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屾
赵,中国航天报编辑部主任,中共党员,1969年3月出生。他还担任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和《中国航天报》总编辑。赵屾曾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正文
赵屾,男,1969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航天报总编辑助理兼编辑部主任,主任记者。
人物事迹
赵屾同志勤奋工作、追求创新,从业十几年来,他将满腔热情倾注到航天新闻宣传工作中,为办好《中国航天报》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自己的工作实践,生动地诠释了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涵。
特别能吃苦:昼夜战一年加班51天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航天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越来越重大。每年中国航天都有众多大型发射以及其他重要事件或重大活动需要着力报道。为了将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飞船等重要新闻以最快速度见诸报端,赵屾同志身为编辑部主任,带领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不辞辛苦地昼夜加班。由于《中国航天报》不是日报,没有夜班编辑部门,因此赵屾同志既要白天早早赶到单位正常工作,还要经常鏖战到深夜。据统计,仅2008年,他加班就达到408小时,折合51个工作日,相当于全年每周多上一天班。特别能战斗:出色完成多项急难险重报道 近年来中国航天大事不断。从放飞神舟飞船到嫦娥卫星探月,中国航天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面对重大新闻报道,航天新闻工作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赵屾同志带领报社编辑部6位编辑迎难而上,从嫦娥探月出版号外,到神舟七号飞船飞天后当夜推出数十版的报纸,再到抗震救灾报道,赵屾同志克服了编辑人员少、工作量大、时间紧等困难,通过早策划、早准备,科学管理,使小报社同样生出大手笔,受到业界的普遍好评。特别能攻关:呕心沥血策划报纸增刊 2008年以前,《中国航天报》一直是周二报。为了提高报纸的时效性、增强可读性,更好地为快速发展中的航天事业服务,实现报社制定的“铸造一流传媒”的发展目标,2008年5月,《中国航天报》进行增刊,成为周三报;2009年7月,《中国航天报》再次增刊,成为周四报。在人员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航天报》能够顺利实现增刊,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增刊的报纸版面策划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可操作性强。而这一重要工作的策划起草任务主要就是由赵屾同志承担的。为此,他走访兄弟报社虚心取经,扎进图书馆报纸阅览室对比各类报纸,同时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以召开编辑座谈会、读者恳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提出了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报纸增刊版面策划改革方案。《中国航天报》顺利实现增刊后,以其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特别能奉献:甘做绿叶扶得中国新闻奖 由于长期处于编辑部主任的岗位,赵屾同志把绝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报纸策划、版面审阅、制度建设等方面,在幕后默默地为记者编辑做嫁衣、当绿叶。一家行业报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是殊为不易,但《中国航天报》却能连续两年挺进中国新闻奖。2007年,报社以在探月报道中的出色表现喜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08年,报社又以神七报道入围第19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公示阶段(撰写本文时该奖项尚在评审中)。这些佳绩的取得,饱含了赵屾同志的心血。面对这些重大新闻题材,赵屾同志带领编辑部做到了事先精心策划准备。从标题的润色到导语的修改,从新闻背景的查找到标点符号的使用,他都字斟句酌,不遗余力地打造新闻精品。
荣誉获奖
正是由于近年来的出色表现,赵屾同志多次受到上级单位和部门的表彰。他的主要成绩包括: ——2005年和2006年,在报社业务评比中,他连续两年双双夺得优秀版面与优秀稿件总数第一名,同时获得报社特优编辑和特优记者双重称号。他的多篇作品及编辑作品获得中国产业报协会好新闻一等奖。 ——2006年,他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称号。 ——2007年,他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年航天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称号。 ——2007年11月8日,中国航天报社编辑部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网等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赵屾同志作为编辑部主任参加颁奖仪式,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中国航天报社成立22年来获得的最高集体荣誉。 ——2008年,赵屾同志在中国产业报协会举办的有84家产业报参加的首届“社长创新奖、总编辑金笔奖、十佳编辑、十佳记者”评选中,获得“十佳编辑”称号、位列“十佳编辑”之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