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和朝鲜族乡
延和朝鲜族乡,隶属于长春市榆树市,地处榆树市东北部,东部和北部隔拉林河与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营城子镇满族镇相望,西部和南部与青山乡相连,距榆树市区65千米,区域面积9.86平方千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延和朝鲜族乡境域属二十(泗河)区;1983年,由延和朝鲜族公社改为延和朝鲜族乡。截至2018年末,延和朝鲜族乡户籍人口为2086人。截至2020年6月,延和朝鲜族乡下辖3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延和村。
2018年,延和朝鲜族乡有工业企业1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二十(泗河)区。
1956年,设延和朝鲜族乡。
1958年,延和朝鲜族乡改延和公社。
1960年1月,延和公社并入青山公社。
1964年4月,青山公社析置延和朝鲜族公社。
1983年,延和朝鲜族公社改为延和朝鲜族乡。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
延和朝鲜族乡属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酷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
水文
延和朝鲜族乡有拉林河沿乡境流过。
自然灾害
延和朝鲜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洪涝、冰雹、低温、虫害等;1997年7月遭遇旱灾,300多亩农作物绝收,受灾后40多户,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下辖延和、龙和、长福3个行政村;下设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延和朝鲜族乡下辖3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延和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总人口2664人。总人口中,男性1337人,占50.2%;女性1327人,占49.8%;14岁以下358人,占13.4%;15—64岁2066人,占77.6%;65岁以上240人,占9%;以朝鲜族为主,达2557人,占96%;汉族107人,占4%。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69人。
2017年末,延和朝鲜族乡常住人口为912人。
截至2018年末,延和朝鲜族乡户籍人口为208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财政总收入123万元,比2010年增长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万元,比2010年增长3.5%;人均财政收入462元,比2010年增长1.5%。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
农业
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有耕地面积12135亩。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粮食总产量6500吨,比2010年增长18.2%。延和朝鲜族乡畜牧业以饲养亚洲黑熊、绒山羊为主。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黑熊饲养量140只,绒山羊饲养量1100只;畜牧业总产值300万元,比2010年增长3.5%。
金融
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存款余额为700万元,比2010年增长5%;各项贷款余额450万元,比2010年增长3%。
文化
地名由来
延和朝鲜族乡因乡政府驻延和村而得名。
交通
延和朝鲜族乡有县道X109经过境内。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有小学1所,在校生12人,专任教师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0万元,比2010年增长8%;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45.5%,比201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有综合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656平方米;农家书屋3个,藏书5903册;乡文化活动广场1个,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有学校体育场1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5%。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广播电视入户率99%以上。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延和朝鲜族乡有卫生院1个,固定资产总值55万元,执业医师2人。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76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449人,参合率54.4%。
社会保障
2011年,延和朝鲜族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户,人数56人,支出4.2万元,比2010年增长5%,月人均62.5元,比2010年增长5.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人,支出1.5万元,比2010年增长5%;农村医疗救助1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78人次,共支出11.5万元;农村临时救济40人次,支出2.5万元,比2010年增长5%;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75万元,比2010年增长15%。
基础建设
七八十年代延和经济基础差,通讯、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由于延和朝鲜族乡面积小、人口少,等种种原因,邮电支局、信用合作社等单位相继被撤掉,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人们几乎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世界,特别是外出打工者,与家里联系十分困难。外面信息进不来,影响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2002年新一届党委成立后,通过积极争取、协调,赢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共筹资1,503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市电信局投资150万元,新盖了营业厅,新安装了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可达1,000门;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投资120万元,建立了发射塔,使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市邮电局、信用联社也恢复了延和邮电支局、信用合作社。信用联社投放贷款800多万元,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市广播电视中心对全乡非常关注,投资20万元,给全乡安装了有线电视,使偏远的乡村看
上了与榆树市民一样的电视节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2001年得到长春市民委帮助,争取协调资金35万元,榆树市拿出配套资金10万元,修建了长富桥;去年初,乡党委和政府抓住市实施“村村通”工程机遇,争取省市支持,投资388元修建了7.2公里水泥路,一年实现“村村通”。投资140万元,修建了延和乡出口青山境内4公里水泥路,投资60万元修建屯内20公里的砖路,完全实现了“户户通”。现在百姓雨天不穿靴,出门就有车,交通状况得到彻底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2003年在市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资52万元,为打了200眼水井,3眼人畜饮用井,购置150台水泵,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地势低洼,饮用水水质不好,在省民委帮助下,投资27万元,榆树市匹配资金11万元,实施自来水工程,解决全乡群众吃水的问题。
群众活动
大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全乡11个组9个自然屯都成立了老年协会和妇女组织,每个协会都有活动场所,这些协会在调解家庭矛盾、邻里关系、勤俭持家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还充分发挥朝鲜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都利用节假日组织召开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表演,充分挖掘了朝鲜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延和模式
延和朝鲜族乡
榆树市延和朝鲜族乡,是1947年冬国家在吉林省延吉县和和龙市组织700多户移民组成的,是长春市地区唯一的朝鲜族民族乡。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公顷全部是水田。下辖3个行政村,9个自然屯,11个村民小组,554户,2540口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95%。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产业,以精品养殖业为朝阳产业,以跨国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的“延和模式”,使其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延和乡积极探索发展劳务输出,全方位进行扶持和引导,把劳务经济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延和乡经济的突破口,引导群众走出国门去淘金,走向世界挣外汇。
1、利用独特的人文优势推动劳务输出。由于延和乡在1959年援建朝鲜时,动员出国100余户,这样与韩国、朝鲜等国家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合作,这对于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往来,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对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2、积极为劳务输出工作搞好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强化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入活使用权,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让劳务输出人员吃上定心丸,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为劳务输出牵好线,搭好桥,精心组织,搞好服务,积极帮助出国劳务人员办理出国手续。目前,延和乡共输出劳务1050人,其中出国劳务人员达到350人,主要分布在韩国、朝鲜、日本、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劳务经济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
社会事业
民族文化
全乡本着“积极稳妥,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2年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省民委帮助解决20万元,市民委解决15万元,榆树市匹配35万元,共投资70万元,新建了600平方米教学楼,建立了高标准微机室,配齐了微机,并率先在实行了中小学合并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全乡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全面提高了办学质量。每年协调各方面资金4万元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全乡有85人考入重点中学,有26人考入大学。由于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群众就医难,2003年争取长春市民委帮助资金10万元,榆树市扶持资金10万元,共投资20万元,新盖了乡卫生院,争取省里支持新上来X光机,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榆树市又为医院配备了四名医护人员,群众就医有了保障。去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发生,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协同卫生部们狠抓了防治,做好外出归来人员检查,无人染病,取得了防治胜利。“禽流感病毒”发生,由于狠抓了防疫工作,也无感染现象发生。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官网.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