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吉林大学的二级学院

学院始建于1976年,由著名教育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王湘浩院士创建。2001年5月,由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原吉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原长春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原长春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合并组成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据2020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办3个本科专业;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现有教职工270余人,在校学生4746人。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设3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教职工260余人,其中教师194名,在校本科生2176人。

现任院长:魏晓辉,院党委书记:孟繁二。

历史沿革

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

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制了6台计算机

1974年完成“ALGOL 60编译系统”;

1976年王湘浩院士创建了计算机科学系;

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完成了“华为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6机“Fortran编译系统”;

1981年首批获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首批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7年计算机软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建立了国家教委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开放实验室;

1997年被批准建设符号、数值计算与知识工程“九五”211重点学科;

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被批准建立了信息产业部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

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四个计算机系组建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年由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原吉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原长春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原长春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合并组成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2年被批准建设计算与软件科学及信息处理“十五”211重点学科;

2002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批准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2003年建立了吉林省通信软件产品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4年被批准建设计算与软件科学“985”二期科技创新平台。

2021年1月,计算机科学学科成功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办学条件

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76年,由著名教育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湘浩教授创建。1958年,王湘浩院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率先认识到开拓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毅然从代数方向转向计算机科学方向,创建了控制论专业,开展了计算机理论研究,做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为计算机专业培养了骨干人才,使吉林大学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2001年5月,由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原吉林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系、原长春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原长春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合并组成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早在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六十年代,在“多值逻辑”和“自动机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制了6台计算机。1974年,完成了“ALGOL 60编译系统74”。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力推动了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同年完成了“华为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6机“Fortran编译系统”。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有国内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专业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定理机器证明、智能规划与自动推理、知识工程与Agent系统、软件工程与软件自动化、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智能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信息与安全),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网络与信息安全4个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生物信息学4个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211”重点学科、1个“985”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学院现有18研究室和6个教学实验室。现有教师19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7人、教授50人、副教授4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人。学院有双聘中科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学院在校本科生1979人,硕士生576人,博士生232人。多年来始终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为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相融合、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交叉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理论基础坚实、学风严谨、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院系概况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设3个本科专业,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理科试验班。

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学科建设

据2020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学

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

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吉林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人才培养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省品牌专业2个,吉林省级特色专业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微软精品课各1门,吉林省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计算机科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省省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

吉林省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4年,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8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科体系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前5%一10%优秀学科,持续承担211、985建设学科,入选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群,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

国家级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吉林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资源

据2020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计算机实验教学、物联网虚拟仿真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

教学成果

据2020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选为吉林省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别于2011年、2017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软件工程于2018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IBM、微软精品课2门,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师资队伍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260余人,其中教师194名,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在80%以上,教授54人、副教授72人。教师中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万人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9人,国家教指委委员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4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5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8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1人,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等。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级教学团队4个。

专职院士:董韫美(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胡亮、魏晓辉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魏晓辉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魏晓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欧阳丹彤、胡亮、魏晓辉、杨博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大有、梁艳春、刘淑芬、胡亮、刘衍珩

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周丰丰

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刘磊、左万利、胡亮、刘衍珩、刘大有、杨永健、魏晓辉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据结构与离散数学教学团队

吉林省教学名师:刘磊、胡亮、魏晓辉

吉林省高级专家:梁艳春、胡亮、刘衍珩、刘大有

吉林省管优秀专家:刘大有

吉林省级教学团队: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实现技术教学团队、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2个省部级的科研平台,其中包括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和1个吉林省关键支撑技术工程实验室。“十二五”期间,新增国防科工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与应用中心,吉林省电子商务关键支撑技术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高性能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等科研平台;同时建设了吉林大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吉林大学智慧海洋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的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2个省部级的科研平台,其中包括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1个吉林省工程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教育部工程中心

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关于海战场攻防对抗仿真技术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生物识别新技术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高等学校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关键支撑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性能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通信软件产品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平台:吉林大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吉林大学智慧海洋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模式识别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智能软件研发中心

科研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形式化、软件工程、数据库与web智能、数据库与智能网络、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计算智能、智能工程、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媒体、计算机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移动通信与网络系统、通信软件与协议工程、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识别与信息安全技术等。

科研成就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电子部特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专著情况: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被SCI收录130篇,EI收录212篇,出版专著24部。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到款经费1.45亿元,获省部级奖20项。

学术资源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计算机学科资料室建有藏书近2万余册,其中包括,中外文图书6000余册,中外文期刊100多种2500册,博士硕士专业学术论文8000余册,均为开架阅览。

学术交流

学院本身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优良的学术传统。2015年,吉林大学又成立计算机学科发展咨询委员会,聘请我院杰出校友、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李凯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委员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组成,为学科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学院将把握这个机遇,面向未来、立足长远,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提升学术团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促成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提高国际化程度和学术影响力。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设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组织学生参加吉林大学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吉林大学CCST-CTF选拔赛。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大学.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