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铃
曼陀铃(Mandolin)是弹拨乐器,又称曼陀林、曼多林、曼德琳,流行于意大利南部、欧美及亚洲各国,是鲁特琴的变体。
曼陀铃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意大利,在18世纪中期的那不勒斯出现现代曼陀铃雏形。19世纪下半叶,曼陀铃开始向世界各地发展,19世纪起流行于西欧各国,后传入美洲𩽾𩾌。之后,美国人奥维尔·吉布森(Orville Gibson)发明拱顶曼陀铃。20世纪初,曼陀铃被广泛用于凯尔特、蓝草、架子鼓和古典音乐中。
曼陀铃的意大利原文“Mandolino”,意为“杏仁”,由其外形得名。曼陀铃由琴头、琴颈、琴体、调音弦钮、弦枕、弦品等组成,其全长约40厘米,共有八根弦,两弦一对分为四组。调音法和小提琴相同,采取五度定弦为G3-D4-A4-E5。曼陀铃家族包括极高音曼陀铃,高音、中音和次中音曼陀铃,以及低音和倍低音曼陀铃,其变体包括爱尔兰布祖基琴、阿尔伯特·班杜拉、康奇罗等。曼陀铃的声音如银铃滚动般清脆美妙,古典味道浓厚,通常采用拨子或拨片独奏,其特点是需快速反复弹奏,以震音方式保持音响的持续。曼陀铃演奏的代表人物包括意大利作曲家拉斐尔·卡莱斯(Raffaele Calace)、“蓝草之父”比尔·蒙罗(Bill Monroe)等,其经典作品则有《G大调双曼陀铃协奏曲》等。
命名
曼陀铃在H-S系统中乐器分类编号是321.321-6,即琉特属短颈碗形琉特拨弦乐器。或321.322-6,即短颈平背箱式琉特拨弦乐器。曼陀铃又称为“曼陀林”“曼多林”“曼德琳”,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原文“Mandolino”,意为“杏仁”,由其外形得名。由于最初曼陀铃是用一种叫做“曼陀拉”的杏树木制成,故也被称为“曼陀拉”。
历史流变
曼陀铃起源于意大利,是鲁特琴的变体,而琉特琴的前身,则是源自西亚的乌德琴。曼陀铃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意大利,在18世纪中期的那不勒斯出现了现代曼陀铃的雏形。意大利有几种不同的变体,包括那不勒斯曼陀铃、米兰曼陀铃、热那亚曼陀铃等,其中那不勒斯式曼陀铃最具代表性。那不勒斯制琴师维纳恰(1806-1885)对琴的式样和比例有很大影响,用四对钢弦和机械琴头,定弦按小提琴音高定弦为g-d'-a'e''。指板有十七个弦品,稍翘起,弦系在琴的底端。面板在其装置琴码的最宽处向下弯曲,从而增加弦线对琴码的压力,以产生极有传送力的灿烂音色。拨片在每对音的弦上迅速来回拨奏,可产生富于特色的震音。
19世纪下半叶,曼陀铃的使用更加广泛,开始向世界各地发展,19世纪起流行于西欧各国,后传入美洲𩽾𩾌。期间,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曾为两位出色的曼陀铃手写过4首曼陀铃小品,用大提琴伴奏。之后,美国人奥维尔·吉布森(Orville Gibson)从小提琴中汲取结构的灵感,发明了拱顶曼陀铃,由于其形状类似泪珠,后被称为A型曼陀铃。20世纪初,曼陀铃被广泛用于凯尔特、蓝草、架子鼓和古典音乐中。“蓝草之父”比尔·蒙罗的艺术实践为曼陀铃在乡村音乐中确立了地位。
基本构造
曼陀铃由琴头、琴颈、琴体、调音弦钮、弦枕、弦品、音孔、拨片护板、琴桥、音板、背带纽扣等组成。它的大小与小提琴差不多,全长约40厘米。共有八根弦,两弦一对分为四组。调音法和小提琴相同,采取五度定弦为G3-D4-A4-E5。传统曼陀铃共鸣箱后背成瓢状,其琴体如梨形,正面短颈,琴体穹形背部隆起成半圆,不带横板,琴颈上有品,琴头略向后仰,指板从琴颈延伸至音孔上。4组钢丝弦定音为G3-D4-A4-E5,每组有1~2根,发音相同。曼陀铃的指板上镶嵌有小提琴上所没有的金属品丝。
类型种类
分类
曼陀铃家族
曼陀铃家族包括极高音曼陀铃,高音、中音和次中音曼陀铃,以及低音和倍低音曼陀铃。
圆背那不勒斯式曼陀铃通常在欧洲生产,曼陀铃发展的悠久历史创造了那不勒斯和罗马风格。那不勒斯风格曼陀铃起源于18世纪,有一个杏仁状的琴体,类似于碗状,由弯曲的木条构成,琴颈上有弦品,张四对琴弦。
罗马风格曼陀铃有一个更弯曲和狭窄的指板,它被延长到E弦。颈部背部的形状不同,琴马弯曲,使G弦更高。
平背曼陀铃是曼陀铃家族的葡萄牙变体,乐器顶部和背面平坦。平背曼陀铃使用一块薄薄的木材支撑背部,如吉他背板,而不是碗状或拱形背面。
