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秀
大仁秀是渤海国第十代君主。公元818年,大仁秀登上了王位。李纯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夏天,唐宪宗遣使册封大仁秀张果老、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其生平十三次遣使朝唐,六次遣使入日本。在位时,南定新罗区,北伐海北诸部,扩大领土,厘定京府州县名,国势甚盛。卒谥姬静。
人物经历
公元818年,在王族和朝臣的拥戴之下,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四世孙大仁秀登上了王位。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夏天,唐宪宗遣使册封大仁秀银青光禄大夫、忽汗州都督、渤海国国王。
大仁秀登上王位后,面临的是经济衰落,内外交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大仁秀积极治理朝纲,调整王族权力矛盾,安定内部。同时选拔重用贤能,推行吏治改革,除旧布新,很快,渤海国朝政焕然一新。
从文弱不自振的康王大嵩璘时起,南境相邻的新罗(朝鲜半岛中南部),不断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土地。大仁秀登上王位不久,新罗国发生灾荒,出现内乱。大仁秀整顿军队,于公元820年举兵南下,夺取了新罗西部一部分领土和城镇,迫使新罗国降服,南部边境得以稳定。北部渤海国各部,除黑水部之外早已为渤海国所统一。后来由于内乱,不能很好地治理,纷纷自立。大仁秀趁势兴兵北上,接连打败靺鞨各部,使他们重新臣服。为了加强对靺鞨各部的治理,他改变原来的部落制,划分行政区,设置府、州、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他对所统辖的东北地区各地治理进行改革,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封建化与社会发展进程,被后来的辽、金、元、明历代继承。渤海国的行政建制——京、府、州、县的设立,大部分正是在大仁秀时期完成的。大仁秀很重视民生,他要求派到唐王朝去学习的王族、官员注意学习农业种植与手工业生产技术,然后在渤海国各地推广。这时期,渤海国已能种植麦、黍、粟、豆、稻等农作物,生产的帛、丝绸、皮毛、铁器、弓矢在中原内地闻名。在忠于唐王朝,与中原内地文化经济交往密切的同时,大仁秀也加强了与隔海为邻的日本的友好关系,先后六次派使团访问日本,进行文化与经济贸易交流。
大仁秀以他的革故维新与武功文治,使渤海国走向复兴之路,经济、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国势强盛。我国史书上所说的渤海国疆域“方圆五千里,编户十万,胜兵十万”,被中原人士赞为“海东盛国”,正是在大仁秀时代实现的。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大仁秀谢世。谥宣王。
施政举措
政治
稳定政局
大仁秀即位后,为了解决前几任国王在位时政局动荡的问题,他重新恢复了嫡长子继承制。同时,他还对渤海内部权力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配。大仁秀采用了儒家思想作为巩固和团结王室的理论基础,使内部纷争逐渐平息,政治局势逐渐稳定。
裁定官制
大仁秀时期是渤海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重要阶段。在渤海国的早期,其官制仍带有浓厚的军政合一的特点,且官员设置相对简单。自大钦茂时期开始,渤海国的官职体系逐渐完成了由武向文的转变。在大钦茂等前代国王的基础上,大仁秀进一步优化了渤海的官制,包括增设了工部郎中、政堂信(或称政堂省下属六部之一)少卿等官职。后来,他可能将工部并入了水部。
在军事制度方面,大仁秀为了拓展领土,对军制进行了一些临时性的调整。根据《旧唐书·文宗纪下》的记载,在唐文宗太和六年,即大彝震咸和二年(832年),宦官王宗禹出使渤海国后回国,报告说渤海设立了左右神策军事、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并绘制了相关图表。这一改革发生在大仁秀去世前一年,因此很可能是大仁秀所创。
综上所述,大仁秀在前代国王的官制改革基础上,根据实际的行政管理需求,对渤海的文官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得渤海的官制最终定型。
开置郡邑
大仁秀在位期间,他大胆革新,对渤海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整顿和重新划定。他确立了五京制,即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和西京鸭渌府,这五个京城成为了渤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外,大仁秀在征服了北部的黑水靺鞨诸部后,对这些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设置了定理府和安边府,分别管辖定州市和潘州,以及安州和琼州。在铁利故地建立了铁利府,管理广、汾、浦、海、义、归六州;在拂涅地建立了东平府,下辖伊、蒙、沱、黑、比五州;在越熹故地建立了怀远府,领有达、越、怀、纪、畜、美、福、邪、芝九州;安远府则领有宁、郿、慕、常四州。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使渤海国的政区和地方机构得到了直接统治。大仁秀统治时期,渤海国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选拔贤才
大仁秀才智出众,熟悉汉籍,对中原地区的情况有着深刻的理解。为了解决官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他重用贤能,并大力推行人才选拔机制。这些举措不仅为渤海国的管理体系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赢得了广大中下层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文化
在大仁秀的推动下,渤海国积极吸纳中原地区文化,这促进了中原文献、政治制度、技术以及习俗在渤海国内的广泛传播。在大仁秀统治时期,渤海的统治阶层、地方官员、贵族和地主,以及京、府、州、县等关键地区的居民,均日趋汉化。
军事
在大仁秀的统治时期,渤海国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南定新罗”和“北略诸部”。
通过这些军事行动,渤海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其南部边界推进至高句丽鼎盛时期与百济、新罗的界线,北部则扩展到了包括今松花江、乌苏里江中下游以及三江平原在内的黑水靺鞨各部,实现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渤海国的疆域因此达到了“地方五千里”的规模。
