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托普卡帕故宫

托普卡帕故宫

托普卡帕宫(土耳其语:奥斯曼土耳其语: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位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座皇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普卡帕宫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现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把托普卡帕宫翻译过来就是“大炮之门”。昔日堡内曾放置火炮,故以此命名。

征服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堡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帕宫。皇宫由四个庭院及其他矮小症的建筑物组成,昔日有大约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宫覆盖著一个广大的海岸地区。在多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扩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灾后,皇宫都进行过维修。

奥斯曼帝国灭亡后,托普卡帕宫于1924年4月3日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由文化旅游部管理。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皇宫由部门的职员以及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盔甲、奥斯曼的缩画、伊斯兰教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的珠宝宝物。

托比卡皇宫与邻近的其他历史遗产同属“伊斯坦布尔市历史地区”,该区在1985年成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托普卡帕宫被描述为“奥斯曼帝国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

发展历史

地点介绍

皇宫建筑群位于萨拉基里奥角,萨拉基里奥角是一个可以俯瞰金角湾马尔马拉海的,皇宫内许多地方都可以清楚观览伊斯坦布尔海峡,地处山岗,为近海的最高点。在希腊及拜占庭的盛世时代,古老的希腊城市拜占庭的卫城建于此处。皇宫内的第二庭院有一个拜占庭的地下水槽,在奥斯曼帝国时代亦有投入使用,该水槽与一个在卫城上称为大教堂宫的小教堂遗迹在现代被发现,至于位处第一庭院的圣伊莲娜教堂则不被视为古老拜占庭卫城的一部分。

建造初期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废墟里发现了庞大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奥斯曼帝国的宫廷遂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基础上建立旧皇宫,即现今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所在地。苏丹后来寻找一个更佳的地点,于是选择了古老的拜占庭卫城,于1459年开始动工,是为新皇宫,以代替之前那一个皇宫。在十九世纪才称为托普卡帕宫。

设计情况

穆罕默德二世制定了皇宫的基础设计,他以萨拉基里奥角的最高点作为私人宫殿及内部建筑的地点,其他的建筑及楼亭则围绕着皇宫的核心往低处伸延到伊斯坦布尔海峡。整个皇宫都被高墙包围,部分高墙是拜占庭卫城所遗留下来的,这设计作为日后修缮及扩建的雏型。

与其他具有严格规划的皇宫,如美泉宫、凡尔赛宫等有所不同,托普卡帕宫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其间的苏丹加入及变动了各种建筑,虽然穆罕默德二世的主要设计仍得以保存,但这些无规律的扩建和变动造成建筑不均匀。这些变动主要发生在1520年至1560年间的苏莱曼统治时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急速扩张,苏莱曼想将他权力的增长和荣耀体现于他的居所上,于是进行扩建,这扩建的建筑师是波斯人阿勒乌丁,即阿肯·阿里。他亦负责后宫的扩建工程。

1574年,一场大火摧毁了御膳房。苏丹塞利姆二世委任锡南重建被毁的部分,并且扩建后宫、浴堂、私人宫殿以及海岸上的亭台楼阁。到十六世纪末,当时的托普卡帕宫已具现今的面目。

托普卡帕宫是一个博大的综合体,在结构上并非独立统一的。各式低矮的建筑环绕庭院,以回廊及通道互相连结。超过两层高度的建筑物不多,树木、花园及水池散布其中,让居住在皇宫里的人耳目清新,还提供休憩用地。建筑物都围着庭院,人们都以庭院为中心生活。门窗都向着庭院,拥有开放的环境,在夏季时能提供清凉的空气。

皇宫的形状就像一个粗糙的矩形,主要分为四个庭院及后宫,主轴由南至北,最外面的庭院(第一庭院)在南端,其他的庭院向北伸延。第一庭院是最容易到达的,最深处的庭院(第四庭院)及后宫最难以接近,它们由苏丹管辖。昔日的第五庭院位于最外面的海边。这些庭院都受到高墙及闸门阻隔,在第四及第五主庭院之间尚有多个中小型的庭院,整个建筑群的面积达到592600平方米至700000平方米,确切的面积取决于计算在内的部分。

皇宫西面及南面是以往的帝国花园,即现今的古尔哈尼公园,而东面及南面则是马尔马拉海。昔日的一些小行宫、亭楼及其他娱乐场所位于海边的第五庭院,在十九世纪,因海边公路的建设及疏忽,第五庭院已经不复存在,编筐亭是现今仅存的海岸建筑,由穆拉德三世在1592年建造。古时的托普卡帕宫远大于现今所看到的托普卡帕宫。

主要景点

帝王之门

麦斯大道可直达托普卡帕宫,即现今的迪旺街(议会街)。在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麦斯大道是帝王进出的通道,可直达圣索非亚大教堂,然后转向西北抵达宫外的皇宫广场,即穆罕默德三世喷泉的所在地。苏丹会经由帝王之门进入皇宫,故帝王之门又称作苏丹之门,位于皇宫的南面。帝王之门于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其表面。这巨大的石门突出了它的防御角色。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包含苏丹的图拉及古兰经的经文。经鉴定后发现图拉是属于穆罕默德二世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这两位苏丹曾对帝王之门进行修建。

廊下的两侧是守卫的房间,帝王之门会在早祷时开启,直到完成晚祷后关闭。

据古文献记载,帝王之门的上方有一个木制的楼阁,到十九世纪的后期仍存在。穆罕默德将它当作望亭使用,后来用作收藏宫内人的遗物,那些遗物没有人继承,故该地成为收藏宝物的地方。此外,这楼阁在特殊场合可供后宫女性使用。

通过帝王之门后便是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是皇宫的周边地带及花园,是众多庭院当中最大的一个。第一庭院的陡坡向海伸廷。第一庭院只有实用及皇家的建筑,有许多已经随着时间流逝消失。现存的有帝国铸币局(建于1727年)、圣伊莲娜教堂及一些喷泉。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将圣伊莲娜教堂用作仓库及军械库,因而得存。

