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岗
罗岗,男,出生于1967年9月,原籍赣州市,现定居上海市,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罗岗,生于1967年,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城市社会与文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教授,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纽约大学、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台湾东海大学访问教授。著有《英雄与丑角》《预言与危机》《人民至上》《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想像城市的方式》《面具背后》《记忆的声音》等专著;主编《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90年代思想文选》(三卷本)《视觉文化读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四卷本)等图书。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兼及当代理论和思想史研究。
科研项目
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以“文学史”和“文学教育”为中心的考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
发表论文
人和城市:一股新的审美思潮,(载《科学家与文艺思维》)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7
当代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论,《文学评论家》 1991#4
现代派文学的中国接受研究,(载《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新世纪出版社 1991/5
文化·审美·创新——当代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问《文学评论》 1991#5 ,
月逢十足海天宽,《南阳学刊》 1992#2
人生此境——怅想李叔同,《雨花》 1994#2
边走边唱——都市音乐人的精神困境,《上海文化》 1994#3
边走边唱——都市音乐人的精神浮沉,《开放时代》 1994#4
微命——浔僧——曼殊和尚,《雨花》 1994#4
眺望内心深处的日落(合作),《钟山》 1994#6
学会聆听,《艺术世界》 1994#6
云在青天水在瓶——仁山居士的功德,《雨花》 1994#9
关于电影的一次对话,《佛山文艺》 1995#12
学人·学问·学风,《文艺理论研究》 1995#1
文学教育与文学史,《今天》 1995#4
历史中的《学衡》,《二十一世纪》 1995#4
叶兆言——秦淮河说书人与“技术作家”,《明报月刊》 1995#5
文学教育与文学史,《上海文化》 1995#5
二马并驰——知识分子的职业与志业,《东方》 1995#6
几重山外从头说,《文艺争鸣》 1996#1
重复的梦魇,《上海文学》 1996#2
写史偏多言外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3
“自述”之外的声音,《东方》 1996#3
雅努斯的两副面孔,《艺术世界》 1996#3
找寻消失的记忆,《当代作家评论》 1996#5
何日江山可定居,《二十一世纪》(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7#12
穿行在“个人”与“乌托邦”之间,《文艺争鸣》 1997#3
书写“当下”:从经验到文本,《上海文学》 1997#5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天涯》 1997#7
顾准与韦伯,《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8#12
理论的“傲慢”与“偏见”,《华东师大学报》 1998#5
理想主义的昨天与今天(合作),《山花》 1998#7
从“卤水罐”到“枣木扁担”,《上海文学》 1999#1
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合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1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合作),《文艺理论研究》 1999#1
个人与乌托邦之间,《二十一世纪》(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2/1
理论的“傲慢”与“偏见”,《钟山》 1999#2
寻求“第三条道路”(合作),《上海文学》 1999#3
谁之公共性,《上海文学》 1999#5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文学评论》 1999 年青年学者专号
“观念”的力量,《评论》 2000/1 辑
从晚清到当代,《上海文学》 2000#8
从“晚清”到“当代”,《南方文坛》 2000#6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天涯》 2000#5
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1
“分期”的意识形态,《华东师大学报》 2001#2
解释历史的力量,《开放时代》 2001#5
文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想象城市的一种方式,《二十一世纪》(香港) 2001#6
对整体性危机的文化回应,《视界》第 3 辑
文学:实践与反思,《上海文学》 2001#7
从“卤水罐”到“枣木扁担”(载《九十年代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
何日江山可定居(载《多维视野中的吴宓》),重庆出版集团 2001/2
现代文学、教育体制、知识生产,《湖北大学学报》 2003 # 6
危机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 1
危机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 21 世纪》 2003 # 12
在教室里还有“经典”吗?,《书城》 2003/11
再生与毁灭之地,《书城》 2003/9
性别转移与上海市流动空间的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 # 1
*庸俗的“颓废”,《中华读书报》 2003/4/16
"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当代作家评论》; 2004-10-1
文化传统与都市经验--上海文化研究之反思;《文汇报·学林》; 2004-8-1
面临双重困境的选择;《特区文学》; 2004-8-1
阅读鲁迅的当代意义;《中文自学指导》; 2004-6-1
视觉文化·历史记忆·中国经验;《天涯》; 2004-4-1
"被压迫者"的知识如何可能;《中国的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 2004-3-1
"必读"与"不必读";《文汇报》; 2004-2-1
文化传统与都市经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1-1
翻译的“主题”与思想的“主体”——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视角;《文艺理论研究》;2005/04/01
“文学”与“大东亚战争”;《读书》; 2006/07/01
“生命权力”、“文学反抗”与文学的“先锋性”;《中华读书报》; 2006/05/01
“现代化”的期待,还是“现代性”的忧思;《差异》; 2006/04/01
“韦伯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中国比较文学》; 2006/03/01
进入“全球图景 ' 的瞬间;《文汇报》; 2006/03/01
无法摆脱“黑洞”的思想“宇宙”—《当代知识分子遇到政治》读后;《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2/01
“涨”声响起来,谁心中明白;《中华读书报》; 2007-12
“谁”启“谁”的蒙;《文艺争鸣》; 2007-12
中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书城》; 2007-11
爱与革命;《文汇报·文艺百家》; 2007-08
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06
大学精神的重建:中国大学的自我主张;《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7-06
山河易如梦山河难入梦;《文汇报》; 2007-04
生命权利、另一种压迫与“文学的反抗”;《江汉大学学报》; 2007-01
预言与危机—— 重返“人文精神讨论”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文学评论》 2008 年 第 5 期;
左派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8-06。
《“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论汪曾祺的意义》,文学评论,2011-06。
学术专著
生命风景线(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4。
无声的黄昏(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三卷本)(编著),东方出版中心1997。
西风——陈衡哲小说选(编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97。
记忆的声音,学林出版社 1998。
批评空间的开创(编著),东方出版中心 1998。
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散文卷(三卷本)(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我史——康有为自述(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九十年代思想文选(二卷本)(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梅光迪文录(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面具背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想象城市的方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05/01。
思想文选: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1。
张爱玲研究书系;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5-1。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江西教育版,2005年12月。
帝国、都市与现代性——知识分子论丛(编),江苏省人民版,2006年1月。
想象城市的方式,江苏人民版,2006年6月。
丽娃河畔论文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版,2006年11月。
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许继霖合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
主要译文
危机时刻的大学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08/01。
教学成就
主讲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晚清小说研究、视觉文化导论、五四思想文化等。
社会任职
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兼任研究员
参考资料
罗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返“人民文艺”--访谈.中国作家网.2022-01-08
罗岗--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