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
陈仪(1883年5月3日-1950年6月18日),字公侠,又字公洽,号退素,绍兴市人,188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陈仪是家中第三子,其父陈炳从商。
陈仪早年就读于私塾,后进入杭州求是学堂,陈仪于1902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后改名振武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次年进入日本陆军测量学校,后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并于1907年毕业。1904年在读期间成为光复会会员。1911 年陈仪参加浙江独立运动,之后被推举为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兼陆军小学校长,1917年陈仪赴日本就读陆军大学。1924年陈仪应留日同学孙传芳的邀请担任师长,期间因敦促孙传芳与国民革命军合作,受到同僚胁迫被孙软禁,最终化险为夷。1926年蒋介石委任陈仪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1928年3月陈仪赴欧考察。后陈仪深受蒋介石的器重,执掌军务支持捐给解释的内外政策。陈仪任职期间革故鼎新,受到蒋介石的信任。1934年赴闽担任省政府主席,在位长达七年八个月,在福建省实行诸多新政策,创新人事管理等,奉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开展各项建设,为福建的发展做出了奉献。在位期间参与抗日战争,号召福建军民奋勇抗日,但因政策实施失败,被反对势力抓住把柄指控施政不当,最终下台。1941年陈仪离闽调去重庆市,后任命为行政院秘书长决心整顿官场恶习,期间与孔祥熙发生冲突以致后期被调任为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1944年任台湾调查委员会主任,准备接收台湾工作。1945年台湾回归后,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建立起特殊的行政长官体制。1947年爆发“二·二八事件”导致陈仪离开台湾。而后策动汤恩伯反蒋起义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于1950年在台湾被杀。
在治理台湾期间,陈仪坚持根绝奴化的旧心理,建设革命心理。落实的一系列语言政策,发动“国语运动”为海峡两岸“书同文、语同音”做出了贡献,为国语在台湾的普及、增进台湾同胞对两岸统一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促进两岸交流做出贡献。李敖(台湾作家)在《二二八研究第三集》一文中评价陈仪:“ 此公一 生清廉,辛苦从公,痴心爱国,最后着魔而死,真是人间悲剧。不过,如今在历史学家笔下, 蒋介石遗臭万年,陈仪却晚节留香,历史循环,倒真的为这位烈士有所偏怜。陈仪精神,真不死矣。 ”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陈仪1883年出生于绍兴市的一个小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陈仪的父亲从商家庭殷实,其叔父历任知县、知府。5岁时便随同大哥在私塾学习,喜读经史典籍。到了12岁时,陈仪的母亲考虑家业便将其送进本地的钱庄当了3年的学徒。陈仪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取杭州求是书院旧址,随后又于1902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后改名振武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次年陈仪进入日本陆军测量学校,后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1904年在读期间加入了光复会,1907年毕业后归国担任陆军部二等课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陈仪被蒋尊簋(伯器,1882~1931)邀请出任都督府军政司司长兼陆军小学校长。1912年,陆军第六师师长朱瑞无端指责陈仪后勤供应不力,陈仪辞职。1917年陈仪与其妻子沈蕙再渡日本又报考了陆军大学,于1920年毕业携眷回国。而后在上海经营实业。1922年陈仪再度赴日筹款时娶日本女子古月好子为妻,回到中国后古月好子改名为陈月芳。
主政浙江
