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岩丛树图
《层岩丛树图》是五代十国宋初画家巨然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了江南雨后山林烟岚浮动的自然景象,画中峰峦耸峙,丛林茂密,山路深曲,充满清新潮湿的气息。作者用独特的画法表现出一种秀逸、静寂、朦胧的美,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
画作内容
该画描绘的是一场大雨过后,山峦间弥漫着些许水气,一条曲折的小径幽寂的穿梭于山林之间,路上没有任何活动,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别的姿势。左侧高山堆积的秩序井然。山顶上有一粒粒堆置起来的小卵石,山体则布满了和缓迤长的线条,像是大雨打在山顶上,雨水顺着山坡刷洗所形成的自然景观。
本幅无作者款印,有明代董其昌题“僧巨然真迹神品”。诗堂有董其昌跋:“观此图,始知吴镇师承有出蓝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
下边幅有王铎跋云:“层岩生动,竟移楼日华诸峰于此。明日别浒墅,心犹游其中。王铎题为石患亲契。癸未三月夜,同观者吾诸弟与朱五溪,时雨新来未滂,吾占验诸占否否。崇祯皇帝十六年。”
此画鉴藏玺印有:五玺全、养心殿鉴藏宝、石渠继鉴、爱新觉罗·颙琰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此画收传印记有:宣和殿宝、司印(半印)等。
创作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得到了较大发展,从内容选材到表现技法,都有了显著飞跃。特别是“法”的成熟,墨法逐渐丰富,对画中笔墨意趣的追求成了画家们自觉的审美取向。巨然是这一时期的一位山水画家,他对“皴法”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层岩丛树图》就是一幅利用“皴法”创作的典型画作。
巨然是活动于南唐后期的一名画家,南唐灭亡后他便出家为僧,之后创作了多幅关于江南山水的画作。在这些画作中山水被作为逃避战乱休养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流露出超尘脱俗、幽深静谧的禅意,《层岩丛树图》便是其中的一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此图也是作者亲自体察山川自然之后的真实写照。
艺术鉴赏
构图
画面山峰分为三层,近、中景二层是主题所在,远景仅仅是缥缈的山头,这种双峰相叠的构图形式,突出了山峰居于画面的首要位置,增强了主峰的气势。
此图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中幅崛起一冈,直逼主峰,有惊涛突起之感。主峰岭峦宽整,立意虚和,与隐显在画中幅右侧的远遥相呼应。散落在山间岭上的树木渲染出了一派浑茫的气氛,与严整的峰冈相映成趣,在开合中寄意深远。林中小径,屈曲萦带,就实崇虚,意趣深远。
从整幅图上看,左面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崇山峻岭的山石所占据,右边三分之一的空间都被层层林木所覆盖,山势的蜿蜒伴随着密林的曲折,二者相依相偎,密不可分。
技法
此图很好的体现了巨然的点墨形式,主要表现“点苔”、“点叶”两个方面。作者在淡墨的基础上,有意识无意识地点缀大小不一、浓淡疏密有间的苔点,既洒脱不拘又极富韵律感。点叶不为树的具体枝叶所累,点按自如,突破了前人的画法。山间的丛树用稍浓的墨勾出枝干的轮廓,树叶则以浓淡不同的墨点簇而成。图下部的山坡均用淡墨皴出。有些墨点虽远离树枝本身,但总体井然。在整个画面上,重笔浓墨与染晕浅墨形成对比,描绘出烟岚气象。
此画采用了披麻皴这种技法创作,表现出江南土山的平缓细密。除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为“矾头”的群石之外,山石多以这种技法细腻描绘,笔笔沉着而带润泽之意,皴笔的疏密、浓淡也很好地表现出山峦的明暗。
历史传承
此图曾经北宋、明内府、清内府收藏,《石渠宝初编》、《故宫书画录》卷五著录,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1年1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特展,《层岩丛树图》在这次展览中展出。
2016年1月9日-2016年3月29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层岩丛树图》在这次展览中展出。
作者简介
巨然,五代十国宋初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说钟陵(旧治在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原为江宁府开元寺僧人。善画山水,师事董源,水墨一体。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但林木非其所长。南唐亡,随后主李煜至开封市,居于开宝寺,知名于时。画烟岚晓景于学士院壁,当时称绝。与董源同为当时南方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合称“董巨”。存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