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刀
陌刀,是一种双刃长刀。为唐刀四制之一,是唐军常用的制式武器。
唐代陌刀起源于汉代斩马剑,最初在北方边军中使用陌刀。到唐代中期,陌刀已在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大规模地推广起来,军队倚之为利器,贞观四年(630)以后,陌刀已由江淮传入定襄,并逐渐推广开来。
陌刀形制长重,长约一丈(合3.33米),重二十斤(合10千克),整体较重,刀柄较长、刀刃较短,便于发力劈砍,不易折断。陌刀由于记载较少,且无直接实物遗证,很难描述其具体形貌。此外,陌刀配合长柄铁钩与锥斧可以防止敌军翻墙攻城,也是城池防御的重要装备。
命名释义
“陌刀”一词的释义说法较多,从直义上看,陌有野外的意思,就是野外作战用刀;从音义上看,源自汉代的一种名为“拍”的长佩刀。
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拍音,髀音俾”,李德辉先生认为其与陌刀在释音上有相承关系;但也可能属于喻词,唐李度墓志铭“漠清霜”中的“漠”可能也通“陌”,与清霜都应是形容刀的坚韧与锋利。
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胡族人主中原,其赖以制胜的主力是骑兵。骑兵长于原野驰骤,汉兵不长于此,只能以步兵相抗。步骑对峙,步兵常居劣势,于是发展了长枪、长塑、长矛、长刀等长兵器。至唐朝,戈矛等杀伤力不大的兵器已消失,斧制也不传,载则仅备位于仪仗。对付敌骑常用的兵器是长刀长枪,且都很沉重,不是宋代那种精巧型。与此相应,出现了用以指导步骑野战用的著名兵书,如《卫公兵法》《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等。陌刀,就孕育于这种环境。唐陌刀就是在平原野战的环境中普及的,其主要目的与功用是对付敌骑兵。
隋唐,随着灌钢法等锻造技术的成熟,陌刀能够规模化、批量化制造,成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历史沿革
唐朝陌刀起源于汉代斩马剑,最初在北方边军中使用陌刀。贞观四年(630)以后,陌刀已由江淮传入定襄县,并逐渐推广开来。李治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叛军数量共计10万。为平定东突厥叛乱,高宗派遣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平叛,后因兵粮被突厥兵所劫,士兵馁死,唐军大败。高宗又诏令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部兵18万,以及西军将领程务挺、东军将领李文暕等讨伐突厥军队。后使用计谋大败突厥军队。裴行俭此次凭借陌刀、劲弩突袭性的强大杀伤力打败突厥,是陌刀应用于军事战斗的一次典型事例,同时为唐朝对突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军备技术上的优势条件。
到唐代中期,陌刀已在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大规模地推广起来,军队倚之为利器,如李嗣业“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陌刀将始设于天宝七载(748),“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当时夫蒙灵察任安西都护,高仙芝任安西副都护兼四镇都知兵马使,陌刀的传播与推广实际由高仙芝主持。
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从李豫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率领蕃、汉兵15万前往收复长安,在香积寺北面水东岸结成军队阵列。此时,叛将李归仁率领劲骑与唐官军作战,安史叛军中冲击性极强的劲骑打乱了唐军阵形与气势。李嗣业为挽救唐军颓势,振奋军队,以陌刀突出,斩杀叛军数十骑。安史叛军中胡人甚多,骑兵训练有素,陌刀兵作为前军冲锋陷阵,首先打击了骑兵的迅捷机动性以及锐气。香积寺之战中,李嗣业统前军“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后李俶与回纥兵同李嗣业前后夹击,斩首6万多人,收复长安与洛阳。在安史之乱的其他战场中,陌刀兵也发挥了大规模杀敌的作用。
到了五代十国,陌刀队的事例便少多了。北宋时期居守势,国力远不及唐,不能与敌国争胜于中原,守土、守城比原野大战更重要,攻守城池之具获得大力发展,陌刀则嫌其太长而改得短小精致,便于使用。同时,火器、舟车之具纷纷涌现,掩盖了陌刀的光辉。到了宋朝时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这种武器。
武器特征
陌刀由汉代环首刀发展而来,但形制有较大改观,去掉了环首,并延长了刀柄,可双手持握,刀身更长,从而可以获得更远的攻击距离。
陌刀形制长重,长约一丈(合3.33米),重二十斤(合10千克),整体较重,刀柄较长、刀刃较短,便于发力劈砍,不易折断。两面开刃,一刀砍杀数人说明有较长的刃部,杀伤范围相当大。唐朝文献中还经常提到关刀,在对一场战役的描述中陌刀与长刀经常混用,据《唐六典》:“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长刀很可能与陌刀属于一类。
相关记载
《唐六典》卷十六即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多为对骑兵作战使用,威力巨大。陌刀形制多样,长兵主战刀,形制有斩马剑升级版,有刀柄可拆卸式,有柄特长而刀身特短的三尖两刃刀式(见唐郭子仪墓壁画)。盖因唐朝地域广阔,各大都护府军备自制,也因此风格不同。
参考资料
大唐陌刀风采拾零.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8
为什么中国古代会有"陌刀出手,人马俱毁"的说法?.北京时间.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