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罗
天罗又称丝瓜,(学名:Luffa cylindrica (L.) Roem. )是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藤本;茎、枝粗糙,有棱沟,被微柔毛。卷须稍粗壮,被短柔毛,通常2-4歧。叶柄粗糙,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上面深绿色,粗糙,有疣点,下面浅绿色,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的短柔毛。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5-20朵花,生于总状花序上部;雄蕊通常5,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厘米;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膨大。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呈网状纤维。种子多数,黑色,卵形,平滑,边缘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中原地区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也广泛栽培于世界温带、热带地区。云南省南部有野生,但果较短小。
果为夏季蔬菜,成熟时里面的网状纤维称丝瓜,可代替海绵用作洗刷灶具及家具;还可供药用,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之效。
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藤本;茎、枝粗糙,有棱沟,被微柔毛。卷须稍粗壮,被短柔毛,通常2-4歧。叶柄粗糙,长10-12厘米,具不明显的沟,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约10-20厘米,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的较长,长8-12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弯缺深2-3厘米,宽2-2.5厘米,上面深绿色,粗糙,有疣点,下面浅绿色,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的短柔毛。
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5-20朵花,生于总状花序上部,花序梗稍粗壮,长12-14厘米,被柔毛;花梗长1-2厘米,花萼筒宽钟形,径0.5-0.9厘米,被短柔毛,裂片卵状披针形或近三角形,上端向外反折,长约0.8-1.3厘米,宽0.4-0.7厘米,里面密被短柔毛,边缘尤为明显,外面毛被较少,先端渐尖,具3脉;花冠黄色,辐状,开展时直径5-9厘米,裂片长圆形,长2-4厘米,宽2-2.8厘米,里面基部密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凸起的脉,脉上密被短柔毛,顶端钝圆,基部狭窄;雄蕊通常5,稀3,花丝长6-8毫米,基部有白色短柔毛,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药室多回折曲。雌花:单生,花梗长2-10厘米;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
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长15-30厘米,直径5-8厘米,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呈网状纤维,由顶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缘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生长环境
光照:丝瓜为短日照作物,喜较强阳光,而且较耐弱光。在幼苗期,以短日照大温差处理之,利于雌花芽分化,可提早结果和丰产。整个生育期当中较短的日照、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茎叶生长发育,能维持营养生长健壮,有利于开花座果、幼瓜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温度:丝瓜属喜温、耐热性作物,丝瓜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丝瓜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8-30℃,30-35℃时发芽迅速。
水分:丝瓜喜湿、怕干旱,土壤湿度较高、含水量在70%以上时生长良好,低于50%时生长缓慢,空气湿度不宜小于60%。75%-85%时,生长速度快、结瓜多,短时间内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仍可正常地生长发育。
土壤:丝瓜是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的蔬菜作物,在各类土壤中,都能栽培。但是为获取高额产量,应选择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透气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砂壤土为好。
分布范围
中原地区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也广泛栽培于世界温带、热带地区。云南省南部有野生,但果较短小。
栽培技术
播种
夏季温度高,出苗快,一般直播就可以,播种前浸种3-4个小时或浸种后催芽24小时再播。单行双株,穴距30-40公分,每穴放3-4粒种子,盖土1.5公分,盖上纱网,淋水。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
整地
由于夏季雨水多,夏广东丝瓜整地要深沟高;畦包沟宽1.6米,畦面宽1.2米。
