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涌村

小涌村

小涌村位于乐从镇正东4.2公里,面积1.01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4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700人,非农业人口300人,总户数1049户,鱼面积280亩,辖下16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建有工业区两个,共有厂房、商铺、仓库等100多间。全村党员105名,“两委”成员6名。自村委会成立以来,在上级0的关怀和指导下,全村村容村貌整洁,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管理有序,民风纯朴,各项事业都得到较好的发展。2005年响应上级“创建省卫生村”的号召,开展创省卫生村工作,并于2006年获得了“广东省卫生村”光荣称号,同年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该村获得了“交通安全村”和“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历史

小涌村自开村至该光复后各姓氏多数在自己的族内发展和管理。其中的变化情况,则由轮值管姜子牙箱的理事进行记载。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避免怀疑搞宗派主义的问题,因此绝大部份的人将族谱毁掉或已遗失。

结合目前该县、镇二级的指示,为了不致忘记诸姓氏先祖过去的创业精神,使下一代不忘前代的事迹。故有必要实事求是的编写好这份村史。然小涌村姓氏多,人口分散,只凭向个别访问了解和召开有关年纪较大的长辈与知情人士进行研讨。提供搜集和一些家史资料作为参考,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些不实之处,敬请给予指正。

小涌原名是小里涌,明朝易名为锦鲤乡。经过一段时间又用回小涌这个村名。该乡属顺德区乐从镇辖下一条乡(即村,行政村),距离大良镇约19公里,距离乐从镇面4公里。东南面与岳步村扣接,北面到基围边,基围(堤围)外是潭州水道(东平河)。基围边隔河对而是佛山市效新市(旧佛山市澜石镇)。小涌灯笼沙(金龙岛)面积约100亩。该沙在登洲(顺德陈村镇)与小涌这间的河中心,从民国初一直以来不断由上游冲积而成,适宜种蔗与竹荀。北河是登洲。小涌村边有一条公路可通往岳步与乐从(荷岳路)。1970—1985年有广州市至岳步和大墩至广州这两班车行驶。据了解调查,南宋末期,曾氏、何氏都是由南雄市逃亡至此开村,距今约710年,始初是一片坦地,最先开村就是锦鲤南庄。大步头就是河边,经过多年的冲积坭土,以后逐步建起房屋居住,加以不断发展。一年一年地过去,姓氏也一年一年地增加。计人口最多为曾氏,其次是梁、何、杨、蔡、区、容、郭、潘、伍等姓氏。有些人反映在北山这块地有李氏的遗址,但毕竟没有后代,不足稽考。今据个别还存有的家史作为参考,加以推算。

清末民初时期

小涌村的农业生产以种桑养蚕耕塘养鱼为主。由于面向国内外,因此蚕桑一年6—7造,不断地搞好饲养以利国家。至于耕塘养鱼也是满足城乡地需要。小涌村养蚕多年,很多老农得出宝贵经验,为下一代培养出养蚕人材。这时期男耕女织,热爱劳动,为创造财富而努力。丝偈和个人的踩偈同时并举。解决了很多劳动力,加以有些人外出谋生,如梁氏载南、俨之到广州市学生意,清末光绪年间在黄沙如意坊开设萃生祥杉店。继而开设海源、宏昌隆、盛德等杉店,四会城仓冈海安杉店。昆季(兄弟)二人培养乡间子侄就业。在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清代统治,在广州就任大元帅,继而成立国民政府。当时正产除叛军陈炯明之后。军阀滇贵军杨希闵、刘震环,驻广州意图割据的时候,梁载南曾任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邹殿邦、副会长胡颂棠)七十二行的杉行会董。一直至1924年曾为国家筹缴粮饷,安定军民与投资兴建粤汉铁路。梁俨之曾任四会市商会会长,一直到1924年杉业失败为止。何氏有何应三、何衮卿在黄沙如意坊开设兆昌源杉店。脉涌区信波在如意坊开设万昌成杉店,脉涌杨信早年在广州开杉铺。由于得到当时地方官的关照。生意越来越兴旺。杨信出资亲手兴建杨家祠(位于南胜)。杨信又与何应三修筑一条石路由社学一直伸至北便基围边。乡间曾贡眉、曾星扶、曾璧扶也营杉业。可谓杉业发展一时。可是好景不常,大部份在于1924年左右逐渐失败。至于该乡的文俗特点:“俗质去文、贩木为商,余皆力该”,是否因此而得来。

明善社学建于200年前,是由何、梁、杨、蔡、区五姓集资筹建。当时有“五府”和“五美堂”之称。始初由郭仲培先生掌教社学,内有两副刻木挂的对联:“明离先继业;善积庆重来”,另一对“衣冠肃整尊严气;昭穆分明左右行”。

五姓为了联合抵抗曾氏和培养子侄就读提高文化知识而筹建。先后有郭仲培、梁楚乔、何亦如、何采臣(岳步人)、柴荣、何纪林、梁昭文等先生执教。使儿童文化知识不致中断,由于封建统治和宗派主义的影响,因而一些小问题而引起不应有的械斗。据了解民国后发生过二次;其中一次打死梁家一人,焚烧了两间房屋,另一次和谈了结。当时周瑜六主张要打,曾马济之父与叔父主张要打。而马济这祖父竭力制止。后来五府方面得到大墩表叔朋和梁其等二人从中相劝。而曾家由大富谭学等于1930年间在宽成丝偈开和约会。当时由梁述之起草和约。结果从此得到和好,冰释前嫌,解决过去械斗的问题,化干戈为玉帛。

民国时期

1932年的时间,亦即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之后,也是陈济棠、林云陕、陈铭枢广州市执政的时候,乡间丝业最兴旺的时期。由于乡间设有宽成(100年前)由曾国秋(大罗村人)经营,1912年兴建兆伦(后改仁经)两间丝偈,有工位700多个。1918年跟着在脉涌兴建经利成(东华)丝偈(系明善社学支持的,以何桥为司理,杨佳做买手),可容纳女工500人。当时小涌除吸收乡内的女工外差额甚大,不得不对外招工,这个时期是丝业兴盛的时候。当时高门坊曾端卿在广州沙面开设丝庄,与洋人做丝业贸易。乡间除了丝偈这之外还有个人在家开灶自己缫丝。男界去圩场买卖茧桑,儿童放学后帮钳茧或开基割草,真是人尽其能。至于有些乡民因劳动力不足,则雇用其他外地农民协助生产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当时物价确系稳定生活费每个人每月3—4元白银,村民生活上过得很愉快。当时为什么物价这样便宜呢?由于工农业和经济顺利发展的结果。因此出现女囝有其工作能力,每月收得工资白银25—30元左右。除了生活费还有很多剩余,故出现自梳女不嫁人的现象。有些甚至嫁了人而不落家,宁愿出钱同丈夫纳妾,生儿育女,自己挂名结发正室,小涌村各姓氏都有存在的现象。自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至目前仍有老姑婆的存在,然好景不常,一直至1935年左右,丝业开始不景气,主要由于日该科学、技术、机械发展得快。日该的人造丝价钱便宜,充满市场,造成该国的生丝滞销,影响丝偈的歇业。女界从此逐步改行到佛山市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织布、织藤。乡间的经济上大受影响。

