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镇
商家镇位于淄博市周村区南部,萌山水库上游,1994年,商家乡与冶头乡合并成立商家镇。总面积54.3平方公里,人口24381人(截至2018年末),辖27个行政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2011年与萌水镇共同组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
2006年6月,商家大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音乐形式,被市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5月,入选2019年度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街道)名单。
商家镇,隶属淄博市周村区,地处周村区东南部,东与淄川区钟楼街道相邻,南与淄川区昆仑镇毗邻,西与淄川区岭子镇相连北与王村镇和萌水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41.92平方千米。
1949年,属淄川县第六区;2010年11月,原淄川钟楼街道的东商村、东岔村、冯家村划归商家镇,属周村区;截至2018年末,商家镇有户籍人口24381人;截至2020年6月,商家镇下辖2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馆里村。
2011年,商家镇财政总收入2604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8万元,比上年增长7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00万元,增值税2159万元,企业所得税3万元,个人所得税17万元;2018年,商家镇有工业企业187个,规模以上企业5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9个。
历史沿革
1949年,属淄川区第六区。
1956年,成立商家乡。
1958年,境内村分属磁村、王村、萌水3公社。
1962年,3公社划出18村成立商家公社。
1984年,改为商家乡。
1994年8月,商家乡与治头乡合并成立商家镇。
2004年7月,郝家、大邢2村划归淄川钟楼街道。
2005年7月,东商、冯家、东岔、长远、王家5村划归淄钟楼街道。
2010年11月,原淄川钟楼街道的东商村、东岔村、冯家村划归商家镇,属周村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商家镇地处周村区东南部,东与淄川区钟楼街道相邻,南与淄川区昆仑镇毗邻,西与淄川区岭子镇相连北与王村镇和萌水镇接壤,距区政府22千米,行政区域面积41.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商家镇境内属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岭、平原相间,主要山脉有冲山、碾子山区、双山、焕山、泉子山,境内最高峰为冲山。
气候
商家镇境内河道属小清河流域,尼罗河为白尼河,从小史村至东太村流经境内小史村、地铺村、七河村、武家村、白家村、治西村、治东村、西阿村、胡家村、前太村、东太村,长8.7千米,流域面积17.5平方千米;范阳河流域面积7.6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朱家小河。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矿产资源有紫砂、石英石、黏土、煤炭,分布于西南、西北部。
行政区划
1949年,属淄川区第六区。1956年,成立商家乡。1958年,境内村分属磁村、王村、萌水3公社,1962年三个公社划出18个村成立商家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设立商家乡。1994年,商家乡与冶头乡合并成立商家镇。2002年,全镇辖31个自然村。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淄川区和周村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淄政发[2010]91号2010年11月6日)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2010年11月5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10]271号文件批复我市,同意将淄川区商家镇划归周村区管辖。
按照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山东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勘界工作规范,市政府将于2011年4月底前,组织淄川区政府和周村区政府完成行政区域界线的重新勘定。
淄川区、周村区要按照省政府批复精神,及时制定和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发展规划,加强指导,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平稳较快发展。
截至2011年末,商家镇下辖27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商家镇下辖2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馆里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商家镇辖区总人口2316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12人,城镇化率8.7%;总人口中,男性11157人,占48.15%;女性12012人,占51.85%;14岁以下2964人,占12.79%;15—64岁17233人,占74.38%;65岁以上2972人,占12.8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人口出生率9.7‰,人口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长率5%‰。
截至2018年末,商家镇有户籍人口24381人。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
综述
新中国建立初期,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万元,1978年470万元,1993年14156万元。2002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303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81万元,人均纯收入3961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75:12。
农业
