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背张口蟹
隆背张口蟹(学名:Chasmagnathus convexus),又名滨蟹,属弓蟹科,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及北非海岸的蟹类。
形态特征
隆背张口蟹头胸甲近圆形,甲面密生绒毛,明显的酒精灯形纹。额中有深沟槽向后延伸,将额分两叶。侧缘连眼窝外齿共三齿,前二齿板状末齿小而尖。有的全身呈鲜豔的紫色,关节处为红色,指左右等大,色趋淡白,极易辨识,但有些个体颜色偏黄,与台湾厚蟹非常接近。头胸甲的宽度大于长度,呈横长方形,表面自前向后隆起,复以短绒毛,分区可辨,胃、心区有横沟相隔。额宽不及头胸甲宽度的1/2,呈半圆形,向下弯曲,额区中部低洼,自此形成一纵沟,向后延伸至胃区,然后向两旁分开,沿沟两侧的绒毛较长。隆背张口蟹的壳长达6厘米及阔9厘米,每只眼睛后沿边有五只短锯齿,眼睛之间有三个起伏位置。这些起伏可以用来分辨隆背张口蟹及艾氏滨蟹。艾氏滨蟹的甲壳亚门没有肿起的地方,并延伸至眼睛之前。另外,隆背张口蟹的第一及第二游泳足是向外弯曲,艾氏滨蟹的则是笔直的。
生活习性
雌蟹可以产达18万5千颗卵,幼体会在离岸地方成长,当脱壳后幼蟹就会走到潮间带。幼蟹会生活在海藻及海草之间,直至成为成体。隆背张口蟹具有多种方式来将群落扩散,包括压载水、船体、以海藻等物料包装、泛舟、幼体随海流迁徙等。在澳洲的普通滨蟹可以扩散很长的距离,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带动。隆背张口蟹是多种生物的掠食者,尤其是瓣鳃纲、多毛纲及细小的甲壳亚门。它们主要是夜间活动的,但随潮汐也会在日间活动。在加利福尼亚州,它们掠食当地的丽文蛤令其数量下降,并令入侵的蛤蜊(如宝石文蛤)增加。它们也导致了美国东岸及加拿大砂海螂渔业的催毁,并令一些具重要商业价值的双壳纲数量减少。它们也会吃鱼类,但对美洲拟鲽的影响却很少。它们会掠食幼少的牡蛎科及首长黄道蟹等物种,或与之竞争资源,令当地的休闲垂钓也受到影响。生活于河口附近的沼泽地区,能沿河上溯达两公里之远。当地居民有时捕食之。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栖息环境
隆背张口蟹可以在海洋及河口环境生活,穴居于高潮线附近泥土质的河口域、草泽周边、红树林沼泽或土堤海岸附近的水田田埂中,以泥、沙或岩石海床、水生植物及沼泽最为适合。它们可以抵受4-52‰的盐度,并能在0-30C的温度下生存。故此它们可以在河口的低盐度环境生存。建兴木麻黄林内及温红树林都有采集记录。
入侵
隆背张口蟹原产于欧洲及北非海岸,东至波罗的海,北至冰岛及挪威中部,是分布地内最为普遍的蟹。隆背张口蟹在北美洲最先是于1817年的马萨诸塞州发现,现已向北扩展至弗吉尼亚南部。2007年,它们的分布地已扩展至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拉布拉多犬的布雷森莎湾(Placentia Bay)。于1989年,它们出没于旧金山湾。它们于1997年、1998年及1999年分别抵达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0年内扩展达750公里。到了2003年,它们更走到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在澳洲,隆背张口蟹首先于1800年代在维多利亚州菲利普港(Port Phillip)发现。自此它们散布到东南及西南海岸,并于1971年、1976年及1993年分别到达新南威尔士州、南澳洲州及塔斯马尼亚州。于1965年在西澳州发现一只普通滨蟹,但却自此没有再发现其他。隆背张口蟹首次于1983年在南非近开普敦出现。自此它们扩散至北方的沙丹那湾(Saldanha Bay)及南方的坎普斯湾(Camps Bay)。在巴西、巴拿马共和国、夏威夷、马达加斯加、红海、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及缅甸都有发现隆背张口蟹。不过这些只是个别事件,并非入侵群落。日本已被艾氏滨蟹或是艾氏滨蟹与隆背张口蟹的混种所入侵。根据生态环境,相信隆背张口蟹也会入侵到北美洲由北下加利福尼亚州至阿拉斯加州的太平洋海岸。很多地方也有相类似的生态环境,现只有新西兰并未大幅入侵。新西兰政府已采取措施,如发出海生害虫指引等来限制隆背张口蟹的入侵。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