1924年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孙传芳入浙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闽浙巡阅使兼任浙江军务督理,并前赴上海市礼请留日同学陈仪担任新收编的浙一师师长,加上陈仪想要回乡,因此其接受邀请抵达杭州就职。陈仪任职期间将浙一师驻地从宁波市迁往杭州市,并将葛敬恩、徐培根等人拢为参谋,同时开办军事训练班教授士兵。1925年10月,孙传芳部署浙一师和浙二师攻击奉系杨宇霆部,陈仪率领浙一师的步兵团和炮兵营由沪杭线北上渡江,在固镇县和宿县的战斗中击退张宗昌所部及其白俄雇佣兵铁甲车队。同年11月陈仪因功被孙传芳提拔为徐州市总司令留驻徐州,期间陈仪开办“浙江陆军第一师干部教导队”以培训军官,后更名“徐州军事干部学校”。
1926年秋,陈仪暗中派遣葛敬恩向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传达和平停战的意图,蒋介石支持陈仪采取中立态度,浙江省长夏超接受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的番号,宣布浙江独立,不久被孙传芳部宋梅村击溃。于是孙传芳将陈仪调去浙江任命为浙江省省长,任职期间陈仪多方联络浙江乡绅名流,争取浙江和平自治,之后敦促孙传芳与国民革命军合作。同年12月22日,孙传芳派孟昭月包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陈仪扣押于梅花碑省长公署,同时武力撤销苏浙皖三省联合会以反对和平自治,三天后陈仪被孙传芳转移至南京的五省联军司令部软禁,后来在好友方震、刘宗纪、陈周之的帮助下,陈仪才重新恢复自由回到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任命陈仪为 “ 江北宣抚使 ”,但陈仪并未到任。1927年夏天,他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海外考察
1928年初,蒋介石想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科技,以完成孙中山提出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于是任命陈仪为赴欧考察团的委员长,带领李鼐、胡庶华、项经方以及德国顾问迈克斯·鲍尔迁往德国考察。1928年3月,陈仪等人乘船从上海出发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上岸,北上德国时沿途考察各国文化和国情,在德国参观杜塞尔多夫的火车机车厂、汉堡港口、科隆世界博览会和慕尼黑博物馆等,之后同德国方面商谈购置军火和聘请军事顾问等问题,并接触到正在德国留学的张果为、俞大维等人。在德国考察期间,陈仪针对留学生问题于1928年的9月写出《拟向教育部建议者》,之后赴美途中又写下《二十年以内余所希望达到的阶段》等作品,离开美国到日本短暂停留后返回上海市。回国之后陈仪被蒋介石先后任命为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军政部常务次长和军政部政务次长。
治闽抗日
1933年福建事变后,陈仪被调任国民党福建政府主席兼绥靖主任,整理福建军政。1935年被蒋介石派去参加"何梅协定"谈判,谈判签订之后,陈仪向蒋介石提意成立资源委员会以及掩护郭沫若回国,而后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接受陈仪的意见,同意郭沫若回国抗日。七七事变后陈仪逮捕枪决致使金门县沦陷的金门县县长汉以及日奸林白,又亲自揭露日本台湾总督诱降的阴谋,得到蒋介石的赞赏。在福建省工作期间,陈仪逐步让当地经济和治安走向正轨。但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打破了陈仪推动陈仪现代化的愿景,经济凋敝。后对于经济建设转入战时体制,以"统制"经济为主控制全省的经济,建立起公库制度。
在教育方面,陈仪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以考试鉴定教师资格,学校建设各有侧重,广泛开展国民教育。在医疗方面采取建立省医院、防治疫病等措施。陈仪于1939年归纳自己的主张为"三均政策"即教育机会均等、工作机会均等、医疗机会均等。对于抗战方面,福建省成为抗日最前线,陈仪从实处着手,组织民众奋战抗敌,募集枪支救济难民,为抗战筹集公债,招募壮丁。据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编印的《抗日战史》记载,1937年~1941年9月陈仪在福建一段时间里,抗日守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大小战斗就有九十五次之多。 但陈仪和徐学禹在福建执政期间采取的垄断贸易、钳制教育等政策让以陈嘉庚为代表的闽籍华侨心生不满,陈嘉庚组织领导海外归国华侨捐款抗日,并发动倒陈风潮,蒋介石在舆论压力之下将陈仪调往重庆,任命刘建绪为福建省主席。1941年12月27日,蒋介石任命陈仪担任国民党行政院秘书长。
