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洲岛
浮水洲岛(越南语:Bạch Long Vĩ;英语:Bach Long Vi),又名白龙尾岛、夜莺岛,是一个位于北部湾中部的三角形岛屿,平潮时面积约2.33平方千米。该岛西距越南、东距中国海南岛均70公里,目前为越南实际管辖。
浮水洲岛形态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因素形成的,这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和堆积等过程,共同塑造了岛屿的地貌。此外,侵蚀-堆积作用和沉积-堆积作用也是岛屿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浮水洲岛东西长轴4.5千米,南北轴长2.1千米。该岛从海中突起,四周为悬崖峭壁,东北部为山岭,岛高58米。地势低平,岛西、南部为平坦沙质土地。浮水洲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季为5月-8月,天气炎热、湿润多雨,旱季为10月至次年3月,天气寒冷、干燥、多雨。
历史上,潮州市、儋州市和文昌市的渔民,一直把该浮水洲岛作为鲍鱼生产基地。每年6~8月,数百人上岛生产,采捕鲍鱼。就地加工成干品运销内地。近代中国人上岛定居的历史,有据可考的也在百年以上。195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夜莺岛,该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省海南省儋县,设立区级行政单位儋县人民政府浮水洲办事处,同时设立党的基层组织中共儋县委员会浮水洲工作委员会和驻军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分区浮水洲守备大队。银行、供销社、小学、渔业生产合作社等,均使用浮水洲名称。2004年6月30日,中越两国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批准书,同时两国外交当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事互换了照会。
命名
明、清以来,乃至民国、新中国初期,官方一般叫做夜莺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的渔民和沿海居民又称浮水州岛。白龙尾岛是前法国印支殖民当局,于上世纪30年代侵略该岛时的所谓命名。越南语名称汉字写做“白龙尾岐”“岐”即法语岛屿“ile”的读音。
形成过程
浮水洲岛形态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因素形成的,这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和堆积等过程,共同塑造了岛屿的地貌。在浮水洲岛,由于原始土壤的发育,形成了接近坚硬岩石的基础,但由于岛屿的地形不高,因此风化作用后的侵蚀作用在岛屿表面形成了较深的沟壑,并发展出沟壑纵横的地貌。岛屿表面,风化作用尤为显著,尤其是化学风化作用,与物理风化作用相结合,加速了岩石的破坏和土壤的形成。风化产物在地表和岩石表面积累,厚度较大。
此外,侵蚀-堆积作用和沉积-堆积作用也是岛屿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由于岛屿没有河流,因此海水的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导致岛屿基础受到破坏,形成更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随着海流被搬运到岛屿周围。这种现象为沿海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此外,岛屿的岩石质量、硬度和抗蚀性不同,导致地貌形态的多样性。特别是岛屿的西侧,由于受到强烈的风蚀作用,形成了陡峭的海岸线和连绵不断的沙滩。这些沙滩是岛屿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沿海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浮水洲岛平潮时面积约2.33平方千米,位于北部湾中部。地理坐标北纬20°01',东经107°42’,西北距海防港,东南距中国海南八所港均为70海里。
气候
