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燕玲

张燕玲

张燕玲,女,1963年4月出生,汉族贺州市人,现居南宁市,大学学历,无党派。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1984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广西文联《南方文坛》杂志社主编,编审。任副厅级非领导职务。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和散文创作。

有论著《大草原——玛拉沁夫论》(民族出版社1994)、《感觉与立论》(接力出版社1996),广西壮族自治区当代作家丛书《张燕玲卷》(漓江出版社2002)、散文集《静默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2)、《此岸彼岸》(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有一批散文、文论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其中散文《此岸,彼岸》名列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2003年下半年)散文类第二;主编《南方批评书系》(三辑9本)、《南方论丛》一套8本、《鸢尾花图文书丛》等。

曾任第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九届全国儿童文学奖评委,第三届国家图书奖评委;曾获第二届独秀文学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二、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等;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广西“十佳出版工作者”、“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人物经历

张燕玲,集批评家、散文家和编辑家于一身的女性作家,1963年生于贺州市,1984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还在大学时代,张燕玲就表现了对文学执著的热爱与出色的组织才能,是广西师范大学诗社、文学社的创建人。大学毕业后,张燕玲曾在广西一所高校任教多年,在系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同时,1987至1996年先后担任《广西文学》、《南方文坛》的兼职编辑,直至1996年调任《南方文坛》。

张燕玲同时从事散文创作与文艺评论写作,有专著《大草原——玛拉沁夫论》(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其文艺评论主要收入《感觉与立论》(接力出版社1996年版)、《静默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版)、《此岸,彼岸》(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和《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张燕玲卷》(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等集子。其《耶鲁独秀》(《羊城晚报》2002、9、25)、《此岸,彼岸》(《人民文学》2003、11)等数篇散文入选《年度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以及国内十几种优秀散文选本,其中《此岸,彼岸》入选“2003年度下半年中国当代文学排行榜”散文第二名。她主编的《南方文坛》在中国文论期刊界率先改版,不仅将中国最优秀批评家“一网打尽”,而且“催生了中国新生代批评家的成长与成熟”,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文艺报》2000、10、31)。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百余篇文论与散文,出版论著四部、散文集三部,一批散文作品选入20余种中国年度选、优秀散文选和《大学语文》读本,并译成韩语在韩国出版,著作获奖多项。由于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参与了近十几年中国文坛许多重要文学活动和奖项评审,如连续四届是茅盾文学奖初评委,第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此外,张燕玲还主编出版了《南方批评书系》三辑共9部,其中《当代文学关键词》(洪子诚孟繁华)、《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张钧)、《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陈思和)、《学人本色》(夏中义)和《无边的挑战》(陈晓明)等均在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南方批评书系·无边的挑战》获鲁迅文学奖。她主编的《南方论丛》包括了陈祖君的《两岸诗人论》、顾凤威的《美的解放》、黄伟林的《文学三维》、江建文的《美的解读》、徐治平的《散文春秋》、吕嘉健的《兼美的文化批评》、朱慧珍的《民族文化审美论》以及张燕玲、张萍选编的《南方批评话语》等八部文艺评论著作,这是继1996年《接力评论家丛书》之后最大规模的一套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批评家阵容的文艺批评丛书。

作为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桂军迄今为止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评论家”(《文学桂军论》),张燕玲无论是工作,还是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数十年勤勉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尤其在困难中创立文论品牌杂志《南方文坛》,推出广西乃至中国新生代作家批评家,为文学桂军走向全国乃至中国文学发展贡献良多,国内外60余家媒体有良好的评介。1996年起主编《南方文坛》,锐意改版,使之迅速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16年中,有11年没有办刊经费,身为评论家、散文家,却以强烈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四处奔走,争取各方支持,尤其促成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约七年合作办刊,走出了一条品牌共享、书刊互动的社刊双赢之路,深受业内好评。16年来,《南方文坛》一直致力于“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办刊理念,立足广西壮族自治区,走向全国。以高品位、大视野、重新锐的学术风范备受瞩目,尤其张燕玲坚持理想、坚守专业精神的做人做事作文,深受尊敬。杂志不仅推介广西的文艺家,“催生了中国新生代批评家的成长与成熟”(《文艺报》),而且“集结起中国一支有生气的批评力量”(《人民日报》),使《南方文坛》“业已成长为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中国新闻出版报》)。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她内心的宽度和深度

初见张燕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一袭过腰的长发。她长发飘飘地伫立于人群之中,纤弱委婉,轻言细语,不经意中便成为一个令人亲切的中心。于是,我心目中那个写评论写散文且关注文坛的《南方文坛》主编,也便转换为一个温婉而优雅的女性。后来读她的文章,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样一句话:“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女性都应该光彩照人。”

