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学思

张学思

张学思(1916年1月6日~1970年5月29日),字述卿,曾用名张,辽宁省海城县(今海城市)人,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少将。

张学思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第四子,张学良将军同父异母的弟弟。张学思早年投身革命,1933年4月,他年仅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在东北军从事兵运工作。后就读于南京中央军校,西安事变后,为释放张学良积极奔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奔赴延安,在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在抗大三分校任东北干部队队长。1940年9月,张学思到晋察冀军区工作,历任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派往东北工作,先后任辽宁省主席、辽宁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张学思积极动员和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主力部队供应和兵员补充、物资运输的需要,率领地方部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949年初,中央决定筹建人民海军,张学思受命负责创办海军学校,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选择校址和各项建设工作。1953年3月,张学思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56年8月,张学思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8月毕业回国,主持海军司令部日常工作。1961年3月,张学思升任海军司令部参谋长。在“文化大革命”中,张学思遭到逮捕、囚禁。1970年5月29日,张学思因病重逝世,终年54岁。

1975年4月8日,海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示,召开了为张学思同志平反、恢复名誉大会。4月19日,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张学思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学思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学思于1916年1月6日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父亲是张作霖,生母是许澍旸。许澍旸出身贫寒,她经常教育张学思不要摆豪门公子的架子,长大后要自立。张学思8岁进入省立第四小学读书,他和普通同学一起学习、劳动,并参加了声援“五”运动的示威游行。1928年,张作霖因“皇姑屯事件”身亡,张学良继位执政。同年,张学思考入沈阳同泽中学,结识了进步同学王金镜,王金镜介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好友王西征做张学思的家庭教师。王西征给张学思介绍了很多进步书刊,讲解时弊,成为张学思走上进步道路的启蒙老师。 1930年春,王西征为张学思改名张昉,寓意起始和追求光明。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思重返东北工作,他才把名字由“张昉”改回原名“张学思”。1931年2月,张学思追随王西征来到北平,进入北平私立汇文中学读书。

投身革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思痛感于国恨家仇,力劝张学良振作精神,率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然后,张学思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这一时期,张学思在好友王金镜的帮助下,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1932年,张学思一边在汇文中学学习,一边主动担任汇文民众学校的教师,为劳苦民众子弟义务教学。

1933年3月,张学思经已成为共产党员的王金镜介绍,加入了中共的外围组织一一反帝大同盟沙滩支部,参加贴标语、散传单、飞行演讲等活动。4月,由王金镜介绍,支部书记关成章批准,张学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党组织 派他到东北军67军做兵运工作,张学思化名黄树藩,和王金镜等其他同志打入军特务队。兵运工作后因受“左”倾冒险主义影响而失败,组织遭破坏,张学思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1934年7月,张学思经张学良保荐,进入南京中央军校第10期第2总队学习,后转入步兵科。

西安事变爆发后,正在中央军校学习的张学思被逮捕。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思被释放。1937年1月,张学思毕业,胡宗南、桂永清等人拉他去自己的部队,中央军校决定让他留校。张学思借口回天津探亲,在王金镜的协助下,去北平与东北大学的共产党员教师冯静安会面,商定由冯敬安负责为张学思寻找原组织关系,张学思去东北军开展工作。这时,冯静安正在创建一份以收复东北为宣传主题的报纸《黑白导报》,张学思筹措了全部办报经费,并参与了撰稿等工作。 1937年2月底,张学思前往东北军53军130师任见习排长(后任军部上尉参谋),利用社会关系开展统战工作。

“七七事变”后,张学思去溪口探望张学良。北返时,张学思与随东北大学南迁的冯静安在济南会面。鉴于张学思的原组织关系无法接上,根据组织决定,张学思在冯静安和另一名党员王仁忱的介绍下重新入党。上级向他转达周恩来的指示,要他广泛联络东北军上层人物,争取释放张学良。张学思四处奔波,但没有成功。1938年初,张学思在汉口与周恩来见面,经周恩来同意,张学思联络东北籍人士,在河南城开办了近百人的东北抗日先锋游击训练班。4月,组织决定把张学思和训练班人员送往延安学习,张学思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于10月下旬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张学思于1939年9月从马列学院毕业后,担任抗大三分校东北干部队队长。第二年,他与在延安女子大学学习的广东姑娘谢雪萍结婚。

