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楼村
孙楼村位于郓城西南17公里,北紧依京九铁路。全村共有土地80公顷,156户,630人。清末属郓城冷西里,1928年归郓城县镇东乡,1942年归郓巨菏办事处,1943年属临泽县,1944年归郓巨县,1946年后隶郓城县。
简介
孙楼村位于武安镇西北部,京九铁路、华营河穿村而过,在村西南部交叉,建有跨河铁路桥。孙楼村下辖四个生产队: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孙楼村以孙姓为主,另有张、许两姓多户人家,还有王、刘、梁等单户人家。。
据《孙氏族谱》载,其先祖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久居丘,后迁居山西省。宋末,孙氏祖孙岳自山西洪洞初迁至河北顺德区,数年后,为避金兵之乱,自顺德复迁此定居,取村名孙楼。
孙楼村孙氏族人是战国军事家孙膑后裔。该村孙氏后人孙时,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初授壶关县教谕,后任金坛区知县、河南按察司事、邢部员外郎,洪熙元年(1452年)任兵部右侍郎。正统元年(1436年),卒后朝廷曾敕修陵墓并御赐神道碑。该村流传的孙膑及孙时遗迹、传说甚多。
遗址
孙楼村东有一口古井,村民相传,此井为孙膑井。1950年后,群众淘井时,发现井口4米以下,井壁光滑,浑然一体,不见缝隙,是石是砖难以分辨。此井泉眼甚旺,传说孙膑曾带兵在此驻扎,千军万马饮用,井水不干。村内曾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铜箭头和铜等珍贵文物。
孙楼村自古流行孙膑拳。相传此拳为孙膑初创,由郓城县流传至聊城市、济南市、胶东半岛等地。其动作特点是:蹲走跛行,避实就虚,打阴不打阳,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拳招连贯,内外相合,形意相通。手法有蹦、挑、抓、弹、钻、拦、劈、砍、截、砸等,腿法有踢、踩、碰、蹬、踹、挂等。动作名称有“看守桃园”“孝心感人”“白园结义”“拱手相让”“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陷敌之围”等50多个典故辞。其主题口诀为:“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守形中,练武不讲虚实理,妄费功夫功不成,虚实实发掌中窍,终实不发艺难兴”。其拳谱又说:“拳术意思本五行,生克之间变化中,学者若得真消息,全在眼前一寸中。”在遇强手时,孙膑拳谱告诫曰:“遇大敌心遭蹶踬,应以阳用强,以阴示弱,避其长而取其短,出奇制胜。”孙膑拳动作完美大方,强劲有力、刚柔相济,而且处处贯穿灵活的战术思想,对郓城县武术发展影响深远。
在孙膑拳流派中,还流传下来一种特殊的器械,叫孙膑拐。初为擅香木质的“丁”字形拐。后又安一短把,为“下”字形。为美观,后又改制为两端跷起羊角拐,再到后来,又改制成牛角拐。孙膑拐最初主要以防身为主,后来发展为对练或用于与敌格斗。使用拐者,必须形象地球科学孙膑受刑后的步法,用瓦子步行走,既形象又好看,往往表现出败中取胜之势,深受人们喜爱。现仍流行着“单刀拐进枪”“拐子进枪”等十几个套路。
孙楼村孙氏陵园位于城西南15公里220国道路北、孙林村前。明正统元年(1436年)敕修,孙氏祖有御赐《孙氏先茔》牌匾、神道碑,大学士杨士奇撰文、兵部侍郎樊敬书丹、礼部尚书胡莹篆额;另有石门、石匾、石狮、石马、石羊和放马场等。放马场500亩。孙楼村孙氏的三世祖、四世祖曾追封为兵部右侍郎,与孙时均曾受敕修坟墓于此。今上述文物均保存完好,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膑纪念祠位于孙楼村西北角,1992年建,仿宋歇山式,占地10亩。大殿5间,长22米,宽10米。大殿内有孙膑坐像1尊,高2米许。东西山墙为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大型壁画。殿内挂有全国知名人士梁漱溟、史树清等10余名专家学者的题词,全国孙膑故里研讨会照片,孙氏家族世系表等。橱内陈列有出土文物及孙膑的遗物、圣旨、封等。仿古大门三扇,门前有石狮1对(高2.5米),院内栽植有青松翠柏和花木,院落古朴典雅,幽静整洁,为郓城县重要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