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和克什克
卜和克什克,男,异译布和贺西格,汉名梁玉岚,字翠轩,蒙古族。1902年出生于昭乌达盟奈曼旗泊和乌苏市,毕业于国立法政大学。现代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版家,开鲁县“蒙文学会”的创立者,是蒙古族近现代具有进步民族民主思想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卜和克什克积大学时期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27年1月23日,卜和克什克与同在北平市求学的同乡共8人成立蒙古文化学会,用以研究蒙古语言文字,提高蒙古民族的文化水平,推动蒙古民族的教育事业。编辑出版蒙文书籍,组织会员进行学术活动;创办了蒙古文杂志《丙寅》,刊登诗歌、小说、幽默小品和民俗音乐等文艺作品。1929年6月,卜和克什克毕业,后又于年末返回北平,1930年初,卜和克什克被聘为北平蒙藏专门学校教员,继续主持蒙古文化学会日常工作。1932年,卜和克什克生父乌凌嘎病逝,他返回故里,并决定留在当地谋职。不久,辞掉北平市的工作,举家返乡。1933年9月,卜和克什克接替哈丰阿任伪兴安西省民生厅教育科长。1936年3月,他在蒙古文化学会名下创办蒙古文化学会附属蒙文、日语补习学校,不分性别和年龄,优先招收愿意学习蒙古语言文字的学生。1937年,创办附属于蒙古文化学会的蒙古民众补习所,为蒙古族教育事业培训师资,也为读不起书的学龄青少年和超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1938年和1939年,他先后在开鲁县创办开鲁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和开鲁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并兼任校长。1938年,卜和克什克由事务官升为理事官。1940年5月1日,卜和克什克由伪民生厅文教科长晋升为伪实业厅长,但实际上他已处于日本警特机关严密监督之中。1943年1月13日,卜和克什克突然病逝于开鲁,终年42岁。
卜和克什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教诲和启迪了一代蒙古族青年,培养了一大批蒙古族文化事业的栋梁。从北平市求学时期创办蒙古文化学会、出版《丙寅》杂志,到在日本侵略者眼皮底下创办学校,培养有知识的一代蒙古族青年,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原西德波恩大学著名汉学家瓦·海西格曾评价其为“蒙古文化和蒙古民族的捍卫者”和“蒙文出版事业的开拓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卜和克什克出生于昭乌达盟奈曼旗泊和乌苏市。1910年起,卜和克什克在自家办的私塾读蒙文,1915年考入奈曼旗大营子民办小学学习文言文,1919年考入土默特三座塔中学,即直隶省朝阳县中学,1922年毕业,1923年考入北平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卜和克什克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26年3月18日,发生震惊中外的“3·18”惨案。校长徐谦被执政府通缉,学校学生也有死伤。不久,当局以该校被赤化为名,下令查封该校。1926年10月,该校全体学生并入国立法政大学,成立俄文法政系,卜和克什克随同进入法政系。另有部分师生转入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当时,卜和克什克经常数日不归做秘密地下工作。
工作经历
1926年暑假期间,卜和克什克回到家乡后,趁其父不在家,开始“解放家奴,分发家财”,把家中的男女家奴全部遣散。其父乌凌嘎身为管旗章京,气愤之余,把他抓去押在旗警防营,并召回家奴。他被关押一周后,经人说情才被释放。
1927年1月23日,卜和克什克与同在北平市求学的绥东县(即原奈曼旗和库伦旗)的同乡共8人在北平宣武门内国会胡同大众公寓10号房间一起议事。卜和克什克表示自己早就想成立一个蒙古文化学会,用以研究蒙古语言文字,提高蒙古族的文化水平,推动蒙古民族的教育事业。众人一致赞同,于是蒙古文化学会(简称蒙文学会)正式成立,编辑出版蒙文书籍,组织会员进行学术活动;创办了蒙古文杂志《丙寅》,刊登诗歌、小说、幽默小品和民俗音乐等文艺作品。第一批会员有奈曼旗的卜和温都苏(梁玉岗)、吉莫(陈树堂)、恩和宝老(鲍庆章)等人。卜和克什克被推选为学会主任干事。此外众人还制订了《蒙古文化学会章程》,学会会标是由“蒙古文化学会”几个蒙古文字组成的一个警钟图形,表明了学会的宗旨。不久,他们创办并编辑出版了第一期《乌兰巴尔苏》月刊,内容有会员们撰写的小说、诗歌、小品、民间文艺、文化动态等。但因活动经费不足、时局动荡导致人员流散,该刊出版3期后不得不停刊。学会最初的活动经费来源于卜和克什克本人为欧文·拉铁摩尔讲授蒙古语的酬金。
