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泮溪

刘泮溪

刘泮溪(1914-1978),男,字质灵,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市。1940年毕业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学籍属于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银行担任文书职务,随后转至西南联大附中担任教员。抗日战争结束后,受聘于山东大学,历任多个职位,包括文学院秘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以及中文系副教授。在山东大学任职期间,他还兼任多项社会职务,如《文史哲》编委、《山东文艺》编委、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以及济南市政协委员。刘泮溪在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概论、鲁迅研究等课程长达四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并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尤其是鲁迅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背景

刘泮溪于1940年毕业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该校当时隶属于北京大学。在校期间,他曾受到西方文艺理论的熏陶,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尤其是在40年代初期,通过西南联大附中地下党组织阅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使得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理论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明确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

工作经历

刘泮溪的职业生涯始于银行业务,但在完成学业后转向教育行业。首先在西南联大附中担任教员,后应征入伍参与抗日战争。战事结束后,他加入了山东大学的师资队伍,开始了漫长的教学生涯。在山大的不同阶段,他先后担任文学院秘书、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以及中文系副教授。除了教学工作,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担任《文史哲》和《山东文艺》的编委,以及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和济南市政协委员。

教学与研究

刘泮溪在山东大学执教四十载,传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概论、鲁迅研究等多门课程。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尤其专注于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1953年,他与其他两位同事共同开设了“鲁迅研究”专题课,这是全国高校首次设立此类课程。他们还将课堂讲义整理成书,名为《鲁迅研究》,其中刘泮溪撰写了大部分内容,尤其是杂文部分。该书于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香港波文书店发行。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全面系统地以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鲁迅思想和创作的专著,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六十年代初,刘泮溪受邀参与编写全国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他负责了解放区文学的部分内容。这部教材最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统一编写的教材,对现代文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术贡献

刘泮溪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卓著。他在《文史哲》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鲁迅的研究论文,有些文章后来被收录进《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他的其他作品,如《瞿秋白论文学发展过程》、《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都是研究瞿秋白的重要文献。而在《山东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一文,则被视为继周扬的《论赵树理》之后的另一篇重要论文。刘泮溪还对文艺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是新中国早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北京大学时期接受了西方文艺理论的教育,并且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五十年代初,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新的文艺理论讲义,亲自讲授“文艺概论”课程。他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被收录在195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论小集》中。

其他兴趣

刘泮溪对诗歌,尤其是民俗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和昆明市工作期间,他就开始搜集整理当地的少数民族歌谣。回到山东省后,他继续搜集山东、河北省等地的民间歌谣,并利用假期时间下乡采风,也鼓励学生们提供素材。这些民歌不仅为他的诗论、诗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他的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经常用亲身采集的民歌来阐述文艺与生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讲解生动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毕业论文《从“诗界革命”到新诗》是在朱自清指导下完成的,提出了“五四”新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历史继承关系。此后,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诗评和诗论,如《论黄遵宪的新派诗》、《从冀鲁民谣看中国封建农村的妇女》、《论鲁迅的诗歌》、《读郭沫若的〈女神〉》等。

最后期限

刘泮溪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他主要从事培养年轻教师的工作,并参与了新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负责《野草》的注释。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撰写注释材料,参加相关会议,并无私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资料。不幸的是,他未能亲眼见证新版《鲁迅全集》的出版,便在1978年2月17日去世。然而,他为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以及中原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学术历史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