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是指西汉末年起,以安徽省广德市横山为中心,遍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祷的祭祀文化,因李隆基赦封横山为祠山得名。
基本简介
形成过程
祠山文化是发生在广德县且与天下英灵第一山横山密切关联的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是与被唐、宋、明朝皇帝钦封为“广德王”、“祠山大帝”张渤的人文历史神话传说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可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马祖文化相媲美的、与佛道儒文化贯通交融的、名扬皖南、苏南、浙北、赣北等地的历史文化奇迹。
人们怀念张渤一生开河治水、舍家奉献、造福人民的爱国爱民精神和无量功德,为祭祀怀念敬仰崇拜他,而逐渐形成了祠山寺、祠山庙会、祠山商贸、祠山民间文艺、祠山神话传说等民间传统文化,即独具广德地方特色、具有民族人文精神、佛道神话传说故事、民间风俗文艺文化等特点的广德祠山文化。
据《说郛》中《三柳轩杂识》、《祠山神事要》、《能改斋漫录》、《留青日札》、《清嘉录》等记载或传说:广德军祠山广德王,名渤,姓张,二月八日生,本西汉吴兴郡乌程人,始于本郡长兴县顺灵乡发迹,役阴兵导通流,欲抵广德市,故东自长兴、荆溪,疏凿河流,欲达广、郎、南漪湖,开河贯通形成内河水网,以抗洪防暑,行船通商,造福人民。化身猪形,驱役阴兵,为夫人破猪形,变形未及,因生羞愧而耻之,不再见夫人,其工遂辍,河渎之功遂息,因年龄、财力和社会动荡等原因,张渤立志象大禹治水一样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后张渤遁于广德县城西北五里横山之巅,修炼得道,人称“禹后第一人”,死后被葬于横山顶,居民思之,在横山修建张公祠 即祠山庙于横山西南隅,夫人亦至县东二里而化,时人亦立为秦姬庙,与祠山庙遥相呼应,长相厮守。祠山庙宇鼎盛时期主要包括祠山殿、礼斗台、范公祠、三忠祠、广惠宫、寝宫、宸翰楼、灵佑殿、龙王庙、岳王庙等,边上还建有望月亭、攀梦亭、龙潭、天语亭、天梦亭、御诗碑、犀牛望月亭、岳王亭等,祠山庙很快名扬海内外,祠山爷显灵的传说一直经久不衰。由此历汉五代至宋元明清,遇水旱灾害,人们祷之无不应。
相传因张渤二月八日生,先一日必多风,后一日必多雨,号为请客风、送客雨,甚为灵验,传为异事,祠山庙传为“小九华”,人们便尊称其为“祠山大帝”、“祠山爷”、“广德王”。
唐朝天宝,李隆基念张渤治水有功,封其为水部员外郎,并封横山为祠山,为圣地,使得祠山、祠山庙、祠山爷、祠山殿等名扬天下,香火日盛。到明朝,朱元璋因战争与横山结下不解之缘,曾两次驻祠山,得梦知他“贵为天子,必得天下”,登基后,两次派遣钦差专程前来朝觐祠山,拨款对祠山庙修复扩建,赐诗二首《幸横山》、《幸祠山》,在得梦之处修建“天梦楼”,在南京鸡鸣山建广惠祠山王庙,按时遣官致祭,遂为各地效仿.