热那亚的曼陀铃有六对琴弦和一根比那不勒斯曼陀铃宽的琴颈。米兰的曼陀铃和潘杜里那(Pandurina)一样,出现于1700年以后,其上有六对琴弦,同曼多拉关系密切。
曼多尔
曼多尔(Mandore)是琉特琴家族的一个小型成员,琴体呈泪珠形,采用四至六组肠衣弦,属于高音范围。曼多尔是曼陀铃的先驱,后者又演变为一系列的曼陀铃,包括那不勒斯曼陀铃、热那亚曼陀铃和克罗姆曼顿曼陀铃。曼多尔四组定弦为C-G-C-G,五组定弦为C-G-C-G-C。
曼多拉琴(Mandola、Mandora或Mandoura)是曼陀铃的祖先,可能在9世纪就有,是一种小型的古老鲁特琴,流行于西班牙和意大利,14世纪末传到英国。其有九个弦品和六根琴弦,以拨子弹奏,用于演奏世俗音乐。
曼多切洛
尺寸较大的曼陀铃被称作曼多切洛(Mandocello)及低音曼陀铃(Mandobass,曼陀贝司),有时出现于曼陀铃乐队。那不勒斯风格的大型曼多切洛约670毫米,定弦为C2-G2-D3-A3。曼多切洛有效弦长通常为约640毫米,大型尺寸是690毫米。
曼陀贝司
曼陀贝司是曼陀铃家族中最大(不常见)的乐器,有时被用作曼陀铃乐团的低音乐器。它通常不会放在膝上,而是支撑在地板上。全尺寸曼陀贝斯的颈部长度大小约110厘米,低音最多有4根单弦,而不是双弦组,四度定弦与声学贝司吉他相同,即E1-A1-D2-G2。
其他
现代曼陀铃还有班卓曼陀铃、双颈曼陀铃、共鸣器曼陀铃、双面板曼陀铃、电曼陀铃等类型。
变体
爱尔兰布祖基琴
爱尔兰布祖基琴被认为是曼陀铃系列的乐器,虽然源自希腊语布祖基琴,但它的建造类似一个扁平的曼陀铃,最常见的定弦是G2-D3-A3-E4,在这种情况下它基本上用作八度曼陀铃。备选定弦包括G2-D3-A3-D4、A2-D3-A3-D4或A2-D3-A3-E4。虽然爱尔兰布祖基琴的低音组通常定弦一致,但在一些乐器中,每对中的一根弦被替换成较细的弦,并以八度定弦。在与八度曼陀铃或八度曼陀罗相同的范围内,爱尔兰布祖基琴在理论上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其较长的有效弦长,通常为560~610毫米。在现代,“八度曼陀铃”和“爱尔兰布佐基”通常可互换使用来指代相同乐器。
班杜拉
班杜拉(Bandurria)主要用于演奏西班牙民俗音乐,但也在前西班牙殖民地发现。在菲律宾、南美洲、英国等地也有不同的变体。班杜拉是来自西班牙的一种弹拨弦鸣乐器,类似于曼陀铃。在18世纪之前,班杜拉有一个类似曼陀铃的圆背,在18世纪变成平背乐器,有五组双弦,采用四度定弦。现代班杜拉有六组12根弦,每组琴弦一致定音。1880年被亨利尤金修道院的西班牙学生首次带到美国,并在布斯剧院举行过班杜拉表演。美国人误认为这些乐器就是曼陀铃。
班德拉
班德拉(Bandola)是在拉丁美洲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发现的小型梨形弦鸣乐器,它们与阿尔伯特·班杜拉和曼陀铃有关。班德拉是一种区域性变体,传统上只有七个弦品和四根肠弦或尼龙弦,委内瑞拉音乐家常使用较大的十弦品和十四弦品版本,班德拉定弦为A3-D4-A4-E5。
哥伦比亚安第斯班德拉,其琴弦有多种排列方式:十二根弦排列,每组是双弦;十四根弦排列,第一、第二弦组是三根弦,其余是双弦;十六根弦排列,前四个组是三根弦,最后两组是双弦;或者十八根弦排列,每组是三根弦,该乐器类似于其祖先班杜拉,也类似于墨西哥班多林(Bandolon)。
委内瑞拉东方班德拉(Bandola Qriental)是另一种区域性变体,它有更深的琴体,八根四组双弦,琴弦是尼龙或金属弦。委内瑞拉瓜亚那班德拉有八根金属弦,配对在四个弦组,该乐器结合了东方班德拉和班德拉利亚内拉。
康奇罗
康奇罗(Conchero)是墨西哥弹拨弦乐器,由三种变体组成:曼陀铃康奇罗有四组双弦,共八根琴弦;维乌埃拉康奇罗有五组双弦,共十根琴弦;另一种是吉他康奇罗。在它们的结构中,这些乐器有一个半圆形犰狳壳,也有一个木质壳或呀呀葫芦作为共鸣盒。这些乐器被康奇罗舞者用于夜间仪式,以及舞蹈与唱歌。
康奇罗源自中美洲的西班牙征服者,墨西哥中部的土著音乐家和乐器制作者复制了西班牙人带去的鲁特琴、曼陀铃和小提琴等乐器。但是,西班牙殖民者禁止墨西哥当地人制作乐器,因为这是殖民者乐器制造商的垄断业务。土著音乐家无法获得创建乐器所必需的木材,特别是乐器背面的木头,于是他们九采用了壳。因此,产生了通常用于土著传统舞蹈的混合乐器,被称为康奇罗。
