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仙家寨村

仙家寨村

仙家寨村,为流亭镇政府驻地,隶属流亭镇政府管辖。境域东与夏庄镇小水村相接,西与赵村相连,南与李沧区接壤,北与红埠村为邻。全村辖区总面积243.22公顷,其中耕地47公顷,宅基地90公顷,企业用地106.22公顷。

地名来历

明朝初期,尹、冯、车、于四姓最早迁入,后绝户失考。据该村《刘氏祖谱》载,刘氏始祖“仲英”“仲礼”兄弟二人,自明永乐年间由云南省迁居即墨南乡南曲,传及五世,“东贤”祖迁居仙家寨。

基本介绍

全村地处平原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东西最大距离2.3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4公里。境内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番薯、大豆、西红柿、黄瓜、芹菜芸豆等。1978年开始,蔬菜种植面积增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村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零。

境内交通便利,距青岛大港20公里;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1.5公里;308国道、重庆路、南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皆穿境而过;青岛市公交汽车117路、306路等均设有站点。2000年,全村共有1452户,总人口45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现有徐、纪、陈、于、刘、王、郝等108个姓氏,一户回族,余均为汉族。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仅0.4亿元(旧人民币)。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5万元,人均纯收入110元;200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8.96亿元,实现经济总收入7.3281亿元,固定资产1.8亿元,村可支配财力6600万元,人均纯收入4688元,从业人员3376人(本村1167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8∶76∶16。

该村1994年是全国经济500强村庄之一(位居146位)。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列青岛市各村庄第三位、城阳区经济发展特级强村列第一位。先后被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先进乡镇企业,山东省经济管理先进村、科普先进村,青岛市十佳文明标兵村庄。

大事记

11934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在仙家寨建青岛市仙家寨完全小学。

1947年7月, 国民党青岛市政府议会参议长李代芳在仙家寨村开办青岛市私立振青中学。

1949年6月1日,解放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部队午夜驻扎仙家寨村,次日晨开赴青岛。6月2日青岛解放。

6月,仙家寨一村(青烟公路以东) 、仙家寨二村(青烟公路以西)建立村政权,刘元章任一村村长,于振康任二村村长。 1951年,仙家寨村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1952年春,仙家寨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开始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1954年,仙家寨一村、二村分别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入社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97%以上。

1956年5月, 仙家寨一村、二村合建红旗农业社,柳昊绪任社长,同时建立党组织,成立中共仙家寨村党支部,宋德福任书记。

1958年9月, 撤销红旗农业社,建立仙家寨生产大队,下设20个生产小队,以20个生产小队为单位办集体食堂。

1959年7月,副省长李澄之到仙家寨生产大队视察。

1960年春,集体食堂停办,生产大队按各户人口分给社员少量自留地,生产自救。

1963年,仙家寨生产大队粉条加工厂和修建队成立。

1965年4月, 全国妇联副主席李保光带“四清”工作队进驻仙家寨生产大队,住在社员徐立旭家,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

1969年春,仙家寨村建立红寨人民公社种鸡场,进行父母代种鸡饲养。

1984年6月,仙家寨撤销生产大队恢复行政村,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仙家寨建筑队升级为建筑工程公司,下设6个建筑队。

是年,宏大涂料厂、红麻打件厂、铝矾土加工厂、栗子加工厂、预制构件厂、建筑工程安装队等村办企业成立。

1990年,韩国韩菊胶带株式会社落户仙家寨,是城阳区第一家村级引进的外资企业。

1992年,投资380万元的仙家寨村委办公大楼建成使用。

1993年,仙家寨村建筑工程公司晋升为省级乡镇二级企业

9月,投资360万元,配套高标准、占地34亩的仙家寨小学建成使用。

1995年,仙家寨农贸大集建立,逢农历四、九日集市。

1997年,投资70万元建起公墓毛主席纪念堂,改变了土葬风俗。

1998年,投资260万元的仙家寨幼儿园建成使用。

1999年,投资280万元,占地45亩的仙家寨公园建成。

4月19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云到仙家寨村视察,对该村教育事业予以高度评价。

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仙家寨村考察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情况。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成立前,仙家寨村农业以种粮为主,种少量蔬菜以自给自足,粮食亩产仅62公斤。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办起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当年打机井10眼,购进10台抽水机浇地,粮食亩产达到270公斤。1970年,农业设施投资和技术投资加大,选用优良品种,粮食亩产达500公斤。蔬菜生产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种植品种,主要有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芸豆芹菜甘蓝等。蔬菜生产按青岛市市蔬菜公司的计划生产,产量逐年增加,每年占青岛市区淡季菜供应量的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1994年,全村可耕地全部实行大棚种植无公害化高效农业蔬菜,2000年高效农业蔬菜亩产值0.8万元。2000年,全村第一产业实现经济总收入1075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667万元,畜牧业总收入408万元。