写那篇文章时,燕玲刚过了40岁生日。她写道:“40年春风秋雨,树老了,人乏了,会少了疯劲儿少了奋争,更少了怨恨。……你相信坦诚与谅解,相信人类能够彼此沟通彼此谅解。尽管其中有30岁时无法忍受的无奈和妥协,但你内心清明节而坚强。”在谈到映川、凌洁、纪尘等这些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青年女作家时,她更是深情地说:“作品里30岁女人是她们,是你们,也是曾经的我们,是真实生活的女人们。她们记下了女人的成长。她们感性,忧伤,脆弱,而且刚强;她们灵性智慧,为此她们美丽光彩。40岁以后,她们也会如我记下倦怠、宁和、安详,自然还会光彩照人。”在我看来,一个女人自己活得精彩,同时又如此真心地爱着其他女人的精彩,无疑是位大气的女人,是位充满爱和真诚的女人,因为她的内心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宽度和深度。

众所周知,办一份有个性的杂志实属不易,而由一个女人来办一份有个性的杂志,更为艰难。《南方文坛》的前身是个什么样的杂志,我并不清楚。我记得它的崛起是在1996年,那时候很多杂志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文学批评的刊物更是寥若晨星,而《南方文坛》却以青春四射的面容、强劲的作者阵势以及敏锐犀利的文风,从遥远的边陲之地闯入文坛,令人为之一震。尤其是它那鲜活的思想、前瞻的姿态、包容的胸襟以及那种稳健而又迅捷的步伐,使我们不得不向它的主编投去敬畏的目光。《南方文坛》向以“新锐风格”著称,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挣扎求生的中国文论期刊的发展变革,可以说具有某种示范性意义。比如,2001年《南方文坛》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面合作,“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和“中国文科重要出版基地之一”的“强强联合”,使论文发表和论著发表一体化了,也立体化了。在主编《南方文坛》的同时,张燕玲还主编出版了《南方批评书系》、《南方批评话语》等深具影响的文艺著作。其中,陈晓明的《无边的挑战》还获得最新一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理论批评奖”。历时六届的“《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也被专家认为“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奖项”。这些著作的出版和奖项的评选将学术的前沿性和深广性以一种成系统、成规模的方式结合起来。

此中有女人

张燕玲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带着一颗真诚、细腻而又温婉的笔触,写出了很多别具韵致的散文和评论。她的散文集《静默世界》系8位“女学人文化随笔”之一,曾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此岸彼岸》则为河南文艺出版社“知识女性文丛”之一。与丛书中的其他女性评论家一样,以批评家的身份写散文,视野自然与人不同。也就是说,这样的写作常常就是智慧本身的一种展现,是今天知识女性散文写作中颇具知性、富于才情和个性的写作。我在她平实的叙述中,听到了灵魂的搏动与节律。她的散文大多是在女性命运的描述和探讨中,展现了自己对人、社会、自然和文化的深入思考,融入自己的思想。像《朝云,朝云》、《望尽天涯》、《耶鲁独秀》、《此岸,彼岸》等散文,从容辗转,优雅轻丽,既紧贴着人物的内心意绪,又牵引着读者的心扉,读来每每让人回味再三,并曾入选多种年度优秀散文选本。不管是办杂志还是写文章,她都是彻底把自己“放进去”。如果说办杂志是“此中有人”,写文章,尤其是写散文,更是“此中有女人”。

在这些文字里,最令我感动的是她的《走进太阳里》中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赖沙不平凡的爱情关系的一段表述:“他明白,真正的男人会像女人欣赏敬慕他一样去欣赏敬慕他的女人;她也明白,真正的女人会像男人呵护宽容她一样去呵护宽容她的男人。也许他们有过伤害,但他们用爱扫落叶般地扫走了。他们令彼此常常开心大笑,他们是平等的,他们是幸福的。是的,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即使再伟大的人物,只要他健康,他都会由着自己光明而快乐的心性,扑向凡人的爱情与欢乐。”这让人很自然地想起燕玲和她的先生冯艺———这对文坛伉俪,多年来一起辛勤而幸福地耕耘着,力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边远地区”耕耘出一片“文学大省”的土壤。他们在一起时的珠联璧合,尤其对文友和青年作家的无微不至,令人羡慕和尊敬。

木棉开在橡树

张燕玲的评论也独具韵味。它们集感性与灵性于一体,在一种真诚而又亲切的言说中,不时地跃动着思想的锋芒。读她的评论,仿佛是倾听她与作者的心灵在亲密地交流,很少有一种隔膜和坚硬的感受。正是在张燕玲这种充满着深切同情和睿智觉悟的“有人之境”的批评中,我们感受到了文学批评穿越理论迷雾和知识屏障,形成直抵内心真实、文学本质的巨大穿透力。

热情、激情、浪漫之情;感激、感动、感恩之心,这些是燕玲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也是她常常让人惦念的缘由。记得2006年底在南宁市时,燕玲曾指着一棵木棉说:“木棉花开的时候,很大很红,真像舒婷《致橡树》里写的,仿佛火炬。”可惜我一直没能见到木棉花开,不过,一想起木棉花开的情景,我就会想起树下的燕玲,还有她身旁那棵默默的橡树

《印象张燕玲:南方有佳木》作者:邵燕君

所获荣誉

2023年4月9日,张燕玲以《人生的光影与人性的回响》摘得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作品奖(文学评论门类中)。

参考资料

“有人之境”——关于张燕玲的文学评论.中国作家网.2019-02-14

蒋子龙等28位作家荣膺第12届丁玲文学奖.今日头条.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