浮水洲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季为5月-8月,天气炎热、湿润多雨,西南季候风偏南风频率为74~88%,平均风速为5.9~7.7米/秒。 旱季为10月至次年3月,天气寒冷、干燥、多雨,盛行风向为北风、东风向,占86~94%,平均速度为6.5~8.2m/s。4月和9月是过渡月份。浮水洲岛平均气温在23.3℃,绝对最高为33.9℃,绝对最低为7.0℃,6月、7月和8月最高(高于28℃,7月最高为28.7℃),1月和2月最低(16.6-16.8℃)。
地质
浮水洲岛地处南亚板块,跨越两个主要的地质区域:红河盆地的东缘是东北向的地质带,而西北部则是越中地质带。在西部,越南西北部的孟加拉-孙地带在古生代期间是一个大型的活动带,由中生代的印度板块和新生代的地壳运动所影响。沿海地区,是由多个地质构造单元的复杂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北部的古生代地块(在北部)或沉积岩(在南部)。浮水洲岛地质结构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包括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此外,还有变质岩和火山岩的存在。这些岩石的形成年代跨越了古生代至新生代。浮水洲岛一些底部还形成了大约400米深的海床。在沉积岩中,也有一些褐煤矿的痕迹,属于胶林石类型,低变质。纸浆植物残骸的材料通常位于粗糙的棕色颗粒沙层中。岛上的第四纪沉积物厚度通常为0.5-1.5m,最大为4-5m,主要由海洋起源的沙质沉积物组成。海洋沉积物包括沙子、鹅卵石、砾石和活体碎片,它们是形成10-15毫米、4-5米和2-3米高的海架和现代海滩的重要产物。
地形地貌
浮水洲岛东西长轴4.5千米,南北轴长2.1千米。该岛从海中突起,四周为悬崖峭壁,东北部为山岭,岛高58米。地势低平,岛西、南部为平坦沙质土地,平坦部分已辟为耕地,山岭部分有茂密草丛。该岛除南岸有两个小沙滩外,其余岸边都有岩石滩向外延伸,岛周围水很浅,5米等深线平均距岸0.2~0.3海里,岸外浅滩向东北及南方延伸最远,约0.6海里。
水文
浮水洲岛降雨是年度淡水的主要来源,根据1980-2010年的统计数据,年均降雨量为1106毫米,最高年份为1766.8毫米,最低年份仅为686.5毫米。与此同时,岛上的年均蒸发量为146毫米,远高于降雨量,导致干旱、缺水和长期干旱。此外,岛上降雨分布不均,岛屿小,地形陡峭,没有大型的蓄水设施,也没有河流,因此没有蓄水的条件。尽管如此,通过井、泉水和动物,雨水仍然可以供雨季的生活使用。地下水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来自古新世新近世沉积层,分布深度为5-60米,水质较好但水量较少。地下淡水主要存在于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层中,分布深度约为5-15米,淡水厚度在2-3米以上。
土壤
白龙尾岛内部土地面积为177.9公顷,来源包括风化、风成和海成沉积物,地形小而复杂。一些土壤类型为铁质砂土、黄色砂土,含有较高比例的有机质,土壤中层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pH值为6.5~7.5,适合植物生长。地形高度从2-5米到50-60米不等,对交通、建设发展和人类活动相对便利。在总面积177.9公顷中,大约2-5米高的土地面积最大,占37.64%,平均坡度为1-5度,其次是10-15米高的土地,占25.84%,坡度较陡,平均为1-2度。
生物多样性
浮水洲岛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系统的地区,包含两组生态系统(HST)。岛上的HST分为三类:陆地生态系统、海岸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其中海岸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分布最广。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四种基本类型:珊瑚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其中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最广(占40%)。
植物
浮水洲岛上的维管植物有367种,分布在270个科,属于被子植物门和蕨类植物门。自然植物有226种,分布在169个属,60个科,属于两个门类: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有超过150种(包括变种)的栽培树木参与到岛上的植物生态系统中。其中有两种植物被列入《红皮书》:一种是银毛树(Argusia argentea)属于紫草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多,生长在岛的南部,对海滩和沙丘有稳定作用,另一种是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是一种小型植物,高2-3米,生长在参与岛上陆地生态系统的150多种(科)植物中。
