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
陈铭枢(1889年10月15日—1965年5月15日),字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是客家人,北伐将领,抗日名将,从军而信佛,是民国时代中国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民革创始人之一,曾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北洋政府军事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铭枢早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辛亥革命后,陈铭枢参加讨袁战争,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加入粤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东征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陈铭枢任该军参谋长兼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陈铭枢率部取得平江大捷,先后攻克汀泗桥、贺胜桥,被誉为“铁军名将”。武昌光复,陈铭枢出任武汉卫戍司令;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自任军长。1927年3月,陈铭枢脱离武汉国民政府,依附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成为蒋介石的宁府要员。1928年12月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
1931年4月,陈铭枢被陈济棠、胡汉民和汪精卫排挤,被迫卸任广东省主席并赴日。同年6月,陈铭枢回国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随着战事发展,陈铭枢逐渐对蒋介石的专权独裁产生不满,并与邓演达密谋反蒋,率第十九路军进入福建省建立第三势力。但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而未成形。1931年9月,陈铭枢出面调停宁粤分裂,并出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后代理行政院长。在随后召开的中国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陈铭枢当选为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不久因蒋介石、汪精卫重掌国民政府大权,陈铭枢被迫辞去行政院副院长之职。随后,陈铭枢指示十九陆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对来犯的日军奋起反抗。在蒋介石、汪精卫的逼迫下,陈铭枢卸去所有职务,被迫于1932年10月游历欧洲。第二年5月陈铭枢回国后经与国民党反蒋派和中共联络,于11月22日在福州市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蒋决裂。两个月后即告失败。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铭枢主张团结抗日,1943年同其他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人士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抗战胜利后,陈铭枢积极联络各方反蒋,在民革成立后,出任民革中央执行委员。国共内战期间,陈铭枢积极从事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陈铭枢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5年5月15日,陈铭枢在民革中央参加座谈会时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在陈铭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习仲勋称赞陈铭枢:“陈铭枢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铭枢,1889年10月15日生于广东省合浦县曲樟乡璋加村岐山背。陈铭枢的家族是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父亲陈均是晚晴秀才,以教书为生。陈铭枢七岁启蒙,十五岁入公馆文治高等小学读书。由于陈铭枢身高体壮,经族人介绍进入军队当勤务兵,开始了军旅生涯。1906年8月,陈铭枢考取广东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二期。不久,经陈汉柱介绍加入同盟会。其时,陈铭枢从谭嗣同的《仁学》中知晓“真如”这个词,便以此作为自己的字。1909年夏,陈铭枢从小学毕业后升人南京陆军第四中学。
投身革命
辛亥武昌首义后,南京起义受阻,陈铭枢偕蒋光、陈果夫等军校同学十余人赴武昌,编为中央第二敢死队在汉口参战,后又任黄兴卫士,随黄兴回到上海市。不久,陈铭枢到姚雨平的广东北伐军任连长;南北和议后,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铭枢南下广州参加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陈铭枢与方声涛等人亡命日本。1914年他在日本东京黄兴主持的军事学校“大森浩然庐”学习军事,后又入革命党人创办的政法学校学习。1915年陈铭枢从日本回国,在南京跟欧阳渐学佛。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方声涛部云南护国军,任连长。1918年,陈铭枢脱离方声涛部任肇军游击营营长。1920年,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陈铭枢在阳江起义,被陈炯明任命为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营长。1921年,在邓演达等帮助下,陈铭枢所部接受改编为新建的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四团,自任团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在孙、陈矛盾中,陈铭枢保守中立。不久即脱离部队,到南京再度向欧阳竟无学佛。在此期间,在好友邓演达等劝说下,陈铭枢决定归附孙中山。
