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桂
宋友桂,男,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曾在华东地质学院、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宋友桂在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并留所工作,历任助研、副研和研究员。他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及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宋友桂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变化方面。他主要从事中亚干旱区和黄土高原风尘沉积物的年代学研究、黄土粉尘来源示踪研究、矿物学研究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宋友桂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重点研发项目、中科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他发表了120余篇SCI论文(其中70余篇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0余篇为SCI收录),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H指数为28。
宋友桂曾获得中科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以及陕西省科学进步一等奖。
人物经历
宋友桂,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1999和2001年分别在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中科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等多项课题。曾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目前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变化方向的研究工作,重点运用古地磁与环境磁学、环境矿物学等方法重建古气候与环境变化历史。
在《中国科学》, 《Quat Geochron》、《Quat Sci Rev》、《Quat Res》、《Quat Int》、《J Quat Sci》、《J Asian Earth Sci》、《Sci Rep》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
工作经历
1992-1996 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 地质矿产勘查 工学学士
1996-1998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第四纪地质学 理学硕士
1998-2001 兰州大学地理系 自然地理学 理学博士
2001-200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质学 博士后
2004-现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第四纪地质学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研究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中亚干旱区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与驱动机制》(批准号:41572162)(2016.01~2019.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伊犁黄土记录的干旱化过程与西风气候演化》(批准号:41172166)(2011.01~2014.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青海湖二剑岩芯沉积矿物学与环境变化研究》(批准号:40972230)(2010.01~2012.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六盘山地区新生代隆升剥蚀过程与地貌演化》(批准号:40772116)(2008.01~2010.12)
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与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中亚粉尘堆积物源示踪研究团队》(2014.01-2016.12)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渐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与西风气候演化》 ( 批准号:41290253) (2013.01-2017.12)
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全球变化专项《我国大陆典型温暖期的气候变率及驱动机制》(批准号:2013CB955900)(2013.01-2017.12)
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晚新生代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演变的动力学研究》(批准号:2010CB833400)(2009.09-2014.08)
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我国大陆季风-干旱环境系统发展过程的科学钻探研究》(批准号:2004CB720200)(2004.08-2009.12)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晚新生代青海湖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的意义》(批准号:405994200)(2005.01-2009.12)
发表论文
1. 宋友桂, 李越, 陈秀玲, 李云, 2014. 塔吉克斯坦黄土矿物与ree组成特征. 地球环境学报 5(2), 145-154.
2. 曾蒙秀, 宋友桂, 2014.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区近地表黄土的磁化率研究. 地球环境学报 5(2), 135-144.
3. 曾蒙秀, 宋友桂, 安芷生, 常宏, 李越, 2014. 青海湖二郎剑钻孔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4(6), 1298-1311.
4. 李传想, 宋友桂, 2014. 西风区末次冰期以来昭苏黄土剖面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地球环境学报 5(2), 56-66.
5. 李新新, 宋友桂, 2014. 伊犁尼勒克剖面烧失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4(5), 127-135.
6. 李越, 宋友桂, 王千锁, 2014. 新疆昭苏黄土剖面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地球环境学报 5(2), 67-75.
7. 李云, 宋友桂, 聂军胜, 孙博亚, 2014a. 基于U–Pb定年和单颗粒锆石粒径分析示踪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和红粘土物源. 地质论评 60(2), 380-388.
8. 李云, 宋友桂, 晏利斌, 陈涛, 2014b. 新疆塔城黄土的形成. 地球环境学报 5(2), 127-134.
9. 梁莲, 孙有斌, Beets, C.J., 宋友桂, 2014. 黄土中的文石特征与化学风化. 第四纪研究 34(3), 1-9.
10. 彭文彬, 聂军胜, 宋友桂, 刘善品, 季顺川, 2014. 用锆石U/Pb测年技术追踪黄土红黏土物源:进展与展望. 海洋地质前沿(2), 1-9.
11. 曾蒙秀, 宋友桂, 2013a. 麦夸特算法在X射线物相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8(2): 331-340.
12. 曾蒙秀, 宋友桂, 2013b. 西风区昭苏黄土剖面中文石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辨识. 第四纪研究, 33(3): 424-436.
13. 曾蒙秀, 宋友桂, 2013c.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剖面黄土中的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意义. 地质论评, 59(3): 575-586.
14. 陈涛, 宋友桂, 曾蒙秀, 李新新, 2013. 影响XRD衍射谱形态的实验条件分析. 地球环境学报, 4(2): 1249-1254.
15. 董红梅, 宋友桂, 羽林鹏, 陈涛, 2013.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旅游. 地质论评, 59(增刊): 1195-1197.