动物
浮水洲岛面积相对较小,气候炎热干燥,岛上的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和发展并不十分有利,导致植物资源有限。由于植物种类的限制,岛上的动物生态系统也相对贫乏和单一,没有大型和珍稀的哺乳动物,没有食肉动物或食肉目。仅有一些小鸟类栖息在荒凉的灌木丛中,如麻雀、扇尾鸟、黑鸢、欧亚乌鸫、椋鸟科、岩鸽、蟋蟀科、蚱蜢和蜜蜂属。有蛇、蜥蜴和鼯鼠。啮齿动物比例很高。浮水洲岛已经确定了76种底栖动物,属于34个科、6个纲和3个门,还有125种珊瑚外底栖动物以及60多种软体动物门和甲壳亚门。最典型的种类包括:鲍鱼(Haliotis diversicolor)、塔螺(Trochus pyramis)、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双色砗磲(Asaphis dichotoma)等。浮水洲岛海域的鱼类种类总数达到412种,包括229个属和105个种,其中19种是该海域特有的鱼类。几乎所有种类都属于热带海洋鱼类,少数属于远洋鱼类。最典型的种类包括:鲱鱼(小沙丁鱼属)、鲳鱼(Dussumieria)、斑点月鱼(Synodontidae)、生气鱼(Heterodontidae)、齿蝶鱼(蝴蝶鱼科)、雀鲷鱼(雀鲷科)等。
海洋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由越南总理于2013年12月31日第2630/QD-TTg号决定建立,旨在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藻-海草生态系统、繁殖地、产卵场和生活在保护区内的水生物种。鲸目和海豚可以生活在岛上。该保护区在岛上和沿海地区有一系列土地,其外部边界由30米等深的凸点定义,纬度范围为北纬20º07′35“至20º08′36”,经度范围为东经107º42′20“至107º44′15”。巴赫龙维海洋保护区总面积为27008.93公顷,其中2570.15公顷受到严格保护。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中国管辖时期
历史上,潮州市、儋州市和文昌市的渔民,一直把浮水洲岛作为鲍鱼生产基地。每年6~8月,数百人上岛生产,采捕鲍鱼。就地加工成干品运销内地。近代中国人上岛定居的历史,有据可考的也在百年以上。1955年解放时,岛上有一座庙宇,奉祀天妃娘娘和伏波将军。天妃娘娘是中原地区渔民海上保平安的神祗,伏波将军是中国东汉出兵交州(今越南北部)的马援。庙内有一口铁钟,系光绪三年(1877年)所铸,首事人是海南文昌县人符建明、符怀积等。
岛上居民在1954年法帝勾结中国国民党残部劫迁之前为135户,518人(男262人,女256人)。1955年解放时,有居民64户,249人(男127人,女122人)。居民全部是中原地区汉族人,讲儋州市(海南儋县)话。老年岛民多是本世纪初从海南儋县迁来的。定居日久,许多居民已是本岛出生。岛民分住在两个村庄,大村名“浮水洲村”,小村曰“公司村”。岛民生计以近岸渔业为主,用简陋的工具,裸体潜水采捕鲍鱼、海参,加工成干品,销往中国内地,换取粮食及其他大宗商品。也经营农业,全岛共有耕地500余亩,种植旱稻、番薯、高梁、豆类、蔬菜、西瓜等。1931年,儋县蒲公才、蒲文江、陈有德等热心实业的人士,曾集资成立开发公司,在该岛大规模种植西瓜,这正是“公司村”得名的由来。后因法帝侵略及抗日战争爆发,公司业务未能开展。
1930年代初期,法帝侵略中国南沙、西沙群岛,涵盖浮水洲岛,当时曾受到中国舆论及政府的强烈反对。1937年,中原地区忙于抗日战争,无暇他顾,法帝向该岛派兵,并非法委任里长统治。1943年,日军侵占该岛。1946年法帝卷土重来。1950年海南省解放,中国国民党儋县党、政、军、特40余人逃上该岛,并以该岛为基地骚扰大陆和海南。1954年,关于印支和平的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越南敌对双方以北纬17°线为界分别集结,法帝勾结国民党驻岛残部,于1954年8月劫持岛民71户、269人到南越。
195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夜莺岛,该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县,设立区级行政单位儋县人民政府浮水洲办事处,同时设立党的基层组织中共儋县委员会浮水洲工作委员会和驻军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分区浮水洲守备大队。银行、供销社、小学、渔业生产合作社等,均使用浮水洲名称。