华北抗日

1940年9月,张学思率东北干部队开赴晋察冀军区工作。1941年1月,张学思担任冀中军区参谋处处长。当时,军区首长有司令员吕正操,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参谋长沙克,没有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张学思实际担负起了司令部机关的领导工作。他着重加强各级司令部的正规化建设,做好情报和作战工作,成为军区首长的得力助手。在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中,冀中军区党政军机关多次跳出日军的合围。6月11日,军区机关和警卫部队将近2000人转移到冀南军区威县掌史村时,与日军发生战斗。张学思亲自到前沿侦察,判断是与小股日军遭遇,日军并未发现村中隐蔽着军区首脑机关。军区首长据此命令部队不得使用重武器,示之以弱,以隐蔽实力。待到晚上,部队兵分三路,胜利突围。掌史战斗受到了八路军总部通报表扬,彭德怀副总司令在欢迎冀中军区部队的大会上表扬了张学思。

1943年4月,张学思任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科科长;8月,任晋察冀军区参谋处处长;1944年2月,任平西军分区参谋长;1945年2月,张学思任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指挥了解放房山、昌平、涿县等战斗,解放区面积扩大一倍多,八路军的势力发展至北平附近。

东北解放战争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张学思与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万毅等人被派往东北工作,与挺进东北的10万大军、2万名干部一道,开辟东北根据地。1945年10月,张学思出任辽宁省主席、省保安司令部(不久后改为军区)司令员。面对国共双方争夺东北的复杂形势,张学思发表了《告东北同胞书》,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稳定人心,组织民主选举,解决紧迫的的民生问题。他和陶铸、邓华等人紧密合作,以正规军为骨干,建立了4个保安旅和一个训练总队,一个回民支队,大大充实了人民武装力量。

1945年冬,国民党军先后占领山海关、锦州等地,苏军要求中共方面撤出沈阳。陶铸和邓华率领一部分干部和部队组成辽西省委和省军区,张学思率领其他干部和部队转移至本溪。1945年10月,毛泽东主席指示延安大学抽调一批骨干,去东北创办一所新型的东北大学。由于战争阻隔,派往东北的人员滞留途中。中共东北局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创办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今东北师范大学前身),由张学思兼任校长,于1946年2月下旬开学。该校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和文化教育等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 1946年5月,张学思又率领省直机关,经通化、长春,转移到哈尔滨。同年8月,张学思在东北各省代表联席会议上,当选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同年10月中旬,张学思率领省直机关,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达南满解放区。12月,张学思担任辽东办事处主任,统一领导辽宁、安东、辽南三省政府。在和“七道江会议”同时召开的“临江会议”上,他主张坚持南满根据地斗争。在四保临江的战役中,他指挥地方部队破袭国民党军的铁路运输线,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张学思动员和率领辽东各级地方干部做群众工作,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主力部队的吃粮、穿衣和兵员补充、运输的需要。辽沈战役前夕,他和吕正操、高崇民、阎宝航等,利用与原东北军的社会关系,给国民党沈阳守军主力第53军将领写信,晓以大义,劝其采取行动,率部起义。

创办海军学校

194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筹建人民海军。1949年4月底至5月初,张学思在北平出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周恩来,周恩来希望他到海军工作。几天后,中央组织部的一位负责同志和张学思谈话,中央决定由他具体负责筹办一所正规化的海军学校。8月,张学思与刘亚楼、张爱萍一道赴苏联考察,与苏方磋商帮助中国创办海军学校等事宜。9月,张学思以海军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11月14日,张学思向军委报送了《关于海军学校教育的初步意见》。11 月 22 日,军委正式下达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命令,任命肖劲光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具体筹建、主持工作由张学思负责。他和大家共同努力,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包括学校选址、建设、组织教学队伍、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材等大量工作。1950年2月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951年10月1日,张学思率领大连海军学校官兵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阅兵。