第一庭院又称为卫戍军之庭或阅兵院。宾客须沿路前往崇敬门及第二庭院,第一庭院的职员及禁卫军盛装列于路旁等候宾客。宾客必须在进入第二庭院之前下马。

崇敬门景点

崇敬门,亦称中门,是第二庭院的入口。该设有大炮的大门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建造时期不明,崇敬门的建筑结构与拜占庭的建筑相似,估计崇敬门是模仿圣芭芭拉门(大炮之门)而建造,大炮之门是从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海路进入皇宫的皇室专用入口。根据门上的刻文显示,崇敬门最迟在1542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由1584年的缩图绘画所见,崇敬门拱门上及两塔之间的三个窗户清晰可见,守卫的住所很可能已经消失。大门的两面都被充分装潢,上半部刻有宗教碑文及苏丹的字押。

不论是帝国官员及外国使节都经由崇敬门入内。宾客使节都须在崇敬门下马,只有苏丹才可骑马通过崇敬门。这一传统是跟随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谢尔克门而来。

刽子手之泉是刽子手行斩首之刑后清洗只手及刑具的地方,位于第一庭院,对着崇敬门右侧。

第二庭院

崇敬门后便是第二庭院,又称底万广场,这里以往是遍布孔雀和瞪羚的公园,是聚集群臣的地方,只有苏丹才可以在黑石上步往第三庭院。

第二庭院大约在1465年建成,在1525至1529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才具现貌。北面的帝国医院、烘房、卫戍军驻扎地、马棚及南面的御膳房环绕着第二庭院,吉兆之门是进入第三庭院的入口。整个地区由连绵的大理石柱廊联系。

近期在第二庭院的挖掘发现了大量罗马及拜占庭时期的人工制品,包括石棺、洗礼盘、墙板、柱子等。这些人工制品在御膳房的前方展示。在第二庭院底下有一个拜占庭时代的水槽,一般不开放给公众参观。

第二庭院是苏丹进行审判及会见的地方,亦用作娱宾。

第二庭院的运作受到严格的规则限制,以保证对宫廷的尊重及纪律。

帝国马车

在崇敬门后的东北方,一些帝国马车放在马棚及马具房内展示,这些低矮的建筑在1735年加装天花,天花仍保留住十五世纪时的外型。十九世纪末的一场火灾摧毁了不少马车,现时陈列的有豪华马车、太后的马车及低级宫廷人员所用的马车,部分马车是从外国进口。在马棚旁边的是庞大的御膳房

宫廷御膳房

狭长的宫廷御膳房是托普卡帕宫的一个重要特色。部分建于十五世纪,当兴建托普卡帕宫的时候。这个宫廷御膳房是仿照埃迪尔内苏丹皇宫而建,在苏莱曼时代得到扩建,但在1574年被焚毁。宫廷建筑师锡南将宫廷御膳房重建,并因应当时的需要加以修建。

锡南重新构划宫廷御膳房的设计,他加建了两排二十座的烟囱。宫廷御膳房座落在第二庭院至马尔马拉海的一条内街上。要到这里,必须通过第二庭院门廊的三道门:帝国军需部的门口、帝国御膳房的门口及糕点御膳房的门口。

宫廷御膳房由十座圆顶建筑物组成:帝国御膳房、恩德仑(宫廷学校)、比尔林(宫廷外部的机构)、后宫、饮料御膳房、糕点御膳房、乳制品御膳房、仓库及烹调用的房屋。这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厨房,供苏丹、后宫、恩德仑、比尔林享用的食品全部由这里制作,供应约四千人的饮食需求。整个宫廷御膳房的职工人员超过八百人,在宗教节日时,人手会增加至一千人,他们每日需要制作大约六千份膳食。苏丹的膳食服务受到严格规限。

宫廷御膳房附有员工的寐室、浴室及清真寺,大部分都已失落。

现时的宫廷御膳房除了展示厨具外,还会展示一些贡品及厨具收藏品以及一些中国的蓝白色、白色及蓝色瓷器。

瓷器收藏

中原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瓷器价值不菲,古时的商旅经海路或丝绸之路运输瓷器。在托普卡帕宫展示的10700件中国、日本土耳其瓷器都相当罕见和珍贵,当中的中国瓷器可追溯到晚宋、元朝、明朝及清朝。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是收藏了最多十四世纪龙泉青瓷的博物馆之一,元朝和明朝的瓷器珍藏多达三千件。这些瓷器都得到苏丹及太后的钟爱,他们认为有毒的食物会令瓷器变色。日本的瓷器主要是有田烧,是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出产的瓷器,还有十五世纪初的白瓷以及来自越南泰国波斯的蓝白瓷器赝品。

帝国马厩

第二庭院的另一厢是帝国马厩的所在,包括私人马厩,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兴建,并且在苏莱曼统治时期进行修建。在私人马厩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马具。在附近还有一所十八世纪的清真寺及马哈茂德一世的宦官首领贝希尔·阿卡的浴堂。

鬈发戟兵寝宫

帝国马厩的后方便是束发戟兵寝宫,这是一支负责在宫内运送木材、替后宫清洁服务的军团的住所,男侍也住在这里,男侍负责移送设备家俱,精于举行仪式典礼。戟兵都起头发,以示其崇高的地位。鬈发戟兵在1527年首度登场,他们在战争前线清理道路。寝宫在十五世纪建造,大卫·阿加在1587年穆拉德三世统治时进行扩建。寝宫在第二庭院周围,具有传统的奥斯曼帝国房屋设计,并配有浴室、清真寺及休息室。在寝宫内外均有许多宗教铭文。与皇宫内其他建筑物不同,鬈发戟兵寝宫以木材搭建,以红、绿为主色。

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是帝国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地方,由大维奇尔、维奇尔及其他奥斯曼帝国领导组成。帝国议会又称为库巴尔提,意思是“圆穹下”,指议会大殿的圆顶。帝国议会位于第二庭院的西北角,邻近吉兆之门。

皇宫内的首个议会议事厅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建造,现时的帝国议会则在苏莱曼时期落成,由建筑师阿勒乌丁所建。帝国议会经历过多次转变,1665年发生的后宫大火严重破坏了帝国议会,后来得到修复。据入口处的题字所述,在塞利姆三世马哈茂德二世在位时期都修建过帝国议会。

自十八世纪开始,帝国议会的重要性下降,帝国行政权逐渐转移至大维奇尔主持的高门,1876年8月30日是宫内帝国议会最后一次举行会议的日期,当日的会议讨论穆拉德五世的近况,他在当时已有一段时间不能理事。