移交越南(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1957年越南战争前夕,“为了支援越南的抗美战争,周恩来和越南总理范文同签署协议,将中国北部湾里的白龙尾岛,出借给越南政府,让其在上面修建雷达基地,作为预警轰炸河内的美国飞机,同时作为中国援越物资的转运站。
另一种说法则称:周恩来是“借岛协议”的签署者,毛泽东则是“借岛”的拍板者:“越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来到中国,通过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请求,让我们把位于北部湾海域的夜莺岛,'借'给越南'用'一下,建一个前沿雷达站,用以监视美帝飞机的行踪,胡志明的请求就得到了应允。”
上述两种说法,都是“借岛说”,还有一种“移交说”。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科研部1992年出版的《我国与邻国边界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资料选编》记载:“北部湾划界涉及一个重要因素,即在海域中央的一个岛屿,原属于中国,称为浮水洲岛或夜莺岛,1957年我移交给越南,改称为白龙尾岛。”
总而言之,无论是“借岛”还是“移交”,在当时乃至日后都没有公开。而是采取了一种“秘密移交方式”。根据高健军着的《中国与国际海洋法》一书称,“白龙尾岛……在历史上曾属中国领土,1957年3月通过'秘密移交方式'将该岛移交越南。”
越南管辖至今
1957年1月16日,越南政府正式接管了浮水洲岛的管理权。1957年2月15日,越南政府发布了第049-TTg号决定,接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移交的浮水洲岛。
1973年12月,当时的越南政府想将北部湾的第一批钻探区域权力批准给意大利石油公司,越南考虑到中国的敏感性,故建议中国举行北部湾的划界谈判。1974年,越南首先提出来和平谈判。1974年1月18日,中国答复同意谈判,越南当时应中国政府要求暂停了和第三国石油公司进行的勘探谈判。1974年8月15日,中越双方在北京举行第一轮谈判。
1977年5月12日,越南政府宣布了关于越南海域的声明。声明规定越南的所有岛屿都拥有12海里的领海、经济区和相应的扩展权利。
1991年,中越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尽早解决包括北部湾在内的边界问题,成立了包括外交、国防、渔业、测绘学、地方政府等部门组成的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启动北部湾第三次划界谈判。从1992年到2000年,双方共举行了7轮政府级谈判、3次政府代表团团长会晤、18轮联合工作组会谈。
199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发布了第15/ND/CP号决定,规定成立白龙尾岛县,隶属于海防市。
2000年12月25日中越双方签署北部湾划界协定的同时签订了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之后又经过3年谈判,2004年4月29日,中越双方在北京签署了渔业合作协议的补充议定书。根据渔业协定,划定了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跨界共同渔区,两国渔船都可以进入,时限为15年,此外在共同渔区以北又划出为期4年的跨界过渡性安排水域。允许两国渔船进入作业。
越南海洋法于2012年6月21日被国会通过,并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该法律定义了越南的海洋边界、岛屿的主权和专属权利,以及越南在1982年国际海洋法公约下的法律体系。法律还规定了专属经济区、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其他特定区域的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专属权和越南的国家级所有权、在越南海域内的活动、海域和岛屿的管理和保护。
相关争议
