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杀马特

杀马特

杀马特,为英文单词“smart”的音译,“杀马特”特指那些拥有夸张发型的形象,通常指代留着色彩斑斓、蓬松杂乱的长发人群。

“杀马特”现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奇男艺术摇滚”风格,经日本视觉系摇滚的进一步演化。21世纪,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名为“杀马特”的现象。这种现象以非主流另类自拍为主要表现形式,照片中的拍摄者通常化着浓妆,头发颜色鲜艳,穿着古怪的衣服和装饰,并摆出奇怪的姿势。2010年前后,以引发审美不适出发,杀马特文化被冠以“低俗”、丑化的标签,家族的各大QQ群和百度贴吧被解散。2019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李一凡拍摄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上映,纪录片访谈了67个杀马特。

“杀马特”群体多为农村出身的“90后”,学历多为中学或中高职技工学校。在文化选择与喜好上,他们偏爱网络口水歌曲,服饰多为地摊货,使用中国生产的山寨手机进行自拍,并热衷于在QQ空间分享。

语源

从词义解析的角度看,“杀马特”乃英文单词“smart”的音译。原意指向灵巧、聪慧与美丽。然而,在中国的语境下,“杀马特”的含义发生了显著转变,几乎成为了其原意的对立面,常被用来形容“土气”或“令人咋舌”的风格。关于“杀马特”一词最早确切使用的时间,已难以精确考证,但它最初是在网络环境中流传开来,随后逐渐被传统媒体所采纳。后来,“杀马特”一词已逐渐演变为特指那些拥有夸张发型的形象,通常指代留着色彩斑斓、蓬松杂乱的长发人群。

由来与演变

20世纪80年代,欧美流行起一种名为“奇男摇滚”(Glam Rock)的音乐风格,它以其浓重的妆容和夸张的舞台表现吸引了众多粉丝。这一风格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日本视觉系艺术摇滚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在欧美视觉系摇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视觉系摇滚”。这种音乐风格不仅继承了欧美视觉系的精髓,还融入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以更为夸张和华丽的妆容、衣着打扮以及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中,X Japan乐队在1992年之前(后改名为X Japan)率先提出了视觉系的概念,他们的音乐与造型都充满了诡异、梦幻和迷离的元素。随后,花火师、圣浦II、LUNA SEA、彩虹乐团、MALICE MIZER以及DIR EN GREY等by-sexual也相继涌现,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了日本视觉系艺术摇滚的繁荣。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视觉系与动漫作品产生了交集,借助动漫的影响力,日本视觉系向海外展示了其独特魅力。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部分青少年开始接触到日本视觉系的文化元素,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入21世纪,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名为“杀马特”的现象。这种现象以非主流另类自拍为主要表现形式,照片中的拍摄者通常化着浓妆,头发颜色鲜艳,穿着古怪的衣服和装饰,并摆出奇怪的姿势。这种风格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引起了青少年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尽管“杀马特”现象的确切起源时间已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发源于网络,并首先以非主流另类自拍的形式示人。随着“杀马特”风格的流行,网络上出现了关于“杀马特创始人”的争议。罗福星等人被不同群体视为“杀马特创始人”,但这些观点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然而,“杀马特”现象因其夸张的造型和与传统审美观大相径庭的特点,在大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嘲讽和抨击。渐渐地,“杀马特”群体被贴上了“土气”、“脑残”等标签,他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归隐”网络,以腾讯QQ群为主要聚集地。

2010年前后,一场针对杀马特的“围剿”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以引发审美不适出发,杀马特文化被冠以“低俗”、丑化的标签,家族的各大QQ群和百度贴吧被解散,落单的杀马特甚至在现实中被陌生人殴打,剪去头发。与此同时,工厂不再允许留着杀马特发型的工人进入,庞大的机器面前,这群打工者毫无反抗与议价的能力。杀马特从大众的视线中渐渐消失了。

从2013年开始,媒介和学者开始逐渐关注“杀马特”现象,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生存现状。尽管在大众眼中,“杀马特”仍是非主流、土气的代表,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了解这一群体和现象。然而,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杀马特”一词仍然常被用作贬义,指代五颜六色的爆炸长发。2013年前后,微博红人如“杀马特强子”“留几手”“杀马特龙少”等微博红人等,通过塑造“杀马特”形象走红。他们使用东北地区土话等方言,并虚构了如东北某屯、驻马店市、北京二拨子村等农民工流出或居住地作为背景。然而,这些博主实则是文化知识精英,他们恶意使用这套语言和形象进行反讽,制造网络狂欢,从而贬低“杀马特”群体,加剧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与隔离。

