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英文名:Jasmine Revolution)又称为突尼斯起义,是指发生于2010年底至2011年初的北非突尼斯民众要求总统下台的持续抗议事件。

茉莉花革命因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而得名。该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名年轻的突尼斯抗议者穆罕默德·布阿齐齐(Mohamed Bouazizi)于2011年1月4日死亡,他于2010年12月17日自焚,起因是警察拦住了他无证出售水果和蔬菜并没收了他的产品。事件最终导致突尼斯总统齐纳·阿贝丁·本·阿里(Zine El-Abedine Ben Ali)被推翻,随后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奇(Mohammed Ghannouchi)接任临时总统。茉莉花革命成为阿拉伯国家中第一次因民众抗议而倒台的革命。

事件经过

1、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的街头小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该青年大学研究生毕业,但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在遭到粗暴对待后,该青年自焚抗议,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这名青年的过世,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怒火。

2、事后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冲突进而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最终,在小贩自焚后的第29天,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不得不放弃这个自己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2011年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阿拉伯

3、当日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宣布根据宪法接管总统职权并举行了就职宣誓,但戏剧性的是,2011年1月15日,突尼斯宪法委员会认为加努希总理继任共和国总统违反宪法,应由众议长福阿德·迈巴扎从15日起代行总统职权,并最迟在60天之内举行大选。

4、尽管过渡政府已经形成,但现首都突尼斯市仍然充满着恐慌和不确定性,当地的人们开始囤积食物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恐慌无处不在。突尼斯的局势不是很明朗,关键要看现今这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能不能稳定状态。据介绍,现有军队在街上维持秩序,街上行人非常少,市场等公共场所都已经关门,现权力仍然在旧的社会和政治体制掌权人手中,但是突尼斯人并不希望他们的革命止于扎因·阿比丁·本·阿里的流亡以及其23年独裁统治的崩溃。

主要原因

本·阿里于1987年发动不流血政变推翻前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上台,此后他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连任突尼斯总统。从1987年起的大约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长。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旅游业走下坡,失业率上升。在2010年的调查报告指出,突尼斯的经济增长率为3.8%,但失业率达14%,其中又有30%是年轻人,另有报道指青年失业率可能高达52%。

此外,通货膨胀、政治腐败、言论缺乏自由及生活条件不佳也是造成此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的民生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来自于互联网。之前维基解密揭露2009年6月的美国外交电文,内容为引述当时美国驻突尼斯大使Robert Godec的报告,指出本·阿里家族及其兄弟手足与掌管该国经济的一名黑道份子勾结,并指第一夫人勒伊拉泽鲁·本·阿里(ليلىبنعلي)靠兴建贵族学校赚取利益。揭露外交电文后加深了民众对于政府不满的情绪,而这起揭露事件也成为骚乱爆发的重要导火线之一。

1、政府腐化和经济危机是主因,1987年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样,以“改变”为口号开始执政,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

2、本·阿里已经执政了23年,突尼斯这些年来政治体制僵化,2002年 推动了所谓的宪法修正案,在他长期个人执政下,突尼斯的个人自由和新闻封锁也比较严重。在突尼斯,名义上允许反对党存在,但是实际上是本·阿里长期执政。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女婿在国内的口碑就非常不好。人民生活还很艰难的时候,经常大搞宴会,腐败严重。

3、该事件也反映了经济危机对突尼斯的冲击。突尼斯经济主要依靠鲜花、大宗商品磷酸盐的出口,以及旅游业和侨汇。金融危机爆发后,对这几项的打击非常大,失业率很高,尤其是大学生等高学历人群的失业情况严重。根据突尼斯政府公布的数据,2009年突尼斯失业率达到14%。

4、扎因·阿比丁·本·阿里本人也很重视教育,培养了很多人,但是没有这种就业的市场,反而造成了潜在的问题。

5、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政府处理不当,发生事件以后,突尼斯政府先捂,再瞒,并且采用硬的方法镇压。相关组织也发表讲话认为本·阿里政府使用武力过度。不但没有解决矛盾,还激化了矛盾。

首场革命

2009年74岁的本·阿里离开突尼斯之前统治该国23年,他领导的政权突然垮台让人多少觉得有些吃惊,除了以上所述的经济因素外,前一段时间红遍全球的维基解密网站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这个网站曝光了美国外交官有关这个国家政府腐败的电文,向民众展示了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及其家族的本来面目。

2009年6月的一份电文形容本·阿里家族犹如黑手党,控制着整个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另一份2009年的电文描述了在本·阿里女婿的豪宅里举办的一次宴会。罗马时期的文物随处可见;客人们享用着用私人飞机法国南部小镇空运来的酸奶;一只宠物老虎在花园里漫游。还有一份电文题为《突尼斯的腐败:你的就是我的》,文中称,在突尼斯,只要是总统家族成员看上的,无论现金、土地、房屋甚至游艇,最终都得落入他们手中。

民众对于总统家族的腐败早有耳闻,不过这些曝光的电文却让人们知道高层腐败的细节,显然正是这些赤裸裸的细节再加上各种社会问题,最终导致人们走上街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维基解密网站曝光的电文是突尼斯这次革命的催化剂,这或许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场“维基革命”。