调任重庆
1941年,陈仪离闽上调中央,步入陪都重庆,陈仪初到之时,蒋介石曾考虑让陈仪回到军队中任命后勤司令,但陈仪却拒绝任命,因没有合适的安排,陈仪三个月都处于无官无职的状态。而后偷袭珍珠港,中国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中国调整内外政策,行政院内设秘书长等职务,蒋介石当时兼任行政院院长,而后安排陈仪去行政院整顿风气,整顿工作中与蒋介石的姻亲、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产生矛盾。1942年12月7日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与国防最高委员会分别召开常务会议,通过任免要案,宣布了陈仪与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秘书长张厉生对调,派张厉生为行政院秘书长,陈仪担任党政工作考核委员秘书长,免去了陈仪行政院秘书长的职务。1942年12月担任中央训练团高级班代主任,又任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训练团教育长。1943年10月出任陆军大学代校长一职。同年年底,陈仪任台湾调查委员会主任,准备台湾的接收工作。
主政台湾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归中国。8月29日,国民政府特任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10月抵达台湾并举办典礼,随后以全部精力接收接管工作,12月顺利接收完毕。 在台湾任职期间,陈仪改革政府人事制度,设立人事室加强管理;自行印发新台币,建立财税体制,并且阻断法币入台,力求金融独立;文化上坚持建设革命心理,落实语言政策并发动国语运动,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事件”,这件事缘起于一场缉查贩卖私烟的偶然冲突,此次事件从开始到结束仅十天左右。此次冲突越演越烈,此事件从一场“缉烟血案”演变成一场政治冲突。以王添灯、蒋渭川为首的两股势力向陈仪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诉求被称之为“四十二条”,后演变为“三十二条”期间陈仪追求和平解决此次事件,但尽管陈仪进行了三次广播讲话试图和平解决冲突,但并未奏效。而后再次广播后对处委会提出的“三十二条”作出回应,但局势并未稳定,反而更加动荡,最终蒋介石发密文给陈仪告知将派兵团解决暴乱,后续镇压各地暴动的军事行动迅速展开,陈仪采取恩威并施,“戒严绥靖”的政策。5月,清乡结束,戒严解除,全台被捕被杀的逃匿流亡的人数不胜数。二·二八事件,蒋介石对陈仪的表现很是不满,批评指责后让陈仪自递辞呈,陈仪便结束了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生涯,黯然离台飞回南京。
策汤反蒋
1947年陈仪回到大陆后,弃商从政的他生活窘迫,后回故乡绍兴市看到满目疮民不聊生的社会后写下《山居》一诗。在故乡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上海市,经历过政治失意,陈仪难以静心,经过较长时间的反思。阅读大量的书籍,与好友胡先恭、鲁迅等人相交甚好。期间战争局势对蒋介石越来越来不利,又重新起用陈仪,委任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一职,本已心灰意冷不愿再涉足官场的陈仪在蒋介石的规劝下以及几位幕僚的相劝后,最终接受任命。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下野,蒋介石计划与共产党分庭抗礼,待机反攻。期间陈仪联系汤恩伯,汤恩伯是陈仪一手栽培起来的,后来汤恩伯一直追随陈仪左右, 以长辈事之,陈仪也视汤恩伯为自己的心腹。陈仪规劝此时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陈仪给他写信,建言汤恩伯局部和平,开放长江渡口,迎接解放军渡江。而后陈仪的好友胡先恭提醒陈仪小心汤恩伯。但陈仪认为自己与汤恩伯之间的交情甚好,对胡先恭的忠告置之不理。而后汤恩伯收到了陈仪的来信,对信中的事仅仅是表面答应,其后便将此事告发给蒋介石。
被捕处死
