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来保
葛来保 1943年2月生,长子县人。中共党员。剧作家。历任县剧团编导,上党郡地区文化局创作员,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创作室主任,现为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和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山西剧协、山西曲协理事,山西电视、山西广播剧研究会会员,原晋城市曲协主席。
人物生平
39年来创作改编与人合作大小剧本近100部,曾有15部被山西广播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公司拍片播放、出版发行。其中《杨七娘》1980年获省首届优秀剧本二等奖;《潘娘娘》载入1981年《中国文艺年鉴》;《肖银宗》1988年获省首届剧本征文三等奖及1994年获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剧目汇演剧本一等奖;《血箭》1994年获省戏剧交流评比演出剧本一等奖。
写春秋
夜临五更,灯光闪烁。一位64岁的老人仍在伏案疾书。审视着一部60万字的《上党梨园录》即将脱稿,脸上的倦意全无。他就是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项项殊荣的长治市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葛来保。
自己的历史自己写,自己的形象自己塑。”这是剧作家葛来保的人生座右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年仅18岁的他离开故土长子鲍店,以对戏剧事业的热切追求,走进了上党梨园。之后,他历任屯留区剧团编导、上党郡地区文化局创作员、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创作室主任、长治市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四十载梨园岁月中,他夜夜挑灯伏案,日日笔耕不辍,创作、改编、合作大小剧本100余部,有72部推上舞台,20多部被山西广播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拍片,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其中《杨七娘》在1980年获省首届优秀剧本二等奖;《潘娘娘》载入1981年《中国文艺年鉴》;《萧银宗》1988年获省首届剧本征文三等奖,并在1994年获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剧目汇演剧本一等奖;《血箭》1994年获省戏剧交流评比演出剧本一等奖,为第13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上党落子演员郭明娥主戏,1997年获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杀妻》、《寻夫》1986年分别获省四大梆子青年团调演和第3届戏曲教学剧目汇演剧本二等奖,为第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3届海内外金唱片奖得主上党梆子演员张爱珍、吴国华主戏,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剧目。他的《葛来保剧作选》获世界博览会金奖、金杯奖、最佳艺术金奖。他培养的梨园新秀一批批成长,声誉鹊起,如第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3届海内外金唱片奖得主、上党梆子演员张爱珍、吴国华,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上党落子演员郭明娥,还有张保平、陈素琴、张志明、郭孝明、索伟琴等,他们均获得全国性的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红梅奖、国花奖、优秀表演奖和推上中国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多少年来,葛来保为弟子们的艺术人生之路倾心铺路搭桥,到底付出了多少个披星戴月的日子,案头青灯为证。
“一个剧作家不仅要有诗人的激情,小说家的睿智,散文家的词藻,杂文家的机锋,还要当好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剧作家葛来保“乐为梨园添风采”的终生立言。40多年来,他踏遍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地,他不是游山玩水,观花赏景,而是有计划拜访前辈名流,有目的请教当代贤士。
他说:“一个有作为的当代戏剧家,应深入生活效法并超越梨园雄杰关汉卿等辈,甘当寂寞,乐于清贫,自我陶醉,尽显风流,去擎旗执印,描摹春秋。”40多年来,谁也不清楚他是一个夫妻分居两地,到如今面临退休仍旧还居住在办公室里的一位剧作家。每逢外出,雷厉风行,单枪匹马;每到夜晚,孤灯闪亮,伏案疾书;每次获奖,面色沉静,心无波澜。由于葛来保的妻儿老小在农村,春种秋收难免占用他的创作和工作时间。每逢此时,他便采取白天误了晚上补;平时误了周日补,农忙误了节假补的“三补方针”。子女们是农村户口,又在乡下念书,考大学比较吃力。但葛来保丝毫不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在他的引导教育下,到1994年,三个子女相继全部考入了大专院校。以前,由于条件有限,剧作完稿介入排练,首先,导演、音乐、舞美、演职员就得有人手一册剧本的保证。无奈,他创办了家庭印刷厂,刻、印、装订剧本:本人亲自操笔刻写蜡版,爱人管印刷,姑娘和儿子管折页。每至深夜,一家人乐此不疲,成龙配套装订成册,然后分发给大家。他工作严谨、认真,所有剧作、论文,从来不让人为他抄写,唯恐出错。
而今,面对一座座奖杯、一枚枚勋章和一张张金光闪闪的证书,他微笑、他无憾,他悄言无声地自我警醒道:“成绩已属历史,辉煌尚看来来吧!”
主要作品
剧本
葛来保撰写的剧本有:《杨七娘》《潘娘娘》《肖银宗》《血箭》《杀妻》《寻夫》等。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葛来保剧作选.豆瓣读书.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