皇宫内及庭院都有进入帝国议会的入口。大门处布置了多个大理石及斑岩所制的柱子,点缀著华丽的植物,白木天花涂上金色,地面用大理石铺成。连接帝国议会及室外的出入口具有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以镀金的框架配合天然光线。柱子是早期奥斯曼帝国的建筑风格,而墙壁的色彩及装饰则受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影响。议会主要由三座建筑物组成,其中两个可连接大门和庭院。另一座称为底万哈内的建筑物位于底万广场的角落,建于十五世纪,底万哈内以木柱门廊为出入口,后来用作议会的清真寺,在1916年被拆除。帝国议会合共有三个圆顶议事厅:库巴尔提,帝国议会进行讨论的房间;帝国底万秘书办公的房间;代夫泰哈内,保存盘案的房间。

帝国议会的立面上刻有诗文,讲述1792年及1819年议会的修复工程,1792年及1819年正是塞利姆三世马哈茂德二世在位时,在外墙及内部的洛可可装潢是在这个时期加上的。主议事厅库巴尔提砌上了屈塔希亚省的瓷砖。厅内的三张长沙发是大臣们的坐位,中央有一个小炉灶,天花悬有一个小金球,象征地球,小金球在苏丹的窗前,象征苏丹为世界伸展正义,并表示维奇尔们的权力握在苏丹手中。

帝国议会会讨论政治、行政、宗教及国民事务,每个星期一般会举行四次会议(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一及星期二),会议在清晨早祷后召开。会议须跟随严格的规则进行。

议会成员包括大维奇尔、维奇尔、鲁梅利亚(鲁米利亚)及小亚细亚半岛的军事领袖、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大穆夫提。其他的议会参与者有帝国议会的秘书、字押的管理员、文职官员及负责纪录会议的职员。

苏丹及太后可透过金框窗户跟进会议,而不用受到注视。当苏丹敲击窗框,或拉起红帷时,会议便暂停,苏丹遂传召维奇尔们逐一进入觐见大殿听取意见。

除了大维奇尔以外,所有官员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完成早祷后依品第进入帝王之门,通过崇敬门并进入议会,等待大维奇尔前来。大维奇尔在家进行早祷,然后在侍从的陪同下进入皇宫,接受欢迎仪式后到吉兆之门,并向它行礼,表示对苏丹的尊敬。大维奇尔进入议会后在金框窗户下就坐并开始会议。会议普遍会持续到中午,与会者在议会内用膳后便开始听取请愿。这时,奥斯曼帝国的平民都可来听见。每逢有新上任的大维奇尔,也会举行典礼。每三个月当分发薪金予卫戍军时也会举行重要仪式,通常也会在这一天接待外国高官,以炫耀帝国的财富及强大。大维奇尔会在议会厅接见使节,并举行宴会。

正义之塔

正义之塔位于帝国议会与后宫之间,据传是宫内最高的建筑物,让它成为从伊斯坦布尔海峡都可以看到的一个地标。正义之塔可能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在1527至1529年苏莱曼统治期间得到修复和扩建。

1825年,马哈茂德二世重建塔顶部分,以圆柱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山形墙构成窗户,颇具帕拉第奥式建筑建筑风格。

正义之塔象征苏丹反对不正义行为的决心,让远处每一个看到正义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苏丹的存在。苏丹曾经登塔观赏风景,以往正义之塔的窗户是有格子的,以免外面的人看到苏丹。在正义之塔上可以看到帝国议会的金框窗户,加强了正义象征的重要性。

吉兆之门

吉兆之门是第三庭院(内宫)的入口,外宫的界限。第三庭院主要是皇宫的私人及住宅区。吉兆之门的圆顶由大理石柱子支撑著,标志着苏丹在宫内。任何人在没有苏丹的准许下不得擅进,即使是大维奇尔也只可在特别日子及特殊情况下才可得到授权进入。

吉兆之门可能是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在1774年穆斯塔法三世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时修建成洛可可风格,后来又在入口及苏丹字押的上方写上古兰经经文。天花被部分上色,天花中央悬挂著金球。墙身则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并画上风景缩画。

吉兆之门及底万广场用作举行特别庆典。在宗教、庆典节日及新官上任向苏丹宣誓效忠时,苏丹会坐在吉兆之门前方。苏丹的葬礼也会在吉兆之门前举行。

吉兆之门由苏丹的后宫宦官首领掌管。

现时,吉兆之门前的一块小石表示伊斯兰穆罕默德曾在此展示旗帜。大维奇尔及军官在出征时会举行宗教仪式,然后带上该旗帜。

第三庭院

通过吉兆之门后便是第三庭院,又称为内宫,是托普卡帕宫的心脏地带。这里是一个翠绿的庭园,散布著私人宫殿、宝库(收藏着奥斯曼帝国时代的贵重物品,包括宗教遗产)、后宫、亭楼等建筑物,艾哈迈德三世的图书馆则位于第三庭院的正中央。第三庭院的进出受到严格限制,禁止外人擅进。

第三庭院里到处都是男侍的寝宫,他们专责服侍苏丹。男侍都要学习艺术,如音乐、绘画及书法,表现出众者可成为“哈斯·奥达利·阿加”(先知圣迹的持有者、苏丹的私仆),甚至是官员。

第三庭院由穆罕默德二世设计,其面积与第二庭院相当。第三庭院的设计严谨,不得作大规模的修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在后宫就寝后,继后的苏丹更为隐蔽,迁至更深入的第四庭院及后宫。1584年所绘的缩画显示,苏丹在第三庭院看似是亭台的地方接见朝臣。

觐见大殿

觐见大殿,又称为觐见大厅或请愿大殿,位于吉兆之门后方,遮挡着第三庭院。这方形的建筑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圆柱组成的柱廊环绕在外,支撑著有悬檐的大屋顶。内里有一圆顶状的房间,还有两个相接、较细小的房间。为了对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国议会,谨见大殿则称为“内议事厅”。

觐见大殿历史悠久,建于十五世纪,在奥马尔·苏莱曼统治时加以装潢。苏丹会在这里坐上有篷的王位上接见维奇尔、官员及外使,听取意见。据当代的使节柯尔尼留·杜普里斯乌斯·德善普在1533年记录:

“苏丹坐在稍高的王位上,身穿金袍,镶有大量宝石。这里到处都是价值连城的坐垫,大殿的墙壁上全都是马赛克式的工艺作品,蔚蓝与金光争艳斗丽。殿内的壁炉是银色的,并漆上黄金。大殿另一侧的墙壁上却有泉水涌出。”