蒋介石通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毛森的汇报推测陈仪投奔中国共产党,派人监视陈仪,而后陈仪策反汤恩伯失败后,使得蒋介石对陈仪的芥蒂更深并起了杀意。最后要行政院长孙科下令免去陈仪的一切职务,在1949年2月,陈仪被免职的消息被杭州市各报报道,胡先恭关心陈仪建议让其快设法脱身,而此时陈仪仍对汤恩伯坚信不疑不愿离开。卸任后的陈仪回到上海市,23日被军统扣押,4月27日被押解往基隆市,陈仪关押期间陈仪的朋友都曾请求蒋介石对此宽大处理,而陈仪一次次的与中国国民党当局决裂的表示进一步激怒了蒋介石,下达了对陈仪的军法审判决心杀掉陈仪。汤恩伯得知陈仪将被处死后也是四处请托蒋介石免陈仪一死,但最终改变不了蒋介石杀掉陈仪的决定。1950年6月18日, 台湾“国民政府国防部高等军法合议庭”以“煽惑军人逃叛罪”, 叛处“陆军二级上将”、“前浙江省主席”陈仪死刑, “夺公权终身, 除留其家属必须生活费外, 全部财产没收”。凌晨一点,陈仪被枪杀于台湾省台北市马场町刑场,终年六十七岁。其五弟陈公亮遵照其遗嘱将其火化,骨灰安葬在台北淡水观音山墓地。
为政举措
治理福建
1934年2月陈仪在福建担任福建省政府主席,为民国时期福建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福建任职期间,首先稳定治安,改进政治政策,大力发展福建经济,1934年陈仪成立"考察台湾实业团",奔赴台湾进行大规模考察,考察范围涉及农业、轻工业、教育业等,将台湾发展经验用于福建建设。1935年3月,陈仪召开福建省行政会议,开展各项行政工作,福建治安逐渐趋于稳定,随即开展建设工作,在交通、金融、农业生产上出台了相关政策;在教育方面,陈仪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以考试鉴定教师资格,学校建设各有侧重,广泛开展国民教育;在经济方面,陈仪着手建立福建省银行,颁布公库法,以福建省银行集中管理金库,从而建立福建省的银行金融系统;在医疗方面采取建立省医院、防治疫病等措施。陈仪于1939年归纳自己的主张为"三均政策"即教育机会平等、工作机会均等、医疗机会均等。对于抗战方面,福建省成为抗日最前线,陈仪从实处着手,组织民众奋战抗敌,募集枪支救济难民,为抗战筹集公债,招募壮丁。
治理台湾
1945年8月29日陈仪任命为台湾行政长官,之后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对于台湾进行有效治理。
在人事方面,台湾独特的行政制度有着严重弊端,行政机构庞大,官吏众多,许多人利用陈仪的信任擅自汲引私人,在陈仪发现失控之时,加紧建立起人事制度,设立人事室加强管理但为时已晚,公务人员营私舞弊的情况愈发严重。为此1946年6月陈仪在行政长官公署纪念周上宣誓“贪污人员不论大小决予严处”。
在经济方面,陈仪对新台币进行改革,自行印发台币,建立财税体制,并且阻断法币入台,力求金融独立,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台湾的物价和金融管理,但是后期台币贬值以及信誉降低也对台湾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后采取公营经济,台湾的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经过战争导致大部分工厂难以正常经营,导致台湾经济满目疮痍,濒临崩溃,而后又采取修复政策等,但都是杯水车薪。又采取专卖制度,进一步导致物价飞腾,民生凋敝,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文化上,在治理台湾期间,陈仪坚持根绝奴化的旧心理,建设革命心理。落实的一系列语言政策,发动“国语运动”为海峡两岸“书同文、语同音”做出了贡献,为国语在台湾的普及、增进台湾同胞对两岸统一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促进两岸交流做出贡献。
人物评价
严如平、贺渊著《陈仪全传》中记载:陈仪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是具有坚定信仰的政治活动家,是终身不懈勇于进取和革新的实践者,是中国国民党政坛上一位少有的埋头苦干、清正廉洁的人。他的一生可以用《中庸》里的一句话——“择善而固执之”来概括。
李敖(台湾作家)在《二二八研究第三集》一文中评价陈仪:“ 此公一 生清廉,辛苦从公,痴心爱国,最后着魔而死,真是人间悲剧。不过,如今在历史学家笔下, 蒋介石遗臭万年,陈仪却晚节留香,历史循环,倒真的为这位烈士有所偏怜。陈仪精神,真不死矣。 ”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陈仪被杀后,其遗体被五弟陈公亮火化后安葬在台北淡水观音山墓地,将"陈公退素之墓"篆刻在墓碑上。(陈仪)如今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投河15号的陈仪先生故居现已被有关部门列为文物保护点,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