海军正规化建设

1953年3月,张学思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同时命他赴朝鲜战场见习。张学思考察了朝鲜海岸防御和海上作战情况,参加了西海岸防御指挥部的海军办事处的工作,与其他指挥员一起探讨海岸防御和抗登陆作战的方案。同时,他还在执行朝鲜西海岸防御任务的志愿军某军担任了代理军长的职务。同年8月回国,负责海军的建设工作。1955年1月18日,华东军区部队发起一江山岛战役,这是解放军陆、海、空军首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张学思参加了联合指挥部,协助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指挥作战。同年,张学思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56年8月,张学思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8月毕业回国,立即随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到福建前线,在“炮击金门”作战中,指挥海军击沉、重创国民党军大型登陆舰各一艘。返回北京后,张学思任海军第一副参谋长,主持海军司令部日常工作。他主持编写的《海军司令部工作条例》,经党委讨论,在海军各级司令部中试行,推进了正规化建设。 张学思非常重视潜艇在海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的倡导下,海军新建了一所培养潜艇干部的学校。

1961年3月,张学思任海军司令部参谋长。同年6月30日到7月20日,张学思亲自带队,完成了国产潜艇水下远航的试验性训练,取得了国产潜艇技战术性能的第一手资料。海军党委指示:“我们希望各舰队分工管作战、训练的首长,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和张学思同志一样,亲自随舰艇出海。”1961年9月,中央军委指示海军加强南海防务。张学思亲自随由一艘护卫舰、三艘猎潜艇组成的巡逻编队到西沙群岛考察。编队在航行途中遇上了台风,岸上指挥部一再急电命令返航,北京首长也来电命令返航。张学思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巡逻编队此时返航危险性很大,决定在永兴岛锚地岛避风。张学思处置得当,保证了巡逻编队的安全。

1963年5月1日,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货轮“跃进号”失事沉没,国际上对失事原因纷纷猜测。张学思向周恩来总理详细汇报了海军搜集的有关情况。他认为:“跃进号”触礁和遭到攻击的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触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建议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暂不宜下结论。周总理很赞赏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亲自指派张学思和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具体负责筹划和组织实施此次公海调查。当时中国是第一次进行这种远海深水探查工作,经过海军官兵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苏岩礁附近找到了沉船,查明“跃进号”确系触礁沉没。周恩来总理赞扬了海军的工作,特别提到张学思是一个精通业务、有能力、有水平的好参谋长。

蒙冤离世

1963年,正当海军建设顺利发展的时候,林彪把李作鹏等人派到海军。李作鹏等人对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以来的各项工作全面否定,指责海军没有执行“四个第一”,以及“不突出政治”、“技术第一”、“单纯军事观点”等等。张学思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被说成是搬的中国国民党旧军队、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一套封、资、修的东西,多年积累的中外图书资料被焚烧一空。张学思提出离开海军,周恩来指示海军党委:“张学思这样的人才,不能离开海军。”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海军党委第一书记、海军政治委员李作鹏整理出一份《关于张学思的严重问题》的材料,指责张学思“来海军后忠实地执行了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说他有“特嫌”。1967年9月11日,张学思被逮捕、囚禁。张学思被捕后,关在北京郊区某营区的一间阴暗、潮湿、不通风、只有十平米的房子里,但他坚持不说假话、不出假证。1970年2月18日晚,张学思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为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肺原性心脏病,重度营养不良。周恩来得到消息后,立即指示抢救,但张学思已病入膏肓。5月29日,张学思因病重逝世,终年54岁。临终前,他手书“恶魔缠身”四个大字。

1972年4月,毛泽东主席收到张学思夫人谢雪萍的申诉信,当即批示:“送叶剑英同志阅处。”叶剑英同志指示总政:“认真复查,以便正确处理。”1975年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海军党委复查的结论。1975年4月8日,海军召开了为张学思同志平反、恢复名誉大会。4月19日,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张学思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学思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

人物成就

主政东北时期

1945年10月12日,重返家乡的张学思出任辽宁省主席,正式接收了原奉天省公署。当时,社会秩序比较混乱,主要问题有:政治上,原伪满势力改头换面,成了各级维持会会长,国民党特务和接收人员接踵而至,发展势力;经济上,绝大多数工厂、矿山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城市居民断炊;军事上,相当数量的伪军、警察、宪兵还没有缴械,继续扰民,暗杀中共干部;思想上,东北人民还普遍存在着以国民政府为正统的观念。另外,刚成立的省政府,除张学思和少数领导外,大部分是原来的人员。