维奇尔会到觐见大殿向苏丹报告,苏丹会按照他们的表现赏赐表现良好的维奇尔,情况最差的时候,苏丹会让聋哑的宦官勒死他们,所以,官员进入觐见大殿述政时并不知道能否活着出来。

在接待外国使者时,觐见大殿会举行最精细的仪式。使者在官员偕同下亲吻苏丹下摆边缘,在仪式举行时,王座会被大肆铺张。

觐见大殿的天花漆上青蓝色,以金色的星辰点缀,墙身的砖块都是蓝、白或青色的,并且配有珍贵的地毯及枕头,这可令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不忘对苏丹的权力感到敬畏。1723年,艾哈迈德三世修建觐见大殿,1856年遭到大火破坏,及后重建至当代的面貌。现代所看见的觐见大殿内部和昔日有很大的差别。

现时在觐见大殿内的王座由锦缎造成,是穆罕默德三世下令制制造的。王座上的瓷漆天花镶上一些叶形珠宝,并有搏斗巨龙的描述,象征权力。王座的表现由多块锦缎合成,并镶有红宝石绿柱石及珍珠。

觐见大殿的两道前门与走廊相连,另有一个后门。前门是让官员和使者出入的,后门是苏丹专门的。前门的浮雕刻文具有苏丹字押,内容大体是赞美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注有1856年。门顶上刻划了太斯米(伊斯兰教义,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也注有刻划的年份-1723年,即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时期。门两面的镶板在后期的修缮工程里加上。

苏莱曼一世在近门处加建了一个小水泉,不但用于清洗,其水声能阻止其他人听到秘密会议的谈话。波斯的诗词提到苏丹是“宽大、正义及仁善的泉源”,故水泉又可象征苏丹。

使节送赠的礼物都放在两道前门之间,左方的皮什凯什门(皮什凯什意思是“赠给优越者的礼物”)上在1810年刻有铭文。

中国远征军寐宫位于觐见大殿后方的东面。

远征军寐宫

现时的远征军寐宫摆放著一些帝国衣物收藏,价值不菲的衣物收藏多达2500件,当中大多是珍贵的苏丹旗袍。这里亦收藏了约360件陶器制品。

穆拉德四世在1635年兴建远征军寐宫,艾哈迈德三世在十八世纪早期进行修复。远征军寐宫的屋顶呈拱形,由14支柱子支撑。征服者之亭座落在远征军寐宫的东北方。

征服者之亭

征服者之亭及其拱廊日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建造的其中一个亭楼,也是宫里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建于1460年左右,即动工兴建托普卡帕宫的时候。征服者之亭用作储存工艺作品,也收藏帝国宝物。

征服者之亭最初有三个房间:一个可俯瞰马尔马拉海的露台、一个地下室及相连的哈曼,即土耳其浴。征服者之亭共有两层,建在悬崖顶部,可在征服者之亭的门前以极佳的角色观赏马摩拉海及博斯鲁斯海峡。下层有多个服务间,上层有四间套房,一条大走廊,当中有两道拱门,其中两间套房是圆顶的,楼阁甚高。所有房间都可透过那历史价值极高的拱门看到第三庭院。对着花园那边的柱廊都以高大的门连接四个房间。赛利姆一世执政时,他将来自埃及的宝物储存在这里,在此前,即穆罕默德二世及巴耶塞特二世统治时,征服者之亭内的那些房间,曾经是宫内最舒适的房间。在开挖地下室的时候发现了拜占庭的一间洗礼所。

帝国宝库

帝国宝库是收藏工艺品、珠宝、传家之宝及钱财的地方,所有宝物都属于奥斯曼帝国。自从托普卡帕宫成为博物馆后,这里便用作展示这些宝物。藏在帝国宝库的宝物大抵都是礼品、战利品及皇宫工匠的作品。司库长负责掌管帝国宝库。在苏丹的登基仪式上,苏丹也会按传统来到帝国宝库。

帝国宝库内的展品都是从那些宝物当中挑选出来的,主要是以黄金及其他珍贵原料制造的珠宝。宝物分别在四个相连的房间里展出。第一个房间收藏了穆斯塔法三世的一件盔甲,由一件铁制锁子甲,镶上金银珠宝,还有他的镀金剑、镀金马蹬及盾牌。此外,还有属于苏丹的古兰经封面,封面上镶上珍珠、嵌上珍珠母及象牙的穆拉德四世宝座、十七世纪印度的金色音乐盒,盒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象饰物。其他展品包括饰有稀有宝石的透明橱柜、珍石、绿柱石及经过切割的钻石。

第二个房间储存了一口短剑,剑柄饰有三颗大绿宝石,剑鞘的表面以瓷釉及钻石制成。1747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造了这口短剑给波斯纳迪尔沙,但波斯的使者还未取得这口短剑回国之际,沙阿已被暗杀,故苏丹仍保有这口短剑。这短剑是电影托卡比的要素。房间的正中摆放著艾哈迈德一世的黑胡桃制宝座,宝座上嵌有珍珠母及龟壳,由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所制。这里还展示了苏丹及其马匹的豪华羽饰,羽饰上钉上钻石、绿柱石红宝石。除此之外,有一个形似船舶的玉碗,是俄罗斯尼古拉二世的礼物。

在第三个房间里,最耀眼的宝石莫过于梨形钻,它置在银器上,以两列四十九颗钻石围绕其中。传闻这颗钻石被一位维奇尔在市集上购得,物主认为它只是一颗没有价值的水晶。这里有两个大型金制烛台,每个重48公斤,镶有6666颗钻石,这是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送给圣城麦加克尔白的礼物,在不久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失去了对麦加的控制,烛台被送回伊斯坦布尔市。另有一个金制的仪式用宝座,镶有电气石,在1585年奉伊布拉希姆·帕夏之命制造,献给苏丹穆拉德三世。在一些特殊仪式里,这宝座会放在吉兆之门前。

马哈茂德的宝座是第四个房间的主要展品,那是印度式的金制宝座,辅以珍珠及绿柱石,是十八世纪波斯的纳迪尔沙送给苏丹的礼物,还有圣若翰洗者的前臂、燧发枪、剑、匙,都饰以黄金及珠宝。这里的一个金制神,内里放置了穆罕默德的斗篷。