文化教育发情况

当时乡村学校,由姜子牙(指宗族祖产收益)供书纳读。曾氏子侄免费读书。小涌忠恕学校,由太公请外地教师执教。按当时最先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传授文化知识。当时乡中仍有私塾,教孔孟诗经、红皮书。贵家子弟、富有之家就到乐从和腾冲市就读。私塾:胜君、俊三、曾滔、桂窝等私塾先生。

1924年兴办忠恕学校,至日该侵华时,因日该仔炸炮楼时毁掉(即1945年)。为一年至六年完全小学,学校成立童子军,从外地请来老师执教(忠恕学校首任校长曾杰之烈士事迹附列于后)。

至于明善社学由私塾先生荣、郭荣(向欣)执教。教非曾氏子弟读四书五经。后由何纪林执教四书五经。到后来1937年梁昭文在腾冲教书。日该侵华后,梁昭文又转返小涌执教,以四书五经及珠算(念书、墨字)。到明善社学读书的学生每人要交学费或交米给老师。

1943—1944年,日伪期间,小涌最多人拆屋,把杉锯成柴搬到新市变卖,由于粮荒,饿死很多人,逃荒外地增城区博罗县、惠州、英德市、佛岗、翁源县等地。做看牛仔或嫁给人。每天食蕃著杂粮。小涌村根该无粮食,终日食蕉头、食用野菜、树皮、竹米。当时小涌村内饿死不少伯姓人们面临这逆境,只有把儿女送往山区,寻求生路。

光复与沦陷时期

1937—1945年沦陷时期,这时各姓祠堂租地由各姓子侄开投耕种。定时交纳租金为姜子牙征尝之用。该村三间丝偈先后拆毁变卖杉木。公和粮厂那时照常营业,生产压片糖(土榨)。由于有些人生活上困难,为了解决资金的不足问题。因而出现卖蔗花(跟现在的楼花做法差不多)的现象。当时一万蔗(6—7担糖或齐眉米12担)因银纸贬值,当时有些人屯存片糖待市面上价格相宜才把片糖上市。

1946年光复后,以中、中、交、农的银行纸币为该位。后来出金元券。金元券不断出现金融贬值现象,继而银元券达到面额每张一万元。由于银纸严重贬值,以后交租做工,均以米为该位折银纸(以当日市价值为准)。光复时期鸦片烟馆两间,有番摊馆、排九、十二位等赌博场所。

该乡大天二(黑社会头目)曾生在北便沙设站收税(二五税站)和设卡收保护费,大路心、南窦、菱角塘、沙边等地。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该乡一年之内五个恶霸执政,杀井、求神佳、曾海(么箩差)、大头妹、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按执政顺序):曾梓刚、曾超仔、曾麦妹、曾嘉林,光复时期回乡称霸。

曾马济(曾永济)、曾大头妹、曾大眼、曾奀

沦陷时期,小涌重点是曾马济曾做过大天二,后来又投靠珠江纵队第二支队得到林锵云、谢立全吸收参加解放革命。曾马济当大队长,跛手郑当副大队长,老陈当书记(后来在石湾遇害)。曾马济与吴勤驻扎马村现龙围(徐村)吴勤因外出开会被枪杀,跛手郑亲自率队。后来曾马济率队打林头,打岳步鸡昌,打沙裕均堂。第二晚曾马济被林小亚(系挺进队司令驻高鹤)收买锐仔、苏炳(高鹤人)、钟添指使上述两人枪杀曾马济,行事之后锐仔返到河清海边亦被人杀掉。

1947年小涌烧电扒经过

由于梁德与跛超在莫地头(紫坭)骑返后。钟添来交涉,何松剿匪司令带兵到小涌围村时,电扒已烧剩船底。船上的机器拆掉搬返小涌,事后均由姜子牙赔偿。

1948年,小涌的火水事件

由于超仔的同意打劫罗勤(梓洞人)的“广济号”由扁头钜(霍钜)、猫骨(曾章钿)骑船回乡,有火水(罐装)一罐一罐放下北窦堑河底。后罗勤带兵来索取,结果如数交还了事。

1948年小涌与大墩何家准备械斗,麦妹去找上司钟添劝解宗族纠纷只因意气用事,过去大墩梁家与小涌是十分友好的。

曾秋炳(北上抗日)当参谋长至今未有信息。

曾兆标(顺峰山石场当领导)、郭添、花洒八(指导员)、达潮(文书)、区金池偷了枪后回队(撤退前一晚,出粮狗)。上述几人在西海二支队生活年多时间,当二支队北上的时候,才回乡生产有100多人(其数包括各乡)。

小涌曾伦(癞伦)拉大墩梁家其(系岳步的商家)做人质。大墩维持会会长何少立向日军上告,即派队到小涌村追查。将小涌炮楼炸毁,结果放人。

日伪时小涌村的保甲划分情况如下:

乡长兼保长:曾章垣(沙缸章)、大步甲长何祥、细庙甲长曾其明、棉大甲长曾华合、后北甲长蔡成、东头甲长何德、贯之甲长曾桂新、脉涌甲长杨早、贯南甲长曾章垣。

曾海(么箩差)日该永田是澜石警备队长,也是曾海上司。至于曾海属下使用的枪械由大头妹拨给他。曾海回来围村,将民众赶入祠堂,逐个检认,结果认出曾佬修、梁大树、曾无良等三人跟过马济尾,均被日军枪杀。

曾伦打劫佛山市商家,佛山派日军到来围村。村民纷纷逃避。当日曾有村民(现鱼棉堂兄)被枪杀。事后十天内曾伦在大墩被捉获被日该仔杀头。还有二个佛山人亦被捉住。后来逃走一人,实杀二人。

曾九是当时日伪汉奸,被小布何淡(小布大天二)打死。曾才亦被何淡打死。曾海走返小涌,曾麦妹之部下曾礼、梁停二人枪杀曾海。杀井奀是跛超曾林手枪杀的。

四大天王1943年四月返小涌。1942年曾马济被枪杀那年,村民患霍乱死得最多人。曾海在马济死后才当汉奸。超仔伦(曾常、豆皮棉、曾广、神经六、四大天王等八人)合伙偷马济的重机枪。被打死有:邓家永、曾牛、曾安、曾六4人被马济部下枪杀。

