舟商舶、万叶中流,太武山遥遥相对。海沧区、龙池开发区,厦鼓宝岛均在眼前,远村平畴,视野辽阔,真使人眼界顿开,心胸宽亮。虽经1000余年时景迁变,但龙池岩周围山林中垒垒巨石上仍遗留有珍贵的历史积淀:跃龙桥、彩虹桥、丹灶石、华圃书院、放生池、印月潭、拍门、涉趣、串珠、锁龙、荷池、寒竹风松、松劲风清、伏龙岩、月魄涵江、环山抱月、清可濯缨、石龟抬牌等石刻和遗迹令人目不胜收。“放生池”石刻书文系乾隆辛卯岁仲冬镌,书文:“石溪黄文田先生购复放生池旧迹开讲堂下荷池”。“拍门”系宋朱熹傍山而建的办学、讲学、治学之处“华圃书院”。院有书舍房厅99间,修复大悲殿时,曾发掘出被埋没数百年的房基,排列整齐,门阶清楚的房基遗址。“丹灶石”系南宋宝庆元年七月朔邑宰九江王楷书的石刻。丹灶石与白礁慈济宫同根,是保生大帝吴真人(吴夲)行医采药炼丹处。寺周山上有明万历重兴,爱新觉罗·旻宁时重修的舍利塔。祖堂内有“林济开山,云门重建”的楹牌。东侧山有庚午年孟秋建立的优婆塞、优婆夷海会塔等。
文物景观
紫阳祠,栖贤楼,印月池,磊岩,拍门祠、蕴玉居、旷怡亭、笏拜轩、观海寮,山泉三迭,石塔、彩虹桥、跃龙桥、涉趣石,华圃书院碑记和朱熹“寒竹风松”题刻、王楷“丹灶石”题刻、黄文川“伏龙岩”题刻等胜迹。华圃书院有玉屏讲堂,系朱熹讲学之处。朱熹在治学中观书有感,题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拍门祠,为朱子居住遗址,时朱熹曾教育学生,对师长应讲礼貌,凡有所求教,必须先拍门,得到许可,方能进入。祠旁石上刻有“拍门”两字。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华也曾在此设馆授徒,龙溪翠林郑深道、埔尾林魁俱从此修学成名。
著名景观
龙池岩之古同安区之最:
古同安最早寺庙龙池岩寺
最早的摩崖石刻龙池岩“丹灶石”
闽南第一学府华圃书院
古同安历史第一人保生大帝
古同安第一富商潘振承
古同安最早石桥龙池岩跃龙桥彩虹桥
1.
古同安最早寺庙龙池岩寺
2.
最早的摩崖石刻龙池岩“丹灶石”
3.
闽南第一学府华圃书院
4.
唐代古同安第一个进士谢翛
5.
古同安历史第一人吴夲
6.
古同安第一富商潘振承
7.
古同安最早石桥龙池岩跃龙桥彩虹桥
交通
龙池岩位于漳州市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文圃山上,漳州方向可以乘23路公交,到白礁站下车,角美海沧方向可以乘角美---石塘或者角美---嵩屿公交到白礁或者圣地亚哥站下车,厦门市方向可以乘853公交车到白礁或者圣地亚哥站下车,在以上地点下车均可看到龙池岩的路标。到海沧大桥8公里,到厦门市政府只要20分钟。
参考资料
探访漳州市年代最久远的龙池岩寺,这里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了.携程.2024-02-19
九龙江口走一圈.携程.2024-02-19
龙池岩寺-漳州-福建寺院.佛教导航.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