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号调查船
北斗号调查船,又简称为北斗轮、北斗号,北斗号科考船,是挪中两国渔业部门的合作、挪威为了表示对中国开放与发展新政策的支持而向中国赠送的一艘现代化的渔业科学调查船。
介绍
北斗号调查船源于挪威政府建造并赠送给中国政府的“北斗”号渔业科研调查船。
此外,该船可用于浅海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和开发新渔场,并可同时展示和介绍渔业领域的现代化技术。25年来,北斗号科研船先后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北太平洋等海域开展了十余项重大科研调查任务,海上航程40多万海里,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性能
该船功能齐全,可塑性强,适用于多种渔业与海洋科学调查,船上装备了先进的导航仪器和可变螺距推进器,可在全球冰区以外的海区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及其他海洋科学调查。此船可用于浅海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和开发新渔场,并可同时展示和介绍渔业领域的现代化技术。
主要数据
1 总长 LOA m 56.20
2 设计水线长 LWL m 47.972
3 垂线间长 LPP m
4 型宽 B m 12.50
5 型深 D m 7.80
6 设计吃水 T m 5.10
7 排水量 MD t 3648
8 主机型号 MET KRMB-9
9 主机马力 MEP PS 2250
10 主机转速 MER r/min 825
11 设计航速 Vh Kn 14.4
12 螺旋桨型 PT 可调浆
13 螺旋桨转速 PR r/min 164
14 螺旋桨直径 PD m
15 系柱拖力 TO t
16 发电机1 GE1 台/KW 1/1655
17 发电机2 GE2 台/KW 2/320
18 制冷机1 FRE1 台/104kcal/h 1/150
19 制冷机2 FRE2 台/104kcal/h 1/50
20 主绞机 MW t·m/min
21 发电机传动形式 GMT
22 鱼舱总容积 FH m3
23 冻结舱容积 FFH m3 160
24 冰鲜舱容积 IFH m3 60
25 总吨位 GT 1165
26 船员人数 m 人 30
27 船型代号 ST
28 作业方式 WT 底拖、中层拖围、钓
29 建造单位 SY 挪威
30 建造时间 BT 1984年
31 渔船造价 PB 万美元 687万美元
32 船体材料 钢质
简史
1984年:挪威政府建造并赠送给中国政府的“北斗”号渔业科研调查船来到中国青岛港。
上世纪80年代末:“北斗”轮承担我国“鳀科资源、渔场调查及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斗”轮两次远赴白令海进行狭鳕资源调查。 “九五”期间:“北斗”轮执行国家海洋勘测专项“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估”。
2001年~2005年:“北斗”轮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关键过程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项目26个调查航次,总航程38700海里。
2006年以来:“北斗”轮进行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项目8个航次的海上调查。
功勋
为鼓励和鞭策“北斗”号调查船为我国海洋渔业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北斗”号的团结协作精神,农业部决定授予“北斗号—功勋调查船”荣誉称号。
20多年来,“北斗”号调查船以振兴我国海洋渔业科研事业发展和维护国家权益为己任,努力开拓,艰苦奋斗,安全航行60多万海里,从单一从事海洋渔业调查,发展到具备多学科的海上调查能力,成为一个流动的“海上科学实验室”,培养、凝聚了一批国际一流的渔业专家;先后辅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为摸清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实现我国渔业合法权益和推动国际间渔业谈判提供了国际公认的科学依据。
主要业绩
1983年7月,我国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造“北斗”号调查船及其所有权转让协议,1984年6月20日北斗号调查船在挪威竣工,同年10月19日,“北斗”号调查船驶抵青岛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使用。
25年来,在农业部渔业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在山东省、青岛市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所科研人员与各有关单位的科学家们,在北斗号全体船员的密切配合下,先后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北太平洋等海域开展了十余项重大科研调查任务,海上航程40多万海里,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北斗”号承担调查任务的“鳀科资源、渔场调查及鳀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研究”农业部项目,在我国首次成功地利用声学方法,评估出黄、东海鳀鱼资源量为250-420万吨,年可捕量超过50万吨。查明了鳀鱼生物学特征和回游分布规律及其渔场海洋学特征,并设计研制出适合我国现有渔轮,性能优良的网具。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使我们的渔业资源调查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该项目的实施突破性地发展了鳀鱼捕捞业和加工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2年到1999年,鳀鱼捕捞产值达40.3亿元,鳀鱼鱼粉和鱼油加工业产值达40.8亿元。为此,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为了紧密配合我国远洋渔业生产的需要,“北斗”号调查船曾两度远航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对北太平洋的狭鳕进行了资源评估及渔场海洋学特征的系统调查。1993年赴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调查中,在白令海公海区探察到当年生幼鱼的密集分布区,该发现为国际上首次获得,得到了美国、日本、俄罗斯、波兰、韩国等国家科学家的重视和认同。该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北太平洋狭鳕远洋渔业资源研究的空白,也为在国际上维护我国重大渔业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狭鳕渔业信息网络和资源评估调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2002年,北斗号承担了国家海洋勘测专项调查任务,共完成了26个航次历时690天的海上调查,总航程近8万海里,这次调查是继1959~1960年以后,我国进行的最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环境的调查,也是我国首次用一条科学调查船对我国海域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科学调查。所取得的成果,不仅珍贵,而且丰硕,现已出版图集11册,专著4部。