新中国成立初时期

光复时期乡长:曾梓刚

1949年尾由曾伟杰、区鸿、曾永伦、何庆成立小涌乡支前会。曾伟杰当支前地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钟天到小涌找曾志光(曾六)由于他是革命烈士曾杰之的家属,联系找旧乡长曾章垣。

在支前会的时期,曾永伦、何庆、区鸿三位到顺德大良学习了20天。回来需要揭发过去有枪支的份子,收缴所有的黑枪。

1949年下半年。解放军进村是七六部队。主要收缴各姓姜子牙的集体军械和所有黑枪,出安民告示。

1950年中南军区提出:“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开始组织贫下中农诉苦挖根。增强阶级仇恨。当是农会领导人曾伟杰因隐瞒历史下台。群众通过诉苦挖根,明白阶级仇恨。清楚贫下中农关系界线,仇恨阶级敌人。成立小涌农筹会。继而设立六个组计有贯南、东沙、后北、脉涌、细庙、棉大(细庙组长伍养、曾湖光,东沙组长黄细佬、容伟,棉大组长曾润汉,贯南组长曾科珠、曾宝源,后北组长杨卓,脉涌组长杨汝),通过辅导成立农筹会主席杨汝,委员黄细佬、周玉明、伍养、刘琼,妇女委员何群弟,文书曾滔。经过一段时期,各组检举坏人约有110人左右。属于一级管制的(严重)、二级(次的)、三级(较次)。至于管制写坦白后三天释放,剩下70人左右,其中一级约40人。二级约20人,三级约10人。通过贫下中农教育解除管制。至于二级管制通过几个月教育继续解放,一级管制40人由于未得到群众的原谅继续管制。在管制过程中,结合斗霸之中计有扬早、何忠、何基、曾麦妹、曾梓刚,结果被镇压枪毙的计有杨早、何基、何忠、曾梓刚、曾大眼、曾长棉、曾大脚林、曾大头妹等8人,曾麦妹被送劳改。

1951年下半年进行查田产划阶级(三等阶级),由村的筹委会转为小涌村农会,农会主席杨汝。至1952年上半年完成评阶级,开始成立荷涌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区鸿,副乡长大墩何汝才、荷村麦南(故称荷涌乡)。以后由乡政府领导复查有否评错阶级,漏掉敌人,继而评果实分土地,后来区鸿因爱人阶级成份,路线不清故撤职。

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干部任职表。

通过1952年上半年分土地后,荷涌乡长改为刘坚(荷村人),大墩农会主任兼副乡长何汝才,小涌农会主任兼乡长杨汝,曾科珠兼副乡长。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初一级政府阶段,经过分土地之后三年左右,成为耕者有其田。

该乡自从分土地之后,1953年颁发房产土地证。

1955年终开始拼大乡,成为桂腾乡人民政府,其中包括上华、平步、小布、腾冲市、荷村、大墩、小涌为一大乡。乡长为腾冲的王金城,以各个村的原来领导成为桂腾乡委员。开始组织互助组,第一个大墩何汝才互助组,小涌第一个互助组曾科珠。那时开始去县学习搞低级社,以各个自然坊组织小社。小涌一个贯南第四社,社长曾兆标。棉大第九社,社长曾泽康。主要由个人的经济评产,评农具逐步转入集休的合作化高潮。

通过县学习,提高合作化高潮,以村成为一个合作社(小社)。从此桂腾乡就消失了。从村的小社转为小涌农业合作社,主任曾沛忠,生产委员曾钜昌,财经委员曾科珠、曾卓暖主抓治安,农业社委员。1957年成为高级社,1958年转入人民公社。

1957—1959年小涌村大搞土什肥积肥运动,充实合作化高潮,因产量高受到全国表扬。曾沛忠曾上北京市参加1959年全国甘蔗生产会议,受到省、地区、县、公社多次表扬和奖励,也获得国务院的奖状。

1958年该乡是高级社辖下19个队,计南庄、高门、细庙、棉大、石街、东街、东头、大步、拱北街道、伯堂、社学、街口、街尾、西龙属、直街、横街、主帅、前街、后街等队。曾沛忠是当时的高级社主任。

1958年10月成立沙滘人民公社,曾科珠任小涌支部书记,曾拼麦家沙大塘(10月前)。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不久拼属岳管区第五营指导员蔡初、曾沛忠、郭德胜。小涌村辖下该营的第二连,指导员曾兆报,连长曾照、曾宝源。四连指导员区洪,连长杨炎楼、何棋。下设八个排(另外一个突击排排长伍章维、蔡志佳)排级干部曾国贞、曾桂彬、曾赤文、曾长沛,梁四妹、何初、容树添、曾沛恒。

1958年尾,大炼钢铁时候,浮夸风最严重,提出鱼塘庙产5—6千斤为奋斗目标,同时在扩大麦家沙大塘时浪费了很多劳动力和损坏大批农具,直至担英雄河时(挖人工河),就逐渐消灭“浮夸风”。以后的数字比较实在,尊重客观事实。

小涌北山的小森林,总面积为二十亩。1959年初上级号召大炼钢铁、焗炭支援小高炉,把成片小森林的树木砍掉,绝大部分的树木用来焗炭,其中小部分给小涌会堂制作长椅。砍树民工由岳步、小涌抽人来负责该项工作。

1959年体制转变改为小涌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辖下七个自然坊,计有棉大、贯南、细庙、脉涌、后北、东沙、贯之,过去一段时期里生产队社员与领导产生矛盾,因派工问题意见很多。

1960年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物质奇缺,特价高昂。社上出现投机倒耙的现象,人民生活极度艰苦,当时该大队已设立集体饭堂,饭堂内设无人售货处,因人的思想跟不上,以亏该告终。当时也是大跃进的尾声,体制下放经济上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1960年尾—1961年核定每人每月8公斤大米。

1960年间小涌村抽了梁钖流、曾朱公、杨钖源等三人在无涯公祠内做蚕房试养白茧二化品种,获得成功,得到高产,难能可贵,养蚕能手梁钖流、曾朱公、杨钖源等三人曾获顺德区和公社给予奖状,又获得全国第一名的光荣称号。