肥水
夏丝瓜苗期淋粪水2-3次,初花期重施追肥,每亩施50公斤复合肥或50公斤花生,每采收2-3次,再追肥一次,每次用复合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钾肥5公斤。
夏丝瓜苗期水分不能太多,太多了不利于根系生长。抽蔓开花期需水较多,晴天要早晚淋水,采收期除淋水外,沟内要保留10-20厘米的水层,雨天要及时排水。
插竹引蔓
当蔓长30厘米时可插竹,插入字架,插架后,不要马上引蔓,要适当窝藤、压蔓,有雌花出现时再向上引蔓,并使蔓均匀分布。
丝瓜瓜仔弯曲时,要尼瓜,用小包装绳一头绑瓜蒂一头绑一小石块,把瓜拉直,一般摘瓜后2-3天进行。
搞除老叶
夏全丝瓜采收后期,下面的病叶、老叶影响通风,又易传播病害,要及时摘除。
及时采收
夏广东丝瓜从种到初收35-45天,采收期50-60天,自花开放到采收商品约10-12天,采收要及时,否则,易纤维化,不能食用,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
主要变种
丝瓜常见栽培品种有:蛇形丝瓜和棒丝瓜。蛇形丝瓜又称线丝瓜,瓜条细长,有的可达1米多,中下部略粗,绿色,瓜皮稍粗糙,常有细密的皱褶,品质中等。棒丝瓜又称肉丝瓜,瓜棍从短圆筒形至长棒形,下部略粗,前端渐细,长35厘米左右,横径3-5厘米,瓜皮以绿色为主。
夏绿1号丝瓜:早熟,适宜珠江三角洲地区夏、秋季种植。
绿胜1号丝瓜:中早熟,春、秋植。主蔓结果为主,连续结果能力强。商品性好,瓜长57.3cm,横径4.6cm。
绿胜2号丝瓜:春、秋植。早中熟,瓜长55.7-59.7厘米,横径4.2-4.6厘米。平均单瓜重403克。品质好。抗炭疽病,高抗疫病,抗枯萎病。
雅绿一号广东丝瓜:春、夏、秋季种植。早熟,瓜长55厘米,横茎5厘米。
雅绿二号丝瓜:早熟,春、秋植。瓜长54.5厘米,横径4.8厘米。
粤优丝瓜:春、秋植。中早熟,生长势和分枝力强。皮色绿白有花点,瓜长约50厘米,横径约5厘米。
万宝丝瓜: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期60天,苗势强,座果性好,商品瓜瓜条匀称,棱沟浅,瓜长60厘米,横茎5厘米。适合夏、秋种植。
雅美绿丝瓜:早熟性好,播种至初收期57天,苗势中,座果性好,产量高,耐热性好,商品瓜瓜条匀称,瓜长60厘米,横茎5厘米。
宝绿二号广东丝瓜:早熟性好,瓜长棒形,头尾均匀,瓜长60-75厘米,横径5厘米,肉质密,味甜。广州市地区适播期12-4月,7-9月。
防治方法
叶枯病
症状:该病属于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呈现水浸状褪绿斑,逐渐变为黄色,针尖状,直径1-2毫米,病叶背面不易见到菌脓。
发病规律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蔓延,该菌在土壤中存活能力非常有限,可通过轮作防治此病。同时,经验表明,叶色深绿的品种发病重,大棚温室内栽培时比露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疫病
症状:瓜条染病形成近圆形稍凹陷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瓜条,致病瓜皱缩软腐,表面长出灰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饱囊梗和饱子囊。
发病规律病菌借助灌溉水和雨水传播,气温高、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发病早,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营养
丝瓜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维生素B1、维生素c,还有皂苷、植物粘液、木糖胶、丝瓜苦味质、瓜氨酸等。每100克含蛋白质1.4-1.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4.3-4.5克,粗纤维0.3-0.5克,灰分0.5克,钙18-28毫克,磷39-45毫克,维生素B20.03-0.06毫克,尼克酸0.3-0.5毫克。抗坏血酸5-8毫克。
丝瓜中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丝瓜汁“美人水”之称。
功效
食用
《本草纲目》:“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萎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
食用丝瓜时应去皮,可凉拌、炒食、烧食、做汤食或榨汁用以食疗。丝瓜洗净切片经开水焯后,拌以小磨香油、酱油、醋等可做成凉拌丝瓜。广东丝瓜烹制时因丝瓜水汁丰富应现切现做,以免营养流失;另外,少用油,可采取勾稀芡的方式烹调,以保留香嫩爽口的特点。
适合人群:
丝瓜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药用
根(丝瓜根):甘,平。活血,通络生骨胶囊,消肿。用于鼻塞流涕。藤(丝瓜藤):甘,平。通经络,止咳化痰。用于腰痛,咳嗽,鼻塞流涕,咳嗽。叶(丝瓜叶):苦、酸,凉。止血,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用于顿呛,咳嗽,暑热口渴,创伤出血,癣,天疱疮,汗疹。果实维管束(丝瓜络):甘,平。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用于筋骨痛,胸胁痛,经闭,乳汁不通,乳,水肿。果柄:用于小儿痘疹,咽喉肿痛。果皮:用于金疮,疔疮,臀疮。种子(丝瓜):微甘,平。清热化痰,润燥,驱虫。用于咳嗽痰多,驱虫,便秘。
植物文化
宋词
宋·陆游《丝瓜》:“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宋·杜北山《咏丝瓜》:“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宋·赵梅隐《咏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谚语
“人若衰,种瓠仔生生瓜”:台湾俗谚,形容人运气不佳,诸事不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