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时设立的格致门,专注于培养博物学人才。经过多次发展与整合,如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至1992年正式成立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一个学科专业全面、综合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学院,对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院目前设有七个系和两个中心,包括生物化学系、细胞生物学系、遗传学系等,并拥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如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172名教职工,其中包括81名教授和32名副教授。学院还拥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研究团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院建立了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在科研方面,学院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11.6亿元的科研经费、1800余篇SCI论文发表,以及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学院还建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共享中心,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和平台。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培养博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汤佩松、何定杰、钟心煊、张挺、高尚荫孙祥钟余先觉吴熙载杨弘远田波朱英国舒红兵朱玉贤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截至2023年,学院官网显示,现有教职工172人,其中教师119人;包括教授(研究员)8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50人次。学院拥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3个,湖北省创新研究群体6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在校学生1614人,其中本科生641人,研究生973人。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AmericanAcademyofMicrobiology,AAM)正式公布了2019年度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入选名单,共有109名科学家当选,包括12位华人学者,其中石正丽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87届石正丽(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在本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学科体系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一级学科优势学科,1993年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

病毒的感染与控制、植物与动物的发育生物学两个项目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面向农业、医学和环境重大问题的生物学研究项目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是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命科学导论等5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3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硬件设施

邵逸夫先生、教育部和武汉大学共同出资新建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大楼,面积为2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生命科学大楼,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在新的生命科学大楼内,学院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资源得到合理组合和高效利用,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和出高水平成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具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条件,包括质谱分析仪、电子显微镜、蛋白质互作分析仪、膜片钳、高通量序列分析仪、微量热分析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该院拥有2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与教学大楼,建有全国高校中第一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和细胞和微生物材料保存量亚洲第一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现设两个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共享设备中心),建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研究基地,拥有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动植物标本馆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承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联系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路。新生命科学大楼内建有200平方米负压达到P3级的专用实验室、100平方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GLP实验室,建有达到较高水准的发育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和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梁子湖区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省莲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氨基酸研究所和湖北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我院在该大楼之外还建有被国际专利组织认可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海南水稻繁育基地、植物温室、花山植物繁育基地等机构或基地。全院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1亿元。

科研成就

学院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级各类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专利30余项。

学术交流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赫尔辛基大学生物中心分子生物学联合课程。

校园活动

获得荣誉

作为研究型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秉承追求卓越的办院宗旨,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生科院的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性强赢得海内外的赞誉,很多人已经成为欧美主要大学的终身教授。生科院具有从事创新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生物系汤佩松教授就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不断发表学术论文;我院杨弘远院士八十年代创立的植物离体受精技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院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众多在欧美国家学有所成的年轻学者加入到生科院建设的行列,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学术成果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如杨弘远院士主持的“植物性细胞受精卵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朱英国院士主持的“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目前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姿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大学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bio.whu.edu.cn.2024-03-26

学院概况.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09-12

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