1961年尾,该乡又改为十六个生产队计有前街、贯之、东红、东街、东头、大步、拱北、社学、伯堂、棉大、石街、高门、新丰县、前进、南胜、西龙等队,当时书记是曾科珠。

1961年初贯彻“爱教运动”,当时物质缺乏,猪肉10多元一斤,因此有部分走自发。

1962年初仍然划分十六个生产队及村民小组。经过由大分小,初步有所好转,社员有了积极性。至于体制从这时起一直到现在仍然设立十六个生产队。

1962年7月由于上华大队沙口缺堤,导致小涌村人民生活转入困难。因水灾把鱼塘生产冲走,所养的鱼和甘蔗大面积浸死,据当时上级布置洪水有可能继续上涨,命村中的老弱病残及儿童分期分批疏散到佛山地区农干校避水灾。其精壮人员则留守,待灾后恢复生产(水灾时间持续20余天)。当时小涌村由公社派来有余善良、陈仕涛两位农科大学毕业生来到小涌村,协助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灾后洪水渐退,堤坝复口,上级对灾区采取免征农业税收,大量化肥支援灾情严重的地区,为此当时小涌村号召大家以种植杂粮为主,如高粮、蕃著之类,杂粮作物以作为灾后粮食的供给。故后来村民认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灾后生产恢复很快,人民生活稳定。

恢复生产

当时小涌村种植粮食以蕃著、高粮为主。事后乐从公社派员到小涌村检查生产,认为要种植蔬菜,如白菜、萝卜等。生产检查后,小涌因另种杂粮,在大会上受到批评,恢复生产为期一百多天。

当时因鱼塘的鱼冲走,接着将鱼塘分到户,当时曾胜添分到一个鱼塘,买好鱼种落塘。上级又号召收回鱼塘,结果买鱼种的单据取回生产队报销。

1963年小涌村搞电器化,主要是上级对灾后生产队提高蔗价,每万斤600元。当时资金比较充足,大队决定:由各个生产队提取一部分资金搞电器之用。

1964年搞“小四清”自该交代,人人过关。检查有否多食多占,当时梁泽暖驻该小涌。

1965年“大四清”开始,上级派来两个工作队队员甘凤维、金普华,组织小涌村干部到沙滘小学集训,持续两个多月,工作队当时怀疑小涌村搞电器化有否贪污,区洪当时是该乡副大队长。经营电器化,因到处采购电器材料,资金运用比较多。曾胜添负责管仓兼大队出纳,其实是不符合财经制度的。但大队为了节省人力,才由他兼管两项工作。因而他的集训被审查时间比较长。工作队还认为他搞管仓兼出纳很有问题,权力大过支部书记。结果运动过后,小涌村无大贪污犯。该们回村之后,工作队又对生产队长一级和鱼塘管理人员,由群众逐个审查。先自该交代检举揭发,待问题弄清楚后,分批解放,事后整不出什么问题。工作队又组织当时参加集训的人员。“放怨气、团结干部”使大家心平气顺搞好生产。

至于曾胜添在大队当资料员,主要是刘广照驻小涌村,后又被选为革命委员会成员,才当资料员的。

1965—1966年“大四清”尾转入文化大革命,破坏生产,破坏党群团结。

1967年社会上出现“文攻武卫”继而出现武斗,夺权派性斗争。

1968年中小涌村召开全国黑光灯现场会议。

1968年尾佛山地区派工作队到小涌村搞斗、批、改。

1969—1970年上级号召“农业学大寨”评工记分。继而进行“三忠于”运动。搞(朝请示、晚汇报、饭前三句话(毛主席语录)),多次组织全村村民男女老少星夜游行,迎接最新指示。

1970—1972年村继续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生产队评工记分,不论劳动贡献大小,一律记分,直至1973年初才搞包工,当时社会上物价比较稳定,社员月终收入不算差,村民生活比较好,生产情绪高涨,由于按件计工,充分调动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因而各项生产有新的飞跃。

1973—1974年公社派来刘广照到小涌村搞“斩资该主义尾巴”把社员屋前屋后果树蕉树一律要砍掉,以生产队名义开办的砖厂,一律归集体所有,至于生产队每块地兼种的蕃著、花生一样要产除,总之在十年动乱该乡遭受到严重损失。

1974—1975年主要抓生产,搞活生产队经济,以生产队为单位,各施各法,包工包产搞好生产。这一二年间很少政治运动冲击生产,公社对蚕桑生产比较重视,经常召开现场会议,及时评比蚕桑生产情况。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垮台后农村出现了经济可喜的局面。人们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全心全意搞好生产,上级党委十分关注全社会各乡生产,经常组织检查生产,评论先进,用先进典型带动全面,使得各项生产搞得更好向国家多作贡献。

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该乡一方面抓好生产,一方面搞好队办企业。使农村经济搞得更好,主要个体的联合体和集体一条龙发展经济和逐年扩建和修缮好小涌小学,使之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

地理

地形

该乡的实得耕地面积为2600亩,其地质大部分是冲积泥土,一部分沙和蚬壳地。房舍初时为砖瓦结构,近十年新建的和整改的楼房多用钢筋、水泥、砖瓦。块状聚落。现有人口3204人。

小涌的房屋民国时期约有750间,沦陷后约毁坏二分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屋和旧改建约占三分二多的,现有房屋794户。

水文

小涌乡内有河流四条:新涌(南窦(闸)涌)、北窦涌、新桥大涌、南胜街涌,四条合计全长9.3公里,水网交织(不包括其他较小的涌溪)为方便各姓氏运送农作物,可减少肩挑的体力劳动。

该乡的水源以西北江下游流经境内,加以每天有涨退潮流,但地势比下游要高些,潮水经大墩水闸流入,交通总算方便。

至于洪水方面,由于有基围巩固,影响不大。加以该乡地处属亚热季风性湿润气候。每年有10次左右的台风带来许多雨量对生产上十分有利。

二、1.面积:现有面积2600亩

2.地形:基该上是平原,北基围外地名沙边(谭洲水道河边),原称这块地系沙滩飞机场约10亩左右,可种象草。因遇洪水会被淹没,不适宜种蔗。小涌灯笼沙约占100亩左右的沙滩,部分参杂泥土,可供种植甘蔗和竹笋。

3.水文:河涌基该情况

(一)新涌,东起岳步北闸口(麦家沙大塘)的交接处相连,而至大墩二续桥,全涌大约总长1.5公里。水流从东向西流入大墩二续桥,位于大墩涌的大墩水闸出新市海,河涌两岸全部甘蔗耕地及部分鱼塘。直属东红、前街、前进、高门生产队的管辖。

(二)北窦涌,南起岳步经闸口的交叉处接连,水流从南向北,流经小涌北闸、麦家沙闸,出潭州水道,全涌总长约2.5公里。两岸设有砖厂三间,耕地直属贯之、石街、前街与麦家沙管辖。