1999~2004年,北斗号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调查任务,
973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共出海26航次,累计出海323天,航行38700海里。多学科、多部门的科研人员一起在海上工作达7073人天,相当于20位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和渔业海洋的科研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在一条船上共同工作了一年。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现代科学中一种高水平的研究,北斗号调查船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技术平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证明了它自身的价值。
20多年来,围绕“北斗”调查船的运行,中挪双方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在历时近20多年的中挪“北斗”合作过程中,挪威为“北斗”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合作的内容由开始的中挪渔业生物学家联合开展生物资源调查、技术交流,拓展到后来的将重点放在加强我国的科研、技术和管理能力,加强渔业管理体系、建立渔业培训中心以及在渔业资源监测、养殖生态容量、水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在“北斗”项目执行期间,我所共有28名科技人员在挪威进修、学习或接受培训,其中挪威方面为我所培养博士1名,硕士4名。
项目简述
1980年9月,当时的挪威首相奥德瓦尔·努尔利先生访华。此行启动了目前挪、中两国渔业部门的合作。中方向首相代表团通报了中国的经济重建计划,包括渔业现代化计划。为了表示对中国开放与发展新政策的支持,挪威提出向中国赠送一艘渔业科学考察船。此船可用于浅海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和开发新渔场,并可同时展示和介绍渔业领域的现代化技术。
“北斗号”科考船于1984年10月抵达青岛市。换旗仪式标志着中方正式接收。此后随即展开了黄海考察作业。“北斗号”船上装备的多用途科考设备,还拥有可用于调查渔业资源量的声学仪器。不久,科考船发现了大量凤尾鱼种群,并因此确定了其后几年的工作重点。
第一步,研究工作集中在测绘学中国黄海和东海的刀鲚分布与种群规模。挪方向中方提供了使用声学测量仪器的在岗培训,并邀请黄海渔业研究所的年轻科技人员前往卑尔根大学进修正规教育课程。
第二步以捕捞凤尾鱼为目标。为开发可用于中国现有渔船的双船浅海作业浮拖网,科技人员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工作得到渔业公司的密切配合,新式拖网在短期内便获得推广。
调查显示凤尾鱼的可捕捞量很大。为此,举行了一系列研讨与交流会,以介绍利用凤尾鱼的替代性方法。由于海产养殖,尤其是虾养殖的迅速发展造成富含蛋白饲料需求的增长,研讨的重点放在了生产优质鱼粉与鱼饲料方面。
从那时起,挪威与中国的科技人员通过与“北斗号”相关的各个项目紧密合作,并通过研讨与交流与渔业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通报渔汛、讲解新式浮拖网生产和交流海产加工方法的信息。通过这一做法,研究成果经最短的信息渠道被传达给了用户。此外,数名中国留学生在卑尔根大学渔业和海洋生物系取得学位。1996年,一名来自黄海渔业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北斗号”项目的一大亮点。
1991年7月,当时的挪威渔业大臣佩特森女士访华,她十分重视“北斗号”项目。双方强调了渔业合作的重要性并就该项目的重要地位达成一致。非但如此,通过“北斗号”项目建立起来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促进两国友谊与互相了解全面发展的渠道。
1993年,挪、中专家小组于对“北斗号”项目进行了评估。小组认为,该项目总体上达到了多数目的,并特别强调了凤尾鱼调查和渔业技术交流工作的重要作用。评估报告着重指出该项目对加强黄海渔业研究所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执行项目的高度适应性这一突出特点。该项目具有根据经验与调查结果修正方法与变换方向的能力。同时,报告也指出项目监测过程中的弱点和在不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况下,中方有关机构在保养船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尽管如此,“北斗号”项目仍不失为挪、中友谊的成功象征。
1993年,“北斗号”项目的重点从科学考察和人员培训转移到包括渔业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七丝鲚捕获到岸量的日益增加,“北斗号”开始从事凤尾鱼年产量的长期分析,并开始讨论建立必要的渔业管理制度,以防止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的灭绝。
“北斗号”项目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中,挪、中科技与行政人员共同合作,使渔业事业得到了发展。挪威发展援助署(NORAD)提出继续支持挪威与中国渔业部门的合作。挪威海洋研究所、渔业管理局和中国农业部渔业局的代表协调小组为此起草了《2001——2005北斗渔业管理计划文件》,并已经送交挪威发展援助署与挪威农业部审批。该文件的重要议题,包括鱼类种群共享、调整剩余捕捞能力、法律、法规的执行、海产品质量控制和实行“总许可捕捞量”配额管理制度。
挪威方面希望, “北斗号”项目的延长建议将成为现实,并希望挪、中渔业领域的继续合作将为双方带来长远利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