江南以及苏南、皖南、浙江省、赣北等地各州县乡镇纷纷效仿,建起许多祠山庙,仅广德市境内有祠山庙50余处,尤以广德横山的祠山庙被推崇为“祠山祖庭”,并称“天下第一香火”,从此祠山寺庙的规模越来越大,香火越来越旺盛,从而使横山和祠山庙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和登峰造极的地步。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颂横山、祠山、祠山庙、祠山爷、祠山大帝等,留下了大量的赞美诗篇。祠山文化因张渤和祠山的一再加封和屡加赠赐、佛道诸家的推波助澜、文人雅士的不断渲染、对张渤由人而神的神化、因张渤、岳飞、范仲淹、朱元璋等人的历史人文名气等,不断形成、完善、丰富成博大精深、蕴含历史人文底蕴、具有独特广德市地方特色的祠山庙会、祠山民间文艺、祠山埋藏会、祠山戏曲等内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文化。
发展历史
为纪念广德王、治水英雄、祠山大帝、祠山爷张渤二月初八生日前后三天举办的祠山庙会,声势浩大,江淮、苏南、皖南、浙北之民数十万一下子齐聚祠山,善男信女们簇拥着祠山爷神像载歌载舞,绕广德老城游街唱戏,到东门娘娘庙与娘娘一年一度会合后,再沿途接受祭祀、跪拜、香火,信徒们纷纷唱颂、赶会,观看唱大戏、跳“五猖”、踩高跷、走马灯、舞狮子、撑旱船、玩龙灯、耍杂技、游街巷、赛场子、逗乐子等等,最过瘾的是从专为祭祀酬神修建的雕梁画栋、富丽瑰伟的戏台上,观看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绯绿戏,即南戏杂剧,在传奇戏里领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
祠山庙会集民间工艺、戏曲盛会、祭祀活动和商业买卖于一体,将各种民间传统技艺、民间戏剧、会社习谷、民风民俗、歌舞杂耍等融汇一体,民间艺人争相登台献艺,信徒们饱受神圣欢乐喜悦的洗礼,各种风味小吃、农产品、民间工艺品竞相展销交流,其场面热闹非凡,体现了劳动人民敬仰张渤爱国爱民崇高精神的敬仰心理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与信念。
千百年来,它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农田水利、商贸旅游、民间文化、佛道宗教、人文历史景观、修身养性静心等产生过重大影响,已成为江南重要的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之一。
祠山大帝传说
大禹治水疏理了中原地区山川江河,平治了连年的汹汹水患,使山水相间,井然有序,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为了防止被降服的水妖湖怪后代继续起祸,大禹把天下之水分成若干水系和流域,封派那些治水功臣去管辖,并世代沿袭。
张渤的祖先张秉就曾是大禹手下的治水大将,后来被大禹封王,掌管江南一带水域。
一
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有一座宏大的庄宅,绿荫环抱,临湖而建。庄门一开,湖光山色一览无余。正门高悬一块扁额,上书“龙阳府”。庄院主人姓张,人们称其“龙阳君”。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庄主龙阳君携带妻眷侍女诸人,乘坐画舫荡漾在碧波浩渺的太湖之中。一路游来,新茗飘香,燕歌不断。兴浓处,龙阳君手挽娇妻,伫立船首。晨光照映,和风轻拂,嫩绿的荷叶托着点点水珠,就象碧玉盘盛着晶亮闪耀的珍珠。不时有各种各样的水鸟,自由自在地在舫前飞过。