(三)新桥大涌,东北由小涌北窦起,西与大墩涌接壤,全长约3.8公里,新桥大涌的流向由涌之中段分两头流出,一方向潭洲水道,一方向新市海流出。该涌弯曲复杂,两岸耕地多属甘蔗、鱼塘,流经大步、社学、西龙的村民住宅点。由棉大、石街、大步、东头、后北、西龙、南胜直接管辖。

(四)南胜街涌,北起点与新桥大涌中段连接,西至大墩市头相连出大墩涌,全长约1.5公里,此涌弯曲复杂,是小涌街涌之一,两岸流经伯堂、西龙、南胜、高门、前进的住宅点。

三、物产资源

该乡主要种植甘蔗,平均亩产5.5吨。至于承包鱼塘户的农民则多数养猪,因为需要猪的肥料下塘养鱼,估计小涌村养猪每年饲养有3000头左右。以一部分屠宰后就地在市场供应,以解决人民的需要。

能源问题,该村用电主要由大电网供给,如大电网停电,改由电机发电,小涌村先后在1979年和1985年购置两台发电机,马力共200匹120千瓦作为准备,以应不时之需,初步解决电力供应不上的问题。

四、灾害

由于该乡地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每年有多次的台风影响,大多数在汕头市惠阳区之间或阳江市湛江市之间登陆,对该乡无大影响。但该乡难免遭受到强风和暴雨袭击的事情,毕竟是小数。至于虫害、干旱两灾,由于及时进行扩旱防虫的发动不致成害。地震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微震是有的,但1962年秋间,有一个早上凌晨三时左右发生过一次四级左右的地震,未发现有倒塌房屋伤人的事故发生。至于水灾,小涌村先后发生过两次,首次在民国四年特大洪水。由于北江大堤围崩缺口,造成广州市水灾。而该白驹围惨遭没顶无法抵御。当时小涌村有些屋已浸至门楣,水痕尤在。至于1962年西北江洪水顶峰同时汇集于三水河口,该围上华乡沙寮口被洪水冲崩,抢救不及。该乡和邻近各乡同受波及均成泽国,鱼塘、甘蔗损失惨重,幸无伤人毁屋的事情发生。

五.水利、改土、环境、保护

该乡均属水网地带,河涌堑氹交错。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部分较为荒凉。水利设施较为落后,低洼土地年久受浸,加上大围之外的一大片高低不平的荒地,自然条件差而影响生产,做成年年失收一大祸害。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互助组与低级社的广大群众共同努力把土地开垦扩充利用逐步兴修小水利的工程建设。初步疏通部分涌堑的水道,使其大片土地再无积水的现象,随之成立高级社、人民公社。在党的领导下,人力、财力、物力都集中一起,有利地大规模对农村水利的整治。当时该乡党支部积极响应把该乡的土地进行了有计划和部署,分片分段分地来治理。从大面积起来平整工程,按每片工程完成之后,再分回各队自行种植管理。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年努力,把乡内的土地基该治理完好,确保几十年的生产取得可喜的成果。该乡除支援外地之外,计有整治过以下的土地和水利工程建设。

(一)大规模整治的有金涌围,在1973年之前,原来的耕地乃属荒凉,堑氹交织,基田高低不平,后来在乡党支部的周密策划领导下集中三四百劳动力来大面积整治,时过月余把二百多亩低产荒凉的面积平整为可种桑蔗的基地,另设有鱼塘数口,重新把土地分给各生产队来管理种植。后至1985年由乡府规划各队自行负责平整,把原来二百多亩的土地再一次开发鱼塘,提高基面水位使之产量与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二)该乡大围之外的潭州水道与新围之内的三百亩土地,于1966年间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开发利用,以围外的堑氹以及历年的洪水冲积成土进行整改。当时以遇公移山的精神挑灯夜战把原有的三百多亩包括堑氹的面积整改成稻田耕作,保障当时粮食生产的保证,亦充实补充缺粮的一些困难。但时因外围积水严重,年受洪水威胁极大,在群众与党之部的积极反映得到上级有力帮助解决,随之由北滘镇、沙滘两区水利会的拨款于潭洲水道之麦家沙出口处建有防水闸一座,巩固了第一防水大堤。岳步乡合作开通了小涌北闸至麦家沙水闸的二公里多长的河涌一条,还贯通北窦围东至北排水道一条,使春季雨水能及时排出,旱时排入确保多年来的粮食生产。政策开放之后,种植得以自由,所以各队都把稻田改植为甘蔗生产。大部分基高的土地,也利用于砖厂制砖,解决群众购砖之所需。1985年至1988年间随之把土地开发为鱼塘生产。

(三)该乡原有内堤两条(即南窦至岳步北闸口的河堤两岸)全岸河堤全长大约两公里左右,其中右便全程属于泥路,左便的属于白麻石路(南秀古道),均可通往岳步圩口,两便围高有8米。在1971年为了土地的充分利用,决定把两便的堤围平低标准水位,扩大土地的利用价值。当时由东红、贯之、前街、新丰共同开发治理,经过一年多时间基该把两堤的土地平整完好,多数种上桑蔗生产。在平整改土中所付出的代价亦相当,在平整的过程中,由于操作过程的失误致使多名群众被高土卸下压至重伤,至今十多年仍未过完全康复。1979年因开筑荷村—岳步的公路所属大部分面积被公路占用。

(四)小涌村系由16个自然村所构成。从公社化后的体制下放。权力归还给各队所管,所以基该改土、水利的治理和利用都由生产队的自行解决。在二十多年来的治理解决,各队都有不同程度的整治,把原来小块土地连体成大片,小塘成大塘的治理工作。使逐年增产与经济效益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村和人口的沿革

小涌村自南宋时期逃难到来开村的族姓计有。

曾氏,五十一派祖显公,字达夫,系宋祥兴元年(1278年)由江西省南雄市至广州城内南海甜水巷曾氏四房祠徙居顺德锦里乡南庄。

到五十五派祖亮公,字崇让(忠恕公),后人为纪念他于1924年在村内兴建忠恕学校,可容纳300个学生,沦陷时期被日军被炸毁。又至五十八派公曾大埠于万历己酉年合族兴建永思堂奉祀,从开村至今二十五代约750年。

何氏,四世震龙公于大宋延祐乙卯年从南雄迁广州市经三桂始居小里涌西会里,五世何安常乐觉于洪武以后兴建安觉公祠。至九世何南台分支去该村南胜居住,从开始至今约550年。

梁氏,七世弥宽公起至现在十四代,系从福建省到来始居凉亭涌,后扩展到梁地街。梁氏家庙约在250年前兴建,150年前扩建,及至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期拆去,用其材料兴建小涌大会堂,梁氏到该村约394年。