2011年,商家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2.3万亩,人均1亩,农业总产值达到0.8亿元,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生产粮食8591吨,人均370.8千克,棉花种植面积262亩,产量13吨;花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2万亩,产量334吨;蔬菜种植面积623亩,产量2079吨,主要品种有黄瓜、豆角、西红柿、青椒、西葫芦等,七河牌花菇被省工商局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产品有香菇、杏鲍菇道等,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畜牧业以饲养生生,猪、羊、鸡为主,生猪饲养量5588头,年末存栏257头;号羊饲养量757只,年末存栏453只;家禽饲养量1.1万羽,上市家禽2.8万羽,生产肉类484吨,其中猪肉商419吨,牛肉15吨,羊肉7吨;禽蛋42吨;畜牧业产值,169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累计造家林2.84万亩,其中防护林12400亩,经济林126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2.8万株,林木覆盖率50%,活立木蓄积量14.2万立方米,农民人均纯收人8460元。
1956年,粮食亩产95公斤,总产272万公斤;1972年,粮食亩产180公斤,总产337.5万公斤;1972年,修建西马水库和东商水库。1974年,配套两大干渠,总长5500米,其中,高架渡槽2000米,三级扬水,扩大水浇面积400公顷,13个大队受益。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16公斤,总产654万公斤。1998年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高产田,实行立体种植,多元化发展。七河村引进花菇食用菌新品种,进行工厂化培育,建培育棚35个,蔬菜大棚40个。2001年,建花菇、蔬菜大棚4个,“七河”牌无公害蔬菜销往省内外,实现产值250万元。2001年,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山东农业大学列为科研开发基地,镇政府被淄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九五”期间农业科技先进单位。2002年,武家、冶西、红星村引进沾化冬枣,建起14公顷冬枣园。西阿村投资40万元,建冬暖大棚16个,引进“春捷桃”,被列为市高科技林果示范园、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2002年,全镇调整土地300公顷,建设生态示范镇。2002年底,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达4:6,农业总产值7052万元。
工业
2011年,商家镇工业逐步形成以耐火材料、机械制造、五金加工三大产业为主导,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为创新点,针织、外贸加工、机电铸造、木器加工等专业村为代表的综合发展体系框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职工71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500万元,其中中型工业企业1家,职工28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28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工业园区1个,工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
新中国建立初,乡内无工业。1962年,成立农机制修厂,1979年更名淄川化工阀门厂。1972年始,建公社煤井、耐火材料厂、化工厂、面粉厂、保温厂、纤维厂、五金厂、食品厂。1976年,队办企业开始起步,以小五金加工、生产耐火材料为主。1978年,从业人员553人,企业年收入164万元。1985年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专业村先后形成,大邢村服装、红星村沙发、双山村羊毛衫、循途村轻工机械制造,长远、王家村冶金铸造,杨家、代家村矽砂加工,馆里村铜材、节能电器,东商村砂轮。以山东淄川真空开关厂二轻机电产品为龙头,冶金、建材产品为骨干,小五金加工为基础的发展格局。1995年,组建省级乡镇企业集团山东华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镇、村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137个镇村企业中改制的96%,实现工业总产值18764万元。2002年底,全镇企业137个,从业人员3847人,工业总产值60629万元。
商贸
新中国建立前,大邢家庄设集市。1953年,成立商家供销社。1982年,仅有商家供销社饭店餐饮业1家。1993年始,陆续设立中小型农贸市场8个,餐饮业发展到145家,大邢服装专业村服饰园入园经营者206户。1995年,镇域内占地270公顷的鲁中机动车驾驶员教考中心建成使用,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仅教考中心胶王路商家段,新设餐馆29家,售货点47个,出租车80台,劳务市场2个。2002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1959家,实现营业额22021万元。
2011年,商家镇进出口总额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主要产品有食用菌菇、铁艺工艺品2类20余种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方式划分,一般贸易出口270万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30万美元。
文化
商家镇有有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商家大鼓。
商家镇是远近闻名的鼓乐之乡,商家大鼓源于清代中期,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商家大鼓气势雄伟,韵味奇妙,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商家镇村村都有大鼓队,每年都举行全镇大鼓比赛,商家大鼓协会已吸收集体会员32家,个人会员1500余名,商家大鼓已形成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商家大鼓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商家大鼓也从开始的自娱自乐,逐步走向市场。省外的南京市、哈尔滨市,省内的济南市、青岛市、滨州市、日照市等地,都留下过商家大鼓队的英姿。商家镇“打鼓之乡”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2006年6月,商家大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音乐形式,被市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8月,商家镇被列入第三批“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此次商家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将推动商家大鼓的健康发展,使这一民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交通