2016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李一凡一度找不到一位“真正”的杀马特,参与他筹拍的杀马特主题纪录片。直到他搜索到在2013年宣布退出杀马特家族的罗福兴,希望他能帮忙寻找。那时,罗福兴已把杀马特发型剪成短发,收起嵌满铆钉的衣服和破洞牛仔裤。失去发型自由,他再度漫无目地漂泊于工厂和美发店之间。美发店的工资不高,缺钱的时候他就会去工厂,但往往待不了几个月又跑出来。“工厂太累了”,他不愿意被困住。潦倒时,他就在网吧里冲泡面度日。罗福兴跟着李一凡,走访了十个以上城市。纪录片访谈了67个杀马特,最后命名为《杀马特我爱你》,放映时引发轰动。这部片子成了罗福兴生活的转折点。他穿上黑色衬衫,戴一副单片眼镜,把头发整齐地梳到脑后,以“失落”的,或者“洗心革面”的杀马特形象回归公众视野。

内涵界定

中国国内学者对“杀马特”现象的研究,观点纷呈。部分学者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杀马特”是一种文化表达。鉴于“文化”一词涵盖广泛,存在多达200余种解释,对文化的界定通常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广义而言,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则侧重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杀马特”现象于新世纪初在中国网络空间兴起,迅速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然而,该现象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之中,其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均展现出高度的流动性和多变性,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稳定的文化形态。

“杀马特”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体,以网络自拍照为主要传播媒介,以浓妆艳抹、五颜六色长发、个性古怪的服饰为显著特征符号的文化现象。这些特征符号共同构成了“杀马特”独特的视觉风格,给大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主要特点

“杀马特”群体多为农村出身的“90后”,学历多为中学或中高职技工学校。在文化选择与喜好上,他们偏爱网络口水歌曲,服饰多为地摊货,使用国产山寨手机进行自拍,并热衷于在QQ空间分享。

走出学校后,他们直接进入中小城市或大城市城郊,租住在低价民房或地下室,多人合租。职业上,他们多为理发店员工、保安、餐馆服务员或工厂工人,与父辈从事的建筑业有所不同,他们难以承受高强度的体力活。他们的交际圈以同龄老乡为主,同时也延伸到网络世界,通过玩劲舞、qq视频播放器等结识网友。业余活动场所多为网吧、迪厅、路边大排档等。

“杀马特”文化的渊源可追溯至2000至2010年间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又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然而,“杀马特”们的形象并非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欧美的重金属或哥特风格,而是他们试图接近主流文化的一次失败努力。他们努力模仿自己心目中的城市人形象,但经济能力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形成了夸张、廉价、土气的形象,成为审丑狂欢的消费品。

与小清新的文化形态相比,“杀马特”与之构成了两极化,绝无交叉。小清新以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女生为主,具有淡雅的文化特征,而“杀马特”则被视为“矮矬丑”的屌丝,与小清新的“白富美”女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文化区隔反映了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