1927年4月6日,军阀张作霖逮捕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蒙藏委员会驻北平办事处的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包悦卿也在通缉之列。卜和克什克请王家騄到雍和宫借来黄绸袍和紫色背心,把包悦卿化装成喇嘛,在北平西直门车站送他乘火车逃往绥远省。同年12月初,卜和克什克请王家騄去汉口送一封信,王家騄按卜和克什克说的联系方法把信送到,并安全返回学校。从那以后,卜和克什克所收到的信件大都是写王家騄的通信处——宣武门内太平湖民国大学,但收信人的名字是卜海涛,这是卜和克什克的化名。王家騄每次拿到信后回公寓交给卜和克什克,他看完立即烧掉。1929年6月,卜和克什克毕业,同年10月回乡竞聘绥东县财政局长落聘。此举的起因是在北平市的蒙古族知识分子毕业后纷纷返乡,维持蒙古文化学会的经济来源出现困难,因而参加竞聘,意在改善蒙古文化学会的经济状况。落聘后,卜和克什克于年末返回北平,并向蒙古文化学会捐款20块银元,以表示继续办会的决心。1930年初,卜和克什克被聘为北平蒙藏专门学校教员,继续主持蒙古文化学会日常工作。1931年,为补充经费不足,除学校工作外,经北平教育局介绍,他还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研究生、日后的著名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和德国领事馆外交官,留学生雷兴等人的蒙古语文导师,每周授课两个半天,月薪80银元。不久,他把妻子儿女接到北平市。1932年,他听说德国领事馆收藏一部用德意志和蒙古两种文字合璧出版的蒙古历史名著《蒙古源流》,便用教书的薪金为代价,请雷兴借来这本书,日夜兼程,全文抄录,以备日后重印出版。1932年,卜和克什克生父乌凌嘎病逝,他返回故里,并决定留在当地谋职。不久,辞掉北平的工作,举家返乡。
1933年春,卜和克什克应在伪满洲国蒙政部任职的好友、原北平国立师范大学毕业生那木海扎布(汉名陈封)之邀,到沦陷后的原热河省开鲁县县(当时开鲁已成为兴安西省省会)。9月,卜和克什克接替哈丰阿任伪兴安西省民生厅教育科长(事务官)。在省长诺勒格尔扎布的支持下,他多方募集资金,在开鲁北街租赁房屋,购置石版印刷机,重新组建蒙古文化学会。蒙古文化学会为民办机构,会员多为蒙古族上层人士,也有少数日本人。学会每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卜和克什克用蒙、汉、日三种语言讲话。蒙古文化学会宗旨之一为出版书刊;之二是办学,培养各种人才。1935年4月25日至月28日,卜和克什克以伪满洲国教育参观团成员的身份赴日本和朝鲜参观访问大中小学,以及各种专业学校后,他深感内蒙古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详细整理出一份考察日本教育日记,回国后他全部身心投入发展蒙古民族文化教育。1936年3月,他在蒙古文化学会名下创办蒙古文化学会附属蒙文、日语补习学校,不分性别和年龄,优先招收愿意学习蒙古语言文字的学生。1937年,创办附属于蒙古文化学会的蒙古民众补习所,为蒙古族教育事业培训师资,也为读不起书的学龄青少年和超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1938年和1939年,他先后在开鲁县创办开鲁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和开鲁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并兼任校长。开鲁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招生范围包括兴安东、南、西、北4省,以及锦州省、吉林省和滨江省的蒙古族学生,以培养农业、畜牧业方面的中等专业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基本施行供给制。开鲁第二国民高等学校用汉语授课,招生范围主要在兴安西省和兴安南省,以培养中级农业技术人员为目标。还在开鲁创办培养初级师资的蒙文师范学校和蒙文专业学校各1所。这几所学校直到1945年8月停办为止,先后培养上千名中级专业人才,并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合格学生。卜和克什克在任职文教科长期间,大力创办蒙文和文言文国民优级学校和国民学舍,使伪兴安西省拥有蒙、汉国民高等学校各1所,蒙古族专业学校1所,蒙古族初级师范学校1所,蒙古族国民优级学校1所,汉族国民优级学校13所,国民学校蒙文科7所,国民学校汉文科61所,国民学舍蒙文科2所,国民学舍汉文科163所,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25%左右。