16. 郭利成, 陈秀玲, 宋友桂, 贾丽敏, 2013.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盆地昭苏黄土剖面ree特征. 干旱区研究, 30(6): 1007-1012.
17. 李传想, 宋友桂, 2013. 伊犁风成黄土不同组分对磁化率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2): 747-753.
18. 李传想, 宋友桂, 王乐民, 2013. 新疆伊犁黄土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3(1): 145-152.
19. 李新新, 宋友桂, 2013. 最近55年新疆昭苏县气温与降水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7(10): 133-138.
20. 宋友桂, 千琳勃, 李云, 2013. 白垩纪以来六盘山地区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地质论评, 59(增刊): 102-105.
21. 曾蒙秀, 宋友桂, 2012. 基于麦夸特算法的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研究. 岩矿测试, 31(5): 798-806.
22. 李传想, 宋友桂, 2012.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黄土和古土壤形成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中国沙漠, 32(5): 1256-1262
23. 李传想, 宋友桂, 王乐民, 2012a. 新疆伊犁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新疆地质, 30(1): 103-108.
24. 李传想, 宋友桂, 王乐民, 2012b. 伊犁盆地黄土分布、年代及粉尘来源分析. 地球与环境, 40(3): 314-320.
25. 聂军胜, 金波, 宋友桂, 2012. 中国黄土高原红粘土环境磁学研究进展. 第四纪研究, 32(4): 576-587
26. 赵剑波, 陈洪云, 宋友桂, 孙有斌, 2012. 黄土中石英的含量与结晶度指数的测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2(5).
27. 艾莉, 强小科, 宋友桂, 敖红, 安芷生, 2011. 青海湖晚更新世沉积物中胶黄铁矿的发现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54(9): 2309-2316.
28. 何文鸣, 宋友桂, 张昌盛, 张全发, 2011. 金水河流域矿物元素生物地球化学交换模式. 生态环境学报, 21(2): 217-225.
29. 李传想, 宋友桂, 2011a.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黄土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高校地质学报, 17(4): 611-619.
30. 李传想, 宋友桂, 2011b. 黄土高原朝那剖面风尘堆积序列磁化率的古环境意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1): 231-244.
31. 李传想, 宋友桂, 2011c. 新疆伊犁黄土磁化率增强机制差异性分析. 地球学报, 32(1): 80-86.
32. 李传想, 宋友桂, 千琳勃, 王乐民, 2011.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沉积学报, 29(6): 1170-1179.
33. 千琳勃, 宋友桂, 2011. 基于DEM的六盘山地势起伏度研究. 地球环境学报, 2(4): 510-515.
34. 董红梅, 赵景波, 宋友桂, 2010. 长安少陵S4古土壤化学成分与环境变化. 地理科学, 30(6): 905-909.
35. 千琳勃, 宋友桂, 2010. 青海湖1F孔岩芯的矿物学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0(6): 106-114.
36. 强小科, 安芷生, 宋友桂, 常宏, 孙有斌, 刘卫国, 敖红, 董吉宝, 符超峰, 吴枫, 卢凤艳, 蔡演军, 周卫健, 曹军骥, 徐新文, 艾莉, 2010. 晚渐新世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风成红粘土序列的发现: 亚洲内陆干旱化起源的新记录.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0(11): 1479-1488.
37. 宋友桂, 史正涛, 2010. 伊犁盆地黄土分布与组成特征. 地理科学, 30(2): 267-272.
38. 宋友桂, 史正涛, 方小敏, 聂军胜, 石川尚人, 强小科, 王旭龙, 2010. 伊犁黄土的磁学性质及其与黄土高原对比.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0(1): 61-72.
39. 董红梅, 宋友桂, 2009. 粘土矿物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9(6): 119-130.
40. 符超峰, 宋友桂, 强小科, 安芷生, 2009. 环境磁学在古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回顾与展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1(3): 312-322.
41. 宋友桂, 2009. 沉积矿物学在古环境恢复中的应用进展.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4): 313-323.
42. 王平, 安芷生, 常宏, 王苏民, 沈吉, 李小强, 张毅祥, 孙千里, 宋友桂, 艾莉, 2009. 青海湖第四纪晚期沉积地震地层特征分析. 盐湖研究, 17(1): 1-5.
43. 赵井东, 刘时银, 王杰, 宋友桂, 杜建括, 2009. 天山破城子冰期的冰进及ESR年代学研究.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9(12): 1681-1687.
44. 董红梅, 宋友桂, 2008. 自然保护区蝶类旅游开发――以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山地学报, 26(增刊): 16-21.
45. 符超峰, 强小科, 宋友桂, 徐新文, 2008. 磁学方法及其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3): 249-255.