商家镇滨博高速公路经过境内,境内长2.9千米,有1个出口,通往淄博市、王村等地,325省道过境,境内长9.5千米,双向4车道,通往淄川、王村等地。
社会
1953年,设完全小学1所,教学班3个,教师3名,在校生110人。1969年始,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976年,建幼儿园20所。1980年,设联中。1993年,合班并校,17所小学合并为7所,筹集212.2万元,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法。1994年,撤乡并镇,辖中学2所,小学12所,学生3250人,教师248人。1995年,蟠龙中学建成,招2个高中班。1998年,由淄川第三职业中专代管。淄川第三职业中专、山东省民族艺术学校、山东郓城宋江武校淄博育英分校坐落该镇。
1956年始,推行科学种田,推广麦种植、番薯下蛋技术、玉米杂交种植、多穗高梁种植、小旱作麦种植。1991年4月,淄川真空开关厂研制开发的ZN5--10/1250--31.5型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通过省级鉴定,填补国内空白。8月,淄川节能电器厂开发研制的QFB-Ⅱ型全方位汽车防盗报警器通过省级鉴定,填补省内空白。1999年始,山东华海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淄川特种耐火材料厂分别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999年8月,淄川泉龙耐火材料厂生产的ASC系列耐火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填补省内空白。2001年,淄川镁质砖厂研制铝锆质滑板砖获省级科技鉴定。2002年底,全镇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0名,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1项。
村民素有春节后自发扮玩传统。龙灯、霸王鞭、高跷、赛鼓是当地扮玩项目。红星村群众自发组建业余剧团,演出五音戏。1963年,社内部分村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公社成立广播站。1976年,成立公社电影队。1977年,成立公社文化站。1980年,挖掘整理商家大鼓鼓谱,并开始普及。1984年,建封闭式露天影剧院。1990年始,每年举办一届商家大鼓表演赛。1996年,商家大鼓走向市场,被市文化局命名为特色文化乡镇。1997年,被淄博市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称号。1998年,组建商家百面大鼓队。东商村张恒久筹措资金,成立40人组成的五世同堂家庭大鼓队,中国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及省、市电视台多次采访录像并播放。2002年,全镇拥有大鼓830面,锣、及表演道具配套齐全。
1950年,社内有3处诊所,3名医生。1962年,成立公社卫生院,医护人员5名。1965年,各大队建卫生室,配备“赤脚医生”,推行合作医疗。1978年,卫生院建筑面积1148平方米,病床20张,职工24人。1995年,卫生院投资75万元,建门诊楼1200平方米。1996年,村卫生室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办镇管、卫生员择优录用。2002年底,卫生院建筑面积2788平方米,病床35张,职工61名。
1970年始,百姓自发以村为单位成立业余篮球队。1972年始,每年春、秋举办学生运动会。1988年始,每年“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举行不同形式的镇域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1992年始,每年举行一次庆“八一”军民实弹打靶联谊赛。镇老龄工作协会春冬两季组织老年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等体育活动。,武家村残疾人王代臣先后在国内、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得标枪掷远金、银牌。1994年8月,被市政府授予体育先进乡镇称号。1997年始,先后举办镇“工商杯”乒乓球赛,“信用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象棋赛、庆“七一”拔河赛,“冬枣杯”篮球赛等。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商家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589人,专任教师32人;小学3所,在校生1115人,专任教师9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1所,在校生1050人,专任教师10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5%,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1686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686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686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商家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3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6张,固定资产总值26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8人,其中执业医师1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人,村级卫生室29个,医疗从业人员51人,完成诊疗27395人次,出院病人217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46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