卜和克什克在兴办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出版事业。蒙古文化学会成立后,聘请额尔敦陶克陶、赛生阿任编辑,继续出版《乌兰巴尔苏》(《丙寅》)月刊。同时聘请阅历丰富、精通蒙文的翁牛特旗的巴图先生整理《一层楼》《泣红亭》两部书稿,并请奈曼旗人希冷阿帮助翻译新名词,会员赵连科翻译《猫探》,阿拉坦敖其尔翻译《蒙古秘史》。还专门聘请能用毛笔书写蒙文印刷体的赛生阿先生,雇佣石版印刷工人潘师傅,开始印刷出版蒙古文书籍。1936年,首先出版从北平德国领事馆抄录的《蒙古源流》,并在书前加上序。听说辽宁省北票市的尹湛纳希写出一部《青史演义》,于是派希冷阿先生去取,但尹湛纳希已经去世,其后人也没有很好保存,结尾部分不幸遗失。经过修补,这部书才得以问世。此书内容深邃,结构严谨,出版数量也较大,每部售价25元,销量也不少,是蒙古文化学会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随着《蒙古源流》等一批经典书刊陆续印刷出版,为蒙古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年还印刷出版了《蒙古青旗》《一层楼》和《考察日本教育日记》,以及《蒙古古今小说》《新词典》。1937年出版发行《泣红亭》《成吉思汗祝赞词》《水浒传》《保产大成》《简明历书》《达拉大妈叩头记》《青史演义》和一些佛教蒙译经典著作等。1938年把汉语音译版本的《蒙古秘史》译成蒙文,并附加注释付梓出版。该译本曾受到著名蒙古学家策·达木丁苏荣的高度评价,认为在该书多种版本的译本中,只有卜和克什克出版的《蒙古秘史》“最细腻而优异”。1941年初,瓦·海西格到开鲁采访卜和克什克(右)时亲手拍摄的卜和克什克照片。
1938年,卜和克什克由事务官升为理事官。此时卜和克什克主持的蒙古文化学会和《丙寅》杂志,以及他们在蒙古民众尤其是在蒙古青年中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猜忌。1940年春,日本宪兵机关召他赴新京(今长春市)传讯,想弄清他在北平市的社会活动和到开鲁来的真实目的。结果日本人毫无所得,但鉴于他的社会知名度不得不采用升职的手段来笼络他,以平息社会舆论的不满。1940年5月1日,卜和克什克由伪民生厅文教科长晋升为伪实业厅长,但实际上他已处于日本警特机关严密监督之中。这次传讯给卜和克什克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摧残。不久,一向重视文化并给卜和克什克极大支持的伪兴安西省省长诺拉嘎尔扎布(1888——1941)病故,而继任伪兴安西省省长的原阿鲁科尔沁旗札萨克郡王(时任旗长)旺沁帕尔赉(1883——1945)比较守旧,加之政治形势恶化,对蒙古文化学会的活动不太支持。所有这些,使卜和克什克郁闷成疾,经常借酒浇愁,健康状况不佳。1943年1月13日,卜和克什克突然病逝于开鲁县,终年42岁。王家騄等人用汽车把他的灵柩运回老家泊和乌苏市祖坟埋葬。王家騄按他的遗嘱,历时一年,清理完毕蒙古文化学会的土地、房屋、资金、账目和书刊,转交给奈曼旗的哈斯通力嘎管理。
亲属关系
主要作品
卜和克什克成立"蒙文学会"以后,先后出版的蒙文书籍有《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尹湛纳希的作品,还有《蒙古源流》《蒙古史》《蒙古秘史》等著名历史书籍,也有《民间故事集》《新蒙文辞典朋日本教育考察记》《魔豹》《孽障》等等。《丙寅》杂志上也发表了很多如《蒙古人靠福气》《苦难中挣扎的人》《牧人》等包括历史、评论、散文、诗歌、中篇小说、民间文学、经济常识、自然科学、保健知识、新名词术语等等众多栏目的内容。
人物评价
卜和克什克是“蒙古文化和蒙古族的捍卫者”“献身蒙古民族的捍卫者”“蒙文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原西德波恩大学著名汉学家瓦·海西格 评)
卜和克什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榜样和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教诲和启迪了一代蒙古族青年,培养了一大批蒙古族文化事业的栋梁。从北平市求学时期创办蒙古文化学会、出版《丙寅》杂志,到在日本侵略者眼皮底下创办学校,培养有知识的一代蒙古族青年,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不愧为蒙古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和时代的楷模。(通辽日报 评)
他学识渊博、视野宽阔,在蒙古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他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在四十一年的短暂人生中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传承和发扬。(奈曼旗新闻 评)
参考资料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一).奈曼旗新闻.2024-11-30
【头条】臣服,穿越百年的“对话”.奈曼旗新闻.2024-11-30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二).奈曼旗新闻.2024-11-30
【奈曼文化360(总第232期)】第九编奈曼旗文化大事记.奈曼旗新闻.2024-11-30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三).奈曼旗新闻.2024-11-30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四).奈曼旗新闻.2024-11-30
蒙古族近代文学大师尹湛纳希研究概述.中国民族文学网.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