1924年10月,陈铭枢策动陈炯明系机关报香港特别行政区《新闻报》社长兼总编辑陈秋归附孙中山,震动很大。回到广州市后,陈铭枢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兼第一旅旅长,并在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时立下战功。6月,刘震、杨希闵滇桂军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讨伐,陈铭枢和蒋介石分任左、右派指挥。平定刘、杨之乱后,广州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所属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编为国民革命军,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陈铭枢任该军参谋长兼第十师师长。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陈铭枢在南路平定陈炯明部,进驻廉州北海。
铁军名将
1926年春,广东国民政府筹议北伐。3月9日,陈铭枢和白崇禧到长沙市成功争取唐生智服从国民政府。5月,广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出兵入湘援唐,北伐战争开始。6月下旬,陈铭枢所部第四军第十师集结于湘南前线,8月19日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等获平江大捷。8月26日,担任主攻的第四军向粤汉铁路重镇汀泗桥发起攻击,陈铭枢指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血战汀泗桥,于第二日击溃吴佩孚部。随后又乘胜攻克贺胜桥。陈铭枢以卓著战功成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以英勇善战被誉为“铁军”。
10月10日,武昌光复,陈铭枢出任武汉卫戍司令;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自任军长。此后,中国国民党领导内部发生迁都之争,武汉方面反蒋情绪日趋激烈,陈铭枢不愿反蒋,于1927年3月脱离武汉国民政府,转赴南昌市,依附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陈任南京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行主任职责。在宁汉分立时期,陈铭枢成为蒋介石的宁方要员。随着“七一五”武汉“分共”和宁汉合流,陈辞职并随下野的蒋介石赴日。11月2日,应蒋光鼐、蔡廷之请,陈铭枢从日本回到福州市,复任第十一军军长。
主政广东
1927年12月,广东政局动荡,张发奎和黄琪翔发动政变。国民政府下令讨伐张、黄,陈铭枢任东路总指挥,回师广东,与张发奎部血战东江获胜。1928年2月,陈铭枢任广州政治分会委员;12月,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与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分掌广东的政军大权。主政广东期间,陈铭枢提倡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由欧阳予倩任所长;又以巨资接办上海神州国光社,创办《读书杂志》,并筹办广东艺术学院和大剧院等。
1929年1月,南京编遣会议前夕,陈铭枢响应蒋介石号召,主动裁军缩编,把第十一军三个师缩为一个师、一个独立旅;并按自己先已表示的“军民分治、党政合作”原则,将第十一军军部撤销,自己也辞去军职,蒋光鼐、蔡廷锴两部划归陈济棠节制。同年3月,李济深在南京被蒋介石囚于汤山,陈铭枢一面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方李济深,但又一面反对粤军将领谋议起兵反蒋。同时,他还反对桂系反蒋,拥护中央的“统一”。11月,陈铭枢帮助陈济棠部署军事,在花县一带击败张发奎和桂系联军,结束了广东境内的粤桂战争。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陈铭枢指示旧部蒋光鼐、蔡廷锴听从蒋介石号令。6月,他与陈济棠击溃来犯的张发奎部和桂系联军。战事刚结束,蒋、蔡两部即调到津浦线与阎锡山军作战,攻克济南,并正式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任总指挥。1931年1月,陈铭枢发表《广东民国二十年行政计划之旨趣》,在民政、自治、财政、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计划。2月,蒋介石扣留胡汉民于南京汤山,又一次反蒋高潮到来,陈铭枢继续反对粤军将领起兵反蒋,并与在江西的蒋光鼐、蔡廷锴达成拥蒋的一致意见。4月,陈济棠与胡汉民派同汪精卫结合,筹谋召开“非常会议”反蒋,他因不附和,被迫卸粤省主席职离穗赴港,旋往日本。
密谋反蒋
