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双塔
江心双塔位于温州市城北边瓯江中的江心屿的东西两侧,曾有800多年时间它们被借用做航标来为来往瓯江中的船只导航,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古代航标,是世界航标遗产,也是今日温州的城市标志之一。
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身主体完整,造型精致,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实乃六面七层。但因近代列强的侵略破坏,东塔塔顶、飞檐翘角、塔内走廊及佛经文物多被毁坏盗走,仅仅留下了中空无顶的塔身。相较于西塔,东塔虽无檐,但却“绿荫成顶”,多棵榕树根垂塔中。
1997年,江心双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入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宣布其为世界航标遗产。2002年5月,江心双塔登上了“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了5枚特种邮票来纪念中国入选的5座历史文物灯塔,其中,江心双塔历史最为悠久。
正文
“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潮声喧万马,塔影浸双龙”。温州江心屿享誉古今,蜚声中外,作为聚焦空间的标志物,屹立于龙翔、兴庆二峰之上的双塔,更是挺拔清秀,古朴端庄。然而,岁月无情,双塔屡经修砌,饱经沧桑,身份却淹于浩瀚:现有双塔东唐西宋说,有双塔西唐东宋说,有明塔遗迹说等等。
地杰靠人传,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强化文物保护,发掘历史文化价值计,应认真予以研究。
历史
从始建年代看,西塔应建于唐,东塔应建于宋。持双塔“东唐西宋说”的最早记载于清乾隆《温州府志》:“东塔唐咸通十年建,明万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重建。西塔宋开宝三年建,万历二十三年王叔配林恭人重建”,后《孤志屿》及民国《温州府志》都承袭这一记载。但是,明万历《温州府志》,清末光绪《永嘉县志》均载“……唐咸通间建西塔,宋开宝间建东塔,元丰年间赐东塔为普寂院,西塔为净兴院”。又据北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碑刻载:“……旧有宝塔,其西建于后唐之末,其东建我宋天圣间”,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载:“西塔创自唐咸通,而东塔则自宋开宝 ……”,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修江心屿两塔记》刻:“东塔创始宋开宝,西塔创始唐咸通……”等等,可见双塔“西唐东宋说”在清乾隆以前众口一词,并无异议,且各方面资料均能相互印证。因此清乾隆《温州府志》的相关记载出于笔误亦未可知。
建筑风格
双塔均明显有修定寺塔遗风。根据现场考证,江心屿双塔外形及结构极其相似。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六角形,广州东塔底层边长约4米,直径约8米,西塔底层边长约3.5米,直径约7米。三开间,每边各层设一壶门,主门、壶门及座向一致;塔身高为7层,西塔32米,广州东塔28米,如将东塔屋顶及塔刹高度计算在内,二者高度相差无几;塔身均为砖结构,从底部到顶,收分明显;立面都是阁楼式,东塔腰檐已毁,西塔腰檐显见是近代修缮而作;从构造上看,二者腰檐均较薄,出檐平缓,且各层未见有平座和栏杆。二塔整体形象古朴庄重,落落大方。从结构上看,双塔均为砖身木构,塔身为单层砖壁,底层砖壁厚度广州东塔约1.6米,西塔约2.0米,塔心无柱,内部为上下贯通的空筒,向上逐渐缩小,属典型的空筒式砖塔构造;双塔内外边角均设有倚柱,东塔方形,西塔八角形;双塔底基均低短简单,素平砖石砌成,高度不足20公分;从砖工上看,东塔“一顺一丁”及“三顺一丁”砌法为多,显见明清修砌痕迹。西塔因近代修理时砖工为砺灰所掩,无以详考,但显露出的八角砖柱应是唐朝遗物。根据以上考证,结合建筑历史的相关资料,对照国内现有一些古塔予以分析发现,江心屿双塔在外形风格、主体结构等方面唐风显露无遗,尽管明、清修砌痕迹明显,但并未对唐风“伤筋动骨”。
价值
文脉传承
——从文脉传承方面看,双塔应为“孪生姊妹”。从始建或重建年代看,双塔一唐一宋,为何宋塔带有唐风,着实令人费解。据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载,东塔“倾因兵火,与院俱烬,惟故址存,绍兴戊午(1138)……鸠工修建,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由此而知,东塔于1138年重建,历经3年,“至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仲春”(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碑刻,录自《孤屿志》卷5)竣工,是对西塔完全仿造,难怪二塔形制如此相似,原来二者属“同宗孪生姊妹”而已。
修砌的程度
从屡次修砌的程度上看,双塔“真身”未改。据考证,江心屿双塔各自在宋嘉佑、宋绍兴、元代、明洪武、万历、清乾隆及近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如宋绍兴八年,重建东塔的同时,对西塔“则加木昂木共楹槛,盖砌而丹?焉,以其旧筑耸固,无事改造也”(出处同上);明洪武十一年,据王渊《重修两塔记》载“……撤旧作新……其费缗数一万二千有奇。始事于洪武十年丁巳冬十月,讫于明年戊午秋八月”。从费用、工期来看,在当时条件下应认为是大修而未必是重建;明万历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分别对东、西塔有过修缮,修东塔“自上而下”,“召工计费,千金有余”,“经始于辛卯孟秋望日,落成于壬辰冬月朔日”(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修西塔“始万历癸巳中秋节望日,迄甲午腊月八日而工竣,费凡若干金”(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建江心孤屿西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乾隆,双塔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李公琬守郡时,曾修东塔”,而西塔修理则“不二周告成厥事”(清乾隆四十年,傅永纟孛《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记》录自《孤屿志》卷5)。根据以上史料及金文资料,结合现存实物考证分析,西塔修理的程度应大于东塔,但总体上看,修缮过程中的保护意识较强,以至二塔在主体结构及建筑风格上,可以相互参照因借,保留了修定寺塔的基本特征。
