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概
姚永概(1866年—1923年),字叔节,安徽桐城人。生于爱新觉罗·载淳同治五年,卒于民国十二年,年五十八岁。
1894年,姚永概师从吴汝纶治学,前后长达九年。
1903年,桐城中学堂成立,姚永概为总监之一,又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1906年,被公推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1907年,受命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积极提倡教育革新。民国成立,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邀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徐树铮在北京创办正志学校,聘姚永概为教务长。
1922年,姚永概面颊部长了肿瘤,1923年辞世。
人物经历
光绪十四年(1888年)解元。永概工诗,著有《慎宜轩诗》传于世。姚永概出身于诗宦之家,历代诗书隆盛。父姚浚昌,字慕庭,历任安福县知县、竹山县知县等职,以诗名世。祖父姚莹,爱新觉罗·颙琰进士,姚()门四杰,曾因在台湾道任上杀死大量入侵英军获罪清廷。姚莹曾祖父姚范,乾隆翰林。姚范曾祖父姚文然,明崇祯庶吉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主持制定《大清律例》。
早年经历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号幸孙,城乡(今城关镇)人。近代作家、诗人。
姚永概系桐城派著名作家姚莹之孙,文言文家姚永朴之弟,幼承家学,后师事徐宗亮、方宗诚、吴汝纶、张裕钊等桐城派名家,又与伯姊夫马其昶、仲姊夫范当世、兄姚永朴等名士相砥砺,博采众长,学识精粹。十八岁补诸生,二十三岁中乡试第一名。初在长沙市王先谦署中,校勘《续皇清经解》,继在两淮盐运使扬州江人镜署充师爷,深受王、江二人的器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安徽高等学堂初创,受聘为教务长,三年后,调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三年,赴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积极倡导教育革新。民国元年(1912年),应北京大学校长严复之聘,出任该校文科学长。桐城派末期文人林纾亦在北京大学任教,二人旨趣相同,结为知己。民国3年,清史馆成立,馆长赵尔巽聘请永朴、永概为《清史稿》修,兄弟同撰《名宦传》。民国7年,受聘为正志学校教务长。
家学熏陶
姚永概受到家学的良好熏陶,18岁(1883年)即考中秀才,23岁(1888年)在江南乡试中居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主考官李文田、王仁堪认为江南一向人才辈出,于今却日渐凋蔽,想录取一位宿儒为榜首,以振起一代文风。等撤封时,十分惊讶姚永概的年轻。不幸的是,其后姚永概四次参加会试,均落榜而归。按清代规定,举人三次落榜,可以从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官,谓之大挑,其中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学官用。姚永概大挑二等,授黄山区教谕。此职待遇极薄,仕进无望,永概愤而辞职,绝意仕途。从此,姚永概走上了充任师爷与授徒讲学之路。1901年,朝廷大臣推荐他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他没有应试。
1894年,姚永概师从吴汝纶治学,前后长达九年,得吴先生之真传。吴先生为曾国藩四大门人之一,倡导讲时务办新学,时任保定书院山长,后创办桐城中学堂。姚永概于保定书院讲学之余,与同光体诗人陈衍、陈三立、沈曾植、范当世相互酬唱应和,极一时之盛。
1903年,桐城中学堂成立,姚永概为总监之一,旋又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
1906年,姚永概被公推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徽省提学使沈曾植赴日考察新政回来后,立即着手新学的创办。当时已有名气的桐城派文学学者姚永概先生接受了沈曾植的任命,在安庆市创办安徽全省师范学堂(即现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前身),并任该校第一任校长(当时称监督)。
为了办好安徽第一所师范学堂,姚永概先生不远万里赴日考察。一个作为科举制度产生出来的桐城派大家,曾靠八股文考取单人第一名的姚永概先生,在新旧两种办学思想激烈冲撞后很快接受了新文化办学思想。在日本期间,他参观、考察了日本大学、中学、小学及师范、农、工、商、医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及管理程序,拜访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部长官和教育界元老,聆听了有关教育讲座。