缩画画廊

帝国宝库以北的男侍寝宫现时转为缩画及肖像画廊,下层收藏一些重要的书法及肖像画,其中可看到一本非常珍贵及古老的古兰经,该古兰经以库法体写成,是手抄本,另外有一本四世纪的阿拉伯语圣经。土耳其海军司令皮里·列伊斯所绘的世界地图更是无价之宝,地图上显示了部分欧洲西部及北非,巴西海岸亦依稀可辨认。上层集合了多位苏丹的肖像,大部分都是复印本,因为原稿过于脆弱。穆罕默德二世的肖像由威尼斯共和国画家简梯尔·贝里尼所绘。其他重要的缩画分别收藏在这画廊、宫廷图书馆及其他地方,包括许内尔纳梅、萨汉沙纳梅、萨拉耶相集、西耶尔-伊·内比、苏尔纳梅-伊·许姆云、苏尔纳梅-伊·韦赫内比及苏莱曼纳梅等。

恩德仑图书馆

(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

具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恩德仑图书馆,或称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在觐见大殿的正后方、第三庭院的中间。皇室建筑师密玛尔·贝希尔·阿加在1719年奉苏丹艾哈迈德三世之命,在当时池亭的基础下兴建恩德仑图书馆,而原本池亭的柱廊可能就是帝国宝库前方那个。恩德仑图书馆是十八世纪奥斯曼建筑的佳作,建筑表面以大理石构成。图书馆有四条长度相当的通道,构成十字,中间是一个圆拱形的厅堂,有三个矩形的隔间。十字通道的其中一条路连接大门,可透过两边的楼梯到达大门。中间拱形厅堂之下有一个精巧的饮用喷泉,四边都有壁龛。图书馆有地下室,以免珍贵书籍沾上湿气。部分墙身用尼西亚的砖块砌成,圆拱顶部上了色。书籍都放在柜子里。对着入口的壁龛是苏丹的私人阅览间。

馆内主要收藏神学伊斯兰教法令及其他奥斯曼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著作。当时收藏了超过3500份手稿,有些更镶嵌了珠质及象牙质。现今,这些书籍收藏在图书馆以西的阿加斯清真寺。托卡比手稿是当中最重要的,那是伊斯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时期的古兰经复本。

阿加斯清真寺

阿加斯清真寺是宫内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苏丹和男侍也会来这里祈祷。阿加斯清真寺位于第三庭院的对角线上,使阿加斯清真寺的敏拜尔遥对麦加。1928年,恩德仑图书馆的书籍转移到这里,合共收藏了13500份奥斯曼帝国所得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希腊语的手稿。皇室男侍寝宫位于阿加斯清真寺的东北方。

皇室男侍寝宫

皇室男侍寝宫,即现今的帝国肖像展览馆,这是苏丹宫殿的一部分。那些上色的肖像画描绘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模样,还有一些苏丹的珍贵照片。整个房间都保持着恒温,保护着这些肖像画。苏丹很少会在公众场合现身,因此一些早期苏丹的肖像只是理想化的肖像,并不反映真实。自从思想现代化的马哈茂德二世上任及推行现代化改革后,才开始出现苏丹的真实肖像画。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家谱是这个展览馆的一个特色。

这圆顶建筑以柱子支撑,部分柱子是来自拜占庭的,其中一条柱子上清晰刻有一个十字架。

私人宫殿

私人宫殿,即圣迹之殿,包括神圣斗篷之亭,是米马尔·希南建于穆拉德三世统治时期。私人宫殿是苏丹处理政务的地方。

私人宫殿在现今收藏了穆罕默德的斗篷及他的剑、一颗牙齿、一根胡须、马刀、一封亲笔信及其他文物,是为宗教遗迹。其他的宗教相关物件也在这里展示,如首四任哈里发的剑、摩西之杖、约瑟的头巾及穆罕默德女儿的地毯。当时的苏丹也只能够每年进入这里一次,在赖买丹月的第十五日。而今,任何游客也能观赏这些物品,许多穆斯林会来这里朝圣。

后宫景点

帝国后宫是苏丹私人寓所的一部分。后宫也是苏丹的母后苏丹皇太后、妾、家人及侍从的家园。后宫由一连串的建筑物组成,它们之间以走廊及庭院连接。在后宫居住的每个服侍队伍及每一阶级都以一个庭院为中心划分生活空间。屋子的数量并不能确定,约有100间,当中只有少量开放给公众。这些屋子分别被后宫宦官、后宫宦官首领、妃妾、太后、王子及宠妃所据。除了苏丹、太后、妃妾、王子外,禁止任何人擅进后宫。

后宫在十六世纪加建新翼,后宫的房屋及特征是由密玛尔·锡南所设计。后宫以马车之门接连第二庭院,后宫在历年来不断扩展,成为一个大型建筑群。从十五世纪建造后宫时,直到十九世纪初都有新的建筑物落成,故后宫可以体现多年来建筑风格和装潢的变化。后宫的部分在马哈茂德一世奥斯曼三世统治时重新装潢成意大利式的巴洛克风格,可与奥斯曼的传统装修对照。

马车之门

由第二庭院接连后宫的入口称为马车之门,门后是圆顶壁柜间。这里是1587年穆拉德三世执政时所建,后宫司库在这里办公,契约记录收藏在柜子里,并由后宫宦官首领掌管。后宫的宗教及其他支出、苏丹及其家人的财政记录在会储藏在这里。

浴泉殿景点

浴泉殿,又称泉沙发,在1666年后宫大火后重建,大火发生在1665年。浴泉殿是进入后宫的前堂,由后宫宦官守卫。这里可连接后宫、私人花园、后宫宦官清真寺及正义之塔。墙身是以十七世纪屈希亚的砖块所砌。寺前的马拒帮助苏丹上马,坐板则是供守卫休息。昔日这里的喷泉正是浴泉殿名字的由来,后来被移到穆拉德三世的私人宫殿。

左面有一座小清真寺,以十七世纪的浅绿、白及蓝砖块砌成(穆罕默德四世统治时期),设计的艺术性虽高,但完成效果却不及前者。

宦官庭院

浴泉殿的另一道口通往宦官庭院,庭院左方是宦官们的住所,末端则是宦官首领的住所,宦官首领是宫廷里阶级排第四的要员。这里还有王子的学校,以十七至十八世纪的砖块及镀金的壁板的砌成。宦官庭院的尽处则是通往后宫的主入口。左侧的窄走廊则通往宫女的住所。

