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沙乡
甸沙乡地处东经103°.00'-103°.00',北纬25°.33'-25°.54',位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是1980年由寻甸的金所、金源、六哨、凤仪镇、功山五个乡(镇)的边远贫困村(办)划分组建而成,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属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
全乡辖9个村委会,93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共有总人口16881人(2020年)。
辖甸沙、海尾、鲁六、苏撤破、麦地心、兴隆、红果树、老村、治租9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甸沙乡属山区,最高海拔2893米(水城梁子),最低海拔1673米(腊支)。
境内沟壑纵横,山谷相间,由南向北的甸沙河贯穿全境,东西两面有苏撒坡大横路和鲁六梁子两座山脉。南面有一天然形成的断陷湖盆-清水海。
气候
境内气候凉爽,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225天,植被以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栎类及一些灌木林为主,地表土壤多为酸性红壤。山中常有野兔、松鼠、蛇等动物出入。
甸沙乡是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建乡最晚的乡镇,由于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这里缺乏水资源,这里有近3万亩的旱地,这里的村民只能以种植烤烟、阳芋等旱季作物为主。
水文
甸沙乡主要有水系2条,即甸沙河和板桥河,穿境而过,冬春两季流量小,夏秋两季流量大。境内有天然湖泊—高原明珠清水海,湖面清澈,波光粼粼,碧翠成荫,景色怡人。
自然资源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26835亩(其中:水田2700亩,旱地24135亩),人均耕地1.3亩,主产马铃薯、玉米、荞麦,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拥有林地157795亩,森林覆盖率达39%;
其中:经济林果509.9亩,人均经济林果0.03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凤梨、柿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达到10057亩。
行政区划
辖9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甸沙乡辖9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彝、苗4种民族,2007年末总户数4950户,总人口18755人,其中农业人口4653户18292人。有少数民族13558人,占总人口的26%,其中彝族3734人,苗族515人,回族485人。是典型的集山区、民族、农业为一体的贫困乡。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乡常住人口16881人。
经济
综述
甸沙乡共有耕地32280亩,(其中水田2715亩,旱地29565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药材。2006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45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028元,粮食总产量807万公斤,全乡实现财政总收入223万元。
甸沙乡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2007年末,全乡有劳动力12819人,有农业从业人员10586人,占劳动力资源的83%。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荞子;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
2007年末,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926万元,粮食总产量835.2万公斤,人均产粮459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1077元。
随着新品种烤烟“红花大金元”(简称“红大”)的引进种植,甸沙乡的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农村经济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26万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3547万元,占总收入的73%;畜牧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10.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6321头,肉牛2893头,肉羊6717头,出栏家禽19970只);
林业收入63万元,占总收入的1.3%;
第二、三产业收入760万元,占总收入的15.3%。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为主。
全乡外出务工收入为7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56人,在省内务工614人,到省外务工142人。
甸沙乡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烤烟、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产业,200年共种植烤烟9000亩,种植马铃薯20000亩,规划引导扶持发展肉牛养殖、核桃种植特色产业。
2006年,乡党委政府不断巩固烤烟在我乡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着力提高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水平,连续种植红大品种7年来,面积逐年增加,从3000亩到2006年发展到7800亩。2006年,全乡累计收购烟叶84万公斤,收购金额1025.3万元,均价12.26元。
特色产业
马铃薯产业是甸沙乡的支柱产业,甸沙乡的马铃薯生产仅次于烤烟,马铃薯生产是甸沙乡人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一条门路,甸沙乡又是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较大的马铃薯产销地之一。马铃薯是全乡农户的主要食源之一,其生产直接关系到农户生活温饱问题,关系到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甸沙乡于1996年从会泽县引进脱毒种薯(合作88)原种。
在1997-2000年间进行示范、推广种植,以后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01年,甸沙乡种植马铃薯6500亩,占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的19.6%;总产量9750吨,占全乡粮食总产量的34%,平均斤价0.5元,产值48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7%;
2002年,甸沙乡种植马铃薯8000亩,占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的25%,总产量12800吨,占全乡粮食总产量的37%,平均斤价0.6元,产值7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
2003年,甸沙乡种植马铃薯12000亩,占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的30%,总产量19800吨,占全乡粮食总产量的37%,平均斤价0.65元,产值128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
自推广种植合作88后,甸沙乡马铃薯播种面积逐年增大,单产逐年提高,产量产值在种植业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巩固提升。全乡有马铃薯收购专业户93户,其中:本地收购专业户13户,收购兼直销点10个。有运输专业户68户,其中,本地运输专业户23户。
每年约有11169人在从事马铃薯的生产工作,占总人口的61%。销售旺季,每天约有35辆汽车、拖拉机从甸沙把马铃薯运往外地销售,此外,尚有上百张马车拉运马铃薯到收购点销售,每天约有240余人从事马铃薯的收购、运输、销售工作。
马铃薯的商品化,不仅解决了甸沙乡群众的生活温饱问题,给贫困山区人民带来了实惠,同时发展了甸沙农村经济,也繁荣了甸沙市场。
社会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末,全乡9个村委会已实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达率为100%,通有线电视1086户,入网率23%;92个自然村中有92个已经实现通电、通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002户,占总户数的66%;有80个自然村实现通路;有82个自然村实现通水,有2812户通自来水,占总户数的61%,有207户饮用井水。
有82个自然村实现电讯网络覆盖,安装有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832户,占总户数的40%;其中:有固定电话285户,占总户数的6.2%。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547户,占总户数的33.8%。尚未开通公交车,尚未有客车定时往返运输,村民出行主要靠乘坐微型车,出行交通不便。
全乡有集贸市场1个。共拥有汽车49辆,农用运输车67辆,拖拉机6辆,摩托车1518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387亩,有效灌溉率为14%,其中: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49亩,人均高稳产农田面积0.1亩。
截止2007年末,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70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28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8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12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3253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有29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其他结构住房的农户911户。
科教文卫
乡级建有中学1所,校舍面积6106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51人,其中:专职教师44人;建有小学29所,校舍面积11608平方米,有小学教师139人,全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942人,其中:小学生2168人,中学生774人。
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入学率达到99%。乡级和村委会共设有文化站1个,图书室3个,文艺宣传队2支。
全乡总户数4950户,总人口18755人,其中:农户4653户,共有乡村人口18292人。
农村劳动力12819个。乡村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13558人,回族485人,彝族3734人,苗族51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乡村人口的26%。村民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城区的中医院和人民医院,乡级建有卫生院1个,有医生10人,设有病床11张;建有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有计生服务人员2人;建有村级卫生所9个,有村医生23人。
2006年奖优免补共涉及87人,3.73万元。全乡建有公厕35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坑)40个。
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团结和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按照“打牢基础、构建支柱、粮烟并举、以人为本、促进增收、改善生态、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交通、集镇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粮烟并重,扶智并举,锲而不舍打好扶贫攻坚战,实施科学教育兴乡战略,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作为工作出发点,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乡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早日实现甸沙脱贫致富奔小康。
参考资料
寻甸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_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_公示公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