张学思一上任,便发表了《告东北同胞书》,接着召开群众大会,发表讲话,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赢得了民心。他组织各市县召开人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选举。11月2日,辽宁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沈阳召开,选举出新的省政府。针对亟待解决的的民生问题,张学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助民营工厂,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开仓放粮,解决市民断炊问题;调运煤炭,解决居民过冬的燃煤。他还担任了中共辽宁省工委常委、辽宁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务。在军事上,张学思和陶铸、邓华等人紧密合作,以三个正规团为骨干,组建了四个保安旅和一个训练总队,一个回民支队,大大充实了人民武装力量。

1946年12月,在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下,南满解放区只剩下临江、濛江、抚松、长白四个县。是坚持南满斗争,还是放弃南满北撤,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 12月11日,陈云同志在临江主持召开了辽东分局会议。与此同时,肖劲光在七道江主持召开了辽东军区会议。两个会议的议题,都是研究是否坚持南满斗争。张学思参加了“临江会议”,他在发言中主张坚持南满根据地。陈云在临江会议的第二天,又赶去参加“七道江会议”,最终做出了坚持南满斗争的重要决策。

1947年秋,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各级人民政府,利用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大好形势,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扩大胜利成果。张学思和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白坚,率辽宁土改工作团到清原县新立屯蹲点。他们深入群众之中,调查研究,针对辽宁土改工作中出现的某些“左”倾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保证上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设海军

1949年4月底至5月初,张学思在北平出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先后与周恩来同志和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见面,根据中央决定,由张学思具体负责筹办一所正规化的海军学校,培养海军的军事技术干部。11月22日,军委正式下达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命令,任命肖劲光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具体筹建、主持工作由张学思负责。

创办海军学校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校址。当时,中央机关和东北军区都倾向于设在安东,该地有原安东海校的基础。但张学思认为,安东远离出海口,没有海军部队,教学、实习不方便,不适合建设正规的海军学校。他与苏联专家沿渤海和黄海海岸考察后,把校址定在大连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但此处为苏军炮兵团驻地。为此,周总理亲自与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协调,请苏联红军搬至它处。办校最重要的是解决教员问题,在中央军委首长支持下,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从国民党海军起义人员中选拔;二是从苏联聘请;三是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中招聘。当时,刚刚诞生的人民海军面临着解放沿海岛屿、解放台湾省的任务。在下达建校任务时,中央军委就明确要求:一是要办正规海军院校;二是以最快速度搞起来。张学思和大家共同努力,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开学工作已基本就绪。1950年2月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950年12月1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海校所属指挥系扩编为指挥分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机械系扩编为机械分校(今海军工程大学)。

1958年8月,张学思从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毕业文回国后,以海军第一副参谋长职务,主持海军司令部日常工作。他主持编写出《海军司令部工作条例》,经党委讨论后在海军各级司令部试行;对于司令部工作方向和重心,张学思强调指出:司令部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不能并列齐抓,要重点抓三大口,即作战指挥、军事训练和组织管理,核心是作战。在他的建议下,司令部首长进行了明确分工,上下通气,大大提高了司令部的工作效率。在作风建设上,张学思归纳为五个字:“紧张、快、准确。”他以身作则,对海军部队团以上主管干部的姓名,都能记得住、叫得出。外国海军每一细小的情况变化,他都了如指掌,他可以随口说出每一国的几乎所有军港、主力战舰的名称。在他的带动影响下,一个认真负责、雷厉风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海军各级司令部中逐步建树起来。

张学思非常重视潜艇在海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的倡导下,海军新建了一所培养潜艇干部的学校。1961年6月30日到7月20日,张学思亲自带队,完成了国产潜艇水下远航的试验性训练,取得了国产潜艇技战术性能的第一手资料。”

