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射性
人工放射性是指自然界中不存在,而是通过人工手段产生的放射性。这种放射性不同于天然放射性,后者仅存在于少数重元素中,且通常会释放α射线、β射线或γ射线。
发现历史
1933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第七届索尔威会议上报告称,某些物质在经过α粒子轰击后能够发射出正电子连续谱。他们在持续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并于1934年1月19日得出了结论。随后,他们将这一重要发现以通信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人工放射线的存在。
制备原理
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裂变反应堆和粒子加速器。在裂变反应堆中,中子引发重核裂变,从而产生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通常是富中子的,具有β-放射性。而在粒子加速器中,带电粒子被加速并轰击靶核,由此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往往缺乏中子,具有β+放射性。目前已知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种类超过了2000种,其中绝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数量达到1600多种,这些核素在科学实验和工业实践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应用意义
人工放射性的发现为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它使得科学家不再局限于使用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来进行研究,同时也显著加快了核物理学的发展步伐。
辐射来源
除了天然辐射源的影响,人类还可能受到人工辐射源的照射。这些人工辐射源主要包括医疗照射、核设施运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以及核事故等。
参考资料
百度安全验证.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2
海洋环境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2
日本福岛核泄漏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分布.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