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山
龙凤山位于甘肃省平川区,具有依山而建的道教建筑群,历史悠久,现存建筑为八十年代后复建。现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银市平川区道教开放活动场所。
基本简介
龙凤山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打拉池古城堡八里许,主峰海拔2023米。
在明代以前大堡子沟(北宋名忽家寨或三角城,古名白狼垡)以西之山皆名宝积山,至明代,因其山势呈现左龙右凤之形,改名为龙凤山。
每年农历的上巳节、九月九日为龙凤山传统庙会。
地理地址
从平川区长征街道沿S308省道向红会驶去,到中国石油平川共和加油站处,对面有一牌坊,进入沿路继续走2km即到。另外万源阁、玄帝殿、圣母殿在后山,距离主建筑群有约2km山路。
现存建筑
赦招楼
三层楼,下殿上阁,供奉邓天君风雨神金身铜像三尊。
三霄殿
供奉三霄娘娘。
八蜡殿
远迄周代,每年农事结束后,就在农历腊月举行祭祀,是为“八蜡”。
龙王宫
供奉龙王神像。
三官殿
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民间宗教信仰之一。
五老殿
供奉五方上帝。
财神殿
供奉财神。
太上殿
供奉太上三道。
法王楼
供奉斗战胜佛。
磨针楼
磨针指磨针老母。
文昌楼
文昌楼又名魁星楼、奎阁、魁星楼等,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
地母宫
地母娘娘即后土,也称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
三皇殿
文光殿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曾驻龙凤山。为纪念文成公主,修建文光殿,供奉孔子、老子、如来佛祖三教圣人。
玄帝殿
万源阁
万源阁是龙凤山建筑群至高点,海拔1951米。相对的,山脚海拔为1750米,高差200米。
历史沿革
先秦至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蒙恬收复此地,归北地郡管辖,在龙凤山设燧台和驿站。此地本无柳树,史料记载蒙恬植柳木城而兴柳。汉代丝绸之路兴起,东段共有三条路线,均由洛阳市出发,到武威市、张掖市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市。其北线为从泾川县、固原市、靖远县、鹯阴古渡口至武威,路线即在龙凤山附近。大约在西汉末年,这里始建有灵官坛庙,供奉南天门的护法神。
唐
天宝时,位于龙凤山前不远处的盐池古道(又名海原古道)兴起。唐贞观九年(635年)尉迟敬德奉旨征吐谷浑侵占河西,在龙凤山灵官玄坛楼祈神,平息吐谷浑后,回访龙凤山,建“祖师殿”,供奉北方主神真武大帝像。真武大帝殿东侧,亦有一石梁石柱钟楼,悬一口大钟,上镌金文“敬德功果”,1920年海原地震钟楼毁,现存楼基石柱。唐贞观乙未(635年)置打绳州府,龙凤山再造灵官玄坛楼。后毁于战火。
宋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熙河帅姚雄、统制官郭祖德,重建元毁烽台庙阁和西夏焚毁祖师殿,建石梁石柱真武大殿,增修磨针楼,亦名与真楼,并建老君庙、财神、土地祠、仙楼桥诸庙。北宋安泰将军曾在怀戎堡利威堂并巡检司衙门诸将撰文立碑。
明、清
明清两朝历代地方官员及当地民众在龙凤山修建庙宇,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明成化丁酉(1477年)卫指挥使路昭、镇守参将周海奏准重筑怀戎堡,复造元毁唐石梁石柱祖师殿和钟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卫指挥使李栋造三道石牌坊,悬额“治世玄岳”,并造东西天王殿,重造“万源阁”,做《李将军栋玄岳碑》。明中叶,川陕商人在此捐资修建关老爷殿,故而俗称老爷山。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再造真武大帝金像。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孙夫人在祖师殿前,植两棵柏树,直到民国时被地方士绅刘钟琦做了棺。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圣母宫;并复建康熙四年地震所毁万源阁、老君庙、仙楼桥。清乾隆嘉庆年间,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在此山道观挂单(1754—1756年间),据传当时龙凤山道观阜盛,刘一明曾在此处做《叹学人不会意》诗云:大道本无言,借言演道源。有言犹不会,何况绝言宣。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到五年(公元1866年),庙宇毁于战乱中。光绪元年析置打拉池县丞后,由解元田彦龙等复建龙凤山庙宇。五、民国以后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庙宇在12·16海原地震中全部被毁。民国十九年,刘钟琦、郭兆瑞、谢文俊发起,复建龙凤山庙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毁灭。龙凤山从1932年就是靖远地下党联络站,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打拉池龙凤山奉献粮食五百石,后由王俊英接任直至解放。从1984年开始初张复平复建,后赵万林、牛军、闫万印等集四方财力,复建二十七座庙宇和新建桥和桥楼。八十年代定西市建设红旗山煤矿,因这里曾是最早的红旗山煤矿所在地,也称红旗山。2010年,龙凤山建筑群被评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龙凤山被平川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评为道教开放活动场所。 2016年,平川区成立甘肃龙凤山旅游景区管理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
打拉池历史.国学大师.2018-10-22
白银旱平川密码之二:鹯阴古渡·迭烈逊堡.白银新闻网.2018-10-22