相关研究

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一体化”发展模式束缚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还有思想的大解放,人们的思想被充分激发,出现了各种思潮、流派并存的局面。加之全球化的趋势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相遇,更是促进了文化的流变与更新。中原地区社会又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在消解,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出现了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和交融,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多元文化现象。中西方文化,传统、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等都在这个多元文化体系中交流融合。国家在弘巧主旋律的同时,也提倡多样化,这就为文化多元化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意识形态依据,这使各类文化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亚文化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粉丝文化、恶搞文化、御宅族文化、同性恋文化、扁丝文化、非主流文化等等,体现出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无疑成为“杀马特”现象萌生、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原有“一体化”的文化制度中,“杀马特”现象的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为核也的新媒介对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网络不仅使传统文化“更新换代”,而且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类型。中国互联网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网络媒介的低廉成本、快捷灵活及全面覆盖,使人们的生活与网络紧密相关,网络甚至成为他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亲密伙伴”。网络成为众多文化类型的萌芽地和主要活动领域,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无不跟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是“杀马特”现象发生、发展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工具,试想在传统的媒介语境中,不仅"杀马特"风格的个性照片很难大范围出现在大众面前,甚至“杀马特”现象都很难萌芽。纵观中西方摄影的发展史,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最先从上层贵族中流行,然后开始向中下层发展,出现远种情况的主耍原因在于W精英贵族为代表的上层人士往往能够最先接触摄影,并能获得最新的摄影器材及摄影技术。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摄影不再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行为,摄影已经成为个人表达也情感受,掌握话语权的一种方式。数码设备的普及为摄影的“草根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同时也使人们拍摄的价格口槛大大降低。现在人们想要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需一个普通数码相机、家用DV,甚至是一部具有拍摄功能的手机,送些设备都能记录下你想留住的瞬间。数码设备的普及降低了人们拍摄的技术门槛,网络的普及解决了影像的传播分享问题。“杀马特”现象的出现得益于这两者的不断普及与发展,数码设备的普及使“杀马特”成员不用支付高昂的器材费,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他们展示自己的愿望。然而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自拍,更期待被欣赏和赞美,网络无疑是他们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杀马特”成员可W将自己的自拍照发给“好友”,并上传至QQ空间、群相册,他们实现了从自我欣赏到期待被欣赏的转变。由此可见,网络与数码设备的普及是“杀马特”现象得以萌生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山寨”一词源自粤语,原本意指“小型、小规模”或“地下工厂”,后来逐渐演变为指模仿、抄袭、复制及恶搞的产品和行为。山寨现象最初在IT产品领域兴起,通过小型电子加工厂起步,抄袭模仿知名品牌,涵盖手机、MP3、游戏机、数码相机等多个领域,并常利用行业政策漏洞,引发公众广泛讨论。2008年,“山寨”成为年度热门词汇,并不仅限于IT产品,还扩展到电视剧、明星、品牌、电影乃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多个领域,一时间,“山寨化”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以火爆荧屏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为例,国内热播的综艺节目大多引进自国外,尤其是韩国,可以说韩式综艺占据了荧屏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14年全国各卫视共引进12档韩国版权节目,占引进节目总数的48%,催生了《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我们相爱吧》《我是歌手》等一系列热门综艺。随着这些节目的热播,许多地方卫视也推出了相似模式的节目,但由于缺乏正式版权,这些节目被冠以“山寨版”之名,也是导致版权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

“山寨”IT产品已深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模仿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从文化角度看,“杀马特”现象也带有“山寨”日本视觉系的特征。“杀马特”成员模仿日本视觉系的妆容、发型、服饰,却未在音乐元素上保留和创新,因此被视为单纯盲目模仿,如同“山寨货”一般,是模仿、复制的假冒品。山寨之风的盛行引发了更多思考。其实,山寨文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创新力,只会一味模仿,没有自己的原创内核。应保留原文化的精髓,并为其注入民族性的新鲜元素,从模仿逐渐走向创新,不断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领地。当然,对于“杀马特”现象而言,这是一条艰难的发展之路,他们面临着自身和社会的种种挑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来实现文化资本的积累。

与当时的小清新文化的对比

与杀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续流行的“小清新”之风,它在青年文化形态上,与之构成了一个两极化,各处一端,绝无交叉。它们二者的差距,并非嬉皮士与雅皮士之间的差异,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矮矬丑”的屌丝与“白富美”的女神之间的距离,而这距离是卖多少个肾也难以填补的,构成了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区隔》中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区隔出的社会分层。

小清新是以接受过大学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女生为主,同样具有可辨认的文化特征。着装上,热衷淡淡的清雅色系,布鞋、白色亚麻衬衫和长及脚踝的棉布裙子、无镜片眼镜、运动装;“武器”装备包括笔记本电脑LOMO相机单反IPhone,然后照出且经过PS的唯美的、逆光的、暖色调的各种照片;生活方式上,喜好在人人网或微博上发状态、发美食照片、上星巴克、喝依云矿泉水、抱布娃娃,养宠物狗;喜好旅游,鼓浪屿丽江市、乌镇、港澳台、境外特别是韩日欧是她们心中的圣地;村上春树安妮宝贝陈绮贞柴静刘瑜是她们的文化偶像。她们鄙视粗俗的“杀马特”,也不鸟愤世嫉俗的愤青,还时不时地装个萌,发个嗲,也会对时事有些关心,但更多的时候,她们是沉溺在自己小圈子的世界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若只如初见”“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成为她们的黄金绝句。她们很多是前几年的“非主流”转型而来的,又成为“布尔乔亚”“小资”的后备军。

“杀马特”与“小清新”作为同时存在的文化现象,但其二者权力话语完全不同,这也造成了它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待见。如果说“小清新”们日益被指认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说“旭日阳光”们被媒体包装成一种草根文化,那么“杀马特”们却是名副其实的“禾本科杂草文化”,他们长在人们无视的地方,长成后也是无人关注,不仅不被尊重和重视,甚至还可能面临被调侃、被消费、被迅速忘记的命运。