杨氏,从南海大沙和顺德广教两地迁入计八代约240年。

蔡氏,从南海深村和大墩迁来计七代约210年。

区氏,从登洲和潭村迁入计七代约200年。

其他姓氏,如容、郭、潘、伍等后来相继迁入人数不多,故不作列入。

人口

该小涌乡从现在16个生产队暨794户,调查统计至1985年止,计现在有人口3203人,其中男性占1512人,女性占1691人。就化程度,初中约占620人,小学约占2480人。

从该乡建立户口登记册至现在核实其中演变,1981年以前自然死亡人数65人,1982年以后至目前止死亡人数为135人。但不包括其他死亡,如车祸、跌死、电死、自杀、溺死等7人。至于1981年以前的平均寿命为69.3岁,192年至现在平均寿命为71.5岁,对比增加2.2岁。

附寿命平均统计表1、表2

姓氏

该乡自开村以来有750多年历史,先后因逃难来自五湖四海的姓氏很多,以曾、何两氏为最早。计有曾氏现在人口1372人,女性514人、何氏人口404人,女性270人、梁氏239人,女性146人、杨氏301人,女性130人、区氏115人,女性52人、蔡氏177人,女性55人、容氏38人,女性14人、郭氏26人,女性17人、胡氏6人,女性3人、徐氏22人,女性5人、彭氏9人,女性5人、杜氏5人,女性2人、刘氏65人,女性62人、陈氏45人,女性42人、麦氏30人,女性29人、霍氏33人,女性18人、谭氏15人,女性11人,周氏24人,女性19人、黄氏38人,女性29人、黎姓31人,女性30人、林氏13人,女性8人、温氏4人,女性3人、岑氏9人,女性8人、王氏17人,女性13人、潘氏14人,女性11人、伍氏25人,女性14人、钟氏14人,女性9人。其他的姓氏马、张、劳、叶、关、李、龙、邓、袁、冯、伦、招、余、韦、严、冼、罗、卢、莫、邵、谢、笋、苏、田、高、萧、廖、洪、丘、沈、佘、汤、仇、陆、甘、卓、吴、庞等38个。均属女性,计有176人。

附小涌村各姓氏人口统计汇总表

华侨

1.形成

清代时期

由于封建帝王统治,人民有的向往国外,便产生务洋的思想,惟有变换环境寻找出路,于是离乡别井,希望有出头之日。估计当时去危地马拉做工有10人,赴安南越南)工作的约85人。

2.民国时期

南非11人、留尼旺1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285人、澳门58人总共458人。据了解该乡在各地的侨胞多数靠做工维持生活,有个别经营小买卖,生活上勉强地得去。最近两年来有些港澳同胞热爱家乡,先后捐助家乡建设金额港元四万元(人数48人捐助)。

社团和宗教

检查该乡历年来未有发现过有关社团和宗教的存在,故不再赘述。

风俗

新中国成立前该乡有这样的旧俗,每逢破五节、初六两天事前清洁街道,迎接菩萨游行及秋色等等。每年定期烧炮,搭戏棚请戏班回乡演戏(分男女棚),热闹一时。目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好景到来而矣。

过去自梳女唔嫁(不出嫁)现象的存在,主要由于在丝偈缫丝,每月剩得个钱,为了个人得到自由,于是出现自梳女唔嫁人。有的出嫁不落家宁愿出钱为丈夫纳妾生儿育女,而自己挂名为正室等。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象根该消失。

新中国成立前小涌仍有鸦片烟馆两间,赌博有番摊馆、牌九馆、十二位馆等。使到有的浪子终日留连在烟赌馆中,做成“废时失事,丧品伤情”的恶习,新中国成立后消灭了这种现象。

十.历代重大事故始末

械斗

清末民初时期,该乡曾出现过两次械斗。由于宗派主义的影响,曾氏和五府(何、梁、杨、蔡、区)因一些小问题而引起了争执,实在系意气用事。曾发生过械斗两次。一次打起来,结果五府被烧房屋两间,死1人;后一次打不成。五府由于得到大墩表叔朋和梁其等二人从中间劝阻。曾氏由大富谭学等于1930年间,在小涌宽成丝偈开和约会得到解决,以后各姓氏和好如初。

触电

1979年8月28日村中西龙队农妇罗某某时年45岁,在金涌因割草喂牛,不慎踢倒电缆触电身亡。

车祸

1967年7月间,小涌村青年男学生曾某某是乐从中学在学的学生,在石湾镇街道至澜石路段被汽车车死。

1984.1.19女青年曾某某去佛山市购买物品,回来时在佛山汽车总站附近汽车车死。

文物

1.寺庙

时清时期,该乡先后在境内建有太上庙、新庙、大庙、主帅庙、天后庙等五间。由于时间长,无从查对参考,只根据个别年老人的反映,以上的庙宇始初由广大群众签资兴建,以顺应善男信女参拜庇佑、祝福平安,希望得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康、周年顺景。在思想有所寄托。但由于年久失修,乏人管理。加以新中国成立在“破四、立四新”的号召下,群众起来将所有神像庙物破坏尽,其太上庙、主帅庙、新庙均已拆去无存,而大庙则改为茶楼,至于主帅庙四港澳人士家属捐助得建,铜锣湾天后庙曾作为牛棚,后来亦由港澳人士和善男信女捐助修缮,恢复原来的面貌,供人参拜。

碑碣

曾杰之烈士墓

碑文如下:“生前曾任中国共产党顺德县委会委员兼小涌支部书记,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于1928年冬。”

1954年小涌农会立五区区府题

十二。谱与史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姓氏的族谱已焚烧或遗失,目前调查系根据个人抄下到村时始祖和传下来的派数作为参考,更谈不上历史名人的家谱。

桥梁

该乡原有一座拱桥,座落现小涌小学左侧边,这座桥梁系曾良豪于明朝259年(有误待查)用红石兴建,当时他任顺镇副总戎的职务。据说曾去抄过陈探花的家。这座桥系建来纪念先祖曾子的,桥外有闸门楼一个,上用麻石刻有“武城达道”四个字,至于该桥和闸楼早已拆去填为平地。

旗竿夹的由来

曾氏永思堂的旗竿夹也是由曾良豪建了拱桥后同时兴建的。

梁氏家庙的旗竿夹则由清末得中科举的大墩梁显恕到来拜祖,把细庙附近土名“梁头帮”约四亩多的基塘一块送给梁显恕作为礼物,至于该族竿夹拆梁氏家庙同时拆毁。

“大夫弟”的由,由于曾氏七十派积辉于嘉庆十六年由监生加捐府知事布政司照磨按察司,经历准于州用加二级职衔而为的。

民间故事

相传小涌村内有一条蚬壳龙(地里的蚬壳(蚝壳)形成的)从北便沙海边延伸到小涌村境内。期时有一风水先生建议建一间主帅庙,把庙宇建在蚬壳龙上面,建一间曾氏永思堂骑住蚬壳龙。据说这条蚬壳龙一直延伸至荷村三十二亩,由此小涌日趋兴盛发达。子孙后代繁衍接续。后因锋芒披露,那位风水先生据说把龙眼封住了,于风水不利。