1931年6月初,陈铭枢回国,蒋介石命他到江西省重领第十九路军,并委任他为“剿赤”右翼军总指挥,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陈铭枢到赣州市后,即同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联名发出通电,拥护中央“统一”。随着十九路军在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中失利,兵力渐感疲惫;同时陈铭枢在战斗中深感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差,且赏罚不公,对陈部这样的非嫡系部队处处压制。十九路军在广东省方面断绝军饷供应的情况下,蒋介石也未予补给;且蒋调拨给陈铭枢统率指挥的各军,实际上仍由蒋直接下令,自己只能掌控本部部队。这使陈铭枢对蒋介石的专权独裁产生不满,不得不考虑十九路军摆脱窘境的问题。8月,陈铭枢在吉安市军中与邓演达建立联系,对反蒋问题进行密商,并通过杨杏佛与蔡元培联系反蒋,确定反蒋计划:决定利用蒋介石要陈铭枢出兵攻打广东的机会,另开局面,即“俟军队进入粤北,即急转潮、梅,占领东江和闽南地区一带;然后推蔡元培领衔,我与择生共同署名,发表对时局宣言,呼吁和平,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相号召;对宁粤双方则采武装调停办法,建立第三势力,以图控制整个局势”。9月中旬,十九路军集中于赣,正在陈铭枢密令蔡廷锴准备按反蒋计划行动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陈铭枢感到国势危,于是打消反蒋计划。
调停宁粤
此时,蒋介石请陈铭枢出来调停与广东之争。1931年9月28日,陈铭枢与蔡元培等赴港,调停宁粤分裂。30日,陈铭枢出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所部十九路军调防宁沪一线,成为拱卫南京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核心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10月,陈铭枢作为南京五代表之一出席宁粤上海和平会议,会议决定宁粤双方分别召开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由于新选出的粤方中央委员坚持以蒋介石下野作为到京的先决条件,12月15日,国民党中央临时常会决议蒋介石辞职,推选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陈铭枢代理行政院长。在随后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选孙科为行政院长,陈为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对孙科政府均采取拆台态度,孙科、陈铭枢等通过《中央政治会议特务委员会组织大纲》于1932年1月14日成立中央政治会议特别委员会,规定除重要方针由中政会决定外,紧急政务皆由特委会处理。但是孙科和陈铭枢均无力解决外交和财政方面的重重困难。1月18日,蒋介石、汪精卫等在西湖举行“烟霞洞会议”,决定蒋主军、汪主政,重掌国民政府大权,陈铭枢被迫辞去行政院副院长之职。
淞沪抗战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地区全境,又蓄意进行挑衅。十九路军于1月23日在上海举行秘密会议,陈铭枢派人指示十九路军“如日军向我防地进攻,即在原地抵抗消灭之”。1月28日深夜,日军在闸北区向十九路军翁照垣部发动突袭,十九路军就地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29日,陈铭枢密电蒋光鼐、蔡廷锴、戴戟,要他们继承十九路军光荣传统,并表示即来沪共赴国难。在全国人民声援下,并在张治中第五军的增援下,十九陆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日军不断增兵,并三易主帅。但因蒋介石、汪精卫和何应钦等军政首脑一味主张避战,依赖国联调停,拒不再发援军,使十九路军和张治中第五军孤立无援,被迫于3月1日开始退出淞沪,最后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陈铭枢对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使淞沪会战以妥协求和告终,深为不满。蒋介石、汪精卫联袂出山后又迫使陈铭枢陆续辞去行政院副院长、交通部长及军委常委等职。蒋介石还下令免去陈铭枢京沪卫戍司令长官之职,并于6月裁撤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调十九路军到福建省“剿共”。10月下旬,陈铭枢被迫赴欧洲游历。欧洲之行使他对共和制度有了新的认识,对蒋的独裁专制更加不满。
福建举事
1933年5月,陈铭枢由欧洲返抵香港特别行政区,一面与中国国民党内反蒋各派联络,一面派人和中共建立联系,筹划反蒋事宜。10月26日,陈派徐名鸿作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十九路军全权代表,与中共及中国工农红军代表潘汉年订立《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20日,陈铭枢联合李济深、冯玉祥等反蒋势力在福州市召开中国各省人民临时代表大会,22日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告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彻底决裂。陈铭枢任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兼文化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他又组织“生产人民党”,任总书记。但是在蒋介石强大的军事进攻下,十九路军难以抵御,陈铭枢与李济深等被迫离开福州,逃亡香港特别行政区,坚持近两个月的福建人民政府即告失败。
1935年7月下旬,陈铭枢联合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在香港组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推动抗日反蒋运动。1936年9月3日,陈以团长身份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布鲁塞尔国际和平运动大会(即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当选总会理事。会后访苏,并会见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