宦官住所大抵都面对着庭院,宦官庭院是后宫的第一个庭院。宦官有时须作为守卫。1665年后宫失火,后来宦官庭院的周围须进行重建。庭院的建筑包括后宫宦官寐宫、宦官首领寐宫、王子的学校、苏丹侍从的住所及哨站。

后宫宦官寐宫建于十六世纪,围绕着庭院,高三层。寐宫的楼墙上刻有穆斯塔法四世马哈茂德二世及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的信托契约。上层是新入宫宦官所用的,下层则是有行政权力的宦官专用。距此远处有一个具纪念价值的火炉,火炉以十八世纪的屈塔希亚省砖块巩固。邻近的宦官首领寐宫则含有一个浴室、厅及睡房。王子的学校于上层,由宦官首领主管,墙壁以十八世纪欧洲砖块及巴洛克风格装潢。

后宫主入口

后宫主入口把宦官庭院及苏丹妃嫔及家人的住处分隔。后宫主入口通向哨站,可连接三个后宫的主要部分。哨站左方的门口经妃嫔通道前往妃嫔庭院;中间的门口通往太后庭院;右方的门口经黄金之道到达苏丹的住处。摆放在这里的大镜在十八世纪制造。

太后庭院

太后庭院位于后宫主入口与妃嫔通道之间。

妃嫔通道

妃嫔通道通往妃嫔庭院,通道上的案子是让宦官摆放碗碟。

妃嫔庭院

妃嫔庭院与宦官庭院同时在十六世纪中建造。1665年后宫失去后得以重建,是后宫最细小的庭院。浴堂、洗涤喷泉、苏丹妃嫔及宫女的寝宫都在庭院的四周,都以砖块砌成,备有火炉。苏丹妃嫔的寐宫可以俯瞰金角湾,这些建筑在十六世纪后期已经存在。在前往太后住处的入口处,有十八世纪的壁画描述山水景色,显示宫内也受到西方影响。这里的楼梯称为“四十级”,楼梯通往后宫医院及妃嫔们的各个寐宫。

太后寐宫

太后寐宫和苏丹的私人宫殿是后宫里最大和最重要的部分。在十六世纪太后从旧皇宫迁至托普卡帕宫始建太后寐宫,在1666至1668年因后宫失火而进行重建。十八世纪进行扩建,加建了音乐室等,但只有连画廊的饭厅、接待室、睡房以及用作祈祷的小房间开放给公众参观。低层是妃嫔的住所,高层是太后及其女婢的。太后寐宫可经一条通道直达浴堂及苏丹的住所。

太后寐宫的墙身以蓝白及黄绿色砖块组成,并以花为主题,布置著十七世纪的伊兹尼克瓷砖。上层房间的上色设计充满著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西欧风格。

太后浴堂

苏丹及太后的浴堂始建于十六世纪后期,为双重浴室,由多个浴间组成。在十八世纪中期,浴室被重新装潢成洛可可风格。两个浴室都使用同一设计,包含高温浴室、温水浴室及冷水浴室。每个浴间都有一个圆穹,或使用蜂巢式的玻璃设计,让天然光线透入浴堂。浴堂的地面镀以灰白色的大理石。高温浴室内置有大理石浴盆及观赏喷泉,铁栅是高温浴室的象征特色。金色的格子栏栅能保护正在沐沿的苏丹及太后免受行刺威胁。苏丹的浴室由锡南以优质尼西亚彩砖设计,这种砖块在后宫里大量应用,在1574年大火后,这些砖块被艾哈迈德一世重新利用在伊斯坦布尔市蓝色清真寺

帝国大殿

帝国大殿,又称帝国沙发、黄金屋或消遣大殿,是后宫的一个圆穹厅堂,相信是建于十六世纪后期,拥有宫内最大的圆穹。帝国大殿作为苏丹的官方接待大殿,亦用于宫廷娱乐消遣活动。苏丹会在这里接待亲信、客人、太后、皇后、妃嫔及儿子。宗教节日的庆典、皇室婚礼都在这里举行。

1666年后宫失火后,帝国大殿在奥斯曼三世时改以洛可可风格布置,墙身的书写碑文用十八世纪的蓝色及白色代尔夫特陶器及威尼斯共和国玻璃镜子钉牢,但圆穹及装饰用的下垂物仍然是原来传统的上色风格。

帝国大殿内放置了苏丹的王位,楼座则以太后为首,由众妃嫔占用。王座是德国的威廉二世的礼品,座钟则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赠。原来的食具室现正展示一些音乐器材。

在一块镜子后有一道秘门,作为苏丹的安全通道。殿内有一道门通往太后寐宫,另一道门可通往苏丹哈曼,而另一厢则有一间小饭厅及大卧室。其余的则是一些前厅,有些在十七世纪经过重新装潢。

穆拉德三世

穆拉德三世私人宫殿是后宫里最古老及保存得最好的现存建筑物,其内部结构完整。这是建筑师锡南在十六世纪设计的作品,拥有后宫内第二大的圆穹,仅次于帝国大殿。殿内以蓝白色及珊瑚红的尼西亚砖块铺设。满是花卉的图案以1570年代的橙色外框镶边,门上有一列刻有文字的砖块,围绕着宫殿。圆穹上的阿拉伯式花纹进行过重修,并漆上黑色及红色。殿内有一个两层高的水池,对面有一个大壁炉,辅以装潢漂亮的盖子,巧妙地以彩色大理石修饰。流水声能防止窃听,并可提供一个舒适的气氛。两张十八世纪的绵床相当豪华。

艾哈迈德一世

另一厢有两个较小的宫殿,艾哈迈德一世私人宫殿是其中之一,以伊兹尼克砖块铺砌。柜门、窗户及案子都以珠质及象牙质配饰。

艾哈迈德三世

色彩斑斓的艾哈迈德三世私人宫殿在艾哈迈德一世私人宫殿的侧面,墙身漆上花奔及果盆的图案,还有一个砖炉,故又称为水果宫,可能当作饭厅使用。

双子宫景点

双子宫或太子寝宫在十七世纪的不同时期建成,由两个宫殿组成。双子宫只有一层高,建在高台上,创造视野开扬的环境,从外望向双子宫则会被遮挡。

内里有两个房间,始于穆拉德三世或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期。天花呈圆锥形,能让人联想起奥斯曼帝国早期的土耳其式帐篷。一如帐篷,双子宫内并没有固定的家俱,地上铺上绒毡,墙边放置了沙发。双子宫是托普卡帕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双子宫被重新翻修,大部分的巴洛克式木制品都被移除,那些花巧的砖块反映了十七世纪伊兹尼克窑砖的高超技术,但都已与原来的设计概念一并除去,以现代仿制品替代。木制圆屋顶的色彩仍保留原貌,是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奢华设计的模范。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壁炉上放置了一顶高兜帽,已被恢复至原貌,旁边的窗户以珠质木片拼花工艺修饰。从有色玻璃窗看出去,可以看到露台之下的花园。