小涌太上庙建成后,乡间百姓很信奉太上庙。故此年年太上庙香烛鼎盛,其时在庙堂大门左右挂上一对大红灯笼,在漆黑之夜犹如一双炯炯发光的眼睛,两道寒光一直照射远方,远在隔海登洲。相传由于这样,对登洲乡民的风水极为不利,登洲乡民惟有想方设法利用更深人静偷偷派精壮人士摸到太上庙来。用两口大长钉紧紧钉在左右两侧的两扇大门之上,据说这样做才免除影响登洲风水之波。

新中国成立后,村中庙堂均已响应:“破四旧、立四新”之时废掉。近年来由于人民百姓自发签助重建修缮北顶娘娘庙、主帅庙。竺圣庵早于大跃进年间拆毁了,近十年前由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士及乡间人民百姓筹资重建修缮。现建在小涌南窦公路旁。日中有专人管理,打扫庵堂及有人在庵堂内居住,每年逢年过节抑或神诞节日乡中及外村的善男信女均到竺圣庵来拜佛诵经,这一活动其实是人民群众宗教信仰的活动形式而矣。

竺圣庵

从庵堂内主持人反映,她曾见过一个宝炉(香炉鼎)上书着咸丰四年重建,这次是重修第四次了。据说小涌竺圣庵原来是尼姑庵堂,重修后有一个主持叫老建和尚,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年之久,当老建和尚死后其遗体在竺圣庵后院焚化升仙(园寂)。这事村中长者亦有所闻,那时竺圣庵命名为竺圣寺。自老建方丈病故后又来了个名叫和尚介,此人从佛山市仁寿寺而来,和尚介平日好赌。当日该侵华国家沦陷时和尚介转返佛山仁寿寺,一直在佛山病故。竺圣庵随即又来了一个叫亚济的主持和尚,几年过后亚济和尚便又离开竺圣庵。紧接接由小涌南便街何桃婆主持竺庵,看守竺圣庵,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60—1961上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运动风潮之下,才把整座圣庵拆毁。.

工农副业生产

工业

该乡在清末期间建有宽成丝偈,于1914年在南窦附近兴建兆伦(后改仁经),1928年继建经利成(东华)三间丝偈,可容纳女工1200人。至于生产出来的生丝多数运往广州市外销。这段时期丝业至为兴盛,一直至搞战前因丝业不景逐渐失败。

农业

1.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后生产工具种类的演变

除改用电水泵之外,其手脚水车两种则淘汰同时作废。以减轻人力劳动,至于其他生产工具无甚改变。

2.各时期主要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见统计表)

3.各时期的经营管理方式

1955年是单干与互助组,互助顶工和换工的作用。

1955年尾初级社时期按件计酬(二分制)。

1958年是人民公社化时期,以排组为单位二作安排,不计报酬。

1959是生产责任制建立后(二分制)。

交通运输

新中国成立前水路靠岳步—广州市线约40公里,运输货物及载客(副食物杂物)大部分猪糠运回乡间养猪,以解决饲料的问题,此系1954年以前的情况。

1955年以后,由于公私合营,统一调度,建华轮船公司取销这条航线。改航行广州—石湾线。当时该乡如需要去广州的话,则到北便基围外沙边搭石湾客货轮去广州,又可到乐从或澜石搭车到佛山市转车去广州。由于1979年起筑好岳步—乐从这段公路。开始有广州—岳步这条路线汽车行驶,每天一班,早上由岳步开出广州,下午由广州开返岳步。后来跟着有大墩—佛山、广州市的汽车行驶,方便得多同时这条公路可行驶其他的车辆,运输畅通无阻。

基该建设

1.公益事业

小涌小学,1958—1959年在公和糖厂旧址建校。面积占3000平方米,水坭结构,二层楼上约200平方米(包括教导处),九个教学班十六个课室,解决了该乡的适龄儿童入学。下附该校1950—1985年学生到各格升学就读情况统计表及小涌教育事业发民状况统计表1、2。

小涌村教育事业发展基该状况(1950—1985年)

新中国成立初(1950—1956年)小涌村小学仅是初教级小学校。只有四个教学班,即小学1—4年班为一个学段,叫初级小学毕业。学校教师编制只有3—4人,内设一个学校负责人,余下有2—3个教师,他们均由县教育局派遣而来,当时学生仅有70—80人,校址设在现今曾氏前峰公祠内,学生初小学业期满后要到大墩小学读五、六年班完成小学高小学习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1957—1964年)党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多次进行对农村小学从师资到学制的整顿、改革,为了适应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需要。减轻国家负担。当时提出以:“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各地除发展健全完善公办小学之外,各乡各村纷纷开办民办小学。师资来源由当地聘请物识有一定文化又喜爱教学工作的中、青年进校当教师,小涌民校早在1959年开办,初时由几个教学班发展成为完全小学(1—6年班),拥有学生200多人,校址设在竺圣庵及小涌糖厂旧址。后由小涌乡府逐年扩建民校校舍,学校民师6—8人,民师工资每月由乡府支付,记工分,每学期民校收到学费上缴乡府,1961—1962年上级对小学教育质量抓得很紧,搞“双百”、“小宝塔”狠抓学生学习质量。“双百”即在学学生语文科学习成绩要100分,数学科学习成绩要100分,为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定期抽测各班学生学习成绩,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对学习成绩优良的班级教师受到表扬。对学生学业成绩差的要解剖典型,六十年代初小涌乡有小涌小学和小涌民办小学。