1907年,受命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积极提倡教育革新。
1912年,民国成立,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邀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姚与马其昶、林纾等以桐城市派文言文相号召,与其时任教北大提倡魏晋之学的章太炎发生冲突,章对桐城古文大加攻击,林、姚永概愤而辞职。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闻姚永概之名,聘其为清史馆协修,分任名臣传。“每脱稿,同馆叹服。”
1918年,徐树铮在北京创办正志学校,聘姚永概为教务长。由于姚永概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正志学校在京城声誉鹊起,“学风出京师诸校之上,天下无异词”。同时,姚永概还为学生开设《孟子讲义》《左传选读》等课,与兄姚永朴合编《历朝经世文钞》等。其时,国务总理段祺瑞闻姚永概之名,欲聘永概为高等顾问,总统徐世昌则欲招入晚晴选诗,姚永概均辞谢道:“我好比处女,年轻时不嫁人,老人还嫁人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因“言论过激”被逮捕,姚永概、马其昶等署名营救。此事大出胡适意料,因为正是他们把姚、马等文言文家称为“桐城谬种”,并迫使他们先后离校。此事使胡适觉得:“这个黑暗里还有一线光明。”
1922年,姚永概面颊部长了肿瘤,1923年辞世。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闻讯叹道:“今海内学人,求如二姚(永概、永朴)者,岂可得乎?”
办学思想
姚永概先生这种开放式办学新文化思想,被当时以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而著名的思想家、北京大学校长严复所重视。1912年,民国刚成立,姚永概先生就接受了严复的聘请,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当今的文学院院长)。在此期间,姚永概先生的新文化教育思想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姚永概等人极力提倡以白话文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在文学上不主张以讲对仗、用典故、重辞藻、求声律等框框条条来约束学生们的思想。他为全国学堂编写的文言文讲义,其文字都比较浅易,对初学者极有帮助。如《孟子讲义》四卷、《左传选读》四卷。《初学古文读本》二卷等等(有的是与其兄姚永朴合著)。其文字,都与白话文接近。而他自己所写的文章,如《方氏读书小楼记》、《西山精舍记》等,所用的章法、法,已接近后来用白话文所写的散文。而这些散文又与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名家如朱自清、许地山等人所写的粤语散文,在笔法上并无多大区别。朱、许等人是否都曾读过姚永概的白话文章,受其影响,才有这惊人的“无多大区别”的笔法文字,这倒是值得人们去思索的。
人物评价
不难看出:一个顽固的守旧派,古文化体系的遗老遗少,无论如何是不会接受新学思想,更不会远涉重洋去考察,参观,学习被当时顽固守旧派称之为西洋、夷蛮人的教育模式。而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姚永概先生在1906年,就接受了新学创办的使命,并去日本参观学习,这一事实的本身,就证明了由姚永概先生在担任安庆一中创始人之后,其文化教育思想,在严复、吴汝纶、沈曾桂等人的影响下,在维新成功的日本先进教育方式激励下,已逐步从封建的、封闭的旧文化思想体系中走出来,进入了一个先进的全新的文化教育思想体系。也正因为姚永概先生新文化教育思想一步一步接近陈独秀的新文化革命的思想,才有 1919年,发动北京市知识界人士联名上书营救陈独秀的这一壮举!
人物作品
姚永概著有《慎宜轩日记》、《慎宜轩笔记》、《慎宜轩诗集》、《慎宜轩文集》、《尺牍选钞》、《辛酉论》、《桐城姚氏诗钞》等。清宣统间,嘉兴沈乙庵曾取他的诗作与马其昶的散文合印成册,被誉为“皖之二妙”,有“通伯文章叔节诗”之说。学者严复称他的诗“杜子美为之,亦不过如是”。其散文亦被吴汝纶等名家誉为“才气俊逸,议论宏肆,虽百钓万斛,运之甚轻”。
参考资料
姚永概拒官乐教.桐城市人民政府.2024-09-24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央广网教育.2024-09-24
日记探微︱新年发笔:清代读书人的文字狂欢.澎湃新闻.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