评价影响

评价

国际评价

1、这次剧变被一些国际传媒、尤其是美国传媒和网络人士称为“茉莉花革命”,突尼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年轻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前途感到渺茫,引发了社会对政治上层腐败、扎因·阿比丁·本·阿里23年的恋战和高压统治的强烈不满,加上该国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不幸,最终成为压垮本·阿里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2、事情当然不像看上去这么简单:街头抗争仅仅是本·阿里下台的一个引子,真正让他不得不走人的是执政团队内部借民怨发起的权力挑战,最先宣布成为代总统的是他的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随后通过宪法委员会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位体制内人物议长迈巴扎。

3、由于本·阿里的高压统治,突尼斯国内的反对党派势力薄弱,且四分五裂,此次街头运动和他们实际上并无多大关系。对于反对派而言,能否在60天的短短时间内完成整合,并将反对党的政治力量和街头运动的能量凝为一体,将是对他们的最大挑战。同样,选择接受挑战还是继续留在街头抗争、彻底改变突尼斯的政治游戏规则,是一个棘手的选项,一旦选择不当,反对派内部同样可能发生分化。

这接连而来的自焚事件被外界认为是受到了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鼓励。

西方评价

欧美媒体也大多数一边倒地发表文章称,“‘茉莉花革命’敲响了中东的警钟”。《华盛顿邮报》刊文称,“茉莉花革命”首先会向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约旦扩散,因为这些国家面临与突尼斯同样的经济困境,该文还特意提醒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应汲取扎因·阿比丁·本·阿里的教训,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尽管埃及贸易和工业部部长拉希德·加努希已经对外界排除了“突尼斯变局”会在埃及再现,但很多政治观察家和社会活动积极分子都表示并不同意。贺文萍认为,突尼斯变局对阿拉伯国家来说也是一个教训,这些国家当权者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可能不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改革的契机。

专注中东媒体研究的中东问题专家马克·林奇则认为,尽管现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没有发生群体性暴力事件,但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在社会公共媒体力量参与的情况下。

“它(传播起来)太快、太简单了。”林奇认为,从技术角度看,应该将之称为“推特革命(Twitter revolution)”。他认为,尽管在中东地区,主流阿拉伯电视台仍然可能会是最主要的媒体平台,他们可以对自焚大学生小贩的新闻进行选择性播放,但是新旧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改变该地区一股强大的力量。

北非阿拉伯国家有一种历史惯性,长期执政的强力人物统治媒体、军队等。有研究社会问题的人认为阿拉伯社会的容忍度比较高,不敢于表达个人意识。重要的是,这种结合已经破坏了政府控制信息的能力,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人都能从互联网上看到突尼斯暴乱的画面场景,政府越来越难介入控制。

美国方面,奥巴马发表讲话赞扬突尼斯人的“勇气”和他们“勇敢”的斗争。此前,美国经常被阿拉伯世界领导人指责宣扬和渗透美式民主,在阿拉伯世界支持强力人物的同时又呼吁该地区人民争取更多的自由权利。

“奥巴马和法国都是这样表态的,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也这么说,要尊重突尼斯人民的选择,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做法,大家很明白前任政府大势已去。”如果从深层次来说,和美式民主的思想渗透有一定关系,增强了当地人的自主意识。

事件影响

截至17日,因大学生小贩自焚而引起的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看似暂告一段落,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当日宣布,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拉希德·加努希称,新政府将集中精力进行突尼斯人民期盼已久的政治、经济、社会全面改革。但突尼斯人仍未走出对国家未来未知的恐慌,囤积粮食和大宗商品的现象仍然存在。

同样恐慌的还有阿拉伯国家的其他国家。在整个中东地区,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都紧密地关注着突尼斯局势,担心“茉莉花革命”是否会成为整个地区变革的号角。

北非发生和突尼斯一样的情况的危险也是存在的。他们的政治结构和社会问题都有相似性,失业问题也有相似性。

由于物价不断上涨,近一个月来,阿尔及利亚人也在游行,截至目前已经导致3人死亡,约400人受伤。数据显示,2011年开年以来,该国部分食品价格上涨了30%。16日,阿尔及利亚人也开始采用自焚的方式示威抗议,先后有四宗。

阿尔及利亚也发生过街头暴力,死了人;约旦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2011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危机导致了这些国家内部的困难。

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大国,突尼斯前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逃亡沙特阿拉伯后,示威人群就开始聚集在突尼斯大使馆门前高呼“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一个”以及“本·阿里,告诉穆巴拉克飞机也在等着他”等口号。

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北非中东的阿拉伯专制国家蔓延,2011年1月18日,又有两名埃及人仿效掀起突尼斯革命的失业青年自焚,连同1月17日的已经是三起;邻国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前天也发生5起自焚事件。

埃及安全人员说,一名25岁无业男子在亚历山大港自焚,蒙受第三度烧伤。据调查,他患有精神病。此外,另一名男子在开罗的总理公署外自焚,安全人员迅速地把他身上的火扑灭。在突尼斯爆发人民革命后,埃及约旦、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已被视为接下来最有可能面临人民起义的国家。

