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沟

大沟

大沟,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运河

我国古代的运河,战国时魏(梁)国开挖,在山西省地区的东部。

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郭,以行圃田之水。”

这是黄河中下游开凿最早的运河工程,表明原来的自然河道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水利工程的开凿成功,将河洛地区与黄淮平原其他经济中心连接起来,为河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秦将王贲攻魏,正是引黄河和大沟水灌大梁,魏亡。

按大沟即后来的鸿沟。《史记·河渠书》云:“自是之后,荥阳市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遗传学

majorgroove又称深沟。特指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结构上较深的螺旋形凹沟,其宽度为1.2nm,深度0.85nm。

地名

大沟镇概况

广东省阳东区大沟镇。

大沟镇位于阳东县东南部,南面临海,北与合山、北惯镇交界,东与新洲镇隔河相望,西与雅韶镇毗邻。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辖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村委会15个。总人口4.5万人。

地形地貌

大沟镇属丘陵、平原地区。以江台公路为界,北部必丘陵区,有三宝山、崖鹰山和渡头山。南部属滨海平原区,海岸线长12.7公里.境内蕴藏有品位较高的花岗石,含量较高的硅砂、石英石和高岭土。镇内有三丫、寿长河汇流入南海

历史沿革

清代,大沟镇属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三、四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大沟圩在清末、民国初期较为兴盛,是阳江市四大集镇(织簧、那笃、大沟、北惯)之一,建国初仍属第二区。1953年分小乡,1956年12月并大沟乡,改称大沟区。1957年2月撤区分大沟、卢海、雅八乡。1958年5月三乡合并称大沟乡,同年11月并入海陆人民公社,12月改称大沟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区,辖大沟、雅韶、新洲区、三山四个公社。1963年2月撤区,与雅韶人民公社并为大沟人民公社。1979年3月又分出雅韶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区称大沟镇。1988年2月,阳江县撤县建市,大沟镇阳东区(区)所辖。

交通网络

大沟镇陆中距县城17公里,距市区20公里,省道江台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县道三北公路横穿该镇,水路可从寿长河通沿海各处港口。全镇实现村村通汽车,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全面实施。

城镇设施

大沟镇背山面海,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城镇建设不断宣判,全镇农村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信息网络实现光纤化,有线电视覆盖到了部分村委会,自来水供水工程正在建设当中,竣工后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农业资源

大沟镇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23℃,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耕地面积4.1万亩,其中水田2.5万亩。是阳东区优质水稻主产区。水果种植面积3.2万亩,主要有荔枝、龙眼等品种,其中荔枝以"双肩玉荷包"品种为主,龙眼以"高州储良"品种为主。

大沟镇山海兼优,具有天然的海养环境,有咸淡水交汇的三丫河、寿长河,滩涂面积1.5万亩,0~10米等深浅海水域面积9.2万亩。近年来,大沟镇加快水域农业综合开发,水产养殖业发展热头迅猛,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1.8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5万亩,形成了四大专业养殖基地,分别是三丫河周边八千亩对虾属养殖基地、寿长河千亩蚝养基地、三丫千亩文蛤养殖基地、华洞千亩青螺养殖基地。现对虾、蚝养殖成为两大支柱产业,寿长蚝尤以质鲜肉嫩而闻名。

田园农业抓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大沟、徐赤两蔬菜基地,徐赤莲藕、大沟西洋菜较出名。

工业发展

大沟镇积极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了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搞好镇区工业园区规划,提高服务,简化办理手续,迎接新一轮工业开发热潮。现大沟镇已有顺风工艺厂、针织厂、纸箱厂等企业,硅矿砂资源开发及农产品加工开发潜力巨大。

文化教育

大沟镇是"文化之乡",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现有市一级中学2所,小学18所,其中阳东中学创建于1940年,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室、篮球场、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节目期间,有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民间也不定期举办楹联、书法、民俗音乐、美术等比赛。

名胜古迹

国带井:位于大沟三丫村,传说南宁市末年,宋小朝廷兵败退到新会崖山,宋帝赵昺跳海死后,身上龙袍玉带漂到三丫港卤水汁旁,当地人以玉带痕迹大小挖建小井。小井虽在海边,井水却清甜,即使海潮淹过,其味不改。

第一寺:坐落于大沟镇西南方1.5公里的地方。本地方流传洪武13年(1381年)有南华高僧慧行云游至该地,确认该地风水极佳,集资建成"镇海寺"。"镇海寺"面对成顷碧波,惊涛拍岸,后有天然古垃数亩接"镇海山",地势雄伟。朱棣10年(1443年),成祖国师道衍和尚云游至"镇海寺",写下"遥临碧海三千界,高踞红尘第一山"的名联并刻于山寺正门前。从此此寺更名为"第一山寺",沧海桑田,"第一寺"虽风雨飘摇,但砖墙完好。

华洞文笔塔:位于大沟华洞村南面150米处,孤立于野外河岸上,是一座砖砌的塔。现残存三层,高8米,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各面设有窗口,有明显收敛于顶的形迹,层隔之间用瓦筒、瓦板盖成叠涩短檐围绕,塔基每边长2.2米,底层开有一门,现已残破不堪。是地震及人为所致。

海朗城遗址:地处大沟镇西南二公里之海头村镇海山。为南为新屋村,村前隔沙滩是南海,西北靠山。这座城,以山为屏障,沿着山的自然地势,从山顶而下盘旋围筑而成,城墙为夯土结构,是一座略呈椭圆形的防御所城。

这座防御性古代所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防御所指挥花茂寿辰请建立。城周长2200米,东南直径700米,西北长540米有四个门楼,高4.66米。万历三十年(1602年)海防同知徐麟建望敌楼一座。崇祯二年(1629年)设海朗炮台其上。海朗城废于清乾隆初年。

海朗城遗址状况,因历史文献资料没有翔实记载,城内布局不甚清楚。但从荒废的遗址中依稀可见城廓遗迹。现存部分城墙较为完整,偏西地面趋高,东面仍有三米高的外墙,城外护城河遗存痕迹可见。在荒废的城内,部分已为后人垦荒种植。露在地面的是带红青色的砖瓦碎片,应是当时建筑城址的原料,还有黄釉、青花陶瓷碗碟碎片,山顶上还存竖着三块大石,每石距离相等排开,"镇海山"三个大字,分别刻于其上,至今远眺清晰可见,这座地处沿海的防御所城,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