双塔均可能成为国粹。我国现存唐朝楼阁式砖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慈恩寺塔等,仅为方形,多分布在北方。而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双塔介绍
西塔介绍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鸟纲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清幽格静,引人遐思。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
东塔介绍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温州市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市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实为奇观。今塔仍巍峨雄伟,像一座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东峰之巅。
双峰俊秀
东西双峰崖岩挺秀,自然天成,林木郁,葱葱茏茏,山不高,有东西千年宝塔而得名。攀登陡峭石阶小径,可上山顶观塔。每塔旁立有青石碑二方、古亭一座。游人至此,纵谈古今,神思激越。东西双塔,屹立于孤屿,遥相呼应,活绘出江心屿的优美轮廓,成为温州市的—个标志。1981年东西双塔列为温州市第—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东西双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宣布其为世界航标遗产。
双塔修缮
温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委托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温州综合测绘院对双塔进行第5次观测,结果是东塔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塔身中心线倾斜度为1度多。构成东塔最大威胁的是生长在塔顶的榕树,其根系深入顶层墙体,造成墙体裂痕。如不尽早修葺,它们很可能会在某个风雨日塌毁。
据透露,江心东西两塔将于2006年上半年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维修,尽量维持古迹原貌。邀请省文物局专业人士及国内著名的文保专家,会同本市专家为东塔“会诊”,届时制定最理想的抢修方案。对于倾斜的西塔,将组织对地基、塔身进行进一步勘察,计算分析每年的倾斜度,然后研究可行的纠偏方法。
对于广州东塔的“抢救”有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必须根除东塔杂树,修复塔顶,恢复原貌。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塔顶杂树枝繁叶茂,是数百年来形成的一处奇景,还是保留现状为好。
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想让东塔恢复原貌,必须将其塔身内的榕树“请”出,然后才能修葺,这样耗资巨大,保守估计至少需250万元。如果仅保留现状,保留塔顶绿景,对塔身采取加固措施,大概需要50万元。而每年用于温州市全区范围内的文物维修资金仅100多万元,维修资金成为一大难题。
链接:
江心屿东西双塔已被列入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重建。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明洪武、万历,清乾隆曾多次重修。据史料记载,双塔当初按同一规模和样式建造。1894年,英国人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时,强令温州市地方当局拆除了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廊。因为塔顶直接暴露在自然条件下,后来长出了根垂塔中的榕树。
周边景观
江心屿旅游区
江心孤屿,俗称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古时为两个小岛。刘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普寂禅院。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李治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江心屿遍布殿堂亭,甚富古迹,且古木葱茏,风景秀幽,向有“江心屿”之称。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韩愈、张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孤屿东首,尚有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
江心屿公园位于瓯江中游,现有面积1070亩,江心屿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岛并称“中国四大名屿”。。该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别具匠心。屿中名胜古迹众多,如宋文信国公祠、浩然楼、谢公亭、澄鲜阁及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人疗养院均系省市级文保建筑。数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江心屿十景,如春城烟雨,瓯江月色,孟楼潮韵,远浦归帆,沙汀渔火,塔院筠风,海眼泉香,翠微残照,海淀区朝霞,罗浮雪影更使游客留连忘返。屿内古树名木苍翠蓊郁,山绕水环,亭台点缀,桥榭相映,山光水色妩媚竟秀。现建有儿童乐园、青少年活动中心、游乐场、情人岛、盆景园,共青湖等,素有“人间仙境”之美誉。为充分开发江心屿夜景资源,实施江心屿“亮丽工程”建设,动用现代影射原理和多种手法,重点突出二塔一寺,使瓯江上的这颗明珠更具名符其实,达到环境、艺术、气氛和格调的完美统一。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由强力光带分离出江心屿与江滨路火树银花灯饰相互辉映,使瓯江之夜更加光彩艳丽。此景实系全国名胜之罕见,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侨胞和广大游客涉足于此无不赞叹不已。