46. 王维, 宋友桂, 张勇, Ronald, Conze, 安芷生, 2007. 青海湖国际环境钻探信息系统(Dis).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7(3): 68-68.
47. 安芷生, 王平, 沈吉, 张毅祥, 张培震, 王苏民, 李小强, 孙千里, 宋友桂, 艾莉, 张叶春, 姜绍仁, 刘兴起, 汪勇, 2006a. 青海湖湖底构造及沉积物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36(4): 332-341.
48. 安芷生, 张培震, 王二七, 王苏民, 强小科, 李力, 宋友桂, 常宏, 刘晓东, 周卫健, 刘卫国, 曹军骥, 李小强, 沈吉, 刘禹, 艾莉, 2006b. 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 第四纪研究, 26(5): 678-693.
49. 符超峰, 安芷生, 强小科, 宋友桂, 常宏, 2006.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干旱区研究, 23(1): 1-7.
50. 史正涛, 方小敏, 宋友桂, 安芷生, 杨胜利, 2006a. 天山北坡黄土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干旱化过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6(3): 109-114.
51. 史正涛, 宋友桂, 安芷生, 2006b. 天山黄土记录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演化. 中国沙漠, 26(5): 675-679.
52. 常宏, 安芷生, 强小科, 宋友桂, 符超峰, 2005. 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对构造与气候的意义. 海洋地质动态, 21(2): 8-11.
53. 董红梅, 宋友桂, 2005. 太白山古冰川遗迹资源与旅游可持续开发. 资源开发与市场, 21(2): 172-173.
54. 符超峰, 方小敏, 宋友桂, 强小科, 常宏, 2005. 盆山沉积耦合原理在定量恢复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中的应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5(1): 105-112.
55. 傅开道, 孟庆泉, 王盈, 方小敏, 宋友桂, 韩永翔, 2005. 河西内陆河现代沉积物粒径与流域高程关系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3): 1-5.
56. 宋友桂, 方小敏, 石川尚人, 鸟居雅之, 李吉均, 史正涛, 强小科, 符超峰, 2005. 1.5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岩石磁学记录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5(3): 43-51.
57. 张勇, 李力, 宋友桂, 2005. 过去十五年古环境研究发展趋势的半定量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5(4): 121-124.
58. 强小科, 安芷生, 李华梅, 常宏, 宋友桂, 2004. 佳县红粘土堆积的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4(7): 658-667.
59. 宋友桂, 2003a. 石膏裂变径迹测年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3(2): 79-84.
60. 宋友桂, 2003b. 裂变径迹法与青藏高原隆升. 地球学报: 247-251.
61. 王晓勇, 鹿化煜, 李珍, 邓成龙, 谭红兵, 宋友桂, 2003.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 科学通报, 48(15): 1663~1669.
62. 杨东, 方小敏, 宋友桂, 吕连清, 李吉均, 安芷生, 2002.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沉积学报, 20(2): 282-287.
63. 李吉均, 方小敏,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2001.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四纪研究, 21(5): 381-391.
64. 宋友桂, 方小敏, 李吉均, 安芷生, 苗晓东, 2001a. 晚新生代六盘山隆升过程初探.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1(增刊): 142-148.
65. 宋友桂, 李吉均, 方小敏, 2001b. 黄土高原最老红粘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山地学报, 19(2): 104-108.
66. 张芸, 朱诚, 戴东升, 宋友桂, 2001.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兴衰. 地质论评, 47(5): 556-560.
67. 宋友桂, 方小敏, 2000. 六盘山东麓朝那剖面红粘土年代及其构造意义. 第四纪研究, 20(5): 457-463.
68. 张强, 朱诚, 宋友桂, 2000a. 金坛区三星村遗址地区7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变初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3): 279-284.
69. 张强, 朱诚, 宋友桂, 2000b. 江苏金坛新石器时代的环境演变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3): 91-99.
70. 宋友桂, 阎福礼, 朱诚, 1998. 城市建设中地质地貌条件的合理利用问题:以江西崇仁为例. 江西地质, 12(2): 140-144.
71. 宋友桂, 于世永, 1998. 中国东部季风区末次冰期以来古气候模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7(3): 260-266.
72. 宋友桂, 朱诚, 1998a. 云台山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资源开发与市场, 14(2): 65-67.
73. 宋友桂, 朱诚, 1998b. 浙江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环境演变. 山地研究, 16(4): 257-262.
74. 宋友桂, 朱诚, 1998c. 天目山龙王庙地区晚更新世沉积环境研究.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1(2): 123-127.
75. 朱诚, 史威, 宋友桂, 1998. 长江三角洲地区7000aBP以来古洪水环境考古研究, 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研究(第一卷).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成都, pp. 85-90.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