民族与对外关系
渤海民族意识的形成
大仁秀在位时,渤海国的军事扩张显著,民族意识得到加强。他成功控制了南黑水靺鞨,全面厘定京、府、州、县之名,也是渤海人由原来的血缘关系转向比较彻底的地缘关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渤海国使臣和商人的民族特征变得更加明显,日本、新罗、高丽的文献中频繁出现“渤海人”的记载,表明“渤海”开始从政权名称转变为民族名称,这被一些研究学者认为是渤海族形成的重要标志。
与唐朝的藩属关系
大仁秀为保持安定的周边环境,以进行振兴内政和征讨北部的活动,积极同唐廷保持亲密关系,称臣纳贡,恭谨事唐,不缺藩礼,同时竭力使渤海国在唐中央政府与河朔三镇间保持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地位。在其执政的十三年里,遣使朝唐十四次:
在大仁秀时期,渤海国频繁地向唐朝朝贡,并且按照渤海王室的传统,将王族成员送往唐朝作为人质,以示忠诚。大仁秀的侄子多次被送往唐朝宫廷,担任宿卫的职责。唐朝为了预防渤海与河朔三镇结盟,对大仁秀强化藩属关系的行为表示了肯定。李恒和唐文宗经常在麟德殿接见渤海的使臣,唐穆宗还授予大仁秀检校司空的职位,并通过敕书表彰渤海国使节。建兴二年(820年)秋季,天宝在分割平卢淄青节度之后,新设立的平卢军被赋予了管理新罗和渤海的职责,得到了赐印,并允许设置巡官。这使得平卢节度使能够代表唐朝中央政府,继续对渤海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为了培养精通汉文化、熟悉历史制度的统治精英,大仁秀特意选派学生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学习。这些学生大多品学兼优,备受尊敬。例如,才华横溢的李居正和高寿海等人,他们在学成归国后都被赋予了重要的职位,成为渤海国的股肱之臣。
与日本的交往
大仁秀时期,渤海国国为了巩固其在海东市的强势地位,并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改善与日本的关系。在保持双方平等往来的基础上,大仁秀在外交文书中采取了更为谦和的措辞,这种做法也被后来的渤海诸王所沿用。在他及其后继者的统治下,渤海派遣到日本的使节团,除了偶尔因为违反约定而被拒绝外,通常都能得到日本的友好接待,说明出大仁秀的外交策略是较为有效的。
这一时期,渤海与日本之间的交流具有明显的经济动机。据历史记录,渤海国(包括东丹国时期)与日本共进行了三十五次外交使节交流,其中在大仁秀时期就占了六次,分别是太始元年派出的慕感德、建兴元年的李承英、建兴三年的王文矩、建兴五年的高贞泰、建兴七年的高承祖和建兴九年的王文矩。这六次外交使节交流大约每两年发生一次,成为渤海与日本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其中有三次使节团的规模超过了百人,表明这一时期的外交使节交流可能已经制度化。
在经济层面,渤海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从最初的礼物交换发展成为有目的的官方“回易”“交关”以及广泛的民间“市易”阶段。渤海向日本出口的主要是珍贵的稀有物品,这些物品在日本很受欢迎。而日本则向渤海提供了统治阶层所需的奢侈品,这种贸易关系对渤海国来说更为有利。为了改变在双方贸易中的不利局面,日本右大臣藤原冬嗣奉命调整渤海使节访问日本的频率,藤原绪嗣建议限制双方的贸易。至建兴九年(827年),当王文矩再次率领大型使节团访问日本时,日本政府开始对渤海使节团与日本人的贸易实施更严格的限制。不过这些限制措施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与新罗的交往
大仁秀时期,渤海国与新罗关系紧张。他曾发兵南征新罗,迫使新罗筑浿江长城以防御。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嵯峨天皇评价其为信义成性,礼义立身。俗传礼乐,门袭衣冠,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
脱脱等《辽史》:“(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邑。”
陈显昌:“至第十代王大仁秀统治时,渤海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势达极盛。宣王大仁秀的统治及其以后几十年的繁荣,是渤海史上的中兴时期。”
薛海波:“宣王大仁秀作为渤海国的中兴之主,在其统治时期,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加强了与唐朝的隶属关系,并出于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加强了与日本的交往;并在前代诸王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了渤海官制及渤海的各级行政区划、开疆扩土、最终奠定了渤海的疆域、从而将渤海国国推至极盛阶段。”
杨雨舒:“尽管大仁秀是旁系王族的子弟,但其治国才能丝毫不逊于文王大钦茂,其武功也远胜于秦武王大武艺。……由于大仁秀能以王族旁系的身份入继大统,相对了解渤海社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故在位期间能够适时采取相应的系列举措,既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又使得渤海国由此前的衰落动荡转而走向了中兴并更加强大,故被视为渤海国的中兴之主。”
家庭
曾祖
大野勃
族侄
大明忠
子
大新德
孙
史料记载
《旧唐书》
五月,以知国务大仁秀为张果老、检校秘书监、都督、渤海国国王。十五年闰正月,遣使来朝,加大仁秀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十二月,复遣使来朝贡。长庆二年正月,又遣使来。四年二月,大睿等五人来朝,请备宿卫。宝历中,比岁修贡。太和元年、四年,皆遣使来朝。
五年,大仁秀卒,以权知国务大彝震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都督、渤海国王。六年,遣王子大明俊等来朝。七年正月,遣同中书右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仍遣学生三人,随宝英请赴上都学问。先遣学生三人,事业稍成,请归本国,许之。二月,王子大先晟等六人来朝。开成后,亦修职贡不绝。
参考资料
海东盛国——东北亚文明辉煌时期.海东盛国——东北亚文明辉煌时期.2024-09-04
大仁秀.国学迷.2024-09-04
新唐书(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微信读书.2024-07-29
辽史(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微信读书.2024-07-29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国学导航.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