江心寺
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李叔同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念“yun, zhao chao, zhao zhao chao ,zhao chao zhao san;chao,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xiao”)。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兴庆寺
原名净信院,又名西塔寺院。赵构驻跸孤屿时,改称兴庆。重建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寺两侧有琉璃泉,泉水清冽,为温州市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明万历十五年(1587)为郡守卫承芳 所植,2003年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温州博物馆建于此寺,常年展出历史文物,现改为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
宋文信国公祠
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朱见深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浩然楼
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登楼远眺,瓯江上 往来的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柿比房屋与海坛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
澄鲜阁
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远诗句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
在江心孤屿西首,始建于1974年,1990年基本建成。公园由小飞虹景区和欢乐城两部分构成。小飞虹景区有湖面0.4多公顷,临湖建有亭、台、廊、榭。小飞虹桥横跨湖上,夏放荷花,秋绽桂子,四季飘香。欢乐城由民间集资建成,占地1.26公顷,内设游艇、电动游戏器械等娱乐设施。
盆景园
占地0.42公顷,置中、小型不等的盆景,风格各样,古拙雅致;还堆彻一座缩微的北雁荡山合掌峰、观音洞大型盆景。
江心西园
地处温州江心屿西段,西接东瓯大桥,占地面积587亩。江心西园延续江心屿“诗之岛”的内涵,溶自然景观与现代人文娱乐于一体。自西向东将有身健心、市井风情、田园风光、烟树秋雨四个旅游景区,分为水上世界、峡谷漂流、儿童乐园、露天剧院、渔家乐、风情街、宾馆、别墅、竹庄、游船、茶楼、海鲜楼、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是一个集娱乐、美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小飞虹
在江心寺后。披绿色琉璃瓦,黑檐白顶,朱红梁柱,翘角斗拱,下砌大理石坐凳以一组紧连性的亭、桥、廊、榭构成,随形就势,明媚绮丽,如飞虹挂空、老龙卧地,故名“小飞虹”。横悬匾额“小飞虹”由著名书法家曾耕西老先生书。
凌云桥
位于西塔山北向新景区,高5米,长14米,44级石阶,踌跨湖而设,北上石阶,犹似登塔,至塔顶,塔巅白云,桥下水雾,飘忽相交,确有凌云之感,顾名“凌云桥”。临桥仰望东西古塔,高耸入云;俯视湖面,毕波荡漾,石蛙待跃,双塔倒影,云水相映;桥下水波涟漪,游鱼唼喋。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原名“温州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前身原为龙翔寺。在东峰下,李漼咸通十年(869)建,名普寂禅院。宋建炎四年赵构南渡驻跸寺中,改名龙翔。清乾隆僧通溱重建。龙翔院中曾建有翠幄轩、清辉轩、浴光精舍、十力轩等,现均已废。翠幄轩为赵构驻跸处。宋高宗曾御书“清辉浴光”四字,赞美江心。后“浴光”二字毁,仅存“清辉”,于清光绪间摩勒于石,今仍嵌在江心寺殿东侧壁间。1956年7月1日,为纪念浙南地区在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在江心屿原普寂祥院废址上建成。占地1873平方米。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其扩建为“二碑一馆”,占地扩大为2700平方米。二碑:一碑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书题;一碑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书法家舒同书题。
象岩与狮岩象岩
在屿东江中,因石色洁白,鼻长似象而得名。狮岩在屿西江中,因石呈翠色,似一只雄狮于此盘踞。
参考资料
温州建筑中的古今碰撞,演绎千年间流转的诗情画意.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2-31
瓯江蓬莱江心屿——一座孤屿,两塔闲愁,万种风情.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2-31
温州必游目的地 | 江心屿—闪耀在瓯江之中的瑰宝.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2-31
抓住夏天的尾巴,感受诗与远方的栖息地!.温州旅游-搜狐网.2024-01-04
江心孤屿与双塔溯源.豆丁网.2014-07-03
温州江心屿.欣欣旅游.20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