忽然,前方不远的水面上“咕噜噜”冒起一阵水泡,接着从水下升起一个碗口大小,绿莹莹的大莲蓬,不一会儿便长到三尺来高。莲蓬上面裂开缝,一道绿色野生七彩霞光闪耀出来,舫上众人都为这奇异景象惊嘘不止。龙阳君十分惊讶,忙命把舫靠近。来到近前,只见裂开的莲蓬中露出一颗金光灿灿、核桃般大小的莲子。龙阳君连连称奇,象这时节,怎会生出莲蓬?又怎么有这金光闪烁、奇大无比的莲子呢?龙阳君躬身探手,轻轻把金莲子从蓬座上摘下,托在掌心细观赏,心道:此金莲子一定是个稀世珍宝。于是他顺手把莲子递给夫人观看。夫人手捧莲子,正欲细看,谁知这金莲子竟在手中弹跳起来。夫人大吃一惊,张口欲呼,只见金光一闪,那莲子直入口中,顺喉而下,滑进了肚中。
这突于其来的变故,使众人一阵慌乱。龙阳君赶紧上前,扶着夫人搓胸捶背,想帮助夫子吐出莲子。一阵忙乎,也无济于事。大家心中不宁,早也没了游兴,便调转船头,回到了庄上。
当日无事,到了夜半三更,张夫人突感腹痛难忍,下腹并渐渐隆起。龙阳君见状,慌忙差人驾快舟请来苏州府最有名的郎中。郎中到来,撩开罗帐伸手号脉,一会儿,但见老郎中面露悦色并起身拱手向身边的龙阳君道喜称贺:“恭喜老爷,贺喜老爷,尊夫人并非患疾而是身怀喜孕;脉象所示,不过三日即将临盆,望老爷好生照料。”龙阳君一听,半信半疑。他与夫人成婚多年,夫人一直不得怀喜,今日突然有喜,还这快就要临盆,一时不知所以,忙差家人打点银两赏与老郎中,送他回苏州府去了。
时过三日,张夫人正在房中息养,忽然一阵剧烈腹痛,下身见红。早有侍候左右的两位接生婆,手忙脚乱起来。龙阳君来房外,心是忐忑不安,不一会儿,夫人嘶叫声顿息,房内闪出道道祥光,阵阵幽香从房内飘出。龙阳君急不可待,推门闯入,房内景象使他吃了一惊,只见两个接生婆,惊恐木呆地直立床前,夫人双目微闭,无力地躺在床上,一位光赤身子,长得细皮红润尺来高的童儿,扑在夫人身上叫着“娘”。小童儿一见龙阳君进房,便从夫人身边跳下,欢蹦着向他扑来。龙阳君躲闪不及,小童儿已钻进怀里,并口口声声唤“爹爹”。龙阳君用力把童儿推到地上,怒吼道:“你是谁家顽童?竟敢来夫人房中厮闹!”那童儿跌坐地上,并无惧色,嘻嘻笑道:“我是龙阳君的儿子。”用小手一指床上的张夫人:“她是我的亲娘。”龙阳君闻言,方从惊怒中清醒,这就是夫人生下的小儿?他又惊又喜,弯腰抱起小儿,叫过惊呆的接生婆,赶紧收拾房间,好生调理夫人。
龙阳君喜得贵子,小儿出生虽很怪异,可龙阳府上上下下皆是十分的欢喜,连日设宴庆贺。
龙阳君细思,夫人是误吞金莲子而怀孕,便给小儿取名“渤”,(意为涌水而生),字“伯奇”,(意为他日小儿必辖驻一方,建立奇功大业)。张渤出世便特别好水,一旦入水,如龙似蛟。龙阳君常常带张渤嬉游太湖之中,张渤每次在太湖水中,遨游一次便猛长一截,不到数月,张渤已长成一位英俊伟岸的七尺男儿。
二
不知哪一年,太湖之中跑来了一只巨大的老。这个家伙占居太湖,兴风作浪,搞得太湖一带乌烟瘴气。这鼋精不但暴虐,还十分好色,他每年都要向湖畔的百姓,索要两名少年美女供他享乐。如若不然,他就呼风唤雨,掀翻渔船,冲毁良田,淹没房舍。
这一年,又到了鼋精索要美女的时候,老百姓都惊恐不安,谁愿意拿自己的亲骨肉去送葬呢?便纷纷外逃躲难。这时有人提出,龙阳君具有神力,何不请他出来与妖怪交涉。大伙一听很有道理,一齐赶到龙阳府,祈求龙阳君出面。龙阳君听百姓们叙说,太湖竟出如此孽畜,当即答应,到时一定出面制服妖孽。
翌日,龙阳君沐浴更衣,带着众乡亲,抬着神案祭品,来到太湖边。龙阳君走到神案前,斟上一杯水酒,撒向太湖,并高声喊道:“何方水神,占居我太湖水宫,何不出来与我龙阳君把酒论道?”