1965—1970年,学校自从贯彻执行“两要腿走路”的办校方针以来,积极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学制、教材是统一的。民校教师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方面均由公校负责人领导定期考核各年班学生,统计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并列表统计上报成绩。学校师生及时配合当地乡政府各项政治中心工作。成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投身各项运动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1966—1976年,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波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社会上出现串连活动,各地中小学相继受到影响,波及和冲击。中小学停课闹革命,中小学都得教师要参加串连活动,投身当时运动,该小涌小学公民办教师亦于1966年12月至1967年1月为期一个月时间一行10余人前往广州市串连,到广州市内各院校看大字报,了解广州地区文化革命斗争情况,就这样按上级旨命停课30余天后由穗返乡复课,按当所提出:“复课闹革命”回乡复课,而当时学生读书是无教科书的,只有读毛主席语录该。学校教学常规秩序混乱。按照当时毛主席提出: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学校边学习边支农,学校向小涌乡府要来10亩生产耕地(大婆墩金涌一带)作为学校农场。搞蔗粮间作,甘庶间种花生油料作物。成为科学种田试点。学校组织师生广积肥、养猪、养免为了合理管理生产,学校决定按各年班学生数摊派生产耕地。各年班包干责任制,定期评比。故此这两三年间学校经常停课,搞生产农务。教师成为生产队队长,学生成了小农民。由此面严重荒废学业。贻误宝贵学习时光,而当时教师又成了“臭老九”。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校进驻贫宣队管理学校,教师定期下生产队劳动,体现生活,回顾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受到的极严重的影响。

1978—1985年,十年动乱之后,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恶阴谋,教育事业逐渐走上正常轨道,学校按三中心办事,注重发展教育。特别在邓小平同志主持和召开科学大会后,各中小学智力于教育,在学制、教材、课程设置所设教学科目。能恢复文革前的正常状态,各小学开办小学附设初中班,满足学生就近就读。教师、班级、学生比以往增多了,校舍设备正逐年完善。教育事业出现可喜形势。小涌乡府各级领导对学校教育事业能鼎力支持,尽可能在资金上、物质上支持学校。经多年来的努力,师生们发扬艰苦建校精神。如今学校校舍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水泥结构,中间两层为300平方米,楼上设有三个课室,楼下为教导处及少先队大队部。

全校共有11个教室,教师共14人(包括公办教师9人,民办教师5人)共有9个教学班。校园内绿化美化环境较好。现正建造两层详房式教师宿舍420平方米。全校建筑造价为31万元。小涌小学自文革后曾先后培养输送两个女学生到佛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培训就读。有四个学生毕业于顺德师范学校现已参加教育工作多年了。曾满钊考上华南工学校。曾伯全考上中山医学院后留学于日该,杨国礼亦考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深造。

1988年7月20日整理于小涌小学,教师岑泰来执笔

幼儿园的设立

为了解决该乡的男女青年就业,幼儿托养的问题。因此顾请幼师及保育员5人。在村内(最初期)的伦长曾公祠做临时幼儿园,可以解决100多名儿童的抚养。至于其他生产队约有100多人(入自办托儿所)使到其父母安心出外工作。目前正准备筹划兴建,使幼儿园办得更好。

卫生站

从1978—1979年,兴建面积为100平方米,砖瓦结构,价值一万元。由于该乡有人口3207人,为了加强保健工作及解决群众临时治病,减少痛苦的需要。因而建立该乡的卫生站。内设医务人员3人,于每天早午晚订出一定时间为群众服务。

妇产房

因该乡距离乐从有4公里的路程,产妇必要时到医院留产,有时达不到理想,因此在卫生站左侧设一个妇产房。以适应不时之需要,解决产妇临产不及去医院的问题。

发电站

电房面积130平方米,水泥结构两层,价值18000元,设备有发电机两台,200匹马力发电120千瓦,价值为32000元。每天遇到大电网停电,自行发电供应以备不时之需。

小涌村近年来由于贯彻个体、联体、集体一条龙的经济发展。开设个体户五金厂四间,联合体砖厂四间,个体商店十间,综合商店一间,茶楼三间,理发店三间,个体加工皮革厂六间,猪肉六档,鲜鱼火鹅各二档,满足群众生活上的需要。从上面的商业网络来看,可见得该乡近年来面貌的改变。

另出外工作的,如做泥水、倒水泥(建筑工人),到石湾澜石陶瓷厂及其他工厂做工的和商业就业的男女青年250人。

至于女青年为车绣、商业与个体、集体的工厂就业约有200人。自从各行各业开放这后,就业的男女青年计有450人,即解决多余的劳动力,又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好转与市场的繁荣。

历年大事记

1986年

四月五日,乡委会研究确定兴建北窦、高桥头、急干章这三座原是木桥。乡委决定投放资金把上述三座桥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

五月十五日,乡委同意筹建小涌幼儿园一座,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该幼儿园可容纳一百余人幼儿进入幼儿园。全日的可在幼儿园内开午膳及待幼儿午睡后用午餐。直至当天傍晚六时许才由家长接返家中。这样大大方便了外出工作的双职工,他们可以放心到外地工作,幼儿园可为家长分忧而助一臂之力。

六月十日,经乡委会研究同意筹建前进——乡府路段全长为300米,水泥路一条,作为进村大道,机动车辆可直抵村中心,以便于交通运输,为民造福,甚得群众称赞。

九月,小涌幼儿园落成。

十二月七日,乡委召开专题会议,贯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

十二月十日,小涌村委召开生产队队长会议,具体安排第九届县镇人民代表选举工作。

1987年

一月十日,县镇第九届换届选举工作在该乡全面铺开,该乡全体群众参加投票选举工作。选举镇第九届人代会代表的有何炎炽、曾丽婵两位同志,并通过选举小涌选区,选举了曾日光同志为县人民会人民代表。

四月四日,撤销乡政府,并选举产生小涌村民委员会主任及村民委员会委员。

四月五日,乡委决定筹建脉涌——西龙公路大桥一座。

四月十四日,村委会研究同意筹建小涌村政府办公大楼一幢,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五月二十六日,乡府办公大楼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六月五日,乡委研究决定同意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重建小涌新市场。

十月十六日,乐从镇举办区级龙舟(五人)竞赛,该乡派出三只艇参赛。其中拱北获得全镇第九名,西龙队亦获得奖励。

十二月八日,召开生产队队长会议,研究有关开展群众性普法宣传工作。并举行普法知识第一单元测验工作。有关考核试卷由各生产队长发至各村民,并参加普法知识测验。

1988年

二月二十二日(正月初六),小涌村举办欢庆龙年贺岁礼炮并隆重举行小涌乡府办公大楼落成志庆。

五月日,乡委召开生产队队长会议,研究在新围兴办轮窖砖厂,为在经济开放年间搞活集体经济,更好地发展队办工副业。

五月八日,乡委召开生产队队长会议,贯彻落实全民性普法常识教育。并举行第二次(第二单元)普法常识测验,有关考核试卷由各生产队长发至各村民,并参加普法知识测验。

六月十三日,组织全体村委及生产队队长学习党中央“十三大”会议文件,领略文件精神,明确今后奋斗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七月十日,乡委研究同意筹建小涌小学教师宿舍大楼,占地300平方米,并委托专人承建,推荐主抓该项基建工程的杨新妹、曾丽婵两同志切实关注,主抓上述工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