人物评价

周恩来总理称赞张学思是一个精通海军业务、有能力、有水平的好参谋长。

1942年,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大会讲话中表扬张学思:“论他的家庭是大地主大资本家,是革命的对象,但是他参加了革命,到了延安,受到党的培养,表现很好,他在敌人后方,虽然环境残酷,战斗频繁,他不畏艰险,坚持战斗,表现不错。”

在延安和冀中军区与张学思共同学习、战斗过的开国少将、原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高春信说:“通过学思同志几十年来的革命实践,证明学思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1980年12月,中央军委、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的为张学思同志进一步平反昭雪的报告,对张学思同志做出了高度评价:“张学思同志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在党的教育下,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一个封建军阀家庭出身的叛逆者成长为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三十多年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张学思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革命战争中,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张学思同志遵循党的指示,努力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张学思同志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光明磊落,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张学思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勤奋学习,精通海军业务,为海军的建设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是我军的优秀党员,是海军的好参谋长。”

人物轶事

领袖关怀

1938年1月,周恩来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接见张学思。当时,张学思联络原东北地区高层人土,促使蒋介石释放张学良的努力没有成功,周恩来对他表示鼓励,并赞同张学思利用社会关系建立敌后抗日武装的想法。后来,周恩来亲自安排他到达延安。张学思在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毛泽东关切地说:“延安生活条件很艰苦,你能不能过得了生活关?要不要钱花?”

1949年初,中央决定筹建海军,周恩来推荐张学思创办海军学校。9月,张学思以海军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主席对张学思说:“你干海军好哇!中国的领海需要海军来保卫,沿海的岛屿也需要海军去解放,好好于吧!”1951年初夏,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到大连,他表扬张学思: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不仅办起了海军学校,而且已学会亲自操船,能带领学员海上实习,干得很好嘛!

1970年4月1日,周恩来总理收到中央军委转来的《关于张学思病情恶化的报告》,他立即批示: “要告诉医院,设法进行抢救。如果他们力量不够,可以请301或其它医院一块进行抢救。”张学思逝世后,周恩来多次和海军人员谈起:“张学思是个精通海军专业又能亲自出海打仗的参谋长,现在死了,海军少了一位难得的将才,真可惜呀!”

良师益友

王金镜是张学思在沈阳同泽中学的同学,也是张学思走向革命道路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和张学思相识后,给他介绍的家庭教师王西征,向张学思介绍了很多进步书刊和进步思想,是张学思走上进步道路的启蒙老师。

1931年2月,张学思追随王西征来到北平。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思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又见到了王金镜。1933年4月,王金镜介绍张学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二人受党委派,前往东北军67军做兵运工作。兵运失败后,他们失掉了组织关系。张学思动员母亲资助王金镜赴东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自己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学习。1937年1月,张学思从南京中央军校毕业,王金镜帮助张学思与北平地下党党员冯静安会面,从而使张学思在后来无法寻找到原组织关系的情况下,由冯静安介绍,重新入党。1938初,张学思经周恩来同意搞敌后抗日武装,组织上派王金镜协助张学思工作。二人一道在河南郾城开办了东北抗日先锋游击训练班。后来,训练班奉命转赴延安。

爱情婚姻

张学思6岁时,张作霖便与曹订了联姻的婚约,还为张学思在北平举办了隆重的“订婚仪式”。但是,张、曹联姻不到半年,便在1922年和1924年,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直奉战争。

谢雪萍是广东人,出身于贫苦家庭。她很小的时候,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她和姊妹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谢雪萍十三四岁时,养父也去世了,她就到广州的纺织厂做工。有一天,她看到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就在广州八路军驻粤办事处报名,长途跋涉到了延安。1940年春,正在女子大学学习的谢雪萍去大礼堂听报告,张学思正好坐在她旁边。张学思后来又去原地等了她几次都没等到,便请曾在东北救亡总会认识的东北姑娘顾红帮忙。顾红是谢雪萍的同学,便邀谢雪萍上街买东西,恰好与张学思“偶遇”,然后就介绍二人互相认识。1940年秋,他们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了集体婚礼。

家庭关系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张学思将军.豆瓣读书.2023-12-22

从延安出发—开国少将张雪诗夫人谢雪萍口述历史.豆瓣读书.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