太子在这里生活,不与外界联络,故这里又称为“卡费斯”(鸟笼)。太子及其他王子在这里接受奥斯曼帝国宫廷的训练,直至成年,接着就会被送往小亚细亚半岛的省分行政,接受国家事务的管理行政训练。自十三世纪初起,后宫对宫廷行政开始有发言权,到十八世纪,双子座用作太子的私人宫殿。

宠妃庭院

宠妃庭院是后宫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里可以俯视小叶黄杨花园。宠妃庭院在十八世纪进行扩建,加建官舍及宠妃寐宫。宠妃寐宫、黄金之道及官舍均共用一个宫殿,那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与其妻妾居住的地方,该木制居所以洛可可风格建造。

苏丹宠妃在后宫里作为王朝永垂不朽的工具。宠妃怀孕后便会取得名号及苏丹正式配偶的权力。

黄金之道

黄金之道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是后宫里的主轴线,建于十五世纪,由宦官庭院通往私人宫殿。苏丹会使用黄金之道来往后宫、私人宫殿、清真寺等地。太后庭院、妃嫔庭院、王子的寐室、苏丹寐室都连接黄金之道。墙身是白色。黄金之道的“黄金”是指苏丹会在节日将金币丢在道上,让妃嫔争捡,但史学家对这说法存疑。

后宫之门

在十九世纪后期,恩德仑庭院的角落有一个小内庭。可由小内庭经库沙内门进入内宫。现今,那是让游客离开后宫的闸门。在这里附近有一个鸟舍,用作饲养鸟纲以供食用。鸟舍的阳台面对后宫大门,该阳台在1916年建造。鸟舍的外观与传统的鸟舍无异。

第四庭院

第四庭院是苏丹及其家人在托普卡帕宫最深处的私人宫殿,包含一些亭楼、宫殿、花园等。第四庭院原本是第三庭院的一部分,近代的学者将它区分出来。

割礼殿景点

1640年,易卜拉欣一世建造割礼殿,那是一个彼得大帝夏宫,作为年轻王子进行割礼之用,割礼是伊斯兰传统的通过仪礼。割礼殿的内外都以稀有的再造砖块堆砌,在外的主要是蓝色及以花为图案,当中的一些蓝白砖块受到远东制陶术影响。这些砖块供苏莱曼一世对割礼殿进行过修缮,也用于帝国大殿、里宝库,亦用于修饰埃里温宫及巴格达宫。割礼殿是托普卡帕宫里相对对称及广大的殿堂,每一个窗户都会对应着一个小泉。窗户之上是一些有色的玻璃平板。入口右厢有一个壁炉。

穆拉德四世的皇室建筑师哈桑·阿加在1635年至1636年间建造埃里温宫,在1638至1639年间建造巴格达宫,以庆祝奥斯曼帝国军在埃里温及巴格达取得的胜利。两者都是突出的屋檐、圆屋顶,内部都有镶嵌式的柜子及珠质木制品。

埃里温宫

埃里温宫用于宗教静修,埃里温宫较为细小,有一个圆屋顶及三个后殿。其中一道墙上置有一道门及一个壁炉,以大理石构成,对着柱廊,其他墙壁都以蓝白色的伊兹尼砖块砌成。

巴格达宫

巴格达宫与埃里温宫相当相似,玄关处有三道门,外表以大理石、斑岩、蛇纹石构成。镶嵌大理石的柱廊具开罗马穆鲁克风格,其内部是奥斯曼厅堂的模范,具有镶嵌式的架子及柜子,以十六世纪的绿、黄、红砖块修饰。墙身的蓝白色砖块复制自割礼殿的砖块。柜子及窗格以珍珠母及龟壳装饰。巴格达宫是传统宫廷建筑的一个例子。

门户的镶嵌技术出色,右边入口有一个壁炉。中间的房间有一个木炭炉,是法国路易十四的礼物。自十八世纪初起,巴格达宫作为私人宫殿的图书馆使用。

开斋亭景点

开斋亭可以观赏金角湾,现今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去处。这一个屋项上有脊状线的亭台是首个结合中原地区印度特色的奥斯曼建筑。据闻,苏丹会习惯性地在斋戒月赖买丹月的日落后在亭下开斋。一些文献则指这个地方是“月光照耀之地”。一些特别的恩赐,如向群臣发散金币也会在这里进行。易卜拉欣一世时,开斋亭已具现貌。

阳台阁景点

透视的阳台阁,又称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之亭,是一个建于十六世纪末的望景楼。1704年,艾哈迈德三世对阳台阁进行修建。1752年,马哈茂德一世将它改建成洛可可风格。这是托普卡帕宫内部惟一的木建筑,由一些以圆柱支撑的房间组成。

阳台阁由一个称为底万汉内的主厅、祈祷室及甜果饮料室组成。在这里,苏丹可以观赏花园内的体育比赛及文娱活动。阳台阁本来用作休憩,在郁金香时期(1718年-1730年)作为客人的住所。阳台阁邻近郁金香花园。

太傅之塔

方形的太傅之塔,即太医宫殿及宫廷药库,建于十五世纪,大概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这是第四庭院里最古老的建筑物。穆罕默德二世将它建造成监视塔,塔上有少数窗户,外墙有两米厚。宫廷的太医在顶层有一个私人房间,下层用于存放药物。

这是穆罕默德二世在宫廷内建造的首个药房。除了这个,在宫廷内也有其他的药房。据说,在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太傅恩代伦卢·塔亚·爱芬迪在塔上上层看到叛乱份子在宫内企图行刺苏丹,于是通知苏丹的亲卫。历史学家阿法表示,当时的塔楼应该较现今的高出两层,但如今只有两层高。