第二产业该村工业始于1963年,当年建起粉条加工、农机修配、服装加工、修缮队等为村民服务的副业大院。1965年,副业大院从业人员40人,年收入4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地处青岛市近郊,交通发达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队办企业,先后建起铝矾土加工厂、预制构件厂、宏大涂料厂、红麻打件厂、栗子加工厂、建筑工程安装队等22家队办企业。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队办企业改为村办企业。1987年,村办企业产值达380万元,形成了空调配件、建筑安装、建材、养殖、仓储加工、餐饮、市场商品流通等八大支柱产业和宏丰集团、凯平实业公司、工贸公司、建筑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促进全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1998年,该村对村办企业进行改制,将全村18家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改制增强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村办企业的第二次腾飞奠定了基础。1990年,该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引进城阳区第一个村级外资企业--韩菊橡胶株式会社胶带有限公司。随着外资企业的引进,培植了该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相继引进韩国的茶山人造首饰有限公司、日本西泽服装有限公司等13家外资企业。2000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8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引进内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内资1.1亿元,实际利用内资7000万元。建筑业:1963年组建修缮队后,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1985年改为仙家寨村建筑工程公司(乡镇三级企业),下设6个建筑队。1993年晋升为省级乡镇二级企业,下设8个施工队,从业人员1281人。2000年固定资产1600万元,产值6440万元,创利税530万元。该公司承建的城阳区政府行政中心办公楼等7项建筑工程获“省优工程”,城阳区文化馆工程获山东省泰山杯”奖。2000年,全村第二产业实现经济总收入6.81亿元,完成利税6600万元。

第三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该村第三产业经济收入微薄。1978年以后,个体私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日趋繁荣,人流、物流逐步增大,市场、餐饮和交通运输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南流路两侧建有商业街,村中繁华地段建有农贸小市场。1992年,投资1200万元建起年营业额达1亿万元的仙家寨批发市场。2000年,投资1300万元建起占地25000平方米的摩托车配件市场。2000年,全村经营餐饮服务业的有83户,其中渤海湾大酒店和凯平大酒店各投资200万元以上。全村个体工商户186户,私营企业22家,从业人员达558人。2000年,全村第三产业实现经济总收入410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幼教、普教、成人教育协调发展。1958年,办起了第一所幼儿园--仙家寨幼儿园,有幼儿20人。1975年,将原小学按幼儿园的标准和特点进行全面改造,幼儿入园率达95%。1998年该村投资260万元,建起一座占地9.7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各室齐全、内设达标、户外设施配套、育人环境优美的两层楼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100%。1996和1998年,该村幼儿园先后被青岛市山东省命名为示范幼儿园。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到幼儿园视察工作时给予高度评价。

1974年,投资50万元建起1所两层教学楼和15间平房的队办小学。1983年,实现校舍、课桌、凳、操场、大门、厕所六配套。1993年,投资360万元新建校舍、场地、内设装备均达部颁一类标准的仙家寨小学教学楼。1997年,该小学被青岛市命名为规范化学校,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在校学生593人,入学率达100%。全村共有288人考取了大中专学校,其中本科生48人,专科生51人,中专生189人。

70年代成立农民(职工)文化技术学校,至2000年共办政治班、科普班、企业管理班、岗前培训班等51期,参加学习的学员达800人次。1983年,科协专业研究会成立,科学技术人员21人。2000年,共取得各类技术成果11项。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生活日趋活跃。1958年建立广播站,1976年建文化室,1992年建立共缆传输电视,每日定时向全村播放。1997年建立文化大院,文化大院设老年大学,有时事政治、音乐、舞蹈、书法、体育5个班,300余名老年人参加活动。每年正月进行民间文艺汇演,节庆举办演唱、舞蹈会等活动。1986~2000年,每年出资3万余元举办村运会,参加健身人数达2000余人。

1965年,成立大队卫生室,有不脱产卫生员3人;1978年卫生室改为诊所,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7人。2000年,投资70万元,建立观察、诊断、治疗等服务项目,年门诊量达12000人次。1990年,该诊所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先进行政村卫生室,被青岛市卫生局命名为乡村模范卫生室。

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不足85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10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4688元。吃的方面,主食由以番薯、玉米为主逐步提高到以面粉、大米为主,副食品以鸡、肉、鱼、蛋为主。衣着上发展到以棉、毛料为主的休闲服和西服。住的方面已告别土屋子,住上“两层将军楼”和五层居民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30余平方米。全村电话装机总量1200部,移动电话500部,电视普及率达100%,95%以上的家庭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摩托车、各类汽车已成为代步工具。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房屋破烂不堪,街道狭窄,土路雨季泥泞,交通十分不便。70年代,村容村貌、街道、农户住房有较大发展。80年代末,对街道建设、住房进行统一规划。1989~1994年,有154户居民在规划区建起“两层将军楼”。1998年,聘请西安中国核工业大学设计院再次进行村庄详细规划,先后投资1500万元,开通了7条大道,铺沥青10公里,对街道两侧实施了绿化、美化和亮化。1994~2000年,投资3420万元建起15幢五层居民楼,总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734户居民住进高标准楼房,占全村总户数的50%。1999年,投资260万元建起城阳区第一个、占地45亩的村级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1994年起连续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文明标兵村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1993年起,对考取大学、中专的学生分别奖励1000元和600元。1992年开始,对年满25~50岁的村民办理养老保险,有85%以上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其中农村养老保险2023人,参保率为98%。1984年起,对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70元,100%的“五保”老人得到照顾。自1985年,将由村民按规定应交的各项统筹费、义务工改为村集体统一负担。对义务兵不断提高优抚待遇,每户每年补贴5000元。村民拆旧房住楼房,视具体情况平均每户补贴4.5万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