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澈
汪澈,字明远,自新安郡(治今歙县)徙居饶州浮梁(今属江西省)。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卒于赵昚乾道七年,年六十三岁。高宗绍兴八年(1138)第进士,教授衡州府。历进殿中侍御史。累官参知政事,与宰相陈康伯同赞内禅。孝宗即位,锐志恢复。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累为福州福建安抚使,寻致仕。卒,谥庄敏。
人物简介
字明远,自新安(治今安徽歙县)徙居饶州浮梁(今属江西)。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卒于孝宗乾道七年,年六十三岁。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第进士,教授衡州。历进殿中侍御史。时以和戎弛备,澈陈养民养兵自治预备之说,凡数千言。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与陈俊卿劾罢之。累官参知政事,与宰相陈康伯同赞内禅。赵昚即位,锐志恢复。张浚使江淮,以澈督军荆襄后以议不合,请祠,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累为福州福建安抚使,寻致仕。卒,谥庄敏。
代表作
事见《周文忠集》卷三○《汪澈神道碑》、《文史》六辑载景德镇出土之《汪澈墓志》。《宋史》卷三八四有传。
宋史·汪澈传
字明远,自新安徙居饶州浮梁。第进士,教授衡州府、沅州。用万俟卨荐,为秘书正字、校书郎。轮对,乞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举将帅,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特赐鞍马。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显仁皇后攒宫讫役,议者欲广四隅,士庶坟在二十里内皆当迁,命澈按视。还奏:“昭慈、宋徽宗、显肃皇后、懿节四陵旧占百步,已数十年,今日何为是纷纷?汉长乐、未央宫夹里疾墓,未尝迁。国朝宫陵仪制,在封界内,不许开故合,愿迁出者听,其意深矣。”李治大悟,悉如旧。
叶义问使金还,颇知犯边谋,澈言:“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除侍御史。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劾罢,又论镇江市大将刘宝十罪,诏夺节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风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雷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今一夕间二异交至,此阴盛之证,为金朝。今荆、襄无统督,江海乏备御,因陈修攘十二事。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内结阉寺,王十朋、陈俊卿等继论其罪,李治欲存护使去,澈与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罢。
会金使高景山来求衅端,澈言:“天下之势,强弱无定形,在吾所以用之。皇帝屈己和戎,厚遗金缯,彼辄出恶言,以撼吾国。愿陛下赫然睿断,益兵严备,布告中外,将见上下一心,其气百倍矣。”除御史中丞。
寻遣马帅成闵以所部三万人屯荆、襄,以澈为湖北、京西宣谕使,诏凡吏能否、民利病悉以闻。过九江,王炎见澈论边事,辟为属,偕至襄阳市抚诸军。鄂帅田师中老而怯,立奏易之。时欲置襄守荆南,澈奏:“襄阳地重,为荆楚门户,不可弃。”敌将刘萼拥众十万,扬声欲取荆南,又欲分军自光、黄捣武昌。朝廷以敌昔由此入江南,令吴拱严护武昌津渡。拱将引兵加鄂,澈闻之,驰书止拱,而自发鄂之余兵戍黄州府,俾拱留襄。敌骑奄至樊城,拱大战汉水上,敌众败走。时唐、邓、陈、蔡、汝、相次归职方。未几,金主亮死,澈乞出兵淮甸,与荆、襄军夹击其归师。未报,而金新主罢兵请和,召澈入为参知政事,与宰相陈康伯同赞内禅。
赵昚即位,锐意恢复,首用张浚使江、淮,澈以参豫督军荆、襄,将分道进讨。赵守唐,王宣守邓,招皇甫倜于蔡。襄、汉沃壤,荆棘弥望,澈请因古长渠筑堰,募闲民、汰冗卒杂耕,为度三十八屯,给种与牛,授庐舍,岁可登谷七十余万,民偿种,私其余,官以钱市之,功绪略就。
隆兴元年,入奏,还武昌,而张浚克期大举,诏澈出师应之。澈以议不合,乞令浚并领荆、襄。谏议大夫王大宝论澈“无制胜策,皇甫倜以忠义结山,扼敌要冲,澈不能节制,坐视孤军堕敌计。赵撙以千五百人救方城,败散五百余人,澈漫不加省。乞罢黜。”澈亦请祠,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大宝疏再上,落职,仍祠禄。
明年,知建康府,寻除枢密使。在位二年,以天和殿学士奉洞霄祠,寻知鄂州兼安抚使。赵昚访边事,澈奏:“向者我有唐、邓为藩篱,又皇甫倜控扼陈、蔡,敌不敢窥襄。既失两郡,倜复内徙,敌屯新野,相距百里尔。臣令赵撙、王宣筑城储粮,分备要害,有以待敌。至于机会之来,难以豫料。”孝宗善之。时议废江州军,澈言不可。知宁国府,改福州市、福建省安抚使,复请祠。寻致仕。卒,年六十三。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庄敏。
澈为殿中日,荐陈俊卿、王十朋、陈之茂为台官,高宗曰:“名士也,次第用之矣。”在枢府,孝宗密访人材,荐百有十八人。尝奏言:“臣起寒远,所以报国惟无私不欺尔。”其自奉清约,虽贵犹布衣时。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