经营一家小餐馆的50岁埃及男子阿卜杜周一在国会大楼前,将汽油浇到全身自焚,抗议政府的面包政策,他过后被送院治疗。埃及当局禁止店主购买政府补贴面包,店主若购买必须付原价5倍的价格。

埃及3名部长迅速淡化此事的影响。卫生部长哈腾表示,阿卜杜自焚是“行政问题”。在埃及的8000万人口中,有接近一半人士生活在贫穷线下,每人每天以不足2美元过活,人民长期生活困苦,积怨日深。

同一天,在西非毛里塔尼亚,42岁的雅各布也开车到南京总统府官邸附近的参议院大楼前自焚。在自焚前,他告诉媒体,他对“国家的政局不满及对政府感到愤怒”。

阿尔及利亚已至少发生4起自焚事件,全部与因找不到工作和住处有关,各地城镇因高失业率和粮价飙涨暴动频传,造成两人丧生,数十人受伤,与突尼斯的情况如出一辙。

连锁效应

突尼斯的革命已在阿拉伯国家掀起涟漪效应,多个国家的民众近段时间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独裁、贪腐,要求民主,需要政经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

埃及

· 一个描绘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受到突尼斯的骨牌效应影响的政治漫画。由卡洛斯·拉特福(Carlos Latuff)所绘

突尼斯示威游行活动在埃及获得了广大回响。一名餐馆老板阿卜杜·阿卜杜勒·蒙姆·杰法在街头抗议时自焚,而在2011年1月18日则传出两起自焚事件,一起发生在开罗,当事人为一名律师;另一起发生在亚历山大,当事人为一名25岁的失业男子。已经有埃及人在Facebook上的群组呼吁群众在2011年1月25日(即埃及全国警察日)走上街头抗议,而标语是“一起来革命,反对酷刑、贫困、腐败与失业问题”。

2011年2月11日,在长达十五天的民众抗议后,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埃及成为阿拉伯地区中第二个因为大规模示威导致政权更迭的国家。

阿尔及利亚

自1992年颁发紧急状态以来,首都阿尔及尔省禁止公开示威活动,但本月初,当地年轻人纷纷上街抗议物价高涨,还传出自焚事件。

约旦

2011年1月14日,零星的抗议活动在首都安曼、马安、卡拉克、赛勒特及伊尔比得等城市发生。工会成员和左派政党呼吁首相萨米尔· 里法伊下台。他们高呼反政府的口号,并表示吕费尔是个“懦夫”。而半岛电视台亦表示,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所以这场抗议可能会持续数周。

2011年1月21日,共有5000人在安曼街头示威抗议,是约旦2011年规模最大的一起群众抗议事件。在群众日益增加的压力下,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赛因于2月1日决定宣布撤换首相萨米尔·里法伊,任命前首相兼前军方将领马鲁夫·巴希特筹组新政府。

苏丹

在正在进行独立公投的苏丹地区,有人呼吁效法突尼斯发动政变,以抗议并推翻政府。一名25岁男子自焚,于周三伤重不治。人民普遍对经济和政治不满,近几周在北部地区发起零星示威。·

阿曼

2011年1月17日,约200人示威抗议高物价和政府贪污,这在阿曼非常罕见。

毛里塔尼亚

2011年1月22日,1男子因“对国家政局和政府不满”,在反政府示威活动上引火自焚,不治身亡。

摩洛哥

2011年1月21日,3名男子引火自焚,周二又有1男子自焚。·

也门

2011年1月18日,沙那大学爆发声援突尼斯的百人示威。本周四,千人示威要在位30多年的总统巴尔哈姆·萨利赫下台。已有4人自焚,1人不治。自2011年1月起,示威游行抗议事件也在也门许多的大小城镇中发生。骚乱起因于民众要求政府修改宪法,以改善经济与失业的问题,但最初政府回绝了这项建议。不过在随时间增加的民众压力下,执政32年的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已决定在2013年任期届满后不再连任。

利比亚

开端: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发生“茉莉花革命”,示威者要求政府下台。对此,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表示自己不会辞职,并动用军队暴力镇压示威者。

联合国制裁:2011年2月26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冻结卡扎菲海外资产。

设立禁飞区: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军事介入:2011年3月19日,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西方十余国家加入对利的军事行动。美英发射BGM-109巡航导弹打击利比亚沿海防空设施。

焦灼期:3月至6月,利比亚政府军与反对派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干预的情况下,双方互有攻守。转折:7月,反政府武装向首都发动新攻势,不断占领重要地区;8月,反对派称已控制首都多数地区。

参考资料

Uprising in Tunisia: People Power topples Ben Ali regime.indybay.2024-01-31

Tunisia's 'Jasmine Revolution' jolts Arab world.ahramonline.2024-01-31

各国街头乱象大事记.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1-31

中东难民潮与“颜色革命”.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24-01-31

Tunisia: President Zine al-Abidine Ben Ali forced out.BBC.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