音乐特点
用玳瑁、象牙或塑料制成的拨子弹奏曼陀铃,快速反复地弹拨可以保持音响的延续,音色清脆优美,常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伴奏,有时也出现在管弦乐队中。曼陀林也是诗琴(鲁特琴)类的小型弦乐器,有四组复弦,指板上有铜品,使用拨片弹奏,属于旋律乐器。曼陀铃的声音如银铃滚动一般,清脆美妙、空灵、细碎、干净,古典味道浓厚。
曼陀铃有多种定弦,通常每组两根相邻一致定弦,最常见的定弦为G3-D4-A4-E5,赫尔曼·冯·亥姆霍兹采用与小提琴相同的定弦。中音曼陀铃有效弦长约为420毫米,它通常被定弦为C3G3-D4-A4。如果标准音A是440Hz,那么第四组(最低音)为G3(196.00Hz),第三组为D4(293.66Hz),第二组为A4(440.00Hz),第一组(最高音)为E5(659.25Hz)。
演奏技巧
曼陀铃是鲁特琴家族中的乐器,通常采用拨子或拨片独奏,其特点是需快速反复弹奏,以震音方式保持音响的持续。它通常有四对八根金属弦,每对琴弦定弦一致。虽然有五组(十根弦)和六组(十二根弦)版本存在,但这些组通常采用五度定弦。曼陀铃的振音弹法带给听众深刻印象,常与吉他等低音乐器合奏,也可独奏。
代表人物
意大利传统中的重要表演者包括作曲家拉斐尔·卡莱斯(Raffaele Calace),创作了包括曼陀铃等180多种作品。另外还有彼得罗·丹尼斯(Pietro Denis)。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如格奥尔格·亨德尔、沃尔夫冈·莫扎特、朱塞佩·威尔第、马勒等都曾在总谱中写过曼陀铃声部。20世纪初,“蓝草之父”比尔·蒙罗的艺术实践为曼陀铃在乡村音乐中确立了地位。
经典作品
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撰写了两首曼陀铃曲子:一首是《曼陀林曲之一》(Mandolinate Ⅰ),乐队编制为五件弦乐器(小型曼陀铃、曼陀铃、中型曼陀铃、大型曼陀铃、低音曼陀铃)。整支曲子洋溢着欢乐滑稽的气氛。另一首曲子《曼陀林曲之二》(Mandolinate Ⅱ),呈现出沉思的气质,同样的五件乐器,还有一支弦乐队伴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C大调双曼陀铃协奏曲》(Antonio Vivaldi: Mandolin 协奏曲 in C)将曼陀铃作为主奏乐器,其知名度通常主要是由于它的第二“广板”乐章,是两把曼陀铃的二重奏,既具恬静与柔美的特点,又含有淡淡的伤感之情,显示出深刻的情感魅力,是巴洛克慢板乐章中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该曲也被认为是维瓦尔第所创作的最好的协奏曲之一。
价值与影响
希腊曼陀铃在爱奥尼亚群岛和克里特岛有悠久的传统,而克罗地亚曼陀铃是克罗地亚海岸民俗和传统音乐的主要乐器。曼陀铃也是葡萄牙歌唱团体的传统和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葡萄牙的曼陀铃音乐大多在马德拉岛。马德拉有超过17支活跃的曼陀铃管弦乐队,葡萄牙人将曼陀铃带到了巴西。20世纪初,“蓝草之父”比尔·蒙罗的音乐确立了曼陀铃在乡村音乐中的地位,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蓝草音乐的发展,创造了蓝草音乐的器乐和声乐风格,甚至在当时得到了埃尔维斯·皮礼士利和玛丽莲·梦露的认可。
传承与发展
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曼陀铃蓬勃发展,曼陀铃管弦乐队和弦乐合奏变得尤为常见,主要演奏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
参考资料
Mandolin.THE MET.2023-12-13
Antonio Vivaldi: Mandolin Concerto in C (RV 425).CLASSIC FM.2023-12-15
The Influence Of Bill Monroe On A Half Century Of American Music.NPR.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