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价
杨价(?—1243年),字善父,南宋播州(今遵义市)人,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名将和播州土司。他是前任土司杨粲的长子,
承袭父亲杨粲播州安抚使。此前朝廷未在播州设科取士,杨价请于朝廷,此后播州可设科取士。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攻四川省,围宋军于青野原,杨价率兵五千并自带粮食抗击蒙古军,解宋军之围。嘉熙三年( 1239),蒙古军进攻川东,杨价又率部迎战于石洞峡,大败蒙古军,因而名声大振,淳祐三年(1243)卒。杨价去世后,他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威武宁武忠正军节度使的官职,并被赐予庙号忠显,封为威灵英烈侯。
杨价、和其父杨粲,其子文统治时期被称为“播州盛世”。2013年于遵义新蒲播州发现杨氏土司墓地并发掘,先后荣获2014年度中国社科院“六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其父为播州区土司,其父去世后继承了播州土司,成为家族中的第十五代继承人。杨价秉承父志,好学善文,颇有志向。袭播州安抚使后,治理社会,注重教育,请命朝廷。播州士子才开始得考进士,朝廷没有在播州设立科举考试选拔士人,杨价向朝廷提出请求,最终获得了每年选拔三名贡生的许可。从此以后,播州便可以设立科举考试选拔士人。在南宋时期,播州共有八人考中进士。
抵御蒙古入侵
赵昀端平( 1234年),蒙古部族在北方草原迅速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国,被尊为“成吉思汗”。宋理宗端平元年( 1234年),孛儿只斤·窝阔台领兵攻开封,金朝灭亡。次年,蒙古大军向南宋开战,蒙古兵分三路大举攻宋,“遣达海绀卜征蜀”,突破南宋在川北构筑的军事屏障,将宋军包围在青野原(即今青川县、白水一带),播州宣抚使杨价紧急致书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要求领播州兵人川迎战蒙古。杨价即与部将王震孙率亲自率领家中养的五千多名士兵,播军出大娄山奔四川,越剑门关镇,过利州区(今广元市),直赴川北、陕南、甘肃省交界的青川及白龙江流域,与宋将曹友闻军协同作战,将赵彦呐救出。此后,播州杨氏和思州田氏派出的少数民族军队一直驻守在陕南大安军的各个要塞,对阻止蒙古进袭,保卫“蜀口”战略要地发挥了重大作用。播军被朝廷封为“雄威军”,杨价被任命为“雄威军都统制”,王震孙被授重庆路兵马提辖。嘉熙、淳祐年间,蒙古大军两次攻入四川省,两任四川制置使皆战死,继任蜀帅彭大雅坚守长江防线,筑重庆市城加强防御,这时杨价率播兵万名,巡守在从泸州市至重庆的长江防线,数度出奇兵袭击蒙古军,多次奏捷,杨价升为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杨价笃信佛教。
逝世
淳祐三年(1243年),大开斋席,群僧聚集,杨价诵佛经后去世,葬于桐梓县。逝世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威武宁武忠正军节度使,赐庙号忠显,封威灵英烈侯。
人物评价
《杨文神道碑》记述这次战斗:“解青原之围,剿白水之溃,多赖忠显(杨价)之力。“
《宋史.理宗纪》记载,杨价“世守南边,连年调戍,播州区捍御勤瘁,诏价转右武大夫,文州刺史”。
杨价墓
杨价和夫人田氏墓也于2013年4月发掘出土,位于遵义新蒲播州,是目前发现发掘确定的第9座播州杨氏土司墓,为杨氏土司墓中唯一的土坑木墓(余均土坑石椁墓),是已发掘的杨氏诸墓中唯一未经盗扰的墓葬,墓中葬品丰富奢华,使用的抓钉都是由金银打制而成。墓葬分为左右两室,中间有一道天然黄土隔断,左侧是男性墓葬。这间墓室的头箱及破损的棺椁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银器和玉器。这些器物做工精致,包括金盏、金梅瓶、金勺、金剑鞘、银制的执壶、碗、烛台及玉石制作的杯子等,还有一个60多厘米宽的鎏金双鱼银洗。右墓室是女性墓葬,也有硕大棺椁、头箱。在头箱中,发现雕有两条鸱吻的金盏花、金盘,以及10多件银制的梅瓶、烛台、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还发现一个40厘米宽的圆形陶制器物,为陪葬的腰坑。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先后荣获2014年度中国社科院“六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参考资料
「天眼关注」开启埋藏深山的古堡遗迹、挖掘尘封千年的土司王国秘门……听他们讲述“考古笔记”里的秘密.天眼新闻.2024-09-08
杨价墓谜团解析.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