太傅及太医共同塔楼,作为他们的居所。太医负责苏丹及其家人的医疗健康,并在此调配医药。药品在此进行调配、制造、密封成瓶、罐、匣及碗后分发给病人服用。

在宫廷之外,太医经常作为苏丹的贴身随同,甚至陪同苏丹作战。太医通常都是犹太人,十七世纪后,穆斯林医师才有增长的趋势。最后一任太医首长是阿布杜哈克·莫拉,在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时期居住在这里。自从苏丹不再在托普卡帕宫居往后,这里作为音乐教室使用,及后用作清洗宫廷武器,在1911进行修复,现今存放了一些音乐器具。

石王座景点

石王座的建造是为了让穆拉德四世观赏男侍们的体育活动。石王座上的刻文显示,穆拉德四世也是一名体艺出色的君主,在1636年,他在马背上将栎属棒抛出120米外。

大宫殿景点

大宫殿,又称迈吉狄宫、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宫殿,建于1840年,是宫内最后一个建造的重要建筑物。大宫殿与邻近的藏衣间都是在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的命令下建造,用作帝国招待宾客及休憩用地。大宫殿座落在超卓的地位,可观望马拉摩海及伊斯坦布尔海峡的全景。苏丹每逢由海边的皇宫回到托普卡帕宫,都经常会来这里。大宫殿以十五世纪另一座宫殿的圆顶基础而建造。建筑师沙奇士·贝勒依将大宫殿建造成欧洲折衷派风格,并结合传统的奥斯曼帝国风格。这两座建筑物有时会用作接待外国宾客。

阳台清真寺

阳台清真寺在马哈茂德二世治下建造,具拿玻仑风格。阳台清真寺在十九世纪让一支军队使用。持剑者宫殿过去在阳台清真寺的地点上。清真寺门口上的刻文指出,在1858年,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对阳台清真寺进行修复。

现时,大宫殿旁有一家相当受欢迎及高档的餐厅。许多名人,如英国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美国第一夫人积琪莲·肯尼迪、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美国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等都光顾过这家餐厅。餐厅的阳台可观赏伊斯坦布尔海峡全景及对岸的亚洲。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拍摄海景及伊斯坦布尔。

景区特点

托普卡帕故宫(土耳其语:Topkapı Sarayı,奥斯曼土耳其语: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在土耳其古都伊斯坦布尔市欧洲部分、金角湾南岸一个叫“皇宫鼻”的山顶上。“皇宫鼻”像一小半岛伸入海中,右前方为广阔的马尔马拉海,左前方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处,景色绮丽。托普卡帕故宫是奥斯曼帝国帝国鼎盛时期,25 位苏丹寝住过的宫殿,1478 年建成,作为皇宫达 400 年之久,是奥斯曼时期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将这座王宫改为博物馆。

主要建筑

这座宫殿占地 70 万平方米,四周有 5 公里长的宫墙环绕。整个宫殿有 7座大门,4 座朝陆地,3 座朝海洋。其中主要的一座大门面对圣索菲亚教堂。全宫分 3 个内苑,四旁环绕着成组的宫室,其中有名的建筑有:1472 年建筑的彩石砖阁、见厅、保留着先知穆罕默德圣物的圣堂,为纪念 1638 年攻下巴格达而建的精致的巴格达亭等。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分瓷器馆、土耳其国宝馆、历代苏丹服饰馆、古代刺绣馆、古代武器馆、古代钟表馆等,还有一座图书馆及书法展览室。

在历代苏丹服饰馆里,有历代苏丹和后妃穿过的丝制大袍,其中有金色图案,有紫地黄花,十分华丽。据说,当年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的皇帝穿的皇袍,就是从中国运来的丝绸制作的。那时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缫丝织绸,这些丝绸的色彩鲜艳,质地柔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君士坦丁(伊斯坦布尔市的古称),成为宫廷珍品。

托普卡帕故宫最为精彩的储藏,是中国的瓷器,人们称这里是中国陶瓷的宝库。瓷器馆是由 10 间宽敞的圆拱顶御厨房和带有青铜大门的后妃们居住的闺房改成的。馆内收藏有 2 万多件来自中国宋、元、明、清时代的瓷器,其中有一只白底蓝花明朝烧制的瓷碗,上面有苏轼赤壁赋》的全文及苏东坡游赤壁的中国画。还有一套中国青花餐具,是世上少见的 16 世纪珍品,据说用这套瓷器进餐,如遇有毒物,餐具会立即改变颜色。陈列馆中还有色彩醒目、造型美观的元末明初的大碟、大钵,有南宋到元明时代出产的各种类型的青瓷。

这里还挂有一幅画,描绘奥斯曼帝国苏丹梅赫梅特二世宴请外国使臣的场面,宴会上用的全是中国的瓷器。因此,在当代的土耳其语里“中国”和“瓷器”是一个词。

托普卡帕博物馆还收藏了历史上许多罕见的文物和文献,其中有:阿麦德一世的御座,从椅背到椅脚全部由纯金覆盖,并镶有 1000 多颗巨大的钻石、红宝石等各种宝石;苏丹的王冠、宝座;装有几百粒金刚石的闪闪发光的甲衣;重 48 公斤一人高的金制蜡烛,上下镶着 6666 个金刚石,光泽耀目,巧夺天工。这些豪华绚丽的陈列品,既反映了封建君主们穷奢极侈的生活,也反映了土耳其人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才能。

皇宫陈列

皇宫里陈列着穆斯林教主穆罕默德的头发、胡子等,还有历代国王的画像,还有一些展馆里陈列着古代的各类兵器和各类服饰。中世纪土耳其称为奥斯曼帝国,1453年灭掉东罗马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极盛时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包括东南欧的整个巴尔干半岛、亚细亚半岛、整个中东地区及北非的大部分,西达摩洛哥,东抵里海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帝国罗马尼亚,南及苏丹。控制了整个西欧到东方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封建军事大帝国。并且由于奥斯曼帝国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

据记载,16世纪有400件器皿被送回皇宫,其中有395件瓷器,包括5件青花瓷。这说明,当时皇宫外也使用瓷器。据史料记载,从17世纪初起,无论皇宫还是皇宫外的住宅中都有大量瓷器,17世纪有3117件瓷器和468件青花瓷,18世纪有15677件瓷器和889件青花瓷重返皇宫。由于19世纪开始流行欧洲瓷器,并且由于在1839年废除了承袭制,后来只有5件瓷器重返皇宫。

参考资料

托普卡帕宫 奥斯曼帝国昔日的恢弘.多彩贵州网.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