6819万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商家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8户,人数57人,月人均28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72户,人数747人,月人均96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3人;农村医疗救助62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3人,社区服务站4个,新增就业人员300人,有3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8人,年末城镇失业人数300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78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500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78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8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300人,参加失业保险10人,参加工伤保险580人,参加生育保险200人,有30余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
镇村建设
1966年,萌山水库扩建,辖区内5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共建房2553间。1980年,规划旧村改造。1992年始,开发商业街,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总长1.5公里。1994年9月-1995年6月,投资380万元,兴建商中公路(商家--七河),全程7公里,路面宽9米。建成环湖东路,南起胶王路,北至萌水镇东南侯村,路面宽7米,全程4公里,总投资90万元。2002年,村村通柏油路,村内中心路全部硬化。
产业特色
“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关键。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商家镇党委书记李晶说。为促进专业村发展,该镇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结构优化、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依托各专业村,规划建设了西阿、三太工业加工区,投资20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等主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有泉鑫散热器厂、华电电器、正域电子等9家企业落户西阿工业加工区,有2家已建成投产。为引导各专业村健康发展,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商家镇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制定发展章程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合作,走出了一村一品,实行捆绑式经营、联手闯市场的路子,有效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淄博辰裔轻工制品有限公司是西商村一家从事瓶盖加工出口的企业,从设计、制作、注塑、喷塑、磨光到出口,20多家大小企业相互配套,相互依存,对于一些简单的生产工艺,则延伸到户,委托部分年老体弱的人群进行加工处理,增加了群众收入。小小瓶盖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300万美元。
专业村建设牵动着千家万户,为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专业村发展中来,各村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不断提升专业村的对外影响力。为扶持服装加工产业发展,馆里村投资13万元新上160千伏安配电室一处,彻底解决了近40个服装加工户的用电需求,全村形成了1.4亿件童装、内衣的生产规模,借助淄川服装城批发市场,馆里村的针织服装一直辐射到北京、西安、拉萨等国内大中城市,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
得益于优越的政策支持、宽松的发展环境,武家、冶东、西太的五金加工,西马的汽车配件,循途村的铸造产业发展都渐入佳境,上一年该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88元,增幅10%。
生态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实行党政领导挂包重点工程制度,成立了农业重点工作领导小组、企业绿化年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任务的落实。邀请山农大专家及上级有关部门实地考察、调研,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及时把任务分配到各村、各企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到部门、到村、到人。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宣传车、办培训班、入户调查、座谈会、党员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征求意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争取上级扶持,努力抓好萌山水库生态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实行一村一策,一地一策。镇上出台了补偿奖励政策,为群众无偿提供香椿苗,按时完成任务的村按每亩30元标准奖励村干部。通过以上措施,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及村干部的工作热情。现该工程进展顺利,新修生产路1.5公里,路两侧栽植紫叶李、蜀桧2000余株,计30余亩。大田内栽植椿芽24万余株,计1200亩,地头堰边挖穴1万余个。同时,认真做好育苗工作。新育金枝槐等景观苗木10亩,杨树苗20亩,核桃苗7亩,为明年萌山水库生态建设经济林栽植提供了苗木保证。
认真抓好二沿三环绿化及区直部门挂包荒山绿化工程。按照区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合理规划地片,重点抓好商中路、胶王路、三太路、白尼河及支流河滩绿化。现已栽植速生杨1088亩,计10万余株。全民义务植树达到6万余株。及时与挂包荒山绿化工程的各区直部门进行对接,确定具体山头地片,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区政协已栽植侧柏12000余株,面积达60余亩。