与日本视觉系的区别

日本的“视觉系摇滚”音乐风格不仅继承了欧美视觉系的精髓,还融入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以更为夸张和华丽的妆容、衣着打扮以及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中,X Japan乐队在1992年之前(后改名为X Japan)率先提出了视觉系的概念,他们的音乐与造型都充满了诡异、梦幻和迷离的元素。随后,花火师、圣浦II、LUNA SEA、彩虹乐团、MALICE MIZER以及DIR EN GREY等by-sexual也相继涌现,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了日本视觉系艺术摇滚的繁荣。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视觉系与动漫作品产生了交集,借助动漫的影响力,日本视觉系向海外展示了其独特魅力。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部分青少年开始接触到日本视觉系的文化元素,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21世纪,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名为“杀马特”的现象。这种现象以非主流另类自拍为主要表现形式,照片中的拍摄者通常化着浓妆,头发颜色鲜艳,穿着古怪的衣服和装饰,并摆出奇怪的姿势。这种风格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引起了青少年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尴尬的“第三元”

改革开放之后,因社会流动的加剧,所谓的“盲流”终于得以正名。最早进城的、生活改善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工们,开始和城里人一样,穿起了夜市地摊上购买的衣服,也夹起了手提皮包,腰上也别上了手机。但社会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地落脚城市。一转眼20年过去了,他们的后代也从农村走了出来,进入了城市。但命运又开了一次轮回的玩笑,他们的下一代,又在学习城里人样式,却成为了不农不城的“杀马特”。严格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已经不再是农民了,只是户籍依然将他们烙印在这个身份之中,城市的城门,对于他们已经洞开,但城门之后,还有一层厚厚的挡风玻璃在隔绝着他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将构成中原地区社会的“第三元”。他们对于父辈的农民形象来说,已经属于光怪陆离、花枝招展的城里人了,但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露着乡土气息,无论多么努力展示,结果都是卸不掉身上的气质。在社会学意义上,他们成为了没有故乡的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在文化上,他们同样面临着这种窘境,农村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城市以讥讽的眼光消费他们。

同时,在话语权垄断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与中小城市的故事难以在都市媒体之上呈现,而大城市里的鸡毛蒜皮,都能够成为新闻。报纸、杂志、影视,都在一个劲地展示或奢华的或小清新的图像影响,倾销着城市消费主义膨胀的欲望。在这种耀眼光芒之下,“杀马特”们成为了一群被遮蔽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灰色地带,他们生活的那些场域,则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隔离区,是低素质、混乱和危险的象征。这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作用,由于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经济收入,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逼仄的发展未来,他们或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这是个人以及群体半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完整的结果。于是,他们在文化形态上就成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仅物质贫困、文化也异常贫困的“文化贫民”。

社会热议

由于“杀马特”造型夸张,与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很自然令观者反感。在网络上,对“杀马特”的态度几乎是一面倒的斥责,但更多网友对此抱着开心一乐的心态来围观“杀马特”。他们另类古怪土得掉渣却又故作潇洒的打扮,透露着一种让人笑到喷饭的冲动。

就连网络红人“留几手”也忍不住喷了,一段对微博名为“杀马特强子”的点评道出了众多网友的心声:“我经常口诛笔伐的强子,盲流子中的盲流子,整什么火星文啊。村口理发店做的陶瓷烫,偷四舅妈的口红涂脸,在网吧豪气的叼起根红梅打开昨天喝剩下的营养快线,啪啪的就开始砸键盘玩劲舞团,输了就大骂空格键不灵,结果被网管一顿胖揍赶出门。”

微博名为“杀马特龙少”的人,上传了一张照片求“留几手”点评,照片中是一位赤裸上身,浑身赘肉,戴着墨镜和粗金链的大叔,文字写着:“本人的贴身皇家保镖,暂无杀马特名号,但刚从阿富汗训练回来,体格健壮,美中不足是胸有点歪,不知道脸有几分。”

“留几手”立刻点评道:“东北老炮子,水浅山瑞鳖多,遍地是大哥,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多年行走江湖,难免打打杀杀。根据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老炮子们发现了在一场砍杀之中,瘦弱容易被戳到内脏,脖子是最脆弱的致命点。于是主动地把自己的脖子给进化没了。形成了现在这种刀枪不入的完美体形。”