刹时间,湖水翻腾,一股水柱冲出湖面,只见水头上端卧一只巨大癞头老鼋:“哈哈!我道什么人呢?原来是龙阳君,不知你唤本座有何道说?”众人一看,一只巨大鼋精,全都吓得东躲西藏起来。龙阳君则镇定自若,毫无惧色,他见鼋精出现,正色道:“你这妖孽,虽有法术,何不好生修炼,却来此胡作非为,祸害百姓!”鼋精听语音来者不善,怒吼道:“尔等小辈,有何能耐,竟敢口出狂言训责于我?”当下里,二人言来语往话不投机。只见那鼋精暴张巨口,一股蛟龙向龙阳君冲去,龙阳君不敢怠慢,历手袍袖一拂,挡住水头,右手拔出宝剑挥将过去,双双战在一起。
顿时,巨浪滔天有如翻江倒海,隐约可见两个黑影,时而打斗水上,时而追逐下水;忽又跃上半空,水雾迷漫;忽又跳落地上,飞沙走石。也不知战了多少时辰,多少个回合,直到日之偏西,天色昏暗,还不决胜负。只听鼋精道:“龙阳小儿,今已天色不早,我们明日再战。”说完不等龙阳君回话,鼋头一缩,沉入湖底,龙阳君此时也很疲惫,并不追赶,纵身一跃,回到岸上。
回到府上,家人们全围拢来询问战况如何。龙阳君满面愁云,并不答话。众人知趣,全然退下。张渤见爹爹心情沉重,上前道:“爹爹,是何等妖怪如此厉害?连爹爹神功竟拿他不下。”见渤儿询问,龙阳君长叹道:“唉!非是鼋精厉害,实因爹爹年老,力不从心,才一时拿不下他,待明日我一定将他铲除。”张渤见爹爹如此说来,便道:“爹爹,明日除妖何不带上渤儿,也好助爹爹一臂之力呀!”龙阳君深情地看着张渤,沉思片刻,“渤儿,你已长大成人,是应该让你施展才华,为民效力了。”张渤一听,万分高兴。
一夜无语,第二天清晨,龙阳君带着英姿飒爽的张渤来到湖边。旭日东升,湖面一片金波鳞鳞。望着这美好的湖光山色,岂能让妖魔践踏?更增添了父子俩铲除妖魔的信心。
不多时,湖水一阵翻腾,那鼋精已露出水面。龙阳君一见,挥舞宝剑就要冲上云。张渤见状,伸臂拦住,说道:“爹爹,你老人家且慢,此功让于渤儿,有劳爹爹在石上为我观阵。”说完提身一纵,扑向鼋精。眨眼间,又是狂涛巨澜,张渤念起神咒,化成一只独角神豚和那巨鼋战在一起。
一场苦战,那妖鼋施展出全身法术,张牙舞爪,翻腾跳跃向张渤猛攻狠杀,张渤也不示弱,辗转腾挪,左避右闪勇猛还击。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张渤是越战越勇,鼋精渐渐招架不住。只见独角神豚奋开四蹄,向鼋精猛刺一角,鼋精急忙翻身躲过。张渤见独角刺空,顺势用长长的拱嘴用力一挑,把鼋精抛向半空,接着跟上去,后蹄一蹬,把鼋精踢到岸上。那鼋精刚想爬起,就被在岸边严阵以待的龙阳君挥出宝剑斩下了粗大的鼋头。
除去了水妖,为百姓免去了后患。张渤名声大振,被封为广惠王。为了感谢张渤为民除害,百姓们在太湖边上建起了张公庙,供奉香火,以示敬仰。那鼋精巨大的鼋头则变成了一块巨石,横卧在太湖水边。
三
太湖除妖,张渤崭露头角,名望大增。龙阳君年事已高,便把江南治水重任交给了张渤。张渤继承父业,在江南一带完成了疏理胥河、沱江治患、苕溪引水等宏大工程。
一日,张渤巡视江南水情,来到广德境内,看见山峦起伏,坡陡峰险,深知如遇连日暴雨山洪暴发,必遭洪水之患。他翻山越岭,察看山势走向,水流行径。招集龙蛇水族,化成神兵,至南向北开凿出桐、无量溪两条河流,引水南漪湖,解除了广德的水灾隐患。可是,一旦暴雨猛降,两河之水奔涌漪湖,造成下游湖区洪涝。
为了彻底解决水灾,张渤不辞劳苦,日夜奔波,终于制定出从长兴荆溪开通一条河道,连通无量溪,使这一带水流并入太湖水系,这样不但可以泄溢洪水,还可行舟航运,变害为利,岂不善哉?
计划已定,张渤携夫人迁居广德,开始凿河工程。张渤的妻子李姓是一位十分贤良聪慧的夫人;每次张渤治水,总随其行,做出许多可口菜肴,侍候张渤;每次张渤都不准其妻把菜饭送到工地。
