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软蚧
褐软(Coccus hesperidum Linnaeus,1758),又称广食褐软蚧或软蚧,是蜡蚧科昆虫,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卵形或卵形,扁平或略隆起,体长3~4mm,左右不对称;后端比前端稍膨大,体背中央有1纵隆起,体边缘薄,紧贴植物体表面。虫体背面颜色变化大,常由褐色、黄色、黄褐色、绿色等构成不规则的格子形图案。体背软或略硬化。触角7~8节,较细弱。体缘毛通常尖锐或顶端具齿状分裂。气门较小,气门刺3根,中刺长度为两旁侧刺长度的3~4倍。多格腺少,仅分布在阴门附近,管状腺缺。腹末凹陷成臀裂,肛板三角形。雄成虫少见。
若虫:初孵时椭圆形,黄绿色,触角及足发达,尾端有2根长毛。2龄若虫近1mm,长椭圆形,扁平,前后端几乎相似,黄绿色至浅褐色,背面中央稍显纵脊线。
分布范围
褐软蚧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分布范围广。
生活习性
此虫世代因地而异,一般一年发生2~5代。以受精雌成虫或若虫在茎叶上越冬;第一代若虫在5月中下旬孵化;第二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发生;第三代若虫在10月上旬出现;若虫多寄生在茎叶基部;以一二龄若虫越冬;每头雌成虫可产卵70~1 000粒。卵经数小时即可孵化。
北京地区在温室中每年发生4~5代,以雌成虫或若虫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危害,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各代若虫发生期均在2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下旬和9月下旬。多孤雌生殖,卵胎生,6月间繁殖最盛。每雌可产仔70~100头。初龄若虫多分散转移于嫩枝和叶上群集危害,一旦固定便不再移动。其捕食性天敌有双斑红瓢虫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软蚧扁角跳小蜂、黑色软蚧蚜小蜂、闽粤软蚧蚜小蜂和蜡蚧斑翅蚜小蜂等。
危害与防治
危害特点
以雌成虫和若虫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和嫩枝上吸食汁液。叶片、叶柄、嫩枝上有长3~4mm长卵形褐色隆起状物,紧贴植物体。植株下部叶片或地面杂草叶片上有一层油亮黏状物。
危害桃、梨、李、杏、枣、柑橘、葡萄、苹果、海棠、柠檬等。若虫、雌成虫群集嫩枝或叶上吸食汁液,排泄蜜露诱致煤污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发现虫情,要进行灭疫处理。
(2)虫口密度小时,可用硬刷子等人工刷除虫体。
(3)剪除多虫枝叶。
(4)若虫期选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
(5)盆栽花木发生严重时可根施3%喃丹颗粒剂或15%涕灭威颗粒剂等。用药量视花盆大小和花木种类而定。一般花盆内径20cm,装土高13cm时,可埋入呋喃丹15~20g或涕灭威0.5~1.0g,施后浇透水。
(6)室内带虫花卉应避免使用有味药剂,可在盆土浅层中的根周施埋无味的内吸性药剂,如20%铁灭克颗粒剂,剂量视花盆大小而定,内径15cm的盆花用药量约2-2.5g,依此类推。初孵若虫期是室内带虫花卉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洒无味、无公害药剂,如花保80-120倍液或中性洗衣粉200倍液。对于若虫和未产卵成虫可以人工刷除。
传统上,褐软蚧是通过使用杀虫剂来控制的,但这些杀虫剂的缺点是也会杀死其他昆虫,无论是益虫还是害虫。在柑橘树上的另一种方法是消灭树上的蚂蚁,要么是通过阻止蚂蚁爬上树干,要么是摧毁它们的巢。这样可以让天敌繁殖并控制软蚧昆虫,尽管这可能会导致蜜露上毛霉的暂时增加。杀菌剂可以用来防止黑霉的生长。另外,实验室中成功使用了内生真菌(如巴氏蚕白僵菌)等昆虫病原真菌。另一种方法是综合害虫管理,鼓励软蚧昆虫的天敌。另一种可能性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干扰软蚧昆虫蜕皮的激素羟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