关于这个“家族”,被网友评为最佳答案的解释是:“这个家族里的男人心理都很不正常,他们留着五颜六色长长的头发,化很浓很浓的妆;女人都很开放,喜欢玩ps;他们经常使用火星文;他们都哈韩哈日,他们很自恋,喜欢自拍,但他们的照片没有一点美感;他们喜欢吓唬小孩,经常在夜里去网吧,在摄像头面前做一些很奇怪的动作;他们喜欢穿一些自认为很个性的衣服,全是地摊货——所以我们很亲切地把杀马特脑残家族称为傻模特……”

流行语句

社会评价

“杀马特”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这个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 评)

“杀马特”现象迅速发展,以至于其边界模糊了。对于这个亚文化的一些成员来说,做“杀马特”算是份“兼职”,是一种可以随时为了工作面试或其他正式场合随意抛掉的古怪外表。对于很多业余观察家来说,很难精确区分真正的“杀马特”和染发的快递员———他们都被叫做“杀马特”,因为他们都是年轻的移民,在社会阶梯上处于较低的位置。(新华网 评)

“杀马特”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青少年“亚文化”。正如越南偶像HKT所代表的形象一样,“杀马特”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中国新生代非主流群体的形象缩影。中原地区的“杀马特”风潮是“文化贫穷”的产物,仅仅是一种生硬的模仿。在追捧“森女”和“小清新”的前卫者眼里,丝毫说不上是一种潮流。(日本kinbricks now新闻网 评)

杀马特的土被城市排斥,他们的洋令农村不解,他们真的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城乡接合部”。可是,不要急着轻易嘲笑和蔑视杀马特的另类,这种对未来没有信心,对文化没有认同,却拼命挣扎着的状态,难道仅仅存在于“城乡接合部”的乡村少年吗。(新民晚报 评)

在人们的眼中,“杀马特”们是这样一个群体:留着怪异发型,穿着夸张,佩戴古怪,浓妆艳抹,气质诡异,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90后青年。王健和他的朋友很符合“杀马特”的这些特征。在西北旺的出租屋里,有不少王健的朋友,他们一样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穿着动物园淘来的“时髦”衣裤,闲了就钻网吧,除了打游戏,最喜欢做的是整理自己的QQ空间,把蹲厕所时的一系列自拍,从山寨手机上传进QQ空间。有时通过视频聊天认识新朋友,就约到附近的大排档吃个烤串、喝点啤酒,或者打打纸牌,乐得悠闲自在。“杀马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这些“杀马特”青年们,与近年流行起来的“洗剪吹组合”形象一起,构成了当下中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杀马特”与“丝”不同,前者是一个略带有侮辱性的词。人们并不认为“杀马特”的时尚感前卫或者时髦,而是认为其廉价俗气,从服饰上代表了这个团体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尴尬生活。然而,在互联网上,自称“丝”不仅是赶时髦,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从70后到90后,大批人放肆地把“丝”这个不雅的词汇安到自己身上。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矮矬穷”,但他们毫不掩饰地以“弱者”的心态去生活。他们孤独、焦虑和不安,并在互联网上以“抱团取暖”的方式,产生了强大的“精神胜利”的共鸣。(《人民文摘》 评)

不管是“杀马特”也好,还是“傻模特”也罢,对于众多围观网友来说,对于这群人,只需要哈哈一笑,开心一乐就行。他们的“美”,我们欣赏不来,但至少能给枯燥的生活带来一点好笑的元素,这就足够了。(《武汉晨报》 评)

相关人物

罗福兴,1995年6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是杀马特的创始人,被称为杀马特教父。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2024-12-18

曾经创立“杀马特”,如今他在龙岗开起美发店.南方+.2024-12-18

杀马特“网红”被围剿后十年:铁打的流量,消失的流水线(下).百家号 潮新闻客户端.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9

欣赏不来“杀马特” 可是非常之可乐.武汉晨报.2024-12-19

..2024-12-19

美媒:“杀马特”现象折射中国阶层分化.网易新闻·新华社.2024-12-18

“杀马特”亚文化试逆袭.新浪网·法制晚报.2024-12-18

杀马特遇上小清新.人民网·新民晚报 .2024-12-18

“杀马特”,让我慢慢靠近你.人民网.2024-12-19

曾经创立“杀马特”,如今他在龙岗开起美发店.南方都市报.2023-11-22

“杀马特教父”罗福兴的蜕变.新京报.2023-12-02

《杀马特我爱你》:被黑这么多年总算有片替他洗白.凤凰网陕西.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