这次也不例外。原来,张渤在离凿河工地不远的山梁上,筑一鼓台,每当妻子送饭时必以敲鼓三下为吃饭信号。这次,山梁上的大鼓“咚、咚、咚”连响了三下。张渤停止工作,兴冲冲来至鼓台,四周一望并无夫人身影;正在诧异,忽邮一只乌鸦居于大鼓之上,方才知道是此鸦在啄食鼓上遗漏的饭米,弄响了大鼓,便不以为然返回工地。
不一会儿,张夫人手提食盒来到鼓台,放下食盒,象往常一样敲鼓三下。三遍鼓响,张渤听见,又以为是乌鸦在啄吃遗食,并没有马上赶到鼓台。张夫人等待许久,不见丈夫上来吃饭,觉得有点不对,心里着急,于是悄悄下到工地想看个究竟。来到凿河工地,不看不要紧,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工地上一头巨大的独角公猪,率领无数龙蛇水怪,拱的拱、刨的刨,沙石飞溅,尘土飞扬,哪里还有一个人影?夫人吓得魂魄出窍,大叫一声掉头便跑。张渤与众神兵听见大叫,也是吃惊不小。
张渤惊急,来不及化回人身,飞奔着追赶夫人。张渤边追边唤:“娘子,快别跑,娘子,快别跑!”那张夫人见怪兽吼叫着紧追不舍,更是没命的狂奔,并嘶叫道:“你这丑陋的畜牲,为何要穷追于我?”张渤闻言,才发觉自己慌中出错,没有化出人形,使夫人惊骇窜逃。从此张渤夫人再也不愿看见张渤,张渤更是羞见妻子,于是张渤便在横山顶结庐隐住,修行问道。凿河工程就此荒废,只留下一条未成的干涸泥沟,打鼓台也息鼓不闻了。
四
广德横山,风景秀丽,古木参天,张渤隐卧山野,修身养性。一日,张渤的一位远在新罗的姑表兄金乔觉,游历中原地区,听说表弟事有不幸,便前来探望。
表兄弟相见格外亲热,两人在横山草芦,谈佛论道甚是投机。阳春三月的一天,二人走出茅屋,在林野中漫步畅谈。一路行来,山峦滴翠,野花吐芬,微微春风送来鸟语花香,使人心旷神怡。看着这山明水秀的景色,金乔觉暗想:此乃一块举世难觅的风水宝地,如若归我是何等妙哉。无奈何,宝地已被表弟抢先占有,心里十分痛惜。
忽然,乔觉灵机一动,心生一计,他对张渤道:“表弟,你已深居茅庐多年,表夫人孤身独守空堂十分贫苦,你应撤庐还家,夫妻团聚,安享晚年之乐,休苦孤灯野庐的在此清修?”张渤一听此言,大为不悦,答道:“表兄所言差矣!我乃修炼之人,已全心向道,不贪尘缘唯念天道,怎可弃道而毙于俗也!”乔觉一时语塞,移目远方。
轻风吹拂,阵阵悠扬的牧笛随风而至。二人寻声而望,只见远处一位牧童,闲坐牛背之上,手持竹笛微唇轻吹,清音徐发。乔觉一喜,又生一计,道:“表弟,你循天道,我无非辞,我们今打一赌,若是你输可谓天命,你便回家夫妻团聚;你若赢了可在此继续修炼,你看如何?”张渤见表兄再出妄言,甚感有因,说:“表兄既然有此雅兴,就不妨一赌,但不知表兄要赌什么?”乔觉见张渤中计,暗自高兴,用手一指远处的牛道:“我们就赌这条牛。”“这牛有甚好赌?”张渤故作不知。乔觉道:“你看这条牛,它头向东方,尾所指何方,谁若说对便是谁赢。”乔觉怕被张渤抢先说对,抢道:“我说不管牛头对着何方,牛尾总是向下而指。”说完得意地看着张渤。张渤微微一笑,开口道:“牛头向东,那牛尾不是一定向西吗?”乔觉闻言哈哈大笑,“表弟,我看你是活该回家跟表夫人团聚了,不管牛头对着何方,牛尾当然是向下所指罗!”张渤也笑道:“这怎见得?”乔觉道:“你我不妨前去看个明白。”
二人来到牤牛近前,乔觉一看,满面涨红。这牛尾已断,只留下短短一截尾根,那不正是牛头朝东,牛尾朝西吗?乔觉明白心机已被表弟识破,恼羞成怒,双脚向下一蹬,“我是好心劝你夫妻团聚,你若不听便罢,我去也!”抬脚就走,可是地上已经留了两个深深的大坑。张渤见状,欣然讥讽道:“哈哈,表兄美意,留下两口大,今后我吃水不愁,还可放生养鱼了。”乔觉受戏,回头吼道:“你休想,我叫它今后鱼虾不生,看你何美?”
