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冠八哥
长冠八哥(学名:Leucopsar rothschildi),又称巴厘白鹃、罗斯柴尔德白鹃、巴厘星或巴厘白鹃,当地称为巴厘嘉拉,是一种大型鸟,体长约25厘米。雌雄相似,外形俊朗,羽冠发达,眼睛四周和面部裸出,裸露部分为蓝色,全身羽毛纯白色,尾部和翼端的边缘呈黑色,脚灰色。1910年由英国鸟类学家沃尔特·罗斯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命名。长冠八哥被巴厘省称为jalak Bali。1991年,长冠八哥被指定为巴厘的动物象征。
形态特征
长冠八哥平均体长25厘米,翼展13.2-13.5厘米,尾长7.9-8.8厘米,体重85-90克。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雌雄相似,外形俊朗,羽冠发达,眼睛四周和面部裸出,裸露部分为蓝色,全身羽毛纯白色,尾部和翼端的边缘呈黑色,脚灰色。在翼和尾部的边缘长有少许黑色的羽毛。头部长有丝带状的羽冠,羽冠不像一些羽冠发达的鸟类复杂多变,却十分有特点,并且不论雌鸟雄鸟都有这种“顶饰”。翅圆尾短,腿爪灰蓝色,鸟喙灰色或褐色,尖部褪色变成黄色或角质色。眼睛灰色、白色或棕色。雄性的冠羽比雌性更长。
栖息环境
长冠八哥通常栖息在海岸附近长有长草的草原。
生活习性
长冠八哥通常会联群结队活动,喜欢三五成群聚居在林地。求偶时雄鸟会竖起冠羽,不断地上下摆动头部。但是,在繁殖的季节初(一月至四月)有很强的地域性,会变得非常凶猛来保护自己的地盘。
主要以蚱蜢、蚱蜢、金虫、蛇、毛虫、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往往追随农民和耕牛后边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虫、植物病原线虫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蝇和真蜱目等。
长冠八哥往往在树上觅食,但它也会收集地上的食物,特别是在饲养益鸟期间。也有一些长冠八哥扒在有蹄动物哺乳动物的背上觅食昆虫的报告。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长冠八哥是单配物种,终身结对。繁殖季节发生在雨季,一月、三月或四月间,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繁殖期是十月和十一月。巢穴一般选择废弃的啄木鸟洞或其它天然树洞,通常距地面4到10米高,用干树枝铺巢。每窝通常下2-3枚浅蓝色卵,通常仅有一只早成雏能存活。卵孵化大多由雌鸟进行,孵化期12-15天。7周后幼鸟离巢。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长冠八哥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见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曾经分布于全岛的西北部。20世纪初发现时,数量在300-900只,此时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已经急剧下降。由于非法盗采,1990年减少到严重不足,当时野生数目估计为15只左右。后人工饲养的鸟被放养到自然界和保护干预,数量达到35-55之间。2005年3月的调查发现有24只,2008年是50只左右。尚不能确定其中有多少释放鸟在野外成功繁殖。有些已经引入珀尼达岛(显然不是本地范围的一部分)圈养。它们似乎已经适应了在该岛屿的养殖,在2009年共有65名成鸟和亚成鸟出现。2011大约1000只被人工饲养成功生存。有一对鸟儿在东爪哇岛出现,但是这并没有得到证实,也有可能是偶入或被人类放飞到自然界的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