1988年4月25日,越南政府公布了一份外交部文件,题为“黄沙、长沙群岛和国际法”。文中提到白龙尾岛,说:“在抗法战争中,越南军队于1949年赶走了中国国民党军队,解放了竹山(中国领土),之后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样本着上述精神……越南请中国帮助管理北部湾中的白龙尾岛,并于1957年收回。”越南外交部在其为侵略中国南海诸岛辩解的文件里,把竹山与白龙尾岛相提并论。竹山位于北仑河口中原地区一侧,中国汉族聚居地,是根据中法关于中越边界的有关条约明文规定的中国领土。白龙尾岛,自古由中国人开发,中国人定居,中国管辖,有关条约及外交文件也查不到任何根据规定是越南领土。越南提出该岛属于越南,理由大致有二:其一是该岛位于东经108°03’线以西,其二便是所谓“实际有效的统治”。然而从历史事实及国际法原则来看,这两条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108°03'经线源自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法文本第三款,是从“巴黎子午线以东105°43"来的。同款中文本则是依据地物点确定的一段很短的南北线。不论中文本、法文本,都很明白,这段南北线是中法勘定粤(当时此地属于广东省钦州)越边界条约中划分北仑河口附近沿岸岛屿的归属线。越南惯于在108°03’线上做文章,1982年11月12日越南政府在其“领海基线声明”中又一次公开把这条线说成是1887年中法界约规定的北部湾海上边界,这是谎言。谎言说上一百遍,仍然是谎言。事实是北部湾海界没有划分。而且,108°03’线是北仑河口附近近岸岛屿归属线,仅具局部性质,不具有确定浮水洲岛地位的法律效力。1937年至1954年,法帝国主义借中国抗战和内战的时机,侵占该岛,委任中国人做里长,统治中国人。法帝侵略越南,也侵略中原地区。侵略不能构成主权,法帝侵略中国领土更不能构成独立越南的主权。
2004年6月30日,中越两国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批准书。与此同时,两国外交当局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事互换了照会,就白龙尾岛归属问题,《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李国强明确指出:“白龙尾岛在上个世纪50年代,通过谈判,已归越南管理。”中国国家海洋局前高级工程师许森安也指出:“白龙尾岛是越南的。”记者又特地再次采访中国外交部法律司海洋处,相关官员明确指出:“白龙尾岛确实属于越南。”
区划和人口
浮水洲岛(白龙尾岛)隶属于海防市白龙尾县,距离海防市约120公里,人口约624人。白龙尾县于1992年成立,是海防市两个岛县之一,同时是北部湾八个渔场之一。
环境污染问题
浮水洲岛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很高,包括氮、磷、重金属、TSS(总悬浮固体)等。污染现象主要出现在沿海的农业区、工业区、水产养殖区、旅游度假区以及与工业生产相关的重金属污染区域。此外,浮水洲岛还有不同规模的漏油事件多次发生。典型的是1996年在B12港口漏油900升。
风景名胜
浮水洲岛灯塔
浮水洲岛灯塔(Ngọn hải đăng đảo Bạch Long Vĩ)高80米,是岛上最高的位置。从灯塔的顶部,可以欣赏到岛上自然风光、海洋和天空的全景,也是观看日出的适宜地点。
巴赫龙神庙
巴赫龙神庙(Bach Long Tu Pagoda)位于浮水洲岛的中心,是岛上的神圣礼拜场所。神庙占地1000平方米,外观古老而庄重,欣赏佛塔的风景和建筑之余,还可以沉浸在纯粹的佛教空间中。
巴赫长维堤防工程
巴赫龙维港建设工程下的防波堤混凝土堤防工程每天都有数百艘船只进出,自2001年开始运营。它可以容纳约20,000艘渔船在Tonkin湾抛锚以避免风暴,买卖海鲜,加油,食物和淡水。
参考资料
britannica.britannica.2024-08-05
Bản đồ Đảo Bạch Long Vĩ – TP Hải Phòng.diaocthongthai.2024-08-05
北部湾划界可作借鉴 白龙尾岛划归越南.新浪网.2024-08-11
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和渔业合作协定30日生效.新浪网.2024-08-05
揭秘白龙尾岛历史渊源:中方曾将白龙尾岛租给越南.央广网.2024-08-05
Argusia argentea (L. f.) Heine.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24-08-05
红榄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24-08-05
白龙尾——越南海洋的前哨岛屿.越南通讯社.2024-08-05
Kinh nghiệm du lịch đảo Bạch Long Vĩ: ăn gì, chơi gì, đi đâu?.traveloka.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