后来,张渤在横山修炼得道,被封为祠山大帝,并修建了宏伟的祠山正殿。而乔觉南去另寻宝地九华,禅修成佛,被封为地藏王菩萨。他的气话应验,横山脚下两口脚印大塘,果真鱼虾不长。
祠山文化研究
一、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研究祠山文化
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全国、全社会正掀起建设社会和谐文化的热潮。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基本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文化性状,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表现、社会风尚等,有着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和展示方式。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团结、互助、合作、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将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文化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它各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
祠山文化,是江南影响面很大的区域传统文化。从很多传说和遗址来看,延续两千多年的祠山文化集中传颂和宣扬了一个“善”字。祠山文化中的中心人物张渤,以及人们由敬仰、怀念张渤而形成的祭祀、刻碑撰文活动,集中倡导和宣扬了善待民众、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的道德理念。
这种道德理念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所需要的。由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研究祠山文化,祠山文化的研究工作才能方向明确,也更有实际意义。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研究祠山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它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导向和灵魂,它提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精髓和动力,它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简而言之:思想、理想、精神、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宏伟目标昭示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价值理想,也是一种当下即是的行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要造就一个全社会人人既喜闻乐见,又自觉践行的生活方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然状态,是“担水劈柴即妙道”的自然神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研究祠山文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也是祠山文化研究本身应把握的准则。
国家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且艰巨,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作为群众文化组织,应当自觉参与由文化部门组织领导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祠山文化流传两千多年,本身就有许多东西需要发现、挖掘、整理和保护。要以对祖国、民族负责的态度,对于祠山文化中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典故、每一处遗址、每一份遗物,都要特别珍惜、仔细辨析、认真整理、妥善保存,从而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以分析的方法研究祠山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们都很注重思想情操的把握与修养,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表现。文人们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慎独意识历来都是很强烈的。经过数千年之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与气度,养成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与精神,在祠山文化中有很多体现,这正是我们要下工夫整理、研究并汲取的。
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局限,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祠山文化中难免有与现在提倡的社会文化精神不相协调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些消极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宣传弘扬祠山文化中有大量以爱国精神为内容的优秀文化.
同时也深藏着诸多迷信、反科学的糟粕。简而言之,对待祠山文化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分析、扬弃和取舍,做到符合理性的古为今用,这是研究祠山文化应有的态度
相关诗词
夜宿祠山道院
杖策重寻物外游,仙宫晚宿更悠悠。
仓皇不解神灵意,夜半风雷响殿头。
[作者简介]李崇谦,字孔济,号松渠。广德人,举人,曾任江西吉安府通判。吏部郎中,奉政大夫。
横山远眺
范昌龄
远上横山日未斜,风光随处望中赊。
宦情清入梅边雪,世事纷如雨后麻。
烟柳半堤歌管市,竹篱几处野人家。
欲摩疮癣痊凋,忧国忧民发易华。
祠山真境
范昌龄
当年高庙幸名坛,宸翰留辉尚未乾。
绝世英灵天下应,群山奴隶画中看。
鹤巢松顶风光古,龙卧潭心水色寒。
怆意吾乡王内翰,夕阳东麓照忠肝。
[作者简介]范昌龄,字太冲,浙江天台人,进士,宏治间任广德知州。
登横山(二首)
周 瑛
一上横山顶,茫然怀古今。
宦情秋梦短,世事海波深。
斯文久不作,劳我平生心。
江天摇落处,吊古更怀今。
鸟背秋阴薄,马头山色深。
宦家无苛政,民舍少呻吟。
欲起颖川老,联谈此心。
[作者简介]周瑛,字梁石,号翠渠。福建莆田人。成化进士,曾任广德知州,著有《翠渠类稿》。
幸 祠 山
天下英灵第一山,白云为阙石为关。
高台近斗当空出,老树如龙挟雨还。
兵革屡经香火旧,鬼神常护道人闲。
从军幸得来瞻此,指挥干戈动笑颜。
幸 横 山
朱元璋
巍巍高耸碧云间,上有禅僧悟透关。
礼斗台前真胜境,快吾登眺得江山。
简介]周瑛,字梁石,号翠渠。福建莆田人。成化进士,曾任广德知州,著有《翠渠类稿》。
横山祷雨
林
寸心忧国愿年丰,晓挚枫香入翠峰。
幸有一坛瞻斗象,岂无尺水起渊龙。
松风不住雨声碎,岚雾常随云气浓。
愿觅天瓠一滴水,三符需梦慰三农。
[作者简介]林棐,绍定四年(1231年)以朝奉郎出任广德知军。
祠山感晴
秋风吹客过祠山,水出平原碍往还。
呼吸雨旸神有力,扫除云雾见天颜。
[作者简介]王十朋(1112-1171)乐清市人,字龟龄,号梅溪,绍兴市二十七年中进士第一,曾出知饶、湖等州,官至龙图阁学士。著有《梅溪集》。
题 祠 山
李 健
午庭官事了,心与白云闲。
泉脉泻崖谷,天风吹佩环。
花开烟雾外,人语翠微间。
山色看来好,相留不放还。
参考资料
广德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晓.中安在线.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