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得乡
张得乡位于禹州市西南部,距禹州城区4公里,东邻小吕乡,北连梁北镇,西接鸿畅镇,南与襄城县搭界。全乡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省道郑南公路(郑州市—南阳)西线和县道禹神公路穿境而过,是一个以中药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已于2014年更名为张得镇。
地理环境
张得乡位于许昌市禹州市西南部,距禹州城区4千米。东邻小吕乡,北连梁北镇,西接鸿畅镇,南与郏县搭界。面积70.44平方千米。
地貌气候
张得镇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气候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
行政区划
张得乡位于禹州市西南部,距禹州城区4千米。东邻小吕乡,北连梁北镇,西接鸿畅镇,南与郏县搭界。面积70.44平方千米,人口60783人(2006年)。辖新贺庄、影壁李、刘村店、张东、张西、张南、张北、万泉、凹郭、山曹、大周、大槐树赵、小周、酸枣树杨、寨外、后袁、山李、石王、晏窑、王集、其祥王、阁王、万寨、潘庄、二郎、后楼、前张楼、许楼、湾王、柳树堂、瓦庄、杨楼、孔楼、杜庄、小寨、司村、郑村、潭口38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69个村民小组。全乡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禹神公路、禹郏公路、郑尧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穿境。
历史沿革
1958年建八一公社,1961年设张得区,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6万,辖大槐树赵、大周、小周、凹郭、影壁李、山李、后袁、寨外、酸枣树杨、刘村店、石王、新贺庄、王集、其祥王、潘庄、阁王、万寨、晏窑、张东、张西、张南、张北、万泉、杜庄、孔楼、小寨、山曹、郑村、司村、潭口、前张楼、许楼、后楼、杨楼、瓦庄、新贺庄、柳树堂、二郎38个行政村。
经济
2004年,张得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工作主线,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狠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726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9万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完成65万元;限额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16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1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
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中药材、烟叶、林业及三粉加工业。2004年,张得镇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烟叶、红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以药名乡”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建成以大周、凹郭、影壁李为中心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其它村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使全乡中药材生产走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的轨道。
2004年全乡种植药材面积居全市各乡镇前列,达15000亩,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烟叶生产充分发挥传统种植优势,在上年种植烟叶4000亩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2000多亩,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种植、科学烧烤、高产高效的良好局面。
为提高烟叶生产技术,张得乡聘请农业专家为全乡烟农举办培训班6期,受教育人数达1500多人,烟叶种植已成为张得乡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林业生产继续大力实施通道绿化、平原绿化和荒山造林工程,大力建设药用林、生态林、干杂果林,在东部平原截植8.6万株速生杨,在西部王集、二郎、阁王、晏窑、后楼、湾王岗区完成林网建设,种植速生杨11.5万株,在后袁、大槐、万寨完成荒山造林4000亩,栽植桐树、杨属16.2万株,核桃、柿树、枣树等干杂果树6万株,构织了覆盖全乡的生态林网。
同时,与林业技术员签订协议,搞好技术承包,强化看管措施,促进林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红薯种植发挥传统种植优势,积极引进优良脱毒红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促进全乡红薯品种的更新换代,在山曹、小寨、张南三个村建成3个“三粉”加工厂,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亩均增加产值300元以上。通过种植业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畜牧业实现规模发展。2004年,张得乡继续大力引导农民规模养羊、养牛、养鸡、养猪,推进养殖业上档升级,重点培育以万寨为中心的秸秆养羊基地,以石王为中心的秸秆养牛基地,与广东温氏集团合作,形成以山曹、大周、小寨为中心的肉鸡养殖基地和以大槐、晏窑、潭口、王集为中心的良种猪养殖基地,乡政府与广东温氏集团召开招标新闻发布会,签约20多家,举办培训班8期,受益农户500多户,户均养殖收入5万元以上,全乡新建规模养殖场150个,畜牧业实现了向规模化、良种化、效益。
招商引资
2004年,张得乡新上100万元以上项目91个,其中工业项目54个,投资19090万元;农业项目17个,投资6540万元;三产项目20个,投资7670万元。阁王纺织品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扩大服装加工规模,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人,现已成为一家出口外汇的规模公司。
全年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与企业负责人外出招商引资11次,完成招商引资247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600万元的411.7%。
社会
基础设施
张得乡交通便利,省道郑南公路(郑州市—南阳市)西线和县道禹神公路穿境而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张得乡紧紧抓住许昌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张得的大好时机,引进开发资金160多万元,对西部二郎、后楼、湾王、晏窑、王集、阁王六个村的5000亩岗区耕地实施了田、林、井、路、机、电综合治理配套,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改变了以往西部岗区“望天收”的局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社会事业
张得乡是农业大乡、人口大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势在必行。
2004年,张得乡政府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建功技校、AAA技术职业中专等技术学校合作,采取分村、分班、学校实地操作等方式,培训外出农民工2000多人,促进就业方式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农民工800余人参加各种用工招聘会,促进了外出人员合理、有序流动。设立劳动事务保障所,建立健全了村、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制定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外出人员提供各种信息、政策、法律等服务,在外出人员较为集中的北京、浙江温岭、广州市建立20个共青团支部和3个党支部,发挥团员、党员的先锋作用,争做“知法、守法”公民,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据统计,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3000多人。
文化
地名由来
汉留侯张良故里。此地初名韩里,张良及先祖五世为韩相,成为望族,改名张得。明代易名彰德店。清咸丰七年(1857年)筑寨,名中和寨,称张得镇。后称今名至今。镇人民政府驻张得,故名。
风俗特产
禹州红薯种植面积大,农民有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红薯粉条,又称红薯粉丝、粉皮、活折,是禹州传统的名特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禹州粉条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深受人们喜爱。纯红薯粉条采用优质鲜红薯淀粉,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纯红薯粉条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柔软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化,宜烹、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食用前开水浸泡5—10分钟,可冷拌、焖炖、热炒、涮火锅。一菜多吃,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人口民族
人口60783人(2006年)。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张得镇:用心用情办实事 凝心聚力抓发展.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9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张得镇地名介绍.博雅.202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