继续反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国民政府解除了通缉后,陈铭枢从香港回到广州市,参加抗战。9月21日,陈铭枢被蒋介石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参议官。为表达团结抗战的诚意和拥蒋抗日的决心,他主张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并积极向蒋介石进言,以求能对抗战作出贡献。1938年1月23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在汉口举行成立大会,由陈铭枢主持,大会呼吁世界各国援助中国,制裁日本,大会推举陈等为分会理事。他还担任国民外交协会主席。在此期间,陈铭枢为抗战奔走呐喊,与中共方面也广泛接触,频繁会见王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固执成见,使陈铭枢对蒋完全失望。1938年8月17日,他致书蒋介石表示“不愿陷入党政派别斗争的涡,现决潜修学问,访教逸贤”。随即入川隐居于重庆北“作养晦之计”。但他仍时刻关注着抗战时局。为了交流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1943年2月与谭平山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人士的座谈会,定期举行。8月陈铭枢与李济深、谭平山等着手筹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这一系列活动,陈铭枢都在幕后进行,以防蒋介石破坏。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28日,“民联”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陈铭枢当选常务干事。1946年2月,陈铭枢与李济深等在重庆秘密聚会,策划反蒋民主运动,任军事策反小组成员。6月,全面内战爆发,“民联”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并从组织上与中国国民党决裂,转入地下活动,陈铭枢更多地从事幕后工作。11月,蒋介石召开一党包办的“制宪国大”,陈铭枢抵制参加,并称“这是蒋介石最后唱的一出热闹戏,是回光返照罢了”。此后陈铭枢参与国民党各民主派组织的联合活动。1948年元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陈铭枢任中央执行委员。民革成立后,“民联”仍作为一个独立组织继续活动,陈铭枢以其在国民党军政两界中的特殊地位,积极从事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吴化文部起义,1949年初浙江省主席陈仪策反汤恩伯(未成),1949年5月上海市代理市长赵祖康的弃暗投明,1949年8月湖南省主席程潜起义等等,他都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病逝北京
1949年9月,陈铭枢至北平市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联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1月,任民革常委。1950年9月,他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不久升任部长。1953年1月,他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翌年初,陈铭枢调京工作,任民革理论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9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2月,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56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补选为人大常委会常委。1957年10月,陈铭枢被定为“右派分子”(1962年4月摘除“右派分子”帽子,1978年平反),只保留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委职务。1965年5月15日,陈铭枢在民革中央参加座谈会时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思想主张
陈明枢在《何谓人民革命》一文中对革命的理论意义作了阐述,认为人民革命是生产的人民革命,是真正的民族革命,是改造中国政治、促使中国经济进步的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他赞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还不断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侵略暴行,呼吁各国支援中国抗日。
主要作品
书籍
碑文拓片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十九路军淞沪殉国并历年死难将士纪念碑文》
人物评价
