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图
明代唐寅的《庐山图》,也叫《匡庐图》,或《庐山三峡桥》。真迹现藏于安徽博物院,为全景山水,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又称庐山观音桥)一带的景观,画面峰岩嵯峨天皇,古木惨淡,瀑泉湍泻,画风清刚俊逸,而意境却萧索苍冷。
画作赏析
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148.5厘米,横72.2厘米,安徽省博物院藏
款署:“唐寅子畏”,(印章)“南京解元”“六如居士”二印。
《匡庐图》上的景物有三个层次:前景是嵯峨的岩石上,挺立着几棵枝丫交错的古树,在朔风中落叶纷飞,老枝纷披;中景是一段玉带似的白云,横亘山腰,白云中隐现出一道瀑布,从山垭间喷薄而出,顺着山势,几经曲折,化为一泓碧水,荡漾在山脚下;远景是一排险峭的山峰,如戟似剑,直刺苍穹;右下端画了一道横跨山涧的山桥,桥上一老者骑驴过桥,一童子尾后。
《匡庐图》呈现给观众的是萧索、压抑、沉重的情感色彩。这种自然物象的色彩,隐现了诗人心理情绪的色彩。唐寅寓情于画,借画隐晦曲折地抒发自己的压抑情绪,折射出作者一段坎坷的经历。诗言志,画寓怀,画中题诗:
赢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三峡桥的地理位置和山水胜景,第四句描写了此间朔风阵阵、落木萧萧的气氛,第三句“赢骖强策不肯度”诉说了内心难以排解的隐痛和有志难伸的悲愤,唐寅在《匡庐图》的题画诗,是对画境的补充和发展,倾吐了胸中的一片真情。
创作背景
此画不仅在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也是研究唐寅的重要资料。唐寅,早年以科场案被黜,遂而颓放潦倒,而中年的一段幕僚生涯,亦使得他魂魄不定。明正德九年,即1514年,当时唐寅44岁,江西南昌宁王朱宸濠派使者携带礼物聘请唐寅与文徵明到宁王府作画。文征明推病不往。唐寅正想就此机会到江西省游览名胜,便欣然前往。宁王盛情接待了他,命他歇息几天就吟诗作画,作王府的幕宾,为宁王歌功颂德。唐寅在南昌市游览期间,听到街谈巷议,宁王在招兵买马,网罗党羽,图谋作乱。唐寅这才明白,宁王所以重礼相聘,是想借重自己的名声,培植个人的势力,为篡夺皇位结党营私。唐寅由此而想起14年前曾因别人科场舞弊而受到株连,在官场摔了一跤,现又成为宁王掌中之物,万一东窗事发,这附逆作乱是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唐寅愈想愈怕,寻思脱身之计,只有学古人于急难时装疯卖傻,掩人耳目。此时他荒诞不羁,故作胡言乱语,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不知羞耻。这一招果然有效。宁王见他这般丑态,弄得哭笑不得,以为他真的疯了,留在王府有伤体统,赏了些银子,打发他回乡。唐寅这才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挣脱出来,登舟从南昌市经鄱阳湖回苏州市老家,中途登临了慕名已久的庐山。逃脱出“鸟笼”的唐寅,放情于庐山的山水中,有感有悟,不免作诗作画。写了一首七律《登庐山》: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诗中流露出的心境即是迷惑,郁闷。
唐寅这次游览庐山,与以往游览名山大川的心情有所不同,他是在一场惊吓之后,带着心有余悸的心情登上这座千古名山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敞开心扉,尽情地游览了庐山的险峰峻岭,飞瀑流泉,让大自然的美景消除胸中的块垒,忘却近日的不快。他发现匡庐的山水与家乡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光相比,别有一种雄浑刚阳之美。他急于把自己在庐山所见所感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庐山下来,途经安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便精心绘制了这幅《匡庐图》。
画作流传
就是这样一幅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竟遭到流落安徽乡间的厄运。明清两代,徽商鼎盛江南,徽州豪商巨贾依仗其财力,置田建宅之余,亦广购奇珍异宝、名人字画。如歙县西溪南大收藏家吴用卿就与唐寅过从甚密。到了近代,徽州各大村邑中的名门望族,都普遍家道中落。徽州以前交通不便,宝物不易外流,遂大多流落于本地。60年代初期,几个收破烂模样的人在休宁县从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婆手中以4元钱购得此画。后屯溪文物商店余庭光先生又以40元从收破烂者手中将此画购回。1966年,徽州地区文化局将此画拨交安徽博物院收藏,并重裱于杭州市“西泠印社”。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江伯虎,一字子畏,号唐寅、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朝苏州市画家,据传于朱见深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中区(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参考资料
唐寅作品.三典轩书画原图库.2024-10-14
醉人的山水!.搜狐网.2024-10-14
唐寅赴庐山绘制《匡庐图轴》庆贺重生.中国爱艺网.2012-05-26
唐寅.古诗文网.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