在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商家镇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环境意识和节能降耗意识,走科学发展之路。2008年,镇上关停了淄博吉磊水泥厂、淄川红旗耐火材料厂2家污染企业,指导建材、冶金、矽砂等高耗能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淄博鑫拓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研制的碳化硅飞尘过滤器国家863项目,产品试产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有2个耐火项目、1个饲料生产项目、1个大型养殖项目因环保不过关被拒之门外。
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方案的实施,为商家镇的环境保持奠定了基础。该镇建立了68人组成的环境卫生保洁施工队,2008年新建了40个垃圾池,设立1台垃圾车定时清理垃圾,实现了日产(企业)日清食品。同时,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出资10万元给保洁人员发放补贴,有力地维护了商家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
商家镇充分把握市委、市政府对萌山湖开发的发展机遇,开展了“建绿色商家,创生态家园”系列活动,动员全镇人民共同参与。该镇从2008年初开始,启动了萌山水库生态建设综合开发工程。该工程规划面积8500亩,涉及13个村,2651户、8204人。将石佛寺周围东官、李家、西岔3个村2000余亩,作为整个工程的示范片区,以主干道和生产路两侧高档绿化为骨架,形成地头堰边栽植常绿树、大田内栽植经济树的总体绿化格局。为此,镇上成立了萌山水库生态建设综合开发指挥部,多次召开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有关村主要负责人会议,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抽调精干力量组织实施。已整修道路3.6公里,路旁栽植蜀桧、紫叶李、国槐、香椿、侧柏45万株,已完成总任务的90%,景观效果初显。
干部建设
商家镇突出教育培训、引导帮扶、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新任村干部的积极性,使新任村干部服务农民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用的出来,成绩干的出来,百姓看的出来。突出抓好教育培训,提高新任村干部工作能力。商家镇以加大对在职村干部的培训为突破点,重点结合岗位特点,提高运用政策、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上半年共举办了2次村书记、主任培训班,邀请区国土、司法、财政等部门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领导专家作专题报告,收到了良好效果。
突出抓好引导帮扶,提高新任村干部办事水平。商家镇实行党政领导直接包村制度,规定包村干部每周不少于2次下村,指导村里开展工作,密切了镇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村里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于新上任村干部,通过指导安排村里落实党委、政府决策等具体工作的开展,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遵守国家政策、为民办事的本领。镇党委、政府加大对各村办实事的扶持奖励力度,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村干部办实事、实办事的热情高涨,干群关系日益融洽。
突出抓好奖优罚劣,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实行“量化考核、民主测评”。每年年底对村干部进行考核,并使考核结果更接近实际,将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村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实行“戒勉后进”。因工作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导致工作难以开展、政策难以落实,造成不良影响的,由镇党委予以戒勉,对戒勉没有明显改进和民主测评不称职的,给予撤职处理或依法罢免。严格落实淄川区村书记主任管理办法,提高村干部干好工作的积极性。实行“双向考核”。镇党委成立领导小组,每年对各村“两委”班子的责任制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同时组织村内党员、村民代表对村“两委”班子及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民主打分。
计生工作
淄川区商家镇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利用多种途径宣传计划生育国策,在全镇营造浓厚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宣传车到镇政府驻地和重点村、薄弱村以及集市等人群密集处进行巡回宣传,播放中央《决定》,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有奖举报办法,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品6000余份,让计生国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优化舆论环境。在全镇醒目处刷新高标准固定计划生育标语150余条,悬挂横幅1500余条,大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儿女都是传后人,违法生育可耻等先进计划生育思想,促进农村婚育观念转变,营造了良好的人口计划生育环境。
其他形式宣传。组织育龄妇女集中观看《计划生育活动专题片》,利用镇闭路电视每天24小时循环播放。利用查体契机,在全镇各村巡回设立咨询点,为育龄妇女解答计划生育问题,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利用镇、村两级人口学校阵地积极开展育龄妇女培训活动,讲解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等计划生育知识,参训育龄妇女达3000人次,提高了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应知应会率。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