在陈铭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习仲勋称赞陈铭枢:“陈铭枢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陈铭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朱学范撰文纪念陈铭枢时写道:“对于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建立过卓著战功,起过重要作用,对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坚强爱国者,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中国哲学家、思想家,陈铭枢的至交熊十力评价他:““其一生言动,大概胡胡涂涂。遇事可能冲动,而实无多留恋。与人无少长贵贱,一律以自然待之。无城府,无分别,无道理的后生随便尔汝之,他亦无所觉。其来似有因,其去极自然。”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家乡尊老
陈铭枢在家乡大兴尊老之风,如为家乡每个在世的百岁老人赠送“民国老人”寿匾、寿金,修建合浦慈善机构“普济院”等。当时,廉州二甲社有庞氏祖母高寿104岁。陈铭枢知道后高兴地称之为“人瑞”,还专门亲笔题写了“民国老人”四字,命人用樟木制成寿匾,并具贺礼,以鸡鸭圆蹄酒布之属,派出乐队送赠到庞家,一时传为美谈。“民国老人”寿匾今尚存于民间。1929年,陈铭枢担任广东省主席后,又专门发文至合浦县政府,凡在世的百岁老人,均由省府赠送寿金、寿礼,并赠送鎏金木匾一块,以祝其颐年康乐,县政府也赠给一定的寿金。
力抓学生军训
陈铭枢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期间,陈济棠把控军权且不让陈铭枢染指。为此,陈铭枢亲自抓广东学生军训。因为学生军训作为一种“拟军事化”的特殊训练,军训合格学生又成为粤军下级军官的重要来源,“练而优则军”,陈铭枢担任中大军训部主任,能与未来军官产生师生之谊,故而不辞辛劳地参与学生军训的管理。当时,陈济棠长期担任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校长,陈铭枢便主动担任中大军训部主任,既有与陈济棠分庭抗礼的“意思”,同时,还可利用职权之便,了解中大人才资源状况,利于将优秀人才收归麾下。
解救梁漱溟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扩大会议和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与梁漱溟就农民问题发生了争执。正当在场的其他人束手无策之时,陈铭枢突然站起来问道:“梁漱溟的错误究竟是政治问题,还是思想问题?如果是政治问题,那就是革命与反革命之分,应该用别的办法解决,而不必在此多费唇舌;如果是思想问题,那就可以另当别论,采取耐心的教育、批判的办法,使他逐渐醒悟,而不必操之过急,如何?请主席指示。”毛泽东略加思索,对此问题做出回答:“梁漱溟这个人很反动,公开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立场上说话,但没有发现他暗中有什么活动,也没有发现他与美帝国主义和台湾有什么联系,因此他的问题仍属于思想范围的问题,因此我仍提出保留他当政协委员的资格。对于他的反动思想,不充分揭露不行,不严厉批判也不行。”这等于给梁漱溟定了性,没有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去解决,从而解救了梁漱溟。
人物纪念
陈铭枢故居
陈铭枢故居位于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歧山背村,原为砖木结构平房祖屋。1929年,时任广东省主席的陈铭枢回乡捐资创办璋嘉小学时,为了解决乡中往来亲友的住宿居所,决定在祖屋基础上建一座三层仿西式小洋楼。整个故居包括小洋楼、土围墙、炮楼、工房、厨房、柴房等,占地面积约1.5亩。整个建筑为歇山顶、夯土墙、砖木结构,共14间房,分前后两排,中间设有天井,长34.3米,宽12.1米,属中西结合式建筑构造。1958年,因水利工程规划影响,已成为公房的故居被列入合浦水库建设水浸区范围而被拆除,仅存部分围楼土墙。1984年,故居遗址被列为合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北海市客家联谊会发起筹资重建陈铭枢故居。1999年10月奠基,2001年3月动工建设,2005年3月竣工。“陈铭枢故居”五个字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题写。2017年8月,故居被列为北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合浦图书馆旧址
合浦图书馆旧址位于海城区解放路17号北海中学校园内,由陈铭枢于1926年捐资建造。该旧址为券廊式二层西洋建筑,长18.9米,宽15.4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四面坡屋顶,各层楼高4.3米,前后有廊,廊柱两侧有仿罗马式“科林新”柱头,正门有门廊,门廊两侧有石台阶,正门顶壁有陈铭枢先生手书的“合浦图书馆”五个大字。1938年,该旧址曾作为中共在北海的重要指挥部,新中国成立后至1994年一直作为北海中学图书馆,现为北海中学工会活动室。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爱国名将、民主人士陈铭枢文物捐赠仪式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24-03-27
陈铭枢.豆瓣读书.2024-04-06
统战人物 | 陈铭枢:在上海秘密开展策反的铁军名将.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2024-04-22
陈铭枢回忆录.豆瓣读书.2024-04-08
海南岛志.豆瓣读书.2024-04-08
抗日名将陈铭枢生平展在广州举办 多件珍贵文物亮相.中国新闻网.2024-04-08
抗日爱国名将陈铭枢后人回广西合浦县寻根问祖.中国侨网.2024-04-06
北海